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市第十二中学 第八中学联考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市第十二中学 第八中学联考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第十二中学 第八中学联考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诗句摘录
1.(2024九上·鹿城期中)小文找了课文中有关意象的诗句,请你帮忙补全。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sī yǎ   的喉咙歌唱——《我爱这土地》
(2)那轻,那pīng   婷,你是……——《你是人间四月天》
(3)我的心是kuàng   野的鸟,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它的天空——《吉迦利》
意象 诗句 情感
大雁 (4)因思杜陵梦,   。——温庭筠《商山早行》 (5)    
夕阳
(6)   ,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物是人非的惆怅
白雪
(7)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英雄失路的悲慨
月亮
(8)露从今夜白,   。——杜甫《月夜忆舍弟》 思亲,思乡
(9)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美好祝愿
比较发现:请你探究意象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10)不同的意象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   
【答案】嘶哑;娉;旷;凫雁满回塘;思乡;秋草独寻人去后;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月是故乡明;千里共婵娟;不同的意象可以表达相同的情感;同一个意象表达的情感不同;某些意象蕴含了相对固定的情感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及名句积累。
(1)嘶哑:sī yǎ,声音沙哑。
(2)娉婷:pīng tíng,形容女子姿态美好的样子。亦借指美人。
(3)旷野:kuàng yě ,空旷的原野。
(4)—(9)此处考察名句名篇默写。注意“凫雁、秦岭、婵娟”等字词的书写。
第(5)空:“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意为: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野雁,正嬉戏在圆而曲折的池塘。这两句紧紧承接颈联,颈联描写了作者刚上路时眼前看到的景象“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作者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10)空:此处需要对表格中所用的意象及情感表达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二者之间的联系。从情感来看,《商山早行》和《月夜忆舍弟》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是二者分别选用了大雁和月亮这两种意象,由此可知,不同的意象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从意象来看,《月夜忆舍弟》和《水调歌头》都使用了月亮这一意象,但是分别表达了“思亲,思乡”和“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美好祝愿”两种不同的情感,由此可知,同一个意象表达的情感不同;“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一联中的“雁”这一意象大代表的是对家乡的思念,结合我们学过的另外的诗歌“乡书何处来,归雁洛阳边”可知,“雁”同样象征的是思乡之情,由此可知,某些意象蕴含了相对固定的情感。
故答案为:嘶哑;娉;旷;凫雁满回塘;思乡;秋草独寻人去后;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月是故乡明;千里共婵娟;不同的意象可以表达相同的情感;同一个意象表达的情感不同;某些意象蕴含了相对固定的情感。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及名句积累。字音字形题需准确掌握字词标准读音、规范写法,再结合题目,借助语境辅助判断,确保读音、字形与语义、语境契合;名句默写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二、小文发现,九年级上册涉及到很多亭台楼阁,准备以此为切入口,探寻“亭”的丰富内涵。
(2024九上·鹿城期中)[材料一:生活中的亭]
战国:“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
——《韩非子·内储说》
东汉:“亭,民安所定也。”
——《说文解字》
“亭,停也。人所停集也。”
——《释名》
明:“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
——《园治》
[材料二:诗词中的亭]
劳劳亭
[唐]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丰乐亭游春①
[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②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注释:①丰乐亭:在滁城西一里许的大丰山下,欧阳修任滁州(今安徽滁州)知州时所筑,为当时滁州的胜游之地。②长郊:广阔的郊野。
[材料三:古文中的亭]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志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②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③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 ”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 ”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④,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 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喜雨亭记》(宋·苏轼)
注释:①扶风:凤翔府,地名。②弥:满。③忭:欢乐、喜悦。④荐饥:连年灾荒。
溯源亭之功用
欣赏亭之美景
体会享之情思
总结亭之内涵
2.结合材料一及下图,可以得出亭的功用有:
3.欧阳修在《丰乐亭游春》目睹了怎样的美景?结合画波浪线的诗句,展开想象,描绘画面。
4.解释加点字词,帮助理解文意。
方法 加点字 参考 解释
课内迁移法
则以名物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1)   
越三月 越明年,政通人和 (2)   
联系上下文 以属客而告之
(3)   
查阅字典法 优游 ①闲暇自得的样子;②犹豫不决的样子:③宽裕:④广大、宽大。(《国语辞典》) (4)    (填序号)
5.品味画线句虚词“其”的表达效果。
6.文人墨客笔下的“亭”寄托了他们丰富的情思。请结合材料及所学,探究文人抒发的情思。
(1) (2) (3) (4)
7.依据上述探究过程,总结亭的丰富内涵。
【答案】2.休息、游玩;相当于“瞭望台”,军事岗亭;供旅客停宿……
3.夕阳斜挂在天边,将天际染成了温柔的橘红色。远处的山峦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加青翠欲滴,宛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山脚下,红树点缀其间,像是大自然不经意间洒下的点点胭脂,为这幅画增添了几分生动与妩媚。而长郊之上,一望无际的草地绿得深沉,仿佛一块巨大的翡翠铺展在大地之上,无边无际,给人以宁静与辽阔之感。
4.命名;到了;同“嘱”,意为劝酒(嘱托);①
5.“其可得耶”中,“其”加强反问,强调无雨则亭中游玩不可能,突显雨水对民生改善与欢乐的重要性。而“其又可忘耶”中,“其”意为“难道”,强化反问语气,强调雨水对民众生活的重要及自然恩赐的感激。
6.(1)离别的不舍
(2)对春天的眷恋(“对春天的喜爱”“惜春之情”“自在悠游的愉悦”“与民同乐”等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
(3)天与云与山与水
(4)置身喜雨亭,苏轼目睹了久旱后的甘霖滋润大地,百姓因雨而喜的场景,深感雨水是上天对民众的恩赐。这反映了他关注民生、尊重自然、与民同乐的高尚品质。(忧民之心,对自然的敬畏,以及与民众共享喜悦的情怀。)
7.亭,起初作为军事设施,后逐渐演变为供人休憩赏景的场所,兼具实用功能;同时,它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出独特的意境美感,寄托了文人墨客因亭产生的离别愁绪,个人情思,忧国忧民的丰富文化内涵。历代文人赋予亭的这些文化意蕴,使其成为了精神的象征,情感的寄托。
【知识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常用文言虚词;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多种材料展示了“亭”在历史、文学和文化中的多重内涵。材料一从历史和字源角度揭示亭的基本功能,如停憩和集会。材料二通过诗词描绘了亭在自然景观中的美感和情感寄托。材料三则通过古文展现了亭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及其象征意义。整体来看,亭不仅是建筑物,更是文人寄托情感、表达思想的载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
【点评】(1)本题考查字义。需先结合所给材料(如图像、文字信息等)提取关键内容,明确事物的核心特征与相关情境;再联系生活常识、历史背景等知识,从功能、用途、象征意义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推导,确保每个要点都有依据;最后对分析出的内容进行梳理整合,用准确规范的语言分点或概括性表述。
(2)本题考查画面内容描绘。需先仔细研读诗句,精准提取核心意象;再结合意象的固有特征与诗句营造的氛围,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意象的形态、色彩、状态等进行细致描绘,同时融入合理想象以丰富画面感;最后将各意象的描绘有机串联,形成连贯完整的画面,确保贴合诗句意境,语言规范且富有表现力。
(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
(4)本题考查文言虚词。需先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句子含义,明确虚词所在语句的语气和表达意图;再聚焦词语本身,分析其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如是否起加强语气、强调某种情感或逻辑关系等作用;最后将词语的含义与语境、语气、情感等结合,精准阐释其表达效果,确保语言规范、分析到位,贴合文本主旨。
(5)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需先结合诗句梳理意象与场景,把握诗歌描绘的具体画面;再联系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及诗词中蕴含的典型意象(如“柳”多与离别相关),分析其中寄托的情感;最后将画面与情感相融合,精准概括诗人的思想情感,确保分析贴合诗词内容,语言规范且表述准确。
(6)本题考查材料信息概括。需先从文本中梳理其核心实用功能及发展演变,明确其在不同场景下的具体作用;再深入挖掘其文化层面的意义,结合相关描述分析其营造的意境、承载的情感(如离别、情思、家国情怀等)及体现的文化价值;最后整合功能与内涵,形成全面且贴合文本的总结。
【点睛】
参考译文:
【材料一】战国:“秦国有座小亭子靠近边境,吴起想要攻打它。”——《韩非子·内储说》
东汉:“亭,是民众安定居住的地方。”——《说文解字》
“亭,即停留。是人们停留聚集的地方。”——《释名》
明:“亭,就是停留的意思。是用来供人停歇、游玩的。”——《园治》
【材料三】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废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2.本题考查字义。
根据材料一“亭,停也。人所停集也”“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说明了亭是供人们停留休息的地方,所以亭子的功用为:休息,游玩,供旅客停宿;
根据图片可知,画面上是一个高台,上面有一些人在房檐下观察远方,最后有了象形字的“亭”,再结合材料一“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可知,这里描述了亭子的军事功能,相当于“瞭望台”,军事岗亭;
根据材料一“亭,民安所定也”可知,亭也是地方行政管理和百姓安定生活的场所。
故答案为:休息、游玩;相当于“瞭望台”,军事岗亭;供旅客停宿……
3.本题考查画面内容描绘。本题首先要准确揣摩出“长郊”的“长”意为广阔。再把红树、青山、日斜、长郊、绿草等意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红树”指开红花的树,或落日反照的树,不是指秋天的红叶;“长郊”指广阔的郊野;“无涯”形容没有边际。再结合句意进行画面内容描绘。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意为:红花满树,青山隐隐,日已偏西。广漠的郊野,草色青绿,看不见边际。
示例:夕阳西下,天空被晚霞染成了红色,远处的青山也显得格外青翠。在广阔的郊野上,草色绿得无边无际,仿佛与天边相连。游人们似乎并不在意春天的即将逝去,他们依然兴高采烈地在丰乐亭前踏着落花游玩,享受着这美好的春光。
故答案为: 夕阳斜挂在天边,将天际染成了温柔的橘红色。远处的山峦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加青翠欲滴,宛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山脚下,红树点缀其间,像是大自然不经意间洒下的点点胭脂,为这幅画增添了几分生动与妩媚。而长郊之上,一望无际的草地绿得深沉,仿佛一块巨大的翡翠铺展在大地之上,无边无际,给人以宁静与辽阔之感。
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意为: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名:命名,取名。根据课内迁移法可知,此句中的“名”也应理解为“命名,取名”,句意为:就用此命名事物。
(2)“越明年,政通人和”意为:到了第二年,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越:到了。根据课内迁移法可知,此句中的“越”也应理解为“到了”,句意为:到了三月份。
(3)根据语境“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可知,前文写到作者在宴席上举起酒杯,接下来自然是劝大家喝酒,所以这里的“属”应是通假字,同“嘱”,意为劝酒。句意为:向客人劝酒并问道。
(4)句意为:一起悠闲自得地在这座亭中玩乐。根据查字典法可知,“优游”在字典中有四个义项,根据句意此处应理解为“闲暇自得的样子”,故选①。
故答案为:命名;到了;同“嘱”,意为劝酒(嘱托);①。
5.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
画线句中“其可得耶”中的“其”作为语气副词,加强了反问的语气。原文通过“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这样的反问句式,强调了如果没有雨水,亭中游玩将成为不可能的事情。这种表达方式突显了雨水对民生改善的重要性,以及雨水所带来的欢乐是多么珍贵。通过“其”的加强反问,作者更加有力地传达了雨水的重要性。
