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浙教版八上科学§1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测试B卷一、单项选择题(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在科学课上,老师带领学生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他们调整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观察不同条件下像的形成。判断物体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能观察到的是实像,观察不到的是虚像B. 光屏上所成的不清晰的像是虚像,清晰的像是实像C. 不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虚像,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实像D. 和物体相比,放大的是虚像,缩小的是实像[答案] C[解析] A、实像和虚像都能被我们观察到,故A错误;B与C、能在光屏上成的肯定是实像,不能在光屏上成的是虚像,故B错误,C正确;D、虚像可以是等大的,缩小的和放大的,故D错误。故C符合题意。2、小张某一天陪北方客人到火锅城大吃了一顿,觉得味道很好,可接下来的几天,吃其他饭菜都觉得没有味道,这其中的原因是( )A. 其他饭菜没有火锅的辣 B. 吃了火锅后的余味还没有散去C. 吃了火锅后烫伤了味蕾 D. 其他饭菜的味没有火锅的浓[答案] C[解析]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最基本的味觉有甜、酸、苦、咸、鲜五种,我们平常尝到的各种味道,都是这五种味觉混合的结果。吃火锅时,刚从锅里捞出的食物会比较烫,入口的时候会烫伤味蕾,影响味觉;故C符合;故C符合题意。3、如图是智能机器人和主持人互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机器人 “说话” 是高科技产品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B.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能区分机器人和主持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他们的音色不同D.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105千米/秒[答案]C[解析]A.任何声音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B错误;C.区分机器人和主持人的声音主要通过音色的不同,因为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即不同的物体发声的音色不同,故C正确;D.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D错误。(第3题图) (第4题图)4、如图所示,物体AB高1.6米,平面镜 CD高0.6米,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米。下列关于物、像、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通过该平面镜不能成完整的像 B. 像高与平面镜的高相同,为0.6米C. 物体与像的距离为2米 D. 像高与物体的高相同,为1.6米[答案] D[解析]A、无论平面镜大小如何,一定能成完整的像,只是有时我们看不到完整的像,不符合题意;像高 1.6m,不符合题意;B、像和物体的大小相同,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等距,物体与像的距离为4m,不符合题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同,像高1.6m,符合题意。故D符合题意。5、将带有F字样的光源放在装有水的鱼缸前,调整F光源和鱼缸的位置,在墙壁上得到了缩小的实像,则F光源、鱼缸、墙壁三者的位置可能是( )[答案]B[解析] 鱼缸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在墙壁上得到了缩小的实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即物距大于像距目物与像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故B符合题意。6、如图所示是科学兴趣小组设计的光学指纹锁模型。当手指按压在指纹采集面上,指纹经凸透镜成像在感光组件上,识别系统比对成功后开锁。下列关于指纹锁说法正确的是( )A. 利用光的反射原理 B. 和小孔成像原理一样C.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答案]D[解析] 当手指按压在指纹采集面上,指纹经凸透镜成像在感光组件上,识别系统比对成功后开锁,由图知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故ABC错误,D正确;故D符合题意。(第6题图) (第7题图)7、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放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a端在2倍焦距之外,b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如图所示,那么木棒在光屏上的像是( )A. a端变细,b端变细 B. a端变粗,b端变粗 C. a端变细,b端变粗 D. a端变粗,b端变细[答案]C[解析]因此时b端位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故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因a端位于2倍焦距之外,故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所以木棒所成的像将是a端变细,b端变粗。故C符合题意。8、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中央安装了一只射灯。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右边的池壁上,当池内无水时,站在池旁左边的人,看到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现往池内灌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A. 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B. 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C. 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 D. 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答案]A[解析]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中央安装了一只射灯。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右边的池壁上,当池内无水时,站在池旁左边的人,看到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现往池内灌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由于光的折射现象,空气那侧是大角,所以人看到亮斑的位置的P点在S点的下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射灯发出的光线在水中是直线传播的,亮斑的实际位置在S点,由于人从水面上看时,池底会变“浅”,人看到亮斑Q点在S点的上方。