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节气探究 第2课时 教案【浙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九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节气探究 第2课时 教案【浙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九上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九上
1.4节气探究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 节气探究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综合实践活动 年级 九上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为浙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四 节气探究”第2课时。上节课我们制订了“节气探究”活动方案,本节课则根据活动方案展开实践活动:选择一个节气,探究气候变化或动物、植物的物候反应,通过考察、观测、记录,探究生物为了适应环境所做出的一系列行为,感知节气承载的科学规律,体悟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智慧,宣扬和传承二十四节气等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中做到尊重自然、遵循规律。 一、实施阶段应用节气时令知识,研究某个节气时不同生物对环境的顺应与影响,探究某个节气的主要气候特征,在实地考察中形成真实的生活经验。教材设置了四个主题:“主题一 白露候鸟探究”通过参观、分析、观察、制作的方式调查了解家乡白露节气时的鸟类资源,研究节气与候鸟之间的故事;“主题二 冬至气候探究”通过记录、观测、调查、讨论的方式调查研究家乡冬至日的天气特点及某一种物候反应、“主题三 节气花候探究”通过种植、调查、观察、拍摄、制作等方式研究不同节气时花卉适应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一般规律,分析节气花卉的养护技巧;“主题四 节气天象探究”通过调查、采访、观察、拍摄、计算等方式探究不同节气星体的运行规律,分析二十四节气在天文学上的定义。前两个重点讲解,后两个则简要介绍探究思路和方法供学生参考。二、总结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调查活动中获得的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分析调查数据,得出调查结论,撰写调查报告,展示活动成果,分享活动反思和感悟。教材设置了三个环节:(一)档案袋学生对活动过程中搜集到的节气资料、制订的活动方案、记录的物候观察表格、绘制的自然笔记、撰写的研究报告等材料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制成档案袋。(二)交流会通过交流会,分享小组在探究节气中蕴含的科学规律、白露节气时鸟类的物候现象、冬至节气时的天气情况、节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内容活动中的感受和成果。鉴于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性,“小锦囊”还提醒学生要宣传和传承二十四节气。(三)宣传窗引导学生用多种活动成果宣传方式进行活动宣传,如节气诗词大赛、节气主题讲座、物候观察笔记展、节气食俗品鉴会等,可根据自己实际及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宣传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二十四节气及其蕴含的自然规律。并进行分享。
学习目标 1.价值体认:通过探究某个节气的气候变化或动植物的物候反应,感知节气承载的科学规律,体悟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智慧。2.责任担当:积极参与调查研究,主动分享心得体会,自觉宣传和传承“二十四节气”。正确认识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定位,自尊自律,主动作为。3问题解决:学会运用考察、观测、记录等科学方法开展研究,运用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并形成研究成果。4.创意物化:撰写白露时家乡某地候鸟的考察报告、制作白露时家乡的观鸟指南、野外观鸟并做好记录、撰写研究报告、二十四节气作品展等。