画线句中“其又可忘耶”中的“其”也是语气副词,意为“难道”,再次强化了反问的语气。原文通过“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这样的反问句式,强调了雨水对民众生活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自然恩赐的感激之情。通过“其”的强化反问,作者更加深刻地表达了对雨水的感激和对自然恩赐的珍视。综上所述,虚词“其”在这段文字中起到了加强反问语气、突显雨水重要性和强调感激之情的作用。通过“其”的运用,作者更加有力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使文字更加生动、有力。这也体现了古文中虚词在表达情感、强化语气方面的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其可得耶”中,“其”加强反问,强调无雨则亭中游玩不可能,突显雨水对民生改善与欢乐的重要性。而“其又可忘耶”中,“其”意为“难道”,强化反问语气,强调雨水对民众生活的重要及自然恩赐的感激。
6.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
(1)“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意思是: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这个送客的劳劳亭了。点明送别;“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意思是:春风知道离别之苦,也不让柳条发青。看到周围柳条未青,作者突发奇想,春风不忍看到世间离别,不让发青的柳条触发离愁,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离别的不舍。
(2)【材料二】由“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可知,诗歌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这时的丰乐亭草木青翠、落红满地,天已暮,春将归。再由“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可知,多情的游客却不顾这些,即使太阳就要下山了,他们仍旧踏着落花缓步徘徊,欣赏着暮春时节的景色。诗人自己也是这批惜春的游客队伍中的一员,从诗歌中的“日欲斜”和“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这些词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美妙春光的不舍与怜惜之情。
(3)此处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字词书写正确,语句积累准确。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出自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意思是湖上雪光、水汽混漾不分,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片白色。
(4)根据【材料三】“亭以雨名,志喜也”“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可知,本文中,作者通过叙述扶风地区久旱逢甘霖的喜悦,以及亭的命名由来,深刻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自然恩赐的感激之情。当久盼的雨终于到来,不仅缓解了旱情,更带来了民众的欢欣与希望。作者在此背景下,将亭命名为“喜雨亭”,既是对及时雨的庆祝,也是对民生安危系于天时的深刻体悟。表现出作者关心民众疾苦、与民同乐的真挚感情。特别是第二段在叙述名亭之意时,句句关乎国计民生,款款爱民之心,充盈于字里行间。该句描写了久旱逢甘霖后,人们高兴的样子,以及亭子也随之建好后的快乐。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离别的不舍;对春天的眷恋(“对春天的喜爱”“惜春之情”“自在悠游的愉悦”“与民同乐”等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天与云与山与水;置身喜雨亭,苏轼目睹了久旱后的甘霖滋润大地,百姓因雨而喜的场景,深感雨水是上天对民众的恩赐。这反映了他关注民生、尊重自然、与民同乐的高尚品质。(忧民之心,对自然的敬畏,以及与民众共享喜悦的情怀。)
7.本题考查材料信息概括。
首先,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到,亭的起源与军事设施有关。例如,《韩非子·内储说》中提到“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这里的亭显然是指边境上的军事哨所或瞭望台。而《说文解字》和《释名》中的解释,则表明亭后来逐渐演变为供人停留、休憩的场所,具有了一定的实用功能。
其次,根据材料二“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可知,这些诗词展示了亭在文人墨客心中的独特地位。李白的《劳劳亭》通过描绘送别的场景,表达了离别时的愁绪和不舍;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则描绘了春日里亭前踏落花的欢乐景象,展现了亭作为赏景场所的优美意境。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亭的实用功能,更赋予了亭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意境美感。
再次,材料三《喜雨亭记》中的描述,进一步丰富了亭的文化内涵。根据材料三“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志不忘也”“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可知,苏轼在文中通过喜雨亭的命名和庆祝活动,表达了对雨水恩赐的感激和对民生福祉的关切。这里的亭不仅是一个休憩赏景的场所,更是一个寄托了文人忧国忧民情怀的精神象征。苏轼通过亭这一载体,将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注融入其中,使亭成为了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象征。
综上所述,亭的丰富内涵包括:起初作为军事设施的功能性;后来逐渐演变为供人休憩赏景的场所,兼具实用功能;同时,它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意境美感,寄托了文人墨客因亭产生的离别愁绪、个人情思以及忧国忧民的丰富情感。历代文人赋予亭的这些文化意蕴,使其成为了精神的象征和情感的寄托,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故答案为: 亭,起初作为军事设施,后逐渐演变为供人休憩赏景的场所,兼具实用功能;同时,它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出独特的意境美感,寄托了文人墨客因亭产生的离别愁绪,个人情思,忧国忧民的丰富文化内涵。历代文人赋予亭的这些文化意蕴,使其成为了精神的象征,情感的寄托。
三、意象探究
(2024九上·鹿城期中)小文在阅读《艾青诗选》过程中,发现意象运用技巧值得探究,请你帮他完成。
8.结合诗歌画线部分,分析诗歌中意象的表达效果。
诗歌 意象 意象的表达效果
我爱这土地 艾青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永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土地 河流 风 黎明 诗人描绘土地、河流、风、黎明多个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悲愤与抗争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对民族未来的希望。
礁石 艾青 一个浪 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的脚下 被打成碎沫 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 看着海洋 创作背景:1954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面临困难和挑战。 礁石 “礁石”,这一意象,运用(1)   的修辞——它拥有身躯,仿佛站立于浩瀚之畔,双脚深深扎根;它的面容,带着一抹微笑,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表达了作者(2)   。
向太阳 艾青 太阳照着我们的田野,河流和山峦 照着我们的从很久以来 到处都蠕动着痛苦的灵魂的 田野、河流和山峦…… 今天 太阳的炫目的光芒 把我们从绝望的睡眠里刺醒了 也从那遮掩着无限痛苦的迷雾里 刺醒了我们的城市和村庄 也从那隐蔽着无边忧郁的烟雾里 刺醒了我们的田野,河流和山峦 我们仰起了沉重的头颅 从濡湿的地而 一致地 向高空呼嚷 “看我们 我们 笑得像太阳!” 创作背景: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 太阳 田野 河流 山峦 …… (3)   
9.总结艾青诗歌意象运用的小技巧。
10.结合以上探究过程,运用相关技巧,以“亭”为意象创作与“初二生活”相关的一首三行诗。
【答案】8.拟人;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战胜困难的信心/鼓励人们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笑对苦难的人生态度。;田野、河流、山峦处蠕动着“痛苦的灵魂”,这就像当时被压迫的人民。作者将太阳拟人化,太阳“刺醒”田野、河流和山峦,意味着太阳要打破无限的痛苦,带来希望。太阳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同时表达了作者要打碎旧世界,建立一个光明自由的心世界的憧憬。
9.选择合适的意象,并使用恰当的修饰语描述意象特征,充分表达个性化情感;运用意象时,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借助拟人等修辞丰富内涵;将多个意象进行组合,营造诗歌意境;运用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使诗歌意丰厚。
10.[例1]长亭静卧翠林间,/书页轻启似琴弦,汗水凝珠落青石,滴答成歌(技巧:比喻、多意象组合)
[例2]初三教学楼离亭很近/初三生活却/离亭很远(技巧:象征、对比)
【知识点】《艾青诗选》
【解析】【导语】艾青的三首诗通过意象的运用,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抗争以及对光明未来的憧憬。《我爱这土地》通过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展现了深沉的爱国情怀;《礁石》以坚韧不拔的形象,象征着不屈的精神;《向太阳》则通过太阳的光芒,传达了对新生和希望的追求。艾青善于通过自然意象,赋予其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需先定位诗中核心意象,结合诗句分析其具体特征;再联系该意象的传统文化内涵,并结合诗歌主旨、作者情感及创作背景,探究其在诗中的独特寓意;最后将意象特征与深层含义结合,精准阐释其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确保分析紧扣诗歌内容,语言规范且逻辑清晰。
(2)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运用技巧的理解。需先梳理诗中核心意象及其呈现的特征,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意象的选择与修饰、表现手法、意象组合方式,进而关联诗人情感与诗歌主旨,阐释这些技巧对情感表达和内涵深化的作用,确保分析紧扣文本,逻辑连贯且语言精准。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需先明确主题的核心特征与意象的固有内涵,再结合比喻、象征、对比、多意象组合等技巧,将二者有机联结,使意象既能承载主题内容,又能通过技巧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与感染力,同时在篇幅限制下精准传达情感与意蕴,确保创作紧扣主题、意象鲜明且技巧运用恰当。
8.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第一、二空:在“礁石”这一意象中,艾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礁石赋予了人的特征,使其仿佛拥有身躯和面容,能够微笑面对海浪的冲击。这种拟人化的描绘,生动地表现了礁石在暴风雨中的坚韧不拔和从容不迫,礁石面对海浪的冲刷是如此从容不惊的形象是象征着新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对建设的困难和挑战,但依旧从容不惊,妥善处理好各种问题和克服各种困难,作者在此所表达对国家战胜困难充满乐观态度。
第三空:由“到处都蠕动着痛苦的灵魂的田野、河流和山峦”可知,田野、河流、山峦等意象在诗中象征着被压迫的人民和他们的痛苦生活。由“太阳的炫目的光芒把我们从绝望的睡眠里刺醒……刺醒了我们的田野,河流和山峦”可知,诗中,太阳被赋予了拟人化的特征,其“炫目的光芒”具有强烈的穿透力,能够“刺醒”沉睡的万物。这种意象表达了从黑暗中走向光明的过程,象征着希望的重生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太阳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光源,更是精神上的引领者,带领人们从痛苦和绝望中走出,迎接新的生活和希望。通过太阳的意象,诗人传达了对光明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太阳作为一个积极的意象,它象征着希望和光明。通过这些意象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光明的向往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反映了抗战时期人民对新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故答案为:拟人;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战胜困难的信心/鼓励人们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笑对苦难的人生态度;田野、河流、山峦处蠕动着“痛苦的灵魂”,这就像当时被压迫的人民。作者将太阳拟人化,太阳“刺醒”田野、河流和山峦,意味着太阳要打破无限的痛苦,带来希望。太阳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同时表达了作者要打碎旧世界,建立一个光明自由的心世界的憧憬。
9.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运用技巧的理解。
结合《我爱这土地》“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永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其中“被暴风雨所打击着”来修饰“土地”,表现土地遭受的痛苦打击;“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来修饰“河流”,表现人们面对侵略者时的激愤之情,“永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来修饰“风”表现人们面对侵略者的抗击,“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来修饰“黎明”,表现作者对抗战胜利充满期待之情。由此可见,作者善于运用恰当的修饰语描述意象特征,来突出情感的强烈和复杂。
结合《礁石》“每一个浪都在它的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此处采用拟人化手法,诗人把礁石当成人来写,表现无数浪花被礁石打成碎沫以及礁石面对浩瀚的海洋屹立不动的画面,“礁石”不仅是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的象征,还是我们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象征。诗人通过赋予自然物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使意象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结合《向太阳》“太阳的炫目的光芒/把我们从绝望的睡眠里刺醒了/也从那遮掩着无限痛苦的迷雾里 刺醒了我们的城市和村庄/也从那隐蔽着无边忧郁的烟雾里”,可知:诗中的太阳照亮了世界,给予人们无限的希望。在此“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即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在诗歌中,太阳象征光明和希望。由此可见,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意象象征特定的情感或思想。