故A符合题意。(第8题图) (第9题图)9、小敏透过水杯看见《科学作业本》上的“科”字呈现如图所示的放大效果,下列选项中与其成像规律相同的是( )[答案]D[解析] 透过水杯看见《科学作业本》上的“科” 字呈如图所示的放大效果,成像原理是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处于1倍焦距以内,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10、学校运动会上的百米赛跑,计时员为了计时准确些,总是( )A. 听枪声按秒表,因为耳朵的灵敏度比眼睛高B. 看发令时散发的白烟按秒表,因为眼睛的灵敏度比耳朵高C. 听枪声和看白烟都可以,因为枪声和白烟是同时发生的D. 看发令时散发的白烟按秒表,因为光速比声速大得多[答案] D[解析] 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比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慢.因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因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所以在看到发令时散发的白烟按秒表计时较为准确。故D符合题意。11、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敏所在的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了凸透镜的焦距,正确安装并调节实验装置后,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40.0cmB.烛焰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成像特点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C.若将蜡烛移到45.0cm刻度线处,适当移动光屏,光屏上成正立、放大的虚像D.烛焰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若用黑纸片将凸透镜遮挡一半,这时在光屏上只能成半个烛焰的像[答案]B[解析]A、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汇聚于一点,这点即为焦点,从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即为焦距,则透镜的焦距为40.0cm﹣30.0cm=10.0cm,故A错误;B、图乙中,物距u=30cm,像距v=15cm,物距大于像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照相机,故B正确;C、若蜡烛移至45cm刻线处,此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但在光屏位置透过透镜能看到放大的像,故C错误;D、用黑纸片将凸透镜遮挡一半,透镜的上半部分仍能会聚烛焰发出的光线,成烛焰完整的像,只是像比原来变暗,故D错误;故B符合题意。12、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υ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μ之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B. 当μ=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C. 当μ=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D.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答案] D[解析]A、μ=υ=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μ=υ=2f=16cm时,所以f=8cm.A错误.B、当μ=12cm时,2f>μ>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错误。C、当μ=20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C错误。D、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凸透镜的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D正确。故D符合题意。(第12题图) (第13题图)13、图中AC为入射光线,CB为折射光线,且AO<OB。已知AO=10cm,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 f =10cm B. f =5cm C. f =8cm D. f =12cm[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AO<OB可知,A点成像在B点,像距大于物距,满足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因为AO=10cm,选项A、B、D不能满足f<10cm<2f,选项C能满足f<10cm<2f,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C符合题意。14、如图所示为某款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拍照时,将镜头对准景物,相机通过自动调节,就能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为拍摄到更大的像应将镜头远离景物 B. 为扩大拍摄范围应将镜头靠近景物C. 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 D. 景物在两倍焦距以外才能成缩小的像[答案]D[解析](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用照相机给景物照相时,景物离镜头的距离u和镜头焦距f的关系是u>2f.在胶片上成的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D正确;(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因此为拍摄到更大的像应将镜头靠近景物,为扩大拍摄范围应将镜头远离景物,故AB错误。故D符合题意。(第14题图) (第15题图)15、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小聪发现从水面上方看水中物体变浅了。为了确定水中物体所成像的位置,小聪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灯泡a和b、刻度尺设计了两种方案。方案一:将小灯泡a放在水中某处,再将小灯泡b水面上方,如图,调整b的位置,使它的像与灯泡a的像重合,用刻度尺测出灯泡b到水面的距离;方案二:将小灯泡a放在水中某处,再将小灯泡b水面上方,如图,将刻度尺竖直插入水中,当看到零刻度线与灯泡a的像重合时,读出刻度尺在水面处的示数。以上两种方案正确的是( )A.仅有方案一 B.仅有方案二C.方案一、方案二都正确 D.方案一、方案二都不正确[答案]A[解析](1)平静的水面可以看做平面镜,由于像距等于物距,b的像到水面距离等于b到水面距离;将灯泡b放在水面上方,调整其位置,使b的像与灯泡a的像重合,则a的像到水面的距离等于b到水面的距离;(2)将刻度尺竖直插入水中,看到的零刻度线是实际零刻线的像,与灯泡a的像重合,刻度尺在水面处的示数等于a到水面距离。