重点 研究某个节气时不同生物对环境的顺应与影响,探究某个节气的主要气候特征
难点 对观察记录到的数据进程分析和讨论,在实地考察中形成真实的生活经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遇见水稻的童年 ——龙峰国际学校开展“走近芒种”探究实践活动走近芒种,了解节气文化。走进田间,探寻水稻种植。探究体验,感受农耕智慧。芒种,忙种,连收带种,一收一种,在节气课程的实践体验中,龙娃们学到了知识,获得了启示。正如孩子们笔尖所写:了解了农民伯伯的忙碌,才真正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观看PPT 用贴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活动案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讲授新课 【实施阶段】应用节气时令知识,研究某个节气时不同生物对环境的顺应与影响,探究某个节气的主要气候特征,在实地考察中形成真实的生活经验。课题一 白露候鸟探究1.提问:关于白露,你都知道哪些?回顾我们曾学过的诗句对于“白露”是如何描述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2.播放视频《白露节气》,提问:你知道白露节气是什么时间吗?白露节气以后气候有什么特点吗?动物会做出什么反应?(昼夜温差变大,天气逐渐转凉,大雁、燕子等候鸟开始南飞避寒,各种鸟类开始贮存过冬的食物。)问题导引:此时,我们的周边有哪些鸟类 哪些是候鸟 这些候鸟如何选择生活环境 过渡:带着探究方案,走进湿地、海滨滩涂或森林公园,一起调查家乡白露节气时的鸟类资源,研究节气与候鸟之间的故事。一、参观迁徙是鸟类对季节和环境变化做出的一种规律性的适应。走进自然博物馆、湿地科普馆、鸟类生态科普馆等,了解我国候鸟迁徙的路线,学习候鸟的种类及特征。1.了解我国候鸟迁徙的路线全球一共有8条候鸟迁徙的路线,其中有3条路线是经过中国境内的。(1)西部迁徙路线内蒙古西部、甘肃、青海和宁夏的候鸟,秋季向南迁飞,至四川盆地西部和云贵高原越冬。新疆地区的湿地水鸟可向东南汇入该西部迁徙路线。(2)中部迁徙路线在内蒙古东部、中部草原,华北西部和陕西地区繁殖的候鸟,秋季进入四川盆地越冬,或继续向华中或更南的地区越冬。(3)东部迁徙路线在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和我国东北与华北东部繁殖的湿地水鸟,春、秋季节通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进行南北方向的迁徙。2.资料链接鸟候与候鸟鸟候是指鸟类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自然现象。候鸟指的是随季节不同周期性进行迁徙的鸟类,分为夏候鸟、冬候鸟、旅鸟、迷鸟。而留鸟是指终年生活在一个地区,不随季节迁徙的鸟类。3. 参观记录在参观过程中,我完成的活动任务有:(1)参与湿地观鸟实践:使用望远镜观察并记录湿地鸟类的行为特征,例如在模拟湿地环境中观察到黑水鸡的群体协作育雏行为,以及池鹭 “守株待兔” 式的捕鱼技巧。(2)完成候鸟迁徙路线拼图:通过互动装置拼接中国东部候鸟迁徙路线图,了解从西伯利亚到澳大利亚的 “东亚 — 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 如何途经浙江沿海湿地。(3)制作鸟类特征对比卡:对比雁鸭类(如绿头鸭)的蹼足、鹭科(如白鹭)的长喙与鸻鹬类(如黑尾塍鹬)的细嘴结构差异,并用彩铅手绘代表性鸟类。(4)聆听专家讲座:学习候鸟如何利用地磁感应、太阳方位和海岸线地标进行导航,例如凤头蜂鹰通过三级阶梯地形和上升气流实现长距离迁徙。参观后我知道了:(1)迁徙路线:我国候鸟主要通过东部、中部、西部三条路线迁徙,其中东部路线沿海岸线贯穿浙江,每年有超过 100 万只候鸟在杭州湾湿地停歇补给。(2)种类与特征:①雁鸭类(如鸿雁、绿头鸭):具备蹼足和防水羽毛,适合在水面游泳,秋季从北方繁殖地南迁越冬。②鹭科鸟类(如白鹭、白琵鹭):长喙和细长腿适应浅水捕食,黑脸琵鹭因扁平嘴型得名,全球仅约 6000 只,浙江是其重要越冬地。③鸻鹬类(如黑尾塍鹬):细嘴用于滩涂啄食软体动物,每年往返于北极与澳大利亚,单次飞行超 1 万公里。(3)生态意义:湿地是候鸟的 “加油站”,例如九龙湿地通过修复工程吸引中华秋沙鸭等珍稀物种,其水质和水生植被直接影响候鸟种群数量。还想继续了解候鸟如何在迁徙中调整路线应对气候变化(如极端天气对杭州湾湿地停歇地的影响);浙江沿海滩涂的 “互花米草” 入侵问题对鸻鹬类栖息地的具体威胁及治理措施;人工辅助候鸟迁徙(如卫星追踪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例如中华凤头燕鸥的保护项目。