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节气探究 第1课时 教案【浙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九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节气探究 第1课时 教案【浙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九上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九上
1.4节气探究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 节气探究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综合实践活动 年级 九上
教材分析 本课为浙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四 节气探究”。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对宇宙和自然的持续观察,独创的一种认识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的传统历法体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节气蕴含着大自然时间变化的秘密。本主题旨在让学生亲近大自然,在自然课堂中感知时节更替以及节气承载的科学规律,跟着节气去探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万物共生的诗意和浪漫,体悟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智慧。 本课为“节气探究”第一课时,即调研的准备阶段,教材设置了三个环节:瞭望台——给出问题“二十四节气蕴含了哪些自然现象和科学规律呢 人们在不同节气时有哪些特定的习俗 ”引导学生回顾相关学科知识,联系生活经验,展开一次二十四节气主题讨论,讨论的内容为二十四节气的历史由来、节气含义、物候现象、农事劳动、传统习俗、诗词谚语、养生起居、时令美食、非遗保护等;问题树——提出问题“不同节气前后,气候如何变化 动物、植物为适应气候变化有怎样的表现?” 明确解决问题的路径,即小组讨论,选择一个节气,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明确探究课题;方案表——小组讨论并制订“节气探究”活动方案。先成立活动小组,围绕课题,明确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主要对象与内容、活动过程与阶段任务、研究必需的条件、预期成果与展示方式等。 选择合适的方案格式,拟订、论证、 修改并形成最终的“节气探究”活动方案。
学习目标 价值体认:通过“二十四节气”主题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感知节气承载的科学规律,体悟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智慧。责任担当:知道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自觉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活中做到尊重自然、遵循规律。问题解决:根据相关学科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深入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可操作的研究课题,制订合理的方案。 创意物化:制订“节气探究”活动方案。
重点 在大自然中感知时节更替以及节气承载的科学规律,体悟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智慧。
难点 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确定小组研究课题,制订“节气探究”活动方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二十四节气歌》,学生回顾二十四节气有哪些。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教师: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对宇宙和自然的持续观察,独创的一种认识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的传统历法体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草木荣枯、候鸟来去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不同节气蕴含着大自然时间变化的秘密。过渡:那么你知道二十四节气及其具体的日期吗 你知道每个节气具体有哪些含义吗 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课堂,去探索节气的秘密,探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万物共生的诗意和浪漫。 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已知导入未知。
讲授新课 准备阶段古人总结的“二十四节气”历经千年,至今仍对人们的农事劳作和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智慧。选择一个节气,分析该节气中蕴含的科学规律和当时的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和假设,明确探究目标,制订方案,走进大自然开展实地考察。环节一:瞭望台古人仰望星空、观日测影,不断总结大自然变化的规律,将其与农事、生活、民俗等巧妙融合,形成特定的“节令”。二十四节气蕴含了哪些自然现象和科学规律呢 人们在不同节气时有哪些特定的习俗 回顾相关学科知识,联系生活经验,展开一次二十四节气主题讨论。1.小组讨论:选择一个节气,围绕其历史由来、节气含义、物候现象、农事劳动、传统习俗、诗词谚语、养生起居、时令美食、非遗保护等进行讨论。2.资料链接绘制二十四节气的黄道位置图地球一年绕太阳转一周,我们从地球上看成太阳一年在天空中移动一圈 ,太阳这样移动的 路线叫作黄道。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的。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份,每1份为一个节气。