方案一正确,方案二错误。故A符合题意。二、填空题(7小题,16-19小题每空2分,20-22小题每空1分,共30分)16、小娟因淋雨感觉不适去医院检查,一位老医生用手背触摸了一会她的额头后便告诉她患了感冒,开出处方。挂盐水时一阵疼痛令小娟差点哭了出来。晚饭时,面对母亲辛辛苦苦准备的一桌好菜,小娟有闻到阵阵香味,也没有胃口。请问:(1)老医生用手背去触摸额头,这主要是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 比较敏感;(2)小娟想:“如果没有痛觉,那该多好啊!”你认为好不好?说明理由。 ;(3)小娟面对好菜却没有闻到香味的原因是 。[答案](1)热;(2)不好,如果没有痛觉,当人体某部位受到伤害时,就不能及时察觉到,这样就不能及时得到救治,对人体健康是非常不利的;(3)鼻塞使嗅觉不敏感;发热、头晕等都影响到各种感受器的感觉[解析](1)皮肤的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触、压等刺激。其中手指尖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手背上热觉神经末梢比较丰富。(2)不好,如果没有痛觉,当人体某部位受到伤害时,就不能及时察觉到,这样就不能及时得到救治,对人体健康是非常不利的。(3)当人体患感冒时,会充血肿胀,堵塞了鼻腔,鼻塞使嗅觉不敏感,发热、头晕等都影响到各种感受器的感觉,所以患了重感冒的人闻不到香味,并且吃起食物来总是觉得没有味道。17、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反射光线是 ,折射角是 度。[答案] OF;45[解析]由图可知,∠BOE=60°,所以∠COE=90°-60°=30°,而∠COF=3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CD为法线,AB为界面,而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OG一定为折射光线,EO为入射光线,OF为反射光线.由图可知,折射角为:∠GOD=45°。(第17题图) (第18题图) (第19题图)18、小明同学身高165cm,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从平面镜中看到挂钟的指针如图所示。由此可知,他在平面镜中的像高为 cm,挂钟显示的实际时间是 。[答案]165;7点20分[解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和像大小相等;小明同学的身高是165cm,则他在平面镜中的像高也是165cm;(2)方法一: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即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平面镜中钟表指针的实际情况,如下图,可以看到钟表的实际时间是7:20;方法二:把试卷翻过来,注意上下不要颠倒,直接从试卷的反面看钟表的实际时间是7:20。19、如图所示白纸上画了两个箭头(图甲)。用玻璃杯装半杯水放在白纸前(图乙)。人眼观察到位于下方的箭头发生了变化,那是因为玻璃杯下半部相当于一个 ,使下方箭头成 的、 像(选填“实”或“虚”)。[答案]凸透镜;缩小;实[解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人眼观察到位于下方的箭头发生了变化,那是因为玻璃杯下半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20、雨后天晴的夜晚,人在月光下行走,如图,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甲同学迎着月光走,应走 (选填“亮”或“暗”)处,因为若迎着月光走,月光射到水面上时,在水面发生的是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乙同学背着月光走,应走 (选填“亮”或“暗”)处。[答案]暗;镜面反射;亮。[解析](1)当迎着月光走时,地面发亮处有水;因为迎着月光走,月光射到水面上时,水面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反射光几乎全部射入人的眼睛,而地面发生的漫反射,只有很少的光进入人的眼睛,所以此时水面亮,人应走暗处。(2)背着月光走时,地面发暗处有水;因为背着月光走,虽然水面发生的仍然是镜面反射,但是此时的反射光没有射入人的眼睛;而地面对光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不同的方向,故有光线射入人的眼睛,则此时地面较亮,所以地上暗处部分是水,人应走亮处。(第20题图) (第21题图)21、如图是后视镜式行车记录仪,它由前面拍摄车外的摄像机、后面左侧的显示屏和右侧的平面镜组成。司机可在显示屏上观察到摄像机拍摄的车外情况,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_(选填“凸”或“凹”)透镜,显示屏上成的像是___________(选填“倒立缩小的实像”,“正立缩小的实像”或“正立缩小的虚像”)。该透镜所成像的原理与司机在记录仪右侧平面镜上看到的车内物体成像原理__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答案] 凸 倒立缩小实像 不同[解析] 摄像机成像原理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摄像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司机在记录仪右侧平面镜上看到的车内物体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现象,与摄像机成像原理不同。22、如图是小科同学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注:镀膜面光的反射能力强于未镀膜面)(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利用了玻璃板的透光性,便于 ;(2)为了更准确测量蜡烛到反射面的距离,实验时应将玻璃板 (选填“镀膜面”或“不镀膜面”)的边缘与白纸上的横线重合;(3)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记录下蜡烛A与B的位置,测量的物距如图听示,该物距为 cm ;(4)实验时,发现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使得蜡烛A和蜡烛B重合,可能的原因是 。[答案] (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镀膜面 (3)3.20 (4)玻璃板未与水平桌面垂直[解析](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从而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2)因为光在玻璃的两个表面都发生反射成像,实验时应选玻璃板的镀膜面边缘与白纸上的横线重合;(3)物距的测量如图所示,则此时物距为5.20cm-2.00cm=3.20cm;(4)此时若用物理书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则在蜡烛A这一侧透过玻璃板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三、实验探究题(5小题,每空2分,共34分)23、在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时,冰蓉同学选择了如下器材:蜡烛(模拟所视物)、水凸透镜(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光具座等。