我们预测,白露节气时,家乡会有这些候鸟:雁鸭类:绿头鸭、鸿雁(从西伯利亚南迁,杭州湾湿地为重要停歇点)。鹭科鸟类:白鹭、中白鹭(在九龙湿地和西溪湿地集群栖息,以浅滩鱼虾为食)。鸻鹬类:黑尾塍鹬、白腰杓鹬(在龙港滨海湿地滩涂觅食,利用细长喙探测沙蚕)。珍稀物种:黑脸琵鹭(全球濒危,闽江河口湿地北迁种群可能途经浙江)、中华秋沙鸭(丽水九龙湿地近年观测记录)。雀形目鸟类:黄胸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秋季经浙江山地迁徙)。二、分析白露时节,寒气增长。走进湿地、海滨滩涂、森林公园等,实地调查鸟类的栖息环境,利用相机拍摄或手绘记录该环境,分析白露节气时鸟类生存的生态因子。1. 资料链接鸟类对环境的适应湿地水鸟长期适应 地的生态环境,在身体位(如喙、腿、脚、毛)、体形和行为方式方面形成明显的特征。鹭类的喙长而直、雁鸭的喙短而扁,这些特征 它们在水中觅食的深度食物种类有关。2. 小锦囊白露自然景色候鸟南飞 储粮备冬寒生露凝 秋风送爽3. 白露节气鸟类生态环境调查记录表时间: 地点: 生态环境类型: 记录者:图片(摄影或速写)生态因子分析非生物因子(天气、温度、水深、土壤等)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人工干扰、隐蔽距离)总结:1.白露节气时,该地生态环境情况是_______________ 2.影响候鸟停留或栖息的关键生态环境因子有_______________ (参考)白露节气时,浙江某地生态环境情况:白露节气(公历 9 月 7-9 日前后)的浙江某地,正处于夏末秋初的过渡阶段,生态环境呈现出 “温凉湿润、资源富集、栖息地多样” 的特征: 气候条件:气温较夏季明显下降,日均温多在 20-25℃,昼夜温差增大(可达 8-10℃);降水减少,多晴朗天气,空气湿度适中(相对湿度 60%-70%),光照充足(日均日照 6-8 小时),风力以微风为主,适宜候鸟长途迁徙后的休整。植被景观:自然植被中,常绿阔叶林仍保持繁茂,落叶树种开始出现少量黄叶;湿地植被如芦苇、荻草进入抽穗期,群落高度达 1-2 米,形成茂密的隐蔽环境;农田中,早稻进入成熟收割期,晚稻处于灌浆期,田埂杂草(如狗尾草、马唐)结籽,为食谷鸟类提供丰富食物。水域与湿地:河流、湖泊水位因夏季汛期结束趋于稳定,部分浅滩、沼泽因降水减少逐渐裸露,滩涂面积扩大(如杭州湾南岸滩涂裸露宽度可达 500-1000 米);湿地水体透明度提升,底栖生物(沙蚕、螺类)、水生昆虫(蜻蜓稚虫)及小型鱼虾(麦穗鱼、沼虾)活跃度高,为水鸟提供充足觅食资源。栖息地类型:以 “湿地 - 农田 - 林地” 复合景观为主,湿地(滨海滩涂、内陆沼泽)为水鸟核心觅食区,农田(稻田、菜地)提供谷物和昆虫,林地(丘陵灌丛、人工林)则为小型候鸟(如莺类、鹀类)提供栖息和躲避天敌的场所。影响候鸟停留或栖息的关键生态环境因子:栖息地质量与完整性:湿地的面积、滩涂裸露比例是核心因子。例如,鸻鹬类依赖裸露滩涂的泥质基底觅食,若滩涂被围垦或被互花米草侵占,会直接减少其栖息空间;湿地植被的多样性(如芦苇、香蒲、沉水植物)则影响雁鸭类的隐蔽和繁殖需求。食物资源的丰度与多样性:候鸟对食物的 “可获得性” 敏感。湿地中底栖动物(沙蚕、文蛤)的密度决定鸻鹬类的停留时间;农田中未收割的稻谷、杂草种子为雁鸭类、雀形目鸟类提供能量补给;浅水区鱼虾的数量则影响鹭科鸟类的集群规模。水源条件的稳定性:淡水补给是关键。浙江沿海湿地多为咸淡水交汇区,候鸟(尤其是雁鸭类)需要淡水饮用,若湿地内淡水河道被阻断或污染,会导致其被迫迁徙至其他区域。气候适应性:白露节气的温和气温(避免极端高温或低温)、低风速(减少迁徙能量消耗)是候鸟停留的基础;若出现持续阴雨或台风等恶劣天气,会显著降低栖息地的适宜性。人为干扰强度: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直接影响候鸟的安全感。例如,湿地周边的农药使用会导致食物污染,过度的观鸟活动、渔船频繁进出会惊扰集群候鸟;而建立生态保护区、实施 “退塘还湿” 的区域,因干扰少,更易成为候鸟的理想停歇点。4.思考:怎样的环境能为越冬候鸟提供良好的栖息条件?(参考)(为越冬候鸟提供良好的栖息条件,需要满足其食物需求、避寒需求、安全需求及栖息地稳定性四大核心诉求,具体如下:(1)温和稳定的微气候条件越冬候鸟对低温、大风等极端天气敏感,环境需具备 “避寒缓冲” 能力:温度适宜:越冬地需处于候鸟耐受的温度区间(浙江等亚热带地区冬季日均温 5-15℃,极少低于 0℃),避免长期严寒导致鸟类能量消耗过大;若有局部小气候(如背风的山谷湿地、水体调节区),可降低风速、提升局部温度。降水与湿度:避免长期阴雨或内涝(防止栖息地被淹没、食物腐烂),同时保持适度湿度(湿地土壤含水量 60%-80%),维持底栖生物活性。光照与通风:开阔区域保证充足光照(提升体表温度),植被区保留通风间隙(减少霉菌滋生,避免鸟类患病)。