春分点为0°, 秋分点为180°,夏至点为90°,冬至点为270°, 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共360°。环节二:问题树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观察植物、动物、天气、星象、水体等物候现象变化而总结的“物候历法”。不同节气前后,气候如何变化 动物、植物为适应气候变化有怎样的表现? 1.小组讨论:选择一个节气,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明确探究课题。(例1)方向五: 节气气候与农作物生长的观察探究(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选其一)相关问题:立夏小满,江河渐满”(降水增多),立夏后多雨和少雨(人工控水)环境下,盆栽番茄的生长速度一样吗?我们小组的研究课题:立夏后降水(或控水)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例2)方向五:惊蛰前后蛙类繁殖行为始现时间研究节气:惊蛰节气特点:公历 3 月 5-6 日,太阳到达黄经 345°,标志 “春雷惊百虫”,是气温回升、生物苏醒的关键节点。有价值的问题:(1)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南方地区惊蛰前后 “蛙鸣始现”的时间是否提前?(2)其与当地春季气温上升速率的关联性如何?探究课题:《气候变暖对南方地区惊蛰前后蛙类繁殖行为始现时间的影响研究》(备注:课题价值说明科学意义:蛙类是生态系统的指示生物,其繁殖行为(如鸣叫)与气温密切相关。探究其始现时间变化,可揭示气候变暖对物候节律的影响机制;现实意义:惊蛰作为传统农事指导节气,物候提前可能影响农业生产(如害虫天敌活动时间),研究结果可为农事调整提供参考;可操作性:可通过历史记录(如地方志、气象站物候档案)与近 20 年实地观测(记录不同区域蛙鸣首次出现日期),结合气温数据(春季 5℃升温速率)进行统计分析,方法可行。)2.资料链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元代吴澄所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以七十二候分属于二十四气,将每个节气分成三个候。各候均与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地球运动与节气的关系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使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太阳照射的情况有所不同,形成了规律的昼夜和四季。例如春分日和秋分日时,太阳垂直照射在赤道上,此时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冬至时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环节三:方案表走进大自然开展实地考察前,我们先成立活动小组,围绕课题,明确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主要对象与内容、活动过程与阶段任务、研究必需的条件、预期成果与展示方式等。 选择合适的方案格式,拟订、论证、 修改并形成最终的“节气探究”活动方案。小组探讨 “节气探究”活动方案需要考虑的问题,如课题、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主要对象与内容、活动过程与阶段任务、研究必需的条件、预期成果与展示方式等。“节气探究”活动方案表探究课题指导老师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成员及分工研究目的活动准备活动过程预计会遇到的困难应对策略预期成果展示方式(样例见附件) 2.在线搜索物候物候指生物的周期性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候鸟的迁徙,某些动物的冬眠等)与季节气候的关系。也指自然界非生物变化(如初霜、 解冻等)与季节气候的关系。古籍中记载的节气物候早在3000年前,中国已出现物候历《夏小正》。《诗经》中《豳风 ·七月》篇即有“四月秀要”“五月鸣蜩”“六月莎鸡振羽”“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等各月物候描述。其后《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礼记·月令》等书中,都有大量的物候内容。《逸周书·时训解》所 载七十二候,是物候历编制的一个进步,至北魏被载入国家历法。元代王祯制成“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太平天国天历中还有“萌芽月令”。中国古农书、古医书中也有丰富的物候知识。 小组讨论观看PPT图文共同构思、共同探讨。课堂学习调查研究方案所包含的内容和步骤,讨论相关问题,课后小组合作完成方案。阅读 在讨论中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运用跨学科知识理解和分析问题。制订调研方案是进行调研很重要的一个准备。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学习节气气候的相关知识,感受古人的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课堂练习 小组内交流讨论:选择一个节气,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明确探究课题。
课堂小结 1.4节气探究 第1课时1. 瞭望台:讨论“二十四节气”蕴含的自然现象和科学规律、习俗等内容2. 问题树:探究不同节气前后,气候如何变化,动物、植物为适应气候变化有怎样的表现?小组讨论,选择一个节气,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明确探究课题。 3.方案表:小组合作,探讨并完成“节气探究”活动方案表
板书 1.4节气探究 第1课时1. 瞭望台:讨论“二十四节气”蕴含的自然现象和科学规律、习俗等内容2. 问题树:小组讨论,选择一个节气,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明确探究课题。 3.方案表:小组合作,探讨并完成“节气探究”活动方案表课后作业:根据自己小组确定的研究主题,制订“节气探究”活动方案。(小组成员共同完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