(注:水凸透镜的凸起程度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或吸取水的多少来调节)(1)她安装并调整好实验装置,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置于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当向水凸透镜内注入水,使透镜更凸后,发现光屏上已无烛焰清晰的像,若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应在水凸镜前放置一块 透镜;若撤去放置的透镜,应将光屏 (选填“靠近”或“远离”)水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2)根据上述实验,可知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是 。[答案](1) 凹;靠近;(2)晶状体较正常人眼更凸 或变厚(或像成在了视网膜之前;或晶状体偏折能力强或对光线的汇聚能力强)[解析]由题干中实验中“使透镜更凸后,发现光屏上已无烛焰清晰的像”可知: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近视眼相当于焦距变短,物体到眼睛的距离不变的时候,由于焦距变短相当于物距增大,如不佩戴凹透镜,要想使像呈在视网膜上应减小像距,即应将光屏靠近水凸透镜。24、小明喝水时,偶然发现透过水面看不见玻璃水杯外侧的手指,他感到很惊奇;玻璃和水都是透明物质,为什么光却不能透过呢?小明决定找出原因,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根据光经过的路径,首先想到了这种现象与光的折射有关,为此他根据光从水中射向空气的光路进行了推测,如下图,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人射角,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逐渐增大,那么,当人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时,会不会…(1)小明的推测是 ;(2)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进行了如上图所示的实验,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激光笔射向水面的入射角的角度,当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小明观察到 ,证实了自己的推测;(3)当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时,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吗?你的观点是 。说出理由: 。[答案](1)折射光线消失 (2)光斑消失 (3)不会(消失);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水中时,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解析](1) 根据题意,小明的推测应该是折射光线会消失不见 (2)若小明的猜测是正确的,则应该看到的现象是:逐渐增大激光笔射向水面的入射角的角度,当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光斑就不见了;(3)当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是地,光斑是不会消失的,因为斜射向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水中的折射光线总是靠近法线的,所以折射光线一直存在。25、小科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不断地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实验重构自己的认知。以下是小科实际的操作和思考:(1)小科在实验过程中不断移动烛焰位置,观察到如图甲中①至⑥的六种烛焰清晰的像,请按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由远到近所得到的6个像进行排序,正确顺序为 ;(2)小科还想利用发光字母来探究凸透镜成像时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用如图乙中的4个字母进行实验,发现适合做光源的字母是 ;(3)小科还发现,若固定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不变,只移动凸透镜。设第一次成清晰像时,蜡烛与凸透镜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如图丙所示,再次移动凸透镜,设第二次成清晰像时,凸透镜的位置为B(图中未画出),则前后两次成清晰的像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为 (用L0、L表示)。[答案](1) ②①③⑤⑥④ (2)F (3)L0-2L[解析](1)(凸透镜成实像时,像是倒立的,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物距减小,像距也减小,像变小;所以,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由远到近时,其成像情况的正确顺序为②①③⑤⑥④;(2)为了更好地利用发光字母来探究凸透镜成像时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应该让发光体本身上下左右是不同的,即上下和左右是不对称的,且上下左右颠倒后,应该与原来有明显的区别,故只有“F”这两个发光字母适合做光源;(3)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成倒立放大实像条件是f2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丽同学选取一块薄平板玻璃、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火柴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1)小丽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她观察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高且倾斜。你认为在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幅图中,图_________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2)正确做完某次实验后,四个小组将收集和处理的信息记录在白纸上,如图。正确的是( ) A B C D(3)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近的像较_________(选填“亮”或“暗”),远处的像是来自于蜡烛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_________。A.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B.两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C.一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D.