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三明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三明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友情提示:1.本试卷8页。
2.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均填写(涂)在答题卡上。
3.答题要求见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的政权是( )
A. 秦朝 B. 西汉 C. 隋朝 D. 唐朝
2 下图所示工程都( )
A. 促进南北交流 B. 有利经济发展
C. 推动国家统一 D. 导致农民起义
3. 隋朝统一全国后,创立科举制,选士的标准不再是门阀望族,而是真才实学。这说明科举制( )
A. 造成思想僵化 B. 有利人才选拔
C. 确立等级制度 D. 促进教育发展
4.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登观音台望城》中写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诗句描述了唐都长安( )
A. 人口众多 B. 布局严整
C. 街道拥挤 D. 风气开放
5. 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玄奘西行 B. 鉴真东渡
C. 张骞通西域 D. 郑和下西洋
6. 下表是《全唐诗》中对部分诗人作品的分类。据此可知,唐诗( )
哲理诗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思乡诗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送别诗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边塞诗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A. 飘逸洒脱 B. 题材丰富
C. 风格单一 D. 通俗易懂
7. 北宋时,中央派文官到地方任知州;设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驻地定期更换。这些措施意在(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削弱宰相权力
C. 丰富市民生活 D. 发展海外贸易
8. 位于吉林松原的“大金得胜陀颂碑”记载了阿骨打誓师抗辽的史实。该文物可用于研究( )
A. 宋与辽的和战 B. 辽与西夏和战
C. 金与辽的战争 D. 宋与金的对峙
9. 岳飞抗金和文天祥抗元共同体现了他们( )
A.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B. 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C. 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 D. 英勇不屈的报国情怀
10. 为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元朝在岭北行省沿用蒙古族传统,在云南地区行省与土司制度并存。这体现了元朝( )
A. 地方权力的加强 B. 因地制宜的边疆管理
C. 疆域范围的扩大 D. 四通八达的国内交通
11. 下表为《福建历史沿革表(部分)》。据表可知,秦、元的地方政治制度分别是( )
时期 秦 元
隶属行政区域 闽中郡 江浙行省
A. 分封制、郡县制 B. 行省制、郡县制
C. 行省制、分封制 D. 郡县制、行省制
12. 下图为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残存部分。该文物可印证宋代( )
A. 对外交往频繁 B. 市民生活丰富
C. 商品经济繁荣 D. 造船技术高超
13. 宋朝设市舶司,管理船舶、关税、货物及外商招徕。这说明宋朝( )
A. 限制海外贸易 B. 税收来源单一
C. 重视海外贸易 D. 海陆交通发达
14. 下图是小历在学习宋元时期科技发明时收集的图片资料。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宋元( )
A 科技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B. 海陆交通发达
C. 民族交融进一步增强 D. 都市生活繁华
15. 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郭守敬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据此可知( )
A. 我国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 B. 劳动人民推动社会发展
C. 政府的重视促进科技发展 D. 专制统治阻碍科技发展
16. 宋代时,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词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这叙述的是宋词( )
A. 出现的背景 B. 发展的历程
C. 流行的范围 D. 产生的影响
17. 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知识结构图,空白处应填的关键词是( )
A. 思想控制 B. 经济发展 C. 强化皇权 D. 机构完善
18. 《瀛涯胜览》记载:“(郑和下西洋)所至诸国皆以礼相接,易物通好。”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 )
A. 秉持和平交往的理念 B. 旨在拓展海外贸易
C. 以传播先进技术为主 D. 展现了明朝的国力
19. 对联“鏖战沙场十载英雄,抗倭海战一生忠诚”歌颂的人物是( )
A. 霍去病 B. 文天祥 C. 戚继光 D. 岳飞
20. 可以说明“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历史事件是( )
A. 陈桥兵变 B. 张居正改革
C. 靖康之变 D. 李自成起义
21. 某校开展“民族脊梁,不朽英魂”主题演讲。适合郑成功事迹的演讲题目是( )
A. 悬壶济世医天下 B. 抗击侵略捍卫主权
C. 传播文化助交流 D. 改革进取促发展
22. 时空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下图①处对应的是( )
A. 设澎湖巡检司 B. 设置伊犁将军
C. 设立台湾府 D. 设立宣政院
23. 《本草纲目》记载药物1800多种,比前人记载增加37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比前人所收录的药方增加4倍。这表明《本草纲目》( )
A. 侧重总结前代的成果 B. 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
C. 以记载新药物为核心 D. 对后世农学影响深远
24. 1710—1717年,广东水师巡视西沙群岛,有“自琼崖(今海南岛)经七洲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视,地方宁谧”的记录。据此可知,清政府( )
A. 抗击外来侵略 B. 扩大海外贸易
C. 加强渔业管理 D. 行使南海主权
25. 下表所示统治措施共同目的是( )
朝代 措施
西汉 尊崇儒术
明朝 八股取士
清朝 推行文字狱
A. 加强思想控制 B. 促进民族交融
C. 促进文化繁荣 D. 推动经济发展
26. 下图可以用于研究清朝( )
广州十三行
(1757-1842年清朝唯一官方特许对外贸易机构)
A. 开放的对外政策 B. 闭关自守的政策
C. 繁荣的对外贸易 D. 文化专制的政策
27. 《农政全书》记载:“甘薯所在,居人便足半年之粮。”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铁器牛耕的推广 B. 明末战乱的破坏
C. 甘薯的引进推广 D. 明朝社会的动荡
28. 下图为2024年央视新闻报道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申遗成功的图片。北京中轴线体现了( )
A.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B. 古代城市的规范管理
C. 市民文化的繁荣发展 D. 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4分。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代十国开创者、存在时间及其身份表(部分)
北方政权 存在时间 建立者及称帝前身份 南方政权 存在时间 建立者及称帝前身份
后梁(907-923年) 16 朱温,唐宣武军节度使 楚(907-951年) 44 马殷,唐武安军节度使
后唐(923-936年) 13 李存勖,唐河东节度使 吴越(907-978年) 71 钱镠,唐镇海、镇东节度使
后晋(936-947年) 11 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 闽(909-945年) 36 王审知,唐威武军节度使
后汉(947-950年) 3 刘知远,后晋河东节度使 吴(902-937年) 35 杨行密,唐淮南节度使