结合《我爱这土地》“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永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其中“土地”对诗人来说,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河流”和“风”象征人民的悲愤和激怒,象征抗战力量的日渐壮大和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黎明” 是苦难人民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曙光,诗人通过多重意象组合,构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画面,共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希望。
故答案为: 选择合适的意象,并使用恰当的修饰语描述意象特征,充分表达个性化情感;运用意象时,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借助拟人等修辞丰富内涵;将多个意象进行组合,营造诗歌意境;运用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使诗歌意丰厚。
1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运用相关技巧,以“亭”为意象创作与“初二生活”相关的三行诗。创作时可选择“亭”作为意象,象征着一个静谧的空间,承载着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也可将“亭”赋予生命,象征初二生活中的宁静与成长。
示例:笔直的长廊通向初二的亭,
挑灯夜读,只为那南来的风拂尽迷茫,
伫立其间,望见学子的晨光不息。(技巧:拟人、多意象组合)
故答案为: [例1]长亭静卧翠林间,/书页轻启似琴弦,汗水凝珠落青石,滴答成歌(技巧:比喻、多意象组合)
[例2]初三教学楼离亭很近/初三生活却/离亭很远(技巧:象征、对比)
四、为增进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小文搜集了相关材料,探索诗歌奥秘,邀你共同参与,诗歌探秘
(2024九上·鹿城期中)[材料一]
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莫砺锋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需要好好继承发扬。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先人正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五千年文明史中蕴含的正能量。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便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然而古籍汗牛充栋,应该从何入手呢?我首先推荐中国古典诗歌,也即从《诗经》《楚辞》开始的中国古典诗歌。
②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泱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③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颍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④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与李白齐名的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进行诗歌创作,为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描绘生动的历史画卷。杜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悲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时代动荡引起词坛风气的巨大变化,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⑤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欣赏,给予精神滋养。严肃深奥的学术论著只在学术圈产生影响,生动灵活的讲解或注释解说却能将古典名篇引入千家万户。如果说唐诗宋词是一座气象万千的名山,我愿意当一位站在山口的导游,来为游客们指点进山路径与景点分布。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7日,有删减)
[材料二]
①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②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所谓“但见情性,不睹文字”。他们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具体的语言文字,究竟如何才能创造出最高的审美境界?他们认为,言是文学手段,意是文学目的,文学手段固然重要,但不能因为手段重要而忽略了目的重要。一方面要通过手段到达目的,一方面又要通过否定手段来强化目的,对创作者而言,文学创作最终呈现的美,不是“言”这个手段之美,而是“意”这个作品之美。对接受者而言,要领悟到这个美,这个意,就要披文入情,唯意是求,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之美而忘记了“意”这个根本之美。
③因此,当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之后,当读者开始全身心地关注作品之美而完全忽略了文学手段之美时,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才真正全部实现,这样的文学审美创造才是成功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学手段只有充分否定了自己,才能实现文学作品之美,对手段否定的越彻底,对作品的创造就越成功。这是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依然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所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显然,言与意的审美智慧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
④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是从文学品鉴与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文本审美感受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与西方美学不同,“味”这个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并不专指感官的味觉或嗅觉,而是指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基础上,感官愉悦与审美、精神愉悦的共同感受,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五官的感觉是相通的,感官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的。“滋味”说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说到底,是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披此的完全交融,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姜燮《白石道人诗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王夫之《唐诗评选》),这与西方文学创作推崇的典型论大相径庭,是有着中华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
(摘编自康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
11.为了帮助同学理解文意,请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1)   (2)   (3)   
12.下列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③段提到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这一纲领与“诗缘情”的观点在孔颖达看来并非对立关系,情志是指人的内心世界。
B.材料一指出对于现代读者而言,领悟人生意义及美感,提升情操、气质与人格境界,是所有唐诗宋词对现代人最大的作用。
C.材料二第②段提到古代文学家既想借“言”达到“得意”目的,又想通过“忘言”来强化“得意”目的。
D.材料二第③段提到欲“忘言”而“得意”,这反映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
13.中国古代文学“滋味说”,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是中华特有的审美智慧。请你依据链接材料,论述王安石诗句中“绿”字之改如何体现“滋味说”的审美智慧。
[链接材料]
《泊船瓜洲》①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②,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①本诗创作于王安石奉召回京,仕途得意之时。②本诗最初为“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数次修改,最终定为“春风又绿江南岸”,遂成千古名句。
14.郑振铎与姚华是深谙古典文学的学者,在翻译《泰戈尔诗选》时都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智慧。你更喜欢谁的译本?结合上述材料的观点及个人的阅读体验简述理由。
[原文]Stray birds of summer come to my window to sing and fly away.
And yellow leaves of autumn,which have no songs,flutter and fall there with a sign.
——泰戈尔《飞鸟集》
[郑振铎译本]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
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姚华译本]飞鸟鸣窗前,飞来复飞去。红叶了无言,飞落知何处?
【答案】11.我们要以唐诗宋词(或“中国古典诗歌”)为首选对象阅读古代典籍,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教育作用。;引用“诗言志”理论和陆机、孔颖达的话,阐述中国古典诗歌“情”“志”兼收,与现代人没有距离,有力地论证了“唐宋诗词的典范作品所表达的思昂感情、价值判断可以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的观点。列举了李、杜、苏、辛等诗人的作品,阐述唐宋诗词的作品中的情感、人生观、价值观,有力地论证了“阅读唐诗宋词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的观点,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12.B
13.“滋味说”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中“到”字虽直观描绘了春风拂面的景象,略显直白,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赋予了春风以鲜活的动态,将江南大地万物复苏、春意融融的壮丽画卷生动星现,这种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绿”字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与情感,使得全诗意境深远,韵味悠长,真正达到了“滋味”与“意境”的完美融合。
14.示例1:我更喜欢姚华的版本。姚华的版本“飞鸟鸣窗前,飞来复飞去。红叶了无言,飞落知何处 ”注重意象的营造与情感的抒发。他用“红叶”替代“黄叶”,能让人联想到秋天的离别。“了无言”与“知何处”赋予了诗歌更深的情感色彩,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对未知的探寻,让我认真地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示例2:我更喜欢郑振铎的版本。夏天的飞鸟象征自由、灵动或远方的使者,而秋天的黄叶则被赋予飘零、萧瑟、时光流逝等寓意,这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诗句通过“唱歌”与“叹息”的对比,生动地表达了不同季节中生命的情感状态,显得别有滋味。飞鸟在夏天欢快地唱歌,象征着生命的活跃与热情;而黄叶在秋天无奈地叹息,则表达了生命的衰老与无奈。这给我带来了生命的启发与思考,能让我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与美感。
示例3:我更喜欢郑振铎的版本。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郑振铎的译本还原了诗句中夏天欢快飞翔,黄叶飘落的意境之美,没有改变太多的形式,而是追求诗歌的意境之美,将诗歌中时光流逝的主旨表达了出来,给我带来了生命的启发与思考。
【知识点】议论文文本
【解析】【导语】这两篇文章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分析,强调其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材料一从诗歌的内容、情感和价值观出发,论述唐诗宋词对现代读者的情操提升和人格熏陶作用。材料二则探讨了古代文学的审美智慧,特别是“得意忘言”的创作理念和“滋味说”的审美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辩证思维。整体上,文章通过对古典诗歌的多角度分析,展现了其深远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义。
【点评】 (1)本题考查论证思路。需先通读文本,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再逐层梳理段落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分论点的,以及采用了何种论证方法(如举例、道理论证等);接着理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并列、递进等);最后按“首先提出……观点,然后通过……论据(或论证方法)从……方面进行论证,接着……,最后总结调……”的思路,条理清晰地概括出整体论证过程,确保语言简洁准确。
(2)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需先通读题干明确考查内容,再逐一将选项与原文对应段落细致比对,关注关键信息的表述(如是否偷换概念、曲解原意、混淆逻辑等),判断选项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是否准确,最后依据比对结果得出结论,确保每一步都紧扣文本,逻辑严谨,判断精准。
(3)本题考查阅读运用。需先明确相关文学理论的核心内涵,再分别剖析原句与修改句在词语运用、景象描绘、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差异,重点阐释修改后的词语如何更精准地实现情景交融、增强画面感与情感张力,最后结合语境或作者情感,说明修改对提升作品艺术效果的作用,分析紧扣理论,体现修改的妙处。