两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答案] (1)乙 (2)C (3)亮 C[解析](1)像斜了说明平面镜没有放置竖直,像偏高,说明平面镜向着物体方向偏斜,故乙图符合题意;(2)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是关于平面镜对称的,故C符合题意;(3)实验中两次成像是因为平面镜较厚,导致前后两个表面都成为反射面,所以出现两个虚像,离观察者越近的像越亮,远处的像是镜面后表面所成的像。较近的像是空气中的光线到达玻璃前表面反射后成的虚像,后方的像是光线先要透过厚玻璃到达后侧表面,再反射成虚像。故C符合题意。27、图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乙图是用蜡烛和烧瓶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补位装置。(1)实验甲中,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好处是 ;在确定蜡烛B和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 (填字母);A. 从玻璃板后观察蜡烛 B. 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 C. A与B都需要(2)实验乙调整蜡烛和烧瓶至如图所示位置,在墙壁上得到清晰的 实像(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B;(3)放大[解析](1)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因此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观察才能看到蜡烛的像,故B符合题意;(2)由图乙可知,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四、简答题(4小题,共26分)28、(4分)在“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实验中,让光源发出的一束光从水中以不同的角度射入空气,观察到光束在水中和空气中的径迹如图所示。回答以下问题:(1)此现象说明_______(选填序号);A.光路可逆 B.光在水面只发生了折射C.光在水面只发生了反射 D.光在水面既发生了折射又发生了反射(2)增大这一束光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发现射入空气的光的径迹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也增大,此现象说明_______(选填序号)。A.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减小 B.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增大C.折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成正比 D.折射角的正弦值与入射角的正弦值成正比[答案](1)D (2)B[解析](1)观察图中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面一部分发生反射,一部分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故D符合题意;(2)增大光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相当于增大入射角,则折射角也会增大,故B符合题意。(第28题图) (第29题图)29、(6分)如图所示,在“观看水中的硬币”活动中,把一枚硬币固定在空杯的底部,找一个角度使你刚好看不到硬币的最右端A点。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在同学逐渐把水加入到杯中的过程中,硬币上的B点和C点能先后被你看到。(1)你所看到的水中硬币是一个变 的 像。(2)图中画出了刚看到C点时光的传播路线的示意图,入射角是αc;若刚看到B点时的入射角是αB,则,aB αc。[答案](1)浅;虚 (2)=[解析](1)当沿杯子壁缓缓向碗中加水时,来自硬币的光线会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从而发生折射,当折射光线进入人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便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变浅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偏高)。(2)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光从水中进入人的眼睛的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不变,所以根据光的折射规律,从B点和C点射出的入射光线的入射角不变的,即αB=αc。30、(8分)小科同学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乙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1)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cm;(2)图乙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倒立、 的实像;(3)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________(填字母)。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 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4)若透镜不移动,要想观察到虚像,则操作是 。[答案] (1)10(2)放大(3)D (4)将烛焰置于刻度线50与60之间的某一位置[解析](1)平行光线透过凸透镜成会聚成一点,这点为焦点,由图可知焦距为10cm,(2)乙图中,物体位于凸透镜前15cm位置,即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所成的像为实像,实像都是倒立的;(3)不透明的物体挡住透镜,则透过的光线部分受阻,所成的像仍完整但会比原来暗些,但起遮挡作用的物体由于位于一倍焦距内,故不会成实像,故D符合题意。(4)不移动透镜时,只要将烛焰放置于焦点内,即刻度50-60之间,即可出现虚像。31、(8分)液体中的声速与温度有关,关系式为vt=v0+α(t-t0),其中:vt表示温度为t时的声速,t0为表格中指出的温度,v0表示温度为t0时的声速,α为温度系数。液体 t0/℃ v0/m/s α/m/(s·℃)丙酮 20 1192 -5.5水 25 1500 2.5甘油 20 1923 -1.8水银 20 1451 -0.46酒精 20 1180 -3.6(1)相同温度下,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速度 ;(2)分析表可知水中的声速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3)如图,是酒精和水中声速随温度变化图像,其中________表示酒精中声速的规律;(4)根据题意,光在15℃的水中传播时,速度应该为 。[答案](1)不同 (2)增大 (3)b (4) 1475m/s[解析] (1)相同温度下,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速度不同。(2)由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3)酒精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酒精中的声速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a为水,b为酒精。