(2)充足且可持续的食物资源越冬阶段候鸟需积累能量抵御寒冷,食物的 “数量、多样性、可获得性” 是核心:食物丰度:底栖生物(沙蚕、文蛤、螺类)密度需达到每平方米 50-100 个体(满足鸻鹬类需求);水生植物(菹草、黑藻)生物量充足,确保雁鸭类冬季有持续的植物性食物;农田残留谷物(如稻谷、小麦)和昆虫幼虫(如越冬蝗虫卵)可为杂食性鸟类提供补充。食物可获取性:浅滩需自然裸露(避免被互花米草等入侵物种覆盖),方便涉禽低头啄食;水体未结冰或仅薄冰(浙江等南方地区需避免极端低温导致水面封冻),保证水鸟能潜入或滤食。食物安全性:栖息地及周边区域需严格限制农药、化肥使用,避免食物污染(如有机磷农药会导致鸟类中毒);禁止过度捕捞底栖生物或清理水生植物,维持食物链完整性。(3)多样化且完整的栖息地类型越冬候鸟(尤其是水鸟、涉禽等)依赖 “复合栖息地” 完成越冬周期,需包含以下关键生境:核心觅食区:浅水区(水深 0.3-1 米的沼泽、滩涂、湖湾)是水鸟觅食主战场,需保留裸露泥滩(供鸻鹬类啄食沙蚕、螺类)、水生植物群落(如芦苇、香蒲边缘带,为雁鸭类提供水草、种子);农田(稻田、冬闲田)可作为补充觅食区,残留稻谷、杂草种子能为雁鸭、雀形目鸟类提供能量。隐蔽栖息区:深水区(水深 1-2 米的湖泊、河道)供雁鸭类夜间栖息以躲避天敌;茂密植被区(芦苇丛、灌丛、防护林)为小型候鸟(如莺类、鹀类)提供躲避风雪和天敌的隐蔽所,植被高度以 1-3 米为宜,既保证覆盖度又不遮挡视线。水源保障区:需有稳定的淡水补给(如未封冻的河流、人工湿地的淡水塘),尤其对雁鸭类、鹭科等依赖淡水的鸟类至关重要,避免因海水倒灌或干旱导致栖息地盐度过高。(4)低干扰的安全环境越冬候鸟警惕性高,人为干扰和天敌威胁会直接导致其放弃栖息地:减少人为干扰:核心区域需划定 “禁入区”(如繁殖期外的全年禁渔、禁猎),限制观光、渔业、农业机械的活动强度(距离候鸟集群区至少 500 米以上);避免夜间强光照射、噪音(如施工、鞭炮),减少鸟类应激反应。控制天敌与竞争:自然天敌(如猛禽、狐狸)需维持生态平衡,但需避免人为引入外来捕食者(如流浪猫、狗);通过栖息地修复减少入侵物种(如福寿螺、互花米草)与候鸟的食物竞争。栖息地稳定性:避免越冬期内大规模开发(如围垦湿地、填埋浅滩),通过生态工程(如退塘还湿、水位调控)维持栖息地面积和结构稳定,让候鸟形成 “迁徙记忆”。)三、观察观鸟指借助一定的工具,在不干扰野生鸟类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对它们进行观赏和研究的活动。目测或借助望远镜、相机等设备,发现、鉴别白露节气时鸟的种类;选择一种候鸟,重点观察并描述其外形特点和行为习性。1.小锦囊不同节气观鸟指南走进台州市玉环漩门湾湿地公园,在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冬、小雪、大雪、冬至等节气时会看见卷羽鹈鹕、豆雁、小天鹅、黑脸琵鹭等候鸟。2.工具箱野外观鸟工具与注意事项野外观鸟工具观察工具双筒望远镜单筒望远镜三脚架辨识工具鸟类图鉴、观鸟 手册等记录工具相机、手机、平 板电脑等记录本、笔聆听工具观鸟仪、远程采 声器注意事项1.时间:清晨或傍晚。2.选址:生态环境 好、水源充足之处。3.着装:衣服的颜色与环境相适应。4.护鸟:自然观察,不惊扰鸟。5.在野外活动时注意做好自身安全防护。3. 观鸟问题清单带着问题,仔细观察:问题1你发现了哪一种候鸟 它们来自哪里 冬天会飞向何方 问题2仔细观察这种候鸟,它们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问题3这种候鸟吃什么食物 觅食过程中有哪些特别的动作 问题4鸟儿保持警戒或惊飞的距离是多远 4. 野外观鸟的技巧:(1)了解鸟种的识别要点,聚焦一种标识,准确识别鸟种。(2)了解鸟类的结构及其身体各部分名称。(3)对不认识的鸟种做好记录和描述,便于后续查阅资料确认种类。(4)带上鸟类图鉴或鸟类科普卡片。四、制作统计、分析实地观鸟获得的真实数据,思考白露时候鸟生存环境变化与候鸟行为的密切关系,撰写白露时家乡某地候鸟的考察报告,制作白露时家乡的观鸟指南。1. 野外观鸟记录统计表节气: 地点: 天气情况: 记录人:序号鸟种类型数量生存环境描述特征与行为1白鹭留鸟15只栖息于鱼、虾、 蛙、田螺、昆虫等食物和水源充足的地方姿态十分优雅,身 体纤瘦而修长,羽毛白色,喙、腿黑色,趾黄色。喜欢 群聚漫步,边走边啄食2结论与分析2.小锦囊分析鸟类的角度(1)形态特征:大小、体形、羽毛、皮肤、肌肉;头、颈、躯干、四 肢、尾等部位;呼吸、消化、循环等生理系统; 骨骼。(2)成长阶段:雏鸟、幼鸟、亚成鸟、成鸟。(3)生殖和发育六个阶段: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4)行为习性:觅食、 饮水、休息、飞翔、育雏、繁殖、营巢、警戒、惊飞、迁徙、鸣叫等。3. 