(4)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运用。需先明确赏析角度(如意象、情感、语言风格、文化内涵等),再结合具体译本内容,对比分析不同版本在相关角度上的差异与特色,同时关联传统审美智慧或作品核心情感,阐述个人喜好的理由,确保分析紧扣文本,体现对译本艺术价值的理解与评判。
11.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材料一第①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需要好好继承发扬”首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指出其中核心精神是正面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接着提出古籍众多,推荐从中国古典诗歌入手来感受传统文化。第②段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通过读诗可以了解前人的心态和传统文化精神。强调大诗人的作品往往体现其高尚的人格和真实的情感,是领会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径。
第一空。结合①段开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好好继承发扬”和结尾“我首先推荐中国古典诗歌”及第②段结尾“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可概括中心论点为:我们要以唐诗宋词(或“中国古典诗歌”)为首选对象阅读古代典籍,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第③④段具体分析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的价值,指出其内容表达的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人生观和价值观,与现代人没有距离。第③段“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说明了作用之一是: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第二空。结合第④段“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可概括为“提升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教育作用”填空。
第三空。第③段“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颍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引用“诗言志”理论和陆机、孔颖达的话,阐述中国古典诗歌“情”“志”兼收,与现代人没有距离,有力地论证了“唐宋诗词的典范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价值判断可以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的观点。第④段提出分论点“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后,以李、杜、苏、辛为例,详细论述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如何提升读者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第⑤段“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最后总结唐诗宋词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还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强调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应供大众阅读欣赏,给予精神滋养。第三空可据此分析提炼概括论证过程即可。
故答案为:我们要以唐诗宋词(或“中国古典诗歌”)为首选对象阅读古代典籍,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教育作用 ;第三空。第③段“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颍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引用“诗言志”理论和陆机、孔颖达的话,阐述中国古典诗歌“情”“志”兼收,与现代人没有距离,有力地论证了“唐宋诗词的典范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价值判断可以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的观点。第④段提出分论点“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后,以李、杜、苏、辛为例,详细论述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如何提升读者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第⑤段“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最后总结唐诗宋词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还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强调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应供大众阅读欣赏,给予精神滋养。第三空可据此分析提炼概括论证过程即可。
故答案为:我们要以唐诗宋词(或“中国古典诗歌”)为首选对象阅读古代典籍,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教育作用 ;引用“诗言志”理论和陆机、孔颖达的话,阐述中国古典诗歌“情”“志”兼收,与现代人没有距离,有力地论证了“唐宋诗词的典范作品所表达的思昂感情、价值判断可以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的观点。列举了李、杜、苏、辛等诗人的作品,阐述唐宋诗词的作品中的情感、人生观、价值观,有力地论证了“阅读唐诗宋词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的观点,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12.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有误,选项扩大了范围,将“典范作品”的作用扩大到了“所有唐诗宋词”。根据材料一第④段的表述,“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明确指出了是“典范作品”具有这样的作用,而不是“所有唐诗宋词”。
故答案为: B。
13.本题考查阅读运用。
首先,我们来理解“滋味说”的审美智慧。
根据材料二第④段“‘滋味’说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说到底,是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披此的完全交融,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姜燮《白石道人诗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的描述,可知“滋味说”强调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的完全交融,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这是一种注重体验、注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
接着,我们来看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这里的“绿”字是经过数次修改后最终确定下来的,它原本是“到”字。那么,“绿”字与“到”字相比,有何独特之处呢?“到”字只是一个普通的动词,表示春风到达了江南岸,缺乏生动的画面感和情感色彩。而“绿”字则不同,它既是一个动词,表示春风使江南岸变绿,又是一个形容词,形象地描绘了江南岸在春风的吹拂下变得绿意盎然的景象。这样,一个“绿”字就将春风与江南岸的景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的审美效果。此外,“绿”字还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色彩。它不仅仅表示江南岸的绿意,还暗示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江南美景的眷恋之情。这种情感与景象的交融,使得诗句更加生动、感人。
可见,王安石诗句中“绿”字的修改,巧妙地体现了“滋味说”的审美智慧。它通过将一个普通的动词替换为一个既具有动作意义又具有形容词性质的词语,实现了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的完全交融,使得诗句既具有生动的画面感,又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色彩。
据此分析提炼概括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滋味说”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中“到”字虽直观描绘了春风拂面的景象,略显直白,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赋予了春风以鲜活的动态,将江南大地万物复苏、春意融融的壮丽画卷生动星现,这种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绿”字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与情感,使得全诗意境深远,韵味悠长,真正达到了“滋味”与“意境”的完美融合。
14.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运用。
在比较郑振铎与姚华的译本时,我们需要结合上述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智慧的观点来进行分析。
材料一中强调了读诗即读人,以及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人生观和价值观;材料二则着重阐述了“滋味说”的审美智慧,即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的交融。
首先看郑振铎的译本:“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这个译本较为直白地传达了原诗的意思,用词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它注重了情感的传达,如“唱歌”“叹息”等词语都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使得译本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然而,在“滋味说”的审美智慧方面,这个译本可能略显不足,因为它更多地是在直接陈述事实,而较少运用意象和意境来营造一种整体的审美感受。
再看姚华的译本:“飞鸟鸣窗前,飞来复飞去。红叶了无言,飞落知何处?”这个译本在传达原诗意思的同时,更加注重了意象和意境的营造。如“飞鸟鸣窗前”和“红叶了无言”两句,通过“飞鸟”和“红叶”的意象,以及“鸣”和“了无言”的对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哀愁的氛围。同时,“飞来复飞去”和“飞落知何处”两句,又通过飞鸟的飞动和红叶的飘落,传达出一种无常和不确定的感受。这种意象和意境的营造,更加符合“滋味说”的审美智慧,使得译本在传达原诗意思的同时,也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价值。
结合个人的阅读体验,进行选择,理由充分即可。
示例:我更喜欢姚华的译本。因为姚华的译本在传达原诗意思的同时,更加注重了意象和意境的营造,符合“滋味说”的审美智慧。通过飞鸟和红叶的意象以及飞动和飘落的对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哀愁的氛围,使得译本更加具有深度和韵味。同时,这种注重意象和意境的译本也更好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智慧。
故答案为: 示例1:我更喜欢姚华的版本。姚华的版本“飞鸟鸣窗前,飞来复飞去。红叶了无言,飞落知何处 ”注重意象的营造与情感的抒发。他用“红叶”替代“黄叶”,能让人联想到秋天的离别。“了无言”与“知何处”赋予了诗歌更深的情感色彩,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对未知的探寻,让我认真地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示例2:我更喜欢郑振铎的版本。夏天的飞鸟象征自由、灵动或远方的使者,而秋天的黄叶则被赋予飘零、萧瑟、时光流逝等寓意,这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诗句通过“唱歌”与“叹息”的对比,生动地表达了不同季节中生命的情感状态,显得别有滋味。飞鸟在夏天欢快地唱歌,象征着生命的活跃与热情;而黄叶在秋天无奈地叹息,则表达了生命的衰老与无奈。这给我带来了生命的启发与思考,能让我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与美感。
示例3:我更喜欢郑振铎的版本。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郑振铎的译本还原了诗句中夏天欢快飞翔,黄叶飘落的意境之美,没有改变太多的形式,而是追求诗歌的意境之美,将诗歌中时光流逝的主旨表达了出来,给我带来了生命的启发与思考。
五、创意表达
15.(2024九上·鹿城期中)阅读诗歌,按要求写作。
盼 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 出发 ”和“到达 ”,你更盼望哪一个?又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呢?请你自 选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可以阐述观点,也可以进行文学创作。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少于 600 字;③文中不得出现含 有个人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答案】我盼望到达 若说出发如初开花朵的青涩,到达则是果实成熟的甘甜,若说出发是清晨朝阳的朝气,到达则是落山时斜阳的淡漠;若说出发是野花的春意浓浓,到达则是落英的秋光闪动。
出发即是到达,到达即为出发。即便说出发是到达的基础,我却更热衷于到达。
书声琅琅,墨香是染,多少学子寒窗苦读。十多年,像是一场丽梦,又像是一阵回味无穷的醉梦。如饮茶,慢期细饮,清心明志,如饮酒,壮志豪情。而这一种痛苦却又幸福的过程,何尝又不是一种出发 这一切的出发,都只是为了将来的“金榜题名”时。如莘莘学子,都如此热烈地盼望着,能够到达学海那遥不可及的彼岸,这又何尝不是一次盼望
溪流潺潺,汩汩奔流,多少小溪终于汇成大海。从源头开始出发,一生似是无尽的奔跑、奔跑。从出发开始,便在无穷尽的过程中,追寻着大海的到达点。待最终到达,便终于能缓下流速。到达了彼方,这或许就是溪流一生的使命,也为宿命吧。正是这种奔跑,如此执着地奔跑,如此疯狂地盼望着奔跑,才能够支持着到达大海。
少男少女,前路迷惘,却也都热切地盼望着,盼望着到达那触手可及却又遥不可及的彼岸。一颗年轻的心有着年轻的念想,都会盼望着到达。拨开未知的迷雾,斩断前路的荆棘,携上那颗饱含着希望的心,一起渴望着到达。
到达,是硕果,是眼泪,是幸福的酒杯,那闪亮的金杯,是奥运会上冉冉升起的国旗和喷亮而弘大的义勇军进行曲。我们可以扬帆远航,也可以乘风破浪,我们也可以失败,有了失败才会有胜利的果实。但我们始终盼望出发,更期待美好的到达。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第一,审题。“出发 ”和“到达 ”,你更盼望哪一个。强调你对出发和到达的看法,这两个中的一个对你生活的积极影响。写作时要围绕一个展开,写自己的感悟和收获,要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来写。