(4)15℃时水中声速: v=v0+a(t-t0)=1500m/s+2.5m/(s·℃)×(15℃-25℃)=1475m/s。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浙教版八上科学§1 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B卷答 题 卷一、单项选择题(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题号答案二、填空题(7小题,16-19小题每空2分,20-22小题每空1分,共30分)16、(1) ;(2) ;(3) ;17、 ; ;18、 ; ;19、 ; ; ;20、 ; ; ;21、 ; ; ;22、(1) ;(2) ;(3) ;(4) ;三、实验探究题(5小题,每空2分,共34分)23、(1) ; ;(2) ;24、(1) ;(2) ;(3) ; ;25、(1) ;(2) ;(3) ;26、(1) ;(2) ;(3) ; ;27、(1) ;(2) ;(3) 。四、简答题(4小题,共26分)28、(1) ;(2) ;29、(1) ; ;(2) ;30、(1) ;(2) ;(3) ;(4) ;31、(1) ;(2) ;(3) ;(4)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浙教版八上科学§1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测试B卷一、单项选择题(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在科学课上,老师带领学生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他们调整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观察不同条件下像的形成。判断物体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能观察到的是实像,观察不到的是虚像B. 光屏上所成的不清晰的像是虚像,清晰的像是实像C. 不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虚像,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实像D. 和物体相比,放大的是虚像,缩小的是实像2、小张某一天陪北方客人到火锅城大吃了一顿,觉得味道很好,可接下来的几天,吃其他饭菜都觉得没有味道,这其中的原因是( )A. 其他饭菜没有火锅的辣 B. 吃了火锅后的余味还没有散去C. 吃了火锅后烫伤了味蕾 D. 其他饭菜的味没有火锅的浓3、如图是智能机器人和主持人互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机器人 “说话” 是高科技产品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B.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能区分机器人和主持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他们的音色不同D.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105千米/秒(第3题图) (第4题图)4、如图所示,物体AB高1.6米,平面镜 CD高0.6米,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米。下列关于物、像、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通过该平面镜不能成完整的像 B. 像高与平面镜的高相同,为0.6米C. 物体与像的距离为2米 D. 像高与物体的高相同,为1.6米5、将带有F字样的光源放在装有水的鱼缸前,调整F光源和鱼缸的位置,在墙壁上得到了缩小的实像,则F光源、鱼缸、墙壁三者的位置可能是( )6、如图所示是科学兴趣小组设计的光学指纹锁模型。当手指按压在指纹采集面上,指纹经凸透镜成像在感光组件上,识别系统比对成功后开锁。下列关于指纹锁说法正确的是( )A. 利用光的反射原理 B. 和小孔成像原理一样C.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第6题图) (第7题图)7、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放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a端在2倍焦距之外,b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如图所示,那么木棒在光屏上的像是( )A. a端变细,b端变细 B. a端变粗,b端变粗 C. a端变细,b端变粗 D. a端变粗,b端变细8、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中央安装了一只射灯。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右边的池壁上,当池内无水时,站在池旁左边的人,看到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现往池内灌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A. 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B. 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C. 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 D. 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第8题图) (第9题图)9、小敏透过水杯看见《科学作业本》上的“科”字呈现如图所示的放大效果,下列选项中与其成像规律相同的是( )10、学校运动会上的百米赛跑,计时员为了计时准确些,总是( )A. 听枪声按秒表,因为耳朵的灵敏度比眼睛高B. 看发令时散发的白烟按秒表,因为眼睛的灵敏度比耳朵高C. 听枪声和看白烟都可以,因为枪声和白烟是同时发生的D. 看发令时散发的白烟按秒表,因为光速比声速大得多11、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敏所在的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了凸透镜的焦距,正确安装并调节实验装置后,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40.0cmB.烛焰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成像特点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C.若将蜡烛移到45.0cm刻度线处,适当移动光屏,光屏上成正立、放大的虚像D.烛焰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若用黑纸片将凸透镜遮挡一半,这时在光屏上只能成半个烛焰的像12、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υ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μ之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B. 当μ=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C. 当μ=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D.