制作节气观鸟指南某地______节气观鸟指南鸟种资源:观鸟期: 每日最佳观鸟时间:候鸟主角: 最佳观鸟路线与地点:观鸟技巧:(提醒:不同节气时,家乡的候鸟有什么变化 持续观察、统计数据,制作各节气时家乡的观鸟指南。)课题二 冬至气候探究冬至节气时,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冬至以后的气温如何变化 当地冬至日的日照时长是多久 这些气候特征引起了哪些物候反应 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自然, 一起调查家乡冬至日的天气特点及某一种物候反应。一、记录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数九寒天,古人创作了“数九民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冻河开,八九燕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借助测温仪器,记录冬至至惊蛰期间每个节气的气温情况,统计数据并绘制相邻节气最低温、最高温、平均气温变化的折线图,归纳并分析冬至节气的气温特征及其形成原因。1.资料链接九九消寒图古人通过画画的方式记录“数九”。明代刘侗、于奕正同撰的历史地理著作《帝京景物略》记述:“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2. 借助测温仪器,记录冬至至惊蛰期间每个节气的气温情况冬至至惊蛰气温情况记录表记录地点: 观测方法: 记录人:节气天气温度紫外线 强度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3. 统计数据并绘制相邻节气最低温、最高温、平均气温变化的折线图,归纳并分析冬至节气的气温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小提醒:所在地的纬度、海陆差异、地势、大气环流、人类活动等都会影响气温。)冬至至惊蛰气温变化折线图总结:( 1 ) 冬至日气温特征如何 (整体低温:平均气温多在 5-10℃,较立冬、小雪节气明显下降,部分寒潮影响时段最低温可降至 0℃以下,出现霜冻或短暂雨雪;日温差较大:由于冬季晴天多、云量少,白天太阳辐射较充足(但正午太阳高度角小,辐射强度弱),最高温可达 10-15℃;夜间地面辐射散热快,最低温常低于 5℃,昼夜温差可达 8-12℃;气温波动显著:受冷空气南下影响,易出现 “断崖式降温”,单次冷空气过程可使日平均气温下降 5-8℃,伴随大风(偏北风为主)天气。)( 2 ) 冬至日后的气温变化趋势如何 冬至日后(至惊蛰,公历 3 月 5-7 日),气温变化呈现 “先降后升” 的阶段性特征:冬至→小寒、大寒(12 月下旬 - 1 月下旬):气温持续走低,平均气温、最高温、最低温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大寒节气(1 月 20 日前后)通常达到全年最冷,浙江平均气温可降至 3-8℃,极端最低温可能跌破 - 5℃;大寒→惊蛰(1 月下旬 - 3 月初):气温开始缓慢回升,平均气温逐渐从 5℃以下升至 8-12℃,最低温低于 0℃的天数减少,最高温回升至 15℃以上的频率增加,但仍有冷空气间歇影响,气温波动明显(“倒春寒” 可能出现在惊蛰前后)。)(3)形成原因:冬至气温低的根本原因 —— 太阳辐射最少: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全年最小值(浙江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仅约 35°),白昼时间最短(浙江白昼不足 10 小时),获得的太阳辐射总量为全年最少,地面吸收的热量不足,导致气温偏低。同时,冬季受蒙古 - 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控制,冷空气频繁南下,进一步加剧低温。冬至后气温 “先降后升” 的滞后性 —— 地面热量收支失衡:冬至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北移,北半球白昼渐长,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太阳辐射总量缓慢增加(“昼渐长,夜渐短”),但此时地面热量仍处于 “入不敷出” 状态:地面之前积累的热量持续释放,且冷空气活动仍较频繁(小寒、大寒期间冷空气强度达全年峰值),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不足以弥补散热损失,因此气温继续下降;至大寒后,太阳辐射进一步增加,地面热量收支逐渐由 “亏损” 转为 “盈余”,加上亚洲高压势力减弱,冷空气影响频次和强度降低,气温开始缓慢回升,直至惊蛰后进入春温回升阶段。