第二,立意。可以从以下方面立意:期盼出发,出发代表行动,代表奋斗的过程。或者期盼到达,到达意味着结束,意味着已经获得成功。
第三,选材。如果选择出发,可以举例子,如司马迁受到腐刑后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坚持整理资料,历时十三年笔耕不辍。自己也是如此,面对困难,选择勇往直前,永远奔赴在前进的道路上。
如果选择到达,可以举例子,如爱迪生发明电灯,获得成功。自己认真学习,取得好成绩。
第四,结构。写成议论文,应先明确中心论点,如盼望出发。然后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安排文章结构;选取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旁征博引,从道理和事实两个角度充分论证,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浙江省温州市第十二中学 第八中学联考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诗句摘录
1.(2024九上·鹿城期中)小文找了课文中有关意象的诗句,请你帮忙补全。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sī yǎ   的喉咙歌唱——《我爱这土地》
(2)那轻,那pīng   婷,你是……——《你是人间四月天》
(3)我的心是kuàng   野的鸟,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它的天空——《吉迦利》
意象 诗句 情感
大雁 (4)因思杜陵梦,   。——温庭筠《商山早行》 (5)    
夕阳
(6)   ,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物是人非的惆怅
白雪
(7)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英雄失路的悲慨
月亮
(8)露从今夜白,   。——杜甫《月夜忆舍弟》 思亲,思乡
(9)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美好祝愿
比较发现:请你探究意象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10)不同的意象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   
二、小文发现,九年级上册涉及到很多亭台楼阁,准备以此为切入口,探寻“亭”的丰富内涵。
(2024九上·鹿城期中)[材料一:生活中的亭]
战国:“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
——《韩非子·内储说》
东汉:“亭,民安所定也。”
——《说文解字》
“亭,停也。人所停集也。”
——《释名》
明:“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
——《园治》
[材料二:诗词中的亭]
劳劳亭
[唐]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丰乐亭游春①
[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②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注释:①丰乐亭:在滁城西一里许的大丰山下,欧阳修任滁州(今安徽滁州)知州时所筑,为当时滁州的胜游之地。②长郊:广阔的郊野。
[材料三:古文中的亭]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志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②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③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 ”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 ”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④,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 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喜雨亭记》(宋·苏轼)
注释:①扶风:凤翔府,地名。②弥:满。③忭:欢乐、喜悦。④荐饥:连年灾荒。
溯源亭之功用
欣赏亭之美景
体会享之情思
总结亭之内涵
2.结合材料一及下图,可以得出亭的功用有:
3.欧阳修在《丰乐亭游春》目睹了怎样的美景?结合画波浪线的诗句,展开想象,描绘画面。
4.解释加点字词,帮助理解文意。
方法 加点字 参考 解释
课内迁移法
则以名物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1)   
越三月 越明年,政通人和 (2)   
联系上下文 以属客而告之
(3)   
查阅字典法 优游 ①闲暇自得的样子;②犹豫不决的样子:③宽裕:④广大、宽大。(《国语辞典》) (4)    (填序号)
5.品味画线句虚词“其”的表达效果。
6.文人墨客笔下的“亭”寄托了他们丰富的情思。请结合材料及所学,探究文人抒发的情思。
(1) (2) (3) (4)
7.依据上述探究过程,总结亭的丰富内涵。
三、意象探究
(2024九上·鹿城期中)小文在阅读《艾青诗选》过程中,发现意象运用技巧值得探究,请你帮他完成。
8.结合诗歌画线部分,分析诗歌中意象的表达效果。
诗歌 意象 意象的表达效果
我爱这土地 艾青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永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土地 河流 风 黎明 诗人描绘土地、河流、风、黎明多个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悲愤与抗争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对民族未来的希望。
礁石 艾青 一个浪 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的脚下 被打成碎沫 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 看着海洋 创作背景:1954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面临困难和挑战。 礁石 “礁石”,这一意象,运用(1)   的修辞——它拥有身躯,仿佛站立于浩瀚之畔,双脚深深扎根;它的面容,带着一抹微笑,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表达了作者(2)   。
向太阳 艾青 太阳照着我们的田野,河流和山峦 照着我们的从很久以来 到处都蠕动着痛苦的灵魂的 田野、河流和山峦…… 今天 太阳的炫目的光芒 把我们从绝望的睡眠里刺醒了 也从那遮掩着无限痛苦的迷雾里 刺醒了我们的城市和村庄 也从那隐蔽着无边忧郁的烟雾里 刺醒了我们的田野,河流和山峦 我们仰起了沉重的头颅 从濡湿的地而 一致地 向高空呼嚷 “看我们 我们 笑得像太阳!” 创作背景: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 太阳 田野 河流 山峦 …… (3)   
9.总结艾青诗歌意象运用的小技巧。
10.结合以上探究过程,运用相关技巧,以“亭”为意象创作与“初二生活”相关的一首三行诗。
四、为增进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小文搜集了相关材料,探索诗歌奥秘,邀你共同参与,诗歌探秘
(2024九上·鹿城期中)[材料一]
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莫砺锋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需要好好继承发扬。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先人正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五千年文明史中蕴含的正能量。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便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然而古籍汗牛充栋,应该从何入手呢?我首先推荐中国古典诗歌,也即从《诗经》《楚辞》开始的中国古典诗歌。
②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泱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③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颍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④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与李白齐名的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进行诗歌创作,为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描绘生动的历史画卷。杜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悲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时代动荡引起词坛风气的巨大变化,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⑤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欣赏,给予精神滋养。严肃深奥的学术论著只在学术圈产生影响,生动灵活的讲解或注释解说却能将古典名篇引入千家万户。如果说唐诗宋词是一座气象万千的名山,我愿意当一位站在山口的导游,来为游客们指点进山路径与景点分布。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7日,有删减)
[材料二]
①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②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所谓“但见情性,不睹文字”。他们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具体的语言文字,究竟如何才能创造出最高的审美境界?他们认为,言是文学手段,意是文学目的,文学手段固然重要,但不能因为手段重要而忽略了目的重要。一方面要通过手段到达目的,一方面又要通过否定手段来强化目的,对创作者而言,文学创作最终呈现的美,不是“言”这个手段之美,而是“意”这个作品之美。对接受者而言,要领悟到这个美,这个意,就要披文入情,唯意是求,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之美而忘记了“意”这个根本之美。
③因此,当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之后,当读者开始全身心地关注作品之美而完全忽略了文学手段之美时,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才真正全部实现,这样的文学审美创造才是成功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学手段只有充分否定了自己,才能实现文学作品之美,对手段否定的越彻底,对作品的创造就越成功。这是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依然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所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显然,言与意的审美智慧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
④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是从文学品鉴与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文本审美感受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与西方美学不同,“味”这个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并不专指感官的味觉或嗅觉,而是指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基础上,感官愉悦与审美、精神愉悦的共同感受,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五官的感觉是相通的,感官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的。“滋味”说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说到底,是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披此的完全交融,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姜燮《白石道人诗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王夫之《唐诗评选》),这与西方文学创作推崇的典型论大相径庭,是有着中华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
(摘编自康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
11.为了帮助同学理解文意,请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1)   (2)   (3)   
12.下列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③段提到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这一纲领与“诗缘情”的观点在孔颖达看来并非对立关系,情志是指人的内心世界。
B.材料一指出对于现代读者而言,领悟人生意义及美感,提升情操、气质与人格境界,是所有唐诗宋词对现代人最大的作用。
C.材料二第②段提到古代文学家既想借“言”达到“得意”目的,又想通过“忘言”来强化“得意”目的。
D.材料二第③段提到欲“忘言”而“得意”,这反映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
13.中国古代文学“滋味说”,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是中华特有的审美智慧。请你依据链接材料,论述王安石诗句中“绿”字之改如何体现“滋味说”的审美智慧。
[链接材料]
《泊船瓜洲》①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②,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①本诗创作于王安石奉召回京,仕途得意之时。②本诗最初为“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数次修改,最终定为“春风又绿江南岸”,遂成千古名句。
14.郑振铎与姚华是深谙古典文学的学者,在翻译《泰戈尔诗选》时都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智慧。你更喜欢谁的译本?结合上述材料的观点及个人的阅读体验简述理由。
[原文]Stray birds of summer come to my window to sing and fly away.
And yellow leaves of autumn,which have no songs,flutter and fall there with a sign.
——泰戈尔《飞鸟集》
[郑振铎译本]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
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姚华译本]飞鸟鸣窗前,飞来复飞去。红叶了无言,飞落知何处?