后周(951-960年) 9 郭威,后汉天雄节度使 南唐(937-975年) 38 李昇,吴镇海、宁国节度使
——摘编自戴显群等《五代十国割据形态的特征及其对统一进程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图中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事件。
(2)阅读材料,提取至少两个能反映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社会状况的信息。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见下表
人物 措施 盛世局面
唐太宗 勤于政事,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完善三省六部制,减省刑罚,考核官员政绩;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贞观之治
唐玄宗 励精图治,重用人才;整顿吏治,改革税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注重文教,编修图籍。 ①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唐朝统治者采取兼收并蓄政策,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往来。通过陆上、海上交通,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他们的发展影响广泛而深远。同时,佛教等文化迎来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会,中外交流达到鼎盛。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写出①处盛世局面的名称,并概括统治者促成盛世局面的共同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唐朝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中期后,南、北方耕地、矿冶、上缴赋税情况图
——摘编自义务教育《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宋初统治者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深厚的读书风气。儒学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了理学。书院在推动理学发展与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宋代理学的发展与传播图
——摘编自义务教育《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简述宋代我国经济重心发生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指出在福建出生的宋代理学家,并概括宋代理学发展和传播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经济重心的变化与理学发展的关系。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布达拉宫 注:以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修建的红山宫为基础,依山势而建,取法自然,是藏族建筑艺术的象征。 应县木塔 注:始建于辽,完成于金,由契丹工匠主导建造,采用汉族榫卯结构,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塔。
妙应寺 注:位于北京,始建于元朝,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中央政府对西藏实施有效管理、民族文化深入交融的历史见证。 承德避暑山庄 注:清朝皇帝曾在此接见过维吾尔、藏、苗、高山等族首领,对于加强中央与边疆各族的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朝代。
(2)阅读以上材料,从以下四个观点中选择一个与材料的主题相符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选择材料中两幅相关联的图片,结合其反映的史实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观点:
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卓越的智慧和创造力。
③开放包容带来进步,闭关自守导致落后。
④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三明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友情提示:1.本试卷8页。
2.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均填写(涂)在答题卡上。
3.答题要求见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A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C
【16题答案】
【答案】A
【17题答案】
【答案】C
【18题答案】
【答案】A
【19题答案】
【答案】C
【20题答案】
【答案】D
【21题答案】
【答案】B
【22题答案】
【答案】C
【23题答案】
【答案】B
【24题答案】
【答案】D
【25题答案】
【答案】A
【26题答案】
【答案】B
【27题答案】
【答案】C
【28题答案】
【答案】A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4分。
【29题答案】
【答案】(1)事件:安史之乱。
(2)信息一:从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势图和五代十国开创者身份看,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为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埋下隐患 ,五代十国很多政权开创者前身是唐朝藩镇节度使,如后梁朱温为唐宣武军节度使 。信息二: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 ,北方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存在时间都较短,最长的后唐也仅13年;南方政权虽相对长些,但也处于频繁更替中 。信息三: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政权存在时间整体较北方政权长 ,北方政权存在时间多在十几年以内,南方如吴越存在71年、楚存在44年等,反映出南方相对北方社会环境更稳定 。 (任选两个信息即可 )
【30题答案】
【答案】(1)
开元盛世
共同措施:勤于政治、重用人才;整顿吏治或完善制度;重视农业生产;注重文教发展。
(2)
政策开放包容;交流范围广(国家多);海陆交通并举;技术输出与文化输入并存;中外交流达到鼎盛。
(3)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盛世奠定基础);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先进技术文化的广泛传播;对周边国家发展影响深远。
【31题答案】
【答案】(1)变化:我国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理由:北宋中期后,南方耕地面积扩大,矿冶业和赋税在全国占比逐渐超过北方;同时战乱、人口南迁以及南方水稻种植等农业技术更加发达,使得南方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2)理学家:朱熹
原因:宋朝“崇文抑武”政策,重视文化教育和科举制度,读书风气浓厚;理学家在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的基础上对儒学加以重整、创新;大量书院(如白鹿洞书院等)的兴起,为理学的讲学与传播提供了重要平台;理学家之间相互讨论、著书立说,并得到部分统治者的支持。
(3)关系: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为理学家讲学和交流提供了富足的物质与人文环境;理学的兴盛和传播又促进了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宋代南方经济与文化的繁荣。
【32题答案】
【答案】(1)朝代:元朝。
(2)示例:
观点: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选布达拉宫、妙应寺。
论述:布达拉宫是吐蕃松赞干布为纪念文成公主修建的,体现吐蕃与汉族交流融合;妙应寺是元朝藏传佛教寺院,见证中央对西藏管理,反映藏族与其他民族在宗教、政治等方面互动。二者均表明各民族在建筑、宗教等领域共同创造历史,彰显中华民族历史由各民族共同缔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