二、观测每个节气的日照时长不同。问题导引:冬至日时,所在地的日出、日中、日落时间是什么时候 解决路径:观察、记录日出和日落的时间。也可以制作圭表,测量冬至日正午时影子的长度。 1.工具箱观察记录表观察地点: 观察小组: 日出时间 (方位): 日落时间 (方位): 日中时间: 昼长: 2.资料链接圭表测影圭表是中国最古老、结构最简单的一种测量日影长度的仪器,由一根直立在平地上的标竿(表) 和一把正南北方向的尺 (圭)相互垂直组成。根据正午时测量表影的长度可以推定二十四节气,一年四季就在表影最长的冬至及表影最短的夏至的范围内变化,这种测量方法称为“圭表测影”。3.冬至日日照分析冬至日正午日影分析自制圭表测量正午日影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地轴与椭圆 形公转轨道始终保持66°34'的 交角水平面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即 南纬23°26′,北半球白昼最短我国位于北半球,冬至日是正午 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时候冬至日正午时,“表”投在“圭” 上的影子最长思考:夏至、春分、秋分的正午,“表” 在“圭”上的投影会怎样变化 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入射方向和地平面的夹角。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强度越大。三、调查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冬至节气时,走进大自然,观察并记录动物、植物适应气候变化的表现。1. 小锦囊冬至自然景色腊梅绽放、霜冻薄冰、山泉流动(见教材P55、PPT49)2.我知道“冬至三候”的意思是:“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具体解释如下:蚯蚓结:冬至初候之时,阴气仍很强盛,土里的蚯蚓缩成一团,像打结的绳子。麋角解:麋是指麋鹿,又叫四不像。古人认为麋鹿属于阴生动物,而冬至时节一到,麋鹿就感受到了阴气在逐渐减退,于是,其鹿角就开始脱落了。水泉动:在最后这五天中,地表寒气虽然还是很重,但深井中却开始有气冒出来了。我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每五天为一候,冬至三候就是指冬至这个节气中的三个候,也就是第一个五天为初候,第二个五天为次候,第三个五天为末候。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3.冬至节气物候观察记录表节气观察时间天气情况观察对象观察地点观察人观察记录观察感受四、讨论长期以来,人们顺应自然、适应变化,形成了特定的习俗。1. 小组讨论:人们为适应冬至气候变化是如何起居养生的 家乡有哪些冬至的传统习俗 (冬至要防寒保暖、早睡早起、适量运动、饮食进补。冬至养生应以“养藏”为原则。“冬至馄饨夏至面。”江南地区冬至吃“冬至圆”,“圆”意味着“团圆”,象征吉祥福瑞,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2.资料链接三门祭冬“ 三门祭冬 ” 是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各村落重要的祭祀和庆贺性 节日活动,在冬至举行。在这一日,人们拜冬祭祖、取长流水、祷告祈天、演祝寿戏、行敬老礼、设老人宴等。三门人认为过了冬至、吃了“冬至圆”就算长了一岁。2014年,“农历二十四节气(三门祭冬)”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课题三 节气花候探究“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风。”人们将花开的音讯穿插在时令中,把花开时吹过的风叫作“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8个节气。每个节气分三候,每一候应一种花信,便形成了“二十四番花信风”。小组合作探究“节气花候”,通过种植、调查、观察、拍摄、制作等方式研究不同节气时花卉适应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一般规律,分析节气花卉的养护技巧。(调查:走进花卉市场,了解小寒节气时主要的经济类花卉,通过采访调查,分析人们选购花卉的偏好及原因;种植:种植梅花,记录花开时的气候特征,比较分析不同梅花的抗寒性及养护技巧。研究活动结束后,撰写观察报告,制作梅花的电子植物名片、养护手册、花卉标本、自然笔记等创意作品,举行节气花卉科普展、梅花美食宴、梅花艺术展等活动。)课题四 节气天象探究天象指日月星辰在天幕上有规律的运动现象。