五、创意表达
15.(2024九上·鹿城期中)阅读诗歌,按要求写作。
盼 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 出发 ”和“到达 ”,你更盼望哪一个?又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呢?请你自 选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可以阐述观点,也可以进行文学创作。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少于 600 字;③文中不得出现含 有个人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嘶哑;娉;旷;凫雁满回塘;思乡;秋草独寻人去后;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月是故乡明;千里共婵娟;不同的意象可以表达相同的情感;同一个意象表达的情感不同;某些意象蕴含了相对固定的情感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及名句积累。
(1)嘶哑:sī yǎ,声音沙哑。
(2)娉婷:pīng tíng,形容女子姿态美好的样子。亦借指美人。
(3)旷野:kuàng yě ,空旷的原野。
(4)—(9)此处考察名句名篇默写。注意“凫雁、秦岭、婵娟”等字词的书写。
第(5)空:“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意为: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野雁,正嬉戏在圆而曲折的池塘。这两句紧紧承接颈联,颈联描写了作者刚上路时眼前看到的景象“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作者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10)空:此处需要对表格中所用的意象及情感表达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二者之间的联系。从情感来看,《商山早行》和《月夜忆舍弟》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是二者分别选用了大雁和月亮这两种意象,由此可知,不同的意象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从意象来看,《月夜忆舍弟》和《水调歌头》都使用了月亮这一意象,但是分别表达了“思亲,思乡”和“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美好祝愿”两种不同的情感,由此可知,同一个意象表达的情感不同;“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一联中的“雁”这一意象大代表的是对家乡的思念,结合我们学过的另外的诗歌“乡书何处来,归雁洛阳边”可知,“雁”同样象征的是思乡之情,由此可知,某些意象蕴含了相对固定的情感。
故答案为:嘶哑;娉;旷;凫雁满回塘;思乡;秋草独寻人去后;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月是故乡明;千里共婵娟;不同的意象可以表达相同的情感;同一个意象表达的情感不同;某些意象蕴含了相对固定的情感。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及名句积累。字音字形题需准确掌握字词标准读音、规范写法,再结合题目,借助语境辅助判断,确保读音、字形与语义、语境契合;名句默写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答案】2.休息、游玩;相当于“瞭望台”,军事岗亭;供旅客停宿……
3.夕阳斜挂在天边,将天际染成了温柔的橘红色。远处的山峦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加青翠欲滴,宛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山脚下,红树点缀其间,像是大自然不经意间洒下的点点胭脂,为这幅画增添了几分生动与妩媚。而长郊之上,一望无际的草地绿得深沉,仿佛一块巨大的翡翠铺展在大地之上,无边无际,给人以宁静与辽阔之感。
4.命名;到了;同“嘱”,意为劝酒(嘱托);①
5.“其可得耶”中,“其”加强反问,强调无雨则亭中游玩不可能,突显雨水对民生改善与欢乐的重要性。而“其又可忘耶”中,“其”意为“难道”,强化反问语气,强调雨水对民众生活的重要及自然恩赐的感激。
6.(1)离别的不舍
(2)对春天的眷恋(“对春天的喜爱”“惜春之情”“自在悠游的愉悦”“与民同乐”等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
(3)天与云与山与水
(4)置身喜雨亭,苏轼目睹了久旱后的甘霖滋润大地,百姓因雨而喜的场景,深感雨水是上天对民众的恩赐。这反映了他关注民生、尊重自然、与民同乐的高尚品质。(忧民之心,对自然的敬畏,以及与民众共享喜悦的情怀。)
7.亭,起初作为军事设施,后逐渐演变为供人休憩赏景的场所,兼具实用功能;同时,它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出独特的意境美感,寄托了文人墨客因亭产生的离别愁绪,个人情思,忧国忧民的丰富文化内涵。历代文人赋予亭的这些文化意蕴,使其成为了精神的象征,情感的寄托。
【知识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常用文言虚词;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多种材料展示了“亭”在历史、文学和文化中的多重内涵。材料一从历史和字源角度揭示亭的基本功能,如停憩和集会。材料二通过诗词描绘了亭在自然景观中的美感和情感寄托。材料三则通过古文展现了亭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及其象征意义。整体来看,亭不仅是建筑物,更是文人寄托情感、表达思想的载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
【点评】(1)本题考查字义。需先结合所给材料(如图像、文字信息等)提取关键内容,明确事物的核心特征与相关情境;再联系生活常识、历史背景等知识,从功能、用途、象征意义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推导,确保每个要点都有依据;最后对分析出的内容进行梳理整合,用准确规范的语言分点或概括性表述。
(2)本题考查画面内容描绘。需先仔细研读诗句,精准提取核心意象;再结合意象的固有特征与诗句营造的氛围,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意象的形态、色彩、状态等进行细致描绘,同时融入合理想象以丰富画面感;最后将各意象的描绘有机串联,形成连贯完整的画面,确保贴合诗句意境,语言规范且富有表现力。
(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
(4)本题考查文言虚词。需先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句子含义,明确虚词所在语句的语气和表达意图;再聚焦词语本身,分析其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如是否起加强语气、强调某种情感或逻辑关系等作用;最后将词语的含义与语境、语气、情感等结合,精准阐释其表达效果,确保语言规范、分析到位,贴合文本主旨。
(5)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需先结合诗句梳理意象与场景,把握诗歌描绘的具体画面;再联系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及诗词中蕴含的典型意象(如“柳”多与离别相关),分析其中寄托的情感;最后将画面与情感相融合,精准概括诗人的思想情感,确保分析贴合诗词内容,语言规范且表述准确。
(6)本题考查材料信息概括。需先从文本中梳理其核心实用功能及发展演变,明确其在不同场景下的具体作用;再深入挖掘其文化层面的意义,结合相关描述分析其营造的意境、承载的情感(如离别、情思、家国情怀等)及体现的文化价值;最后整合功能与内涵,形成全面且贴合文本的总结。
【点睛】
参考译文:
【材料一】战国:“秦国有座小亭子靠近边境,吴起想要攻打它。”——《韩非子·内储说》
东汉:“亭,是民众安定居住的地方。”——《说文解字》
“亭,即停留。是人们停留聚集的地方。”——《释名》
明:“亭,就是停留的意思。是用来供人停歇、游玩的。”——《园治》
【材料三】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废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2.本题考查字义。
根据材料一“亭,停也。人所停集也”“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说明了亭是供人们停留休息的地方,所以亭子的功用为:休息,游玩,供旅客停宿;
根据图片可知,画面上是一个高台,上面有一些人在房檐下观察远方,最后有了象形字的“亭”,再结合材料一“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可知,这里描述了亭子的军事功能,相当于“瞭望台”,军事岗亭;
根据材料一“亭,民安所定也”可知,亭也是地方行政管理和百姓安定生活的场所。
故答案为:休息、游玩;相当于“瞭望台”,军事岗亭;供旅客停宿……
3.本题考查画面内容描绘。本题首先要准确揣摩出“长郊”的“长”意为广阔。再把红树、青山、日斜、长郊、绿草等意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红树”指开红花的树,或落日反照的树,不是指秋天的红叶;“长郊”指广阔的郊野;“无涯”形容没有边际。再结合句意进行画面内容描绘。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意为:红花满树,青山隐隐,日已偏西。广漠的郊野,草色青绿,看不见边际。
示例:夕阳西下,天空被晚霞染成了红色,远处的青山也显得格外青翠。在广阔的郊野上,草色绿得无边无际,仿佛与天边相连。游人们似乎并不在意春天的即将逝去,他们依然兴高采烈地在丰乐亭前踏着落花游玩,享受着这美好的春光。
故答案为: 夕阳斜挂在天边,将天际染成了温柔的橘红色。远处的山峦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加青翠欲滴,宛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山脚下,红树点缀其间,像是大自然不经意间洒下的点点胭脂,为这幅画增添了几分生动与妩媚。而长郊之上,一望无际的草地绿得深沉,仿佛一块巨大的翡翠铺展在大地之上,无边无际,给人以宁静与辽阔之感。
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意为: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名:命名,取名。根据课内迁移法可知,此句中的“名”也应理解为“命名,取名”,句意为:就用此命名事物。
(2)“越明年,政通人和”意为:到了第二年,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越:到了。根据课内迁移法可知,此句中的“越”也应理解为“到了”,句意为:到了三月份。
(3)根据语境“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可知,前文写到作者在宴席上举起酒杯,接下来自然是劝大家喝酒,所以这里的“属”应是通假字,同“嘱”,意为劝酒。句意为:向客人劝酒并问道。
(4)句意为:一起悠闲自得地在这座亭中玩乐。根据查字典法可知,“优游”在字典中有四个义项,根据句意此处应理解为“闲暇自得的样子”,故选①。
故答案为:命名;到了;同“嘱”,意为劝酒(嘱托);①。
5.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
画线句中“其可得耶”中的“其”作为语气副词,加强了反问的语气。原文通过“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这样的反问句式,强调了如果没有雨水,亭中游玩将成为不可能的事情。这种表达方式突显了雨水对民生改善的重要性,以及雨水所带来的欢乐是多么珍贵。通过“其”的加强反问,作者更加有力地传达了雨水的重要性。
画线句中“其又可忘耶”中的“其”也是语气副词,意为“难道”,再次强化了反问的语气。原文通过“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这样的反问句式,强调了雨水对民众生活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自然恩赐的感激之情。通过“其”的强化反问,作者更加深刻地表达了对雨水的感激和对自然恩赐的珍视。综上所述,虚词“其”在这段文字中起到了加强反问语气、突显雨水重要性和强调感激之情的作用。通过“其”的运用,作者更加有力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使文字更加生动、有力。这也体现了古文中虚词在表达情感、强化语气方面的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其可得耶”中,“其”加强反问,强调无雨则亭中游玩不可能,突显雨水对民生改善与欢乐的重要性。而“其又可忘耶”中,“其”意为“难道”,强化反问语气,强调雨水对民众生活的重要及自然恩赐的感激。
6.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
(1)“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意思是: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这个送客的劳劳亭了。点明送别;“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意思是:春风知道离别之苦,也不让柳条发青。看到周围柳条未青,作者突发奇想,春风不忍看到世间离别,不让发青的柳条触发离愁,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离别的不舍。
(2)【材料二】由“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可知,诗歌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这时的丰乐亭草木青翠、落红满地,天已暮,春将归。再由“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可知,多情的游客却不顾这些,即使太阳就要下山了,他们仍旧踏着落花缓步徘徊,欣赏着暮春时节的景色。诗人自己也是这批惜春的游客队伍中的一员,从诗歌中的“日欲斜”和“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这些词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美妙春光的不舍与怜惜之情。
(3)此处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字词书写正确,语句积累准确。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出自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意思是湖上雪光、水汽混漾不分,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片白色。
(4)根据【材料三】“亭以雨名,志喜也”“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可知,本文中,作者通过叙述扶风地区久旱逢甘霖的喜悦,以及亭的命名由来,深刻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自然恩赐的感激之情。当久盼的雨终于到来,不仅缓解了旱情,更带来了民众的欢欣与希望。作者在此背景下,将亭命名为“喜雨亭”,既是对及时雨的庆祝,也是对民生安危系于天时的深刻体悟。表现出作者关心民众疾苦、与民同乐的真挚感情。特别是第二段在叙述名亭之意时,句句关乎国计民生,款款爱民之心,充盈于字里行间。该句描写了久旱逢甘霖后,人们高兴的样子,以及亭子也随之建好后的快乐。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离别的不舍;对春天的眷恋(“对春天的喜爱”“惜春之情”“自在悠游的愉悦”“与民同乐”等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天与云与山与水;置身喜雨亭,苏轼目睹了久旱后的甘霖滋润大地,百姓因雨而喜的场景,深感雨水是上天对民众的恩赐。这反映了他关注民生、尊重自然、与民同乐的高尚品质。(忧民之心,对自然的敬畏,以及与民众共享喜悦的情怀。)
7.本题考查材料信息概括。
首先,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到,亭的起源与军事设施有关。例如,《韩非子·内储说》中提到“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这里的亭显然是指边境上的军事哨所或瞭望台。而《说文解字》和《释名》中的解释,则表明亭后来逐渐演变为供人停留、休憩的场所,具有了一定的实用功能。