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第12题图) (第13题图)13、图中AC为入射光线,CB为折射光线,且AO<OB。已知AO=10cm,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 f =10cm B. f =5cm C. f =8cm D. f =12cm14、如图所示为某款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拍照时,将镜头对准景物,相机通过自动调节,就能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为拍摄到更大的像应将镜头远离景物 B. 为扩大拍摄范围应将镜头靠近景物C. 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 D. 景物在两倍焦距以外才能成缩小的像(第14题图) (第15题图)15、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小聪发现从水面上方看水中物体变浅了。为了确定水中物体所成像的位置,小聪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灯泡a和b、刻度尺设计了两种方案。方案一:将小灯泡a放在水中某处,再将小灯泡b水面上方,如图,调整b的位置,使它的像与灯泡a的像重合,用刻度尺测出灯泡b到水面的距离;方案二:将小灯泡a放在水中某处,再将小灯泡b水面上方,如图,将刻度尺竖直插入水中,当看到零刻度线与灯泡a的像重合时,读出刻度尺在水面处的示数。以上两种方案正确的是( )A.仅有方案一 B.仅有方案二C.方案一、方案二都正确 D.方案一、方案二都不正确二、填空题(7小题,16-19小题每空2分,20-22小题每空1分,共30分)16、小娟因淋雨感觉不适去医院检查,一位老医生用手背触摸了一会她的额头后便告诉她患了感冒,开出处方。挂盐水时一阵疼痛令小娟差点哭了出来。晚饭时,面对母亲辛辛苦苦准备的一桌好菜,小娟有闻到阵阵香味,也没有胃口。请问:(1)老医生用手背去触摸额头,这主要是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 比较敏感;(2)小娟想:“如果没有痛觉,那该多好啊!”你认为好不好?说明理由。 ;(3)小娟面对好菜却没有闻到香味的原因是 。17、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反射光线是 ,折射角是 度。(第17题图) (第18题图) (第19题图)18、小明同学身高165cm,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从平面镜中看到挂钟的指针如图所示。由此可知,他在平面镜中的像高为 cm,挂钟显示的实际时间是 。19、如图所示白纸上画了两个箭头(图甲)。用玻璃杯装半杯水放在白纸前(图乙)。人眼观察到位于下方的箭头发生了变化,那是因为玻璃杯下半部相当于一个 ,使下方箭头成 的、 像(选填“实”或“虚”)。20、雨后天晴的夜晚,人在月光下行走,如图,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甲同学迎着月光走,应走 (选填“亮”或“暗”)处,因为若迎着月光走,月光射到水面上时,在水面发生的是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乙同学背着月光走,应走 (选填“亮”或“暗”)处。(第20题图) (第21题图)21、如图是后视镜式行车记录仪,它由前面拍摄车外的摄像机、后面左侧的显示屏和右侧的平面镜组成。司机可在显示屏上观察到摄像机拍摄的车外情况,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_(选填“凸”或“凹”)透镜,显示屏上成的像是___________(选填“倒立缩小的实像”,“正立缩小的实像”或“正立缩小的虚像”)。该透镜所成像的原理与司机在记录仪右侧平面镜上看到的车内物体成像原理__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22、如图是小科同学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注:镀膜面光的反射能力强于未镀膜面)(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利用了玻璃板的透光性,便于 ;(2)为了更准确测量蜡烛到反射面的距离,实验时应将玻璃板 (选填“镀膜面”或“不镀膜面”)的边缘与白纸上的横线重合;(3)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记录下蜡烛A与B的位置,测量的物距如图听示,该物距为 cm ;(4)实验时,发现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使得蜡烛A和蜡烛B重合,可能的原因是 。三、实验探究题(5小题,每空2分,共34分)23、在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时,冰蓉同学选择了如下器材:蜡烛(模拟所视物)、水凸透镜(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光具座等。(注:水凸透镜的凸起程度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或吸取水的多少来调节)(1)她安装并调整好实验装置,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置于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当向水凸透镜内注入水,使透镜更凸后,发现光屏上已无烛焰清晰的像,若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应在水凸镜前放置一块 透镜;若撤去放置的透镜,应将光屏 (选填“靠近”或“远离”)水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2)根据上述实验,可知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是 。24、小明喝水时,偶然发现透过水面看不见玻璃水杯外侧的手指,他感到很惊奇;玻璃和水都是透明物质,为什么光却不能透过呢?小明决定找出原因,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根据光经过的路径,首先想到了这种现象与光的折射有关,为此他根据光从水中射向空气的光路进行了推测,如下图,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人射角,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逐渐增大,那么,当人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时,会不会…(1)小明的推测是 ;(2)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进行了如上图所示的实验,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激光笔射向水面的入射角的角度,当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小明观察到 ,证实了自己的推测;(3)当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时,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吗?你的观点是 。说出理由 。25、小科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不断地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实验重构自己的认知。