我们可以观察日出、朝霞、云海、星空等。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的,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小组合作探究“节气天象”,通过调查、采访、观察、拍摄、计算等 方式探究不同节气星体的运行规律,分析二十四节气在天文学上的定义。 例如,大暑节气时北斗星的斗柄指向西南。(参观天文馆、科技馆,了解大熊星座及北斗星的组成部分,掌握不同节气时北斗星的位置变化;到户外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大暑节气时的北斗星,聆听专家讲解星空的故事;拍摄北斗星,绘制示意图,记录观察地点、观察时间、观察设备等内容;借助专业软件预测当天的可见星体、识别星座、分享观星信息、直播观星现场 ……【总结阶段】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节气探究”活动接近尾声,对照活动方案,对探究活动进行整理和总结,分享活动感悟和成果吧!一、档案袋1.制作我的“节气探究”活动档案袋对活动过程中搜集到的节气资料、制订的活动方案、记录的物候观察表格、绘制的自然笔记、撰写的研究报告等材料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制成档案袋。2.小锦囊节气探究启示1.追本溯源,善于探索。古人从观察天文星象到观察气象物候,再以圭表测日定四季,从未间断探索。二十四节气是在不断发现和演变中得到完善的。2.仔细观察,善于总结。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持续观察、实践后总结概括自然规律而 形成的成果。3.联系实际,勤于实践。将节气知识与各学科知识融合,服务于日常生活。4.拓宽视野,勤于发现。要热爱自然、感知生命,走到户外,探索更多节气故事。二、交流会在探究了节气中蕴含的科学规律、白露节气时鸟类的物候现象、冬至节气时的天气情况、节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内容以后,我们有什么感受和成果与大家分享呢 开展一次活动成果交流会吧!1. 活动总结(1)我们小组选择探究_______节气,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活动中,我们观察了_______等物候现象,积极参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活动 。(3)我们小组的活动成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活动中,我遇到的困难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解决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活动中,我新生成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还想继续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1) 我们小组选择探究立秋节气,因为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开始,既有 “贴秋膘”“啃秋” 等独特习俗,又有气温转凉、农作物渐熟等明显的物候变化,能让我们感受季节更替的奇妙与传统文化的韵味。 (2) 在活动中,我们观察了凉风渐起、树叶边缘泛黄、玉米灌浆饱满、寒蝉始鸣等物候现象,积极参与了田间观察农作物生长、体验 “啃秋” 吃西瓜、采访长辈了解立秋习俗等活动。 (3) 我们小组的活动成果有制作了立秋物候观察对比图,整理出《立秋传统习俗调查报告》,还创作了 “立秋节气” 主题绘画作品。 (4) 在活动中,我遇到的困难有田间观察时分不清农作物种类,导致物候记录不准确;收集习俗资料时不同说法较多,难以整理。我的解决办法是请教农民伯伯识别农作物,给每种作物拍照标注;对习俗资料按 “南北方差异”“古今变化” 分类整理,去伪存真。 (5) 活动中,我新生成的问题有立秋后昼夜温差变化对农作物产量有什么影响?“贴秋膘” 习俗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养生智慧?我还想继续探究不同年份立秋前后的气候差异与物候变化的关联。2. 小锦囊传承二十四节气宣传和传承二十四节气的方法有:1.掌握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并向他人分享。2.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和方法。