其次,根据材料二“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可知,这些诗词展示了亭在文人墨客心中的独特地位。李白的《劳劳亭》通过描绘送别的场景,表达了离别时的愁绪和不舍;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则描绘了春日里亭前踏落花的欢乐景象,展现了亭作为赏景场所的优美意境。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亭的实用功能,更赋予了亭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意境美感。
再次,材料三《喜雨亭记》中的描述,进一步丰富了亭的文化内涵。根据材料三“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志不忘也”“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可知,苏轼在文中通过喜雨亭的命名和庆祝活动,表达了对雨水恩赐的感激和对民生福祉的关切。这里的亭不仅是一个休憩赏景的场所,更是一个寄托了文人忧国忧民情怀的精神象征。苏轼通过亭这一载体,将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注融入其中,使亭成为了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象征。
综上所述,亭的丰富内涵包括:起初作为军事设施的功能性;后来逐渐演变为供人休憩赏景的场所,兼具实用功能;同时,它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意境美感,寄托了文人墨客因亭产生的离别愁绪、个人情思以及忧国忧民的丰富情感。历代文人赋予亭的这些文化意蕴,使其成为了精神的象征和情感的寄托,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故答案为: 亭,起初作为军事设施,后逐渐演变为供人休憩赏景的场所,兼具实用功能;同时,它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出独特的意境美感,寄托了文人墨客因亭产生的离别愁绪,个人情思,忧国忧民的丰富文化内涵。历代文人赋予亭的这些文化意蕴,使其成为了精神的象征,情感的寄托。
【答案】8.拟人;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战胜困难的信心/鼓励人们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笑对苦难的人生态度。;田野、河流、山峦处蠕动着“痛苦的灵魂”,这就像当时被压迫的人民。作者将太阳拟人化,太阳“刺醒”田野、河流和山峦,意味着太阳要打破无限的痛苦,带来希望。太阳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同时表达了作者要打碎旧世界,建立一个光明自由的心世界的憧憬。
9.选择合适的意象,并使用恰当的修饰语描述意象特征,充分表达个性化情感;运用意象时,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借助拟人等修辞丰富内涵;将多个意象进行组合,营造诗歌意境;运用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使诗歌意丰厚。
10.[例1]长亭静卧翠林间,/书页轻启似琴弦,汗水凝珠落青石,滴答成歌(技巧:比喻、多意象组合)
[例2]初三教学楼离亭很近/初三生活却/离亭很远(技巧:象征、对比)
【知识点】《艾青诗选》
【解析】【导语】艾青的三首诗通过意象的运用,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抗争以及对光明未来的憧憬。《我爱这土地》通过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展现了深沉的爱国情怀;《礁石》以坚韧不拔的形象,象征着不屈的精神;《向太阳》则通过太阳的光芒,传达了对新生和希望的追求。艾青善于通过自然意象,赋予其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需先定位诗中核心意象,结合诗句分析其具体特征;再联系该意象的传统文化内涵,并结合诗歌主旨、作者情感及创作背景,探究其在诗中的独特寓意;最后将意象特征与深层含义结合,精准阐释其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确保分析紧扣诗歌内容,语言规范且逻辑清晰。
(2)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运用技巧的理解。需先梳理诗中核心意象及其呈现的特征,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意象的选择与修饰、表现手法、意象组合方式,进而关联诗人情感与诗歌主旨,阐释这些技巧对情感表达和内涵深化的作用,确保分析紧扣文本,逻辑连贯且语言精准。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需先明确主题的核心特征与意象的固有内涵,再结合比喻、象征、对比、多意象组合等技巧,将二者有机联结,使意象既能承载主题内容,又能通过技巧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与感染力,同时在篇幅限制下精准传达情感与意蕴,确保创作紧扣主题、意象鲜明且技巧运用恰当。
8.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第一、二空:在“礁石”这一意象中,艾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礁石赋予了人的特征,使其仿佛拥有身躯和面容,能够微笑面对海浪的冲击。这种拟人化的描绘,生动地表现了礁石在暴风雨中的坚韧不拔和从容不迫,礁石面对海浪的冲刷是如此从容不惊的形象是象征着新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对建设的困难和挑战,但依旧从容不惊,妥善处理好各种问题和克服各种困难,作者在此所表达对国家战胜困难充满乐观态度。
第三空:由“到处都蠕动着痛苦的灵魂的田野、河流和山峦”可知,田野、河流、山峦等意象在诗中象征着被压迫的人民和他们的痛苦生活。由“太阳的炫目的光芒把我们从绝望的睡眠里刺醒……刺醒了我们的田野,河流和山峦”可知,诗中,太阳被赋予了拟人化的特征,其“炫目的光芒”具有强烈的穿透力,能够“刺醒”沉睡的万物。这种意象表达了从黑暗中走向光明的过程,象征着希望的重生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太阳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光源,更是精神上的引领者,带领人们从痛苦和绝望中走出,迎接新的生活和希望。通过太阳的意象,诗人传达了对光明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太阳作为一个积极的意象,它象征着希望和光明。通过这些意象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光明的向往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反映了抗战时期人民对新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故答案为:拟人;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战胜困难的信心/鼓励人们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笑对苦难的人生态度;田野、河流、山峦处蠕动着“痛苦的灵魂”,这就像当时被压迫的人民。作者将太阳拟人化,太阳“刺醒”田野、河流和山峦,意味着太阳要打破无限的痛苦,带来希望。太阳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同时表达了作者要打碎旧世界,建立一个光明自由的心世界的憧憬。
9.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运用技巧的理解。
结合《我爱这土地》“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永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其中“被暴风雨所打击着”来修饰“土地”,表现土地遭受的痛苦打击;“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来修饰“河流”,表现人们面对侵略者时的激愤之情,“永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来修饰“风”表现人们面对侵略者的抗击,“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来修饰“黎明”,表现作者对抗战胜利充满期待之情。由此可见,作者善于运用恰当的修饰语描述意象特征,来突出情感的强烈和复杂。
结合《礁石》“每一个浪都在它的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此处采用拟人化手法,诗人把礁石当成人来写,表现无数浪花被礁石打成碎沫以及礁石面对浩瀚的海洋屹立不动的画面,“礁石”不仅是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的象征,还是我们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象征。诗人通过赋予自然物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使意象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结合《向太阳》“太阳的炫目的光芒/把我们从绝望的睡眠里刺醒了/也从那遮掩着无限痛苦的迷雾里 刺醒了我们的城市和村庄/也从那隐蔽着无边忧郁的烟雾里”,可知:诗中的太阳照亮了世界,给予人们无限的希望。在此“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即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在诗歌中,太阳象征光明和希望。由此可见,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意象象征特定的情感或思想。
结合《我爱这土地》“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永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其中“土地”对诗人来说,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河流”和“风”象征人民的悲愤和激怒,象征抗战力量的日渐壮大和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黎明” 是苦难人民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曙光,诗人通过多重意象组合,构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画面,共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希望。
故答案为: 选择合适的意象,并使用恰当的修饰语描述意象特征,充分表达个性化情感;运用意象时,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借助拟人等修辞丰富内涵;将多个意象进行组合,营造诗歌意境;运用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使诗歌意丰厚。
1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运用相关技巧,以“亭”为意象创作与“初二生活”相关的三行诗。创作时可选择“亭”作为意象,象征着一个静谧的空间,承载着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也可将“亭”赋予生命,象征初二生活中的宁静与成长。
示例:笔直的长廊通向初二的亭,
挑灯夜读,只为那南来的风拂尽迷茫,
伫立其间,望见学子的晨光不息。(技巧:拟人、多意象组合)
故答案为: [例1]长亭静卧翠林间,/书页轻启似琴弦,汗水凝珠落青石,滴答成歌(技巧:比喻、多意象组合)
[例2]初三教学楼离亭很近/初三生活却/离亭很远(技巧:象征、对比)
【答案】11.我们要以唐诗宋词(或“中国古典诗歌”)为首选对象阅读古代典籍,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教育作用。;引用“诗言志”理论和陆机、孔颖达的话,阐述中国古典诗歌“情”“志”兼收,与现代人没有距离,有力地论证了“唐宋诗词的典范作品所表达的思昂感情、价值判断可以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的观点。列举了李、杜、苏、辛等诗人的作品,阐述唐宋诗词的作品中的情感、人生观、价值观,有力地论证了“阅读唐诗宋词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的观点,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12.B
13.“滋味说”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中“到”字虽直观描绘了春风拂面的景象,略显直白,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赋予了春风以鲜活的动态,将江南大地万物复苏、春意融融的壮丽画卷生动星现,这种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绿”字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与情感,使得全诗意境深远,韵味悠长,真正达到了“滋味”与“意境”的完美融合。
14.示例1:我更喜欢姚华的版本。姚华的版本“飞鸟鸣窗前,飞来复飞去。红叶了无言,飞落知何处 ”注重意象的营造与情感的抒发。他用“红叶”替代“黄叶”,能让人联想到秋天的离别。“了无言”与“知何处”赋予了诗歌更深的情感色彩,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对未知的探寻,让我认真地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示例2:我更喜欢郑振铎的版本。夏天的飞鸟象征自由、灵动或远方的使者,而秋天的黄叶则被赋予飘零、萧瑟、时光流逝等寓意,这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诗句通过“唱歌”与“叹息”的对比,生动地表达了不同季节中生命的情感状态,显得别有滋味。飞鸟在夏天欢快地唱歌,象征着生命的活跃与热情;而黄叶在秋天无奈地叹息,则表达了生命的衰老与无奈。这给我带来了生命的启发与思考,能让我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与美感。
示例3:我更喜欢郑振铎的版本。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郑振铎的译本还原了诗句中夏天欢快飞翔,黄叶飘落的意境之美,没有改变太多的形式,而是追求诗歌的意境之美,将诗歌中时光流逝的主旨表达了出来,给我带来了生命的启发与思考。
【知识点】议论文文本
【解析】【导语】这两篇文章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分析,强调其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材料一从诗歌的内容、情感和价值观出发,论述唐诗宋词对现代读者的情操提升和人格熏陶作用。材料二则探讨了古代文学的审美智慧,特别是“得意忘言”的创作理念和“滋味说”的审美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辩证思维。整体上,文章通过对古典诗歌的多角度分析,展现了其深远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义。
【点评】 (1)本题考查论证思路。需先通读文本,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再逐层梳理段落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分论点的,以及采用了何种论证方法(如举例、道理论证等);接着理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并列、递进等);最后按“首先提出……观点,然后通过……论据(或论证方法)从……方面进行论证,接着……,最后总结调……”的思路,条理清晰地概括出整体论证过程,确保语言简洁准确。
(2)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需先通读题干明确考查内容,再逐一将选项与原文对应段落细致比对,关注关键信息的表述(如是否偷换概念、曲解原意、混淆逻辑等),判断选项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是否准确,最后依据比对结果得出结论,确保每一步都紧扣文本,逻辑严谨,判断精准。