以下是小科实际的操作和思考:(1)小科在实验过程中不断移动烛焰位置,观察到如图甲中①至⑥的六种烛焰清晰的像,请按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由远到近所得到的6个像进行排序,正确顺序为 ;(2)小科还想利用发光字母来探究凸透镜成像时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用如图乙中的4个字母进行实验,发现适合做光源的字母是 ;(3)小科还发现,若固定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不变,只移动凸透镜。设第一次成清晰像时,蜡烛与凸透镜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如图丙所示,再次移动凸透镜,设第二次成清晰像时,凸透镜的位置为B(图中未画出),则前后两次成清晰的像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为 (用L0、L表示)。2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丽同学选取一块薄平板玻璃、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火柴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1)小丽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她观察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高且倾斜。你认为在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幅图中,图_________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2)正确做完某次实验后,四个小组将收集和处理的信息记录在白纸上,如图。正确的是( ) A B C D(3)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近的像较_________(选填“亮”或“暗”),远处的像是来自于蜡烛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_________。A.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B.两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C.一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D.两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27、图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乙图是用蜡烛和烧瓶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补位装置。(1)实验甲中,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好处是 ;在确定蜡烛B和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 (填字母);A. 从玻璃板后观察蜡烛 B. 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 C. A与B都需要(2)实验乙调整蜡烛和烧瓶至如图所示位置,在墙壁上得到清晰的 实像(填“放大”“缩小”或“等大”)。四、简答题(4小题,共26分)28、(4分)在“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实验中,让光源发出的一束光从水中以不同的角度射入空气,观察到光束在水中和空气中的径迹如图所示。回答以下问题:(1)此现象说明_______(选填序号);A.光路可逆 B.光在水面只发生了折射C.光在水面只发生了反射 D.光在水面既发生了折射又发生了反射(2)增大这一束光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发现射入空气的光的径迹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也增大,此现象说明_______(选填序号)。A.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减小 B.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增大C.折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成正比 D.折射角的正弦值与入射角的正弦值成正比(第28题图) (第29题图)29、(6分)如图所示,在“观看水中的硬币”活动中,把一枚硬币固定在空杯的底部,找一个角度使你刚好看不到硬币的最右端A点。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在同学逐渐把水加入到杯中的过程中,硬币上的B点和C点能先后被你看到。(1)你所看到的水中硬币是一个变 的 像。(2)图中画出了刚看到C点时光的传播路线的示意图,入射角是αc;若刚看到B点时的入射角是αB,则,aB αc。30、(8分)小科同学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乙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1)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cm;(2)图乙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倒立、 的实像;(3)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________(填字母)。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 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4)若透镜不移动,要想观察到虚像,则操作是 。31、(8分)液体中的声速与温度有关,关系式为vt=v0+α(t-t0),其中:vt表示温度为t时的声速,t0为表格中指出的温度,v0表示温度为t0时的声速,α为温度系数。液体 t0/℃ v0/m/s α/m/(s·℃)丙酮 20 1192 -5.5水 25 1500 2.5甘油 20 1923 -1.8水银 20 1451 -0.46酒精 20 1180 -3.6(1)相同温度下,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速度 ;(2)分析表可知水中的声速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3)如图,是酒精和水中声速随温度变化图像,其中________表示酒精中声速的规律;(4)根据题意,光在15℃的水中传播时,速度应该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浙教版八上科学 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测试B卷(学生版) .doc 2025浙教版八上科学 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测试B卷(教师版).doc 2025浙教版八上科学 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测试B卷(答题卷).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