(3)本题考查阅读运用。需先明确相关文学理论的核心内涵,再分别剖析原句与修改句在词语运用、景象描绘、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差异,重点阐释修改后的词语如何更精准地实现情景交融、增强画面感与情感张力,最后结合语境或作者情感,说明修改对提升作品艺术效果的作用,分析紧扣理论,体现修改的妙处。
(4)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运用。需先明确赏析角度(如意象、情感、语言风格、文化内涵等),再结合具体译本内容,对比分析不同版本在相关角度上的差异与特色,同时关联传统审美智慧或作品核心情感,阐述个人喜好的理由,确保分析紧扣文本,体现对译本艺术价值的理解与评判。
11.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材料一第①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需要好好继承发扬”首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指出其中核心精神是正面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接着提出古籍众多,推荐从中国古典诗歌入手来感受传统文化。第②段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通过读诗可以了解前人的心态和传统文化精神。强调大诗人的作品往往体现其高尚的人格和真实的情感,是领会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径。
第一空。结合①段开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好好继承发扬”和结尾“我首先推荐中国古典诗歌”及第②段结尾“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可概括中心论点为:我们要以唐诗宋词(或“中国古典诗歌”)为首选对象阅读古代典籍,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第③④段具体分析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的价值,指出其内容表达的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人生观和价值观,与现代人没有距离。第③段“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说明了作用之一是: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第二空。结合第④段“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可概括为“提升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教育作用”填空。
第三空。第③段“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颍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引用“诗言志”理论和陆机、孔颖达的话,阐述中国古典诗歌“情”“志”兼收,与现代人没有距离,有力地论证了“唐宋诗词的典范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价值判断可以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的观点。第④段提出分论点“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后,以李、杜、苏、辛为例,详细论述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如何提升读者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第⑤段“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最后总结唐诗宋词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还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强调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应供大众阅读欣赏,给予精神滋养。第三空可据此分析提炼概括论证过程即可。
故答案为:我们要以唐诗宋词(或“中国古典诗歌”)为首选对象阅读古代典籍,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教育作用 ;第三空。第③段“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颍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引用“诗言志”理论和陆机、孔颖达的话,阐述中国古典诗歌“情”“志”兼收,与现代人没有距离,有力地论证了“唐宋诗词的典范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价值判断可以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的观点。第④段提出分论点“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后,以李、杜、苏、辛为例,详细论述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如何提升读者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第⑤段“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最后总结唐诗宋词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还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强调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应供大众阅读欣赏,给予精神滋养。第三空可据此分析提炼概括论证过程即可。
故答案为:我们要以唐诗宋词(或“中国古典诗歌”)为首选对象阅读古代典籍,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教育作用 ;引用“诗言志”理论和陆机、孔颖达的话,阐述中国古典诗歌“情”“志”兼收,与现代人没有距离,有力地论证了“唐宋诗词的典范作品所表达的思昂感情、价值判断可以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的观点。列举了李、杜、苏、辛等诗人的作品,阐述唐宋诗词的作品中的情感、人生观、价值观,有力地论证了“阅读唐诗宋词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的观点,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12.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有误,选项扩大了范围,将“典范作品”的作用扩大到了“所有唐诗宋词”。根据材料一第④段的表述,“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明确指出了是“典范作品”具有这样的作用,而不是“所有唐诗宋词”。
故答案为: B。
13.本题考查阅读运用。
首先,我们来理解“滋味说”的审美智慧。
根据材料二第④段“‘滋味’说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说到底,是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披此的完全交融,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姜燮《白石道人诗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的描述,可知“滋味说”强调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的完全交融,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这是一种注重体验、注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
接着,我们来看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这里的“绿”字是经过数次修改后最终确定下来的,它原本是“到”字。那么,“绿”字与“到”字相比,有何独特之处呢?“到”字只是一个普通的动词,表示春风到达了江南岸,缺乏生动的画面感和情感色彩。而“绿”字则不同,它既是一个动词,表示春风使江南岸变绿,又是一个形容词,形象地描绘了江南岸在春风的吹拂下变得绿意盎然的景象。这样,一个“绿”字就将春风与江南岸的景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的审美效果。此外,“绿”字还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色彩。它不仅仅表示江南岸的绿意,还暗示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江南美景的眷恋之情。这种情感与景象的交融,使得诗句更加生动、感人。
可见,王安石诗句中“绿”字的修改,巧妙地体现了“滋味说”的审美智慧。它通过将一个普通的动词替换为一个既具有动作意义又具有形容词性质的词语,实现了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的完全交融,使得诗句既具有生动的画面感,又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色彩。
据此分析提炼概括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滋味说”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中“到”字虽直观描绘了春风拂面的景象,略显直白,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赋予了春风以鲜活的动态,将江南大地万物复苏、春意融融的壮丽画卷生动星现,这种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绿”字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与情感,使得全诗意境深远,韵味悠长,真正达到了“滋味”与“意境”的完美融合。
14.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运用。
在比较郑振铎与姚华的译本时,我们需要结合上述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智慧的观点来进行分析。
材料一中强调了读诗即读人,以及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人生观和价值观;材料二则着重阐述了“滋味说”的审美智慧,即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的交融。
首先看郑振铎的译本:“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这个译本较为直白地传达了原诗的意思,用词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它注重了情感的传达,如“唱歌”“叹息”等词语都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使得译本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然而,在“滋味说”的审美智慧方面,这个译本可能略显不足,因为它更多地是在直接陈述事实,而较少运用意象和意境来营造一种整体的审美感受。
再看姚华的译本:“飞鸟鸣窗前,飞来复飞去。红叶了无言,飞落知何处?”这个译本在传达原诗意思的同时,更加注重了意象和意境的营造。如“飞鸟鸣窗前”和“红叶了无言”两句,通过“飞鸟”和“红叶”的意象,以及“鸣”和“了无言”的对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哀愁的氛围。同时,“飞来复飞去”和“飞落知何处”两句,又通过飞鸟的飞动和红叶的飘落,传达出一种无常和不确定的感受。这种意象和意境的营造,更加符合“滋味说”的审美智慧,使得译本在传达原诗意思的同时,也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价值。
结合个人的阅读体验,进行选择,理由充分即可。
示例:我更喜欢姚华的译本。因为姚华的译本在传达原诗意思的同时,更加注重了意象和意境的营造,符合“滋味说”的审美智慧。通过飞鸟和红叶的意象以及飞动和飘落的对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哀愁的氛围,使得译本更加具有深度和韵味。同时,这种注重意象和意境的译本也更好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智慧。
故答案为: 示例1:我更喜欢姚华的版本。姚华的版本“飞鸟鸣窗前,飞来复飞去。红叶了无言,飞落知何处 ”注重意象的营造与情感的抒发。他用“红叶”替代“黄叶”,能让人联想到秋天的离别。“了无言”与“知何处”赋予了诗歌更深的情感色彩,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对未知的探寻,让我认真地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示例2:我更喜欢郑振铎的版本。夏天的飞鸟象征自由、灵动或远方的使者,而秋天的黄叶则被赋予飘零、萧瑟、时光流逝等寓意,这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诗句通过“唱歌”与“叹息”的对比,生动地表达了不同季节中生命的情感状态,显得别有滋味。飞鸟在夏天欢快地唱歌,象征着生命的活跃与热情;而黄叶在秋天无奈地叹息,则表达了生命的衰老与无奈。这给我带来了生命的启发与思考,能让我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与美感。
示例3:我更喜欢郑振铎的版本。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郑振铎的译本还原了诗句中夏天欢快飞翔,黄叶飘落的意境之美,没有改变太多的形式,而是追求诗歌的意境之美,将诗歌中时光流逝的主旨表达了出来,给我带来了生命的启发与思考。
15.【答案】我盼望到达 若说出发如初开花朵的青涩,到达则是果实成熟的甘甜,若说出发是清晨朝阳的朝气,到达则是落山时斜阳的淡漠;若说出发是野花的春意浓浓,到达则是落英的秋光闪动。
出发即是到达,到达即为出发。即便说出发是到达的基础,我却更热衷于到达。
书声琅琅,墨香是染,多少学子寒窗苦读。十多年,像是一场丽梦,又像是一阵回味无穷的醉梦。如饮茶,慢期细饮,清心明志,如饮酒,壮志豪情。而这一种痛苦却又幸福的过程,何尝又不是一种出发 这一切的出发,都只是为了将来的“金榜题名”时。如莘莘学子,都如此热烈地盼望着,能够到达学海那遥不可及的彼岸,这又何尝不是一次盼望
溪流潺潺,汩汩奔流,多少小溪终于汇成大海。从源头开始出发,一生似是无尽的奔跑、奔跑。从出发开始,便在无穷尽的过程中,追寻着大海的到达点。待最终到达,便终于能缓下流速。到达了彼方,这或许就是溪流一生的使命,也为宿命吧。正是这种奔跑,如此执着地奔跑,如此疯狂地盼望着奔跑,才能够支持着到达大海。
少男少女,前路迷惘,却也都热切地盼望着,盼望着到达那触手可及却又遥不可及的彼岸。一颗年轻的心有着年轻的念想,都会盼望着到达。拨开未知的迷雾,斩断前路的荆棘,携上那颗饱含着希望的心,一起渴望着到达。
到达,是硕果,是眼泪,是幸福的酒杯,那闪亮的金杯,是奥运会上冉冉升起的国旗和喷亮而弘大的义勇军进行曲。我们可以扬帆远航,也可以乘风破浪,我们也可以失败,有了失败才会有胜利的果实。但我们始终盼望出发,更期待美好的到达。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第一,审题。“出发 ”和“到达 ”,你更盼望哪一个。强调你对出发和到达的看法,这两个中的一个对你生活的积极影响。写作时要围绕一个展开,写自己的感悟和收获,要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来写。
第二,立意。可以从以下方面立意:期盼出发,出发代表行动,代表奋斗的过程。或者期盼到达,到达意味着结束,意味着已经获得成功。
第三,选材。如果选择出发,可以举例子,如司马迁受到腐刑后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坚持整理资料,历时十三年笔耕不辍。自己也是如此,面对困难,选择勇往直前,永远奔赴在前进的道路上。
如果选择到达,可以举例子,如爱迪生发明电灯,获得成功。自己认真学习,取得好成绩。
第四,结构。写成议论文,应先明确中心论点,如盼望出发。然后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安排文章结构;选取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旁征博引,从道理和事实两个角度充分论证,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