3.参与二十四节气非遗保护的志愿服务活动。4.将传统非遗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宣传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三、宣传窗节气诗词大赛、节气主题讲座、物候观察笔记展、节气食俗品鉴会等都是很受欢迎的活动成果宣传方式。大家会选择哪一种宣传方式呢 一起来分享精彩的活动成果吧! (1)本次活动中,我们用_____________的方式向_____________宣传了_____________,取得了______________ 效果 。(2)我觉得自己在本次宣传活动中表现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方面还有待改进。(示例)(1)本次节气探究活动中,我们用手抄报展览、主题绘画展示和习俗故事分享会的方式向全校师生宣传了立秋节气的物候特点、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取得了让更多同学了解立秋知识、增强对传统节气文化兴趣的效果。 (2) 我觉得自己在本次宣传活动中表现积极主动,认真准备了分享的习俗故事和绘画作品,在宣传时的语言表达流畅度和与听众的互动交流方面还有待改进。拓展延伸:弘扬传统文化,践行实践育人——“节气里的生物密码”实践活动课程研讨会圆满召开为推进在学科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强化实践育人,促进跨学科整合,实现学科综合育人功能,4月24日,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研网联合主办的“弘扬传统文化,践行实践育人——‘节气里的生物密码’实践活动课程研讨会” 在重庆举行。“节气里的生物密码”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特点:聚焦二十四节气中的物候变化,从生物学的角度引导学生感知节气,关注身边的物候变化,探索节气中的生物学奥秘,突出实践育人,在一系列与节气相关的科学探究、生产生活和创意劳动中,提升学生运用生物学概念解释和解决真实情境中具体问题的能力,增强对二十四节气的理性认识和践行能力,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育文化自信。本次研讨活动的户外展示体验活动正式开启。来自全市27所学校的生物实践活动作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众多与会老师的目光:养蚕缫丝、驱蚊香囊、苔玉多肉、手工豆腐乳、果酒果醋……既有生物学问题的深度探究作品,又有跨学科融合的特色产品。 学生思考回答。观看视频,回答问题。观看PPT此处为示例,学生需根据参观实际情况填写记录。调查并记录思考观鸟前制作问题清单学习观鸟技巧根据观察填写记录表制作节气观鸟指南观看PPT记录统计数据并绘制、归纳分析。分析原因思考观看教材或PPT观察并完成记录小组讨论阅读材料提供基本的调查思路、方法供学生借鉴。整理档案袋活动总结学习宣传和传承二十四节气的方法。分享“节气探究”活动成果。观看PPT 了解候鸟迁徙路线。根据前面的统计分析进行归纳总结。了解观鸟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带着问题进行观察,更有方向和目标,在活动中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观察形成学生真实经验和感受。了解节气(冬至)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了解与冬至有关的非物质文化。二十四节气对人、动植物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根据二十四节气进行生产生活尤为重要,我们需要了解二十四节气,遵守自然规律。
课堂练习 说说节气的气候特征,如白露、冬至以及该节气时动物会做出什么反应,人们为适应冬至气候变化是如何起居养生的、家乡有哪些冬至的传统习俗。
课堂小结 1.4节气探究 第2课时【实践、总结】一、白露候鸟探究(通过参观、分析、观察、制作的方式调查了解家乡白露节气时的鸟类资源,研究节气与候鸟之间的故事)二、冬至气候探究(通过记录、观测、调查、讨论的方式调查研究家乡冬至日的天气特点及某一种物候反应)三、节气花候探究(通过种植、调查、观察、拍摄、制作等方式研究不同节气时花卉适应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一般规律,分析节气花卉的养护技巧。)四、节气天象探究(通过调查、采访、观察、拍摄、计算等方式探究不同节气星体的运行规律,分析二十四节气在天文学上的定义。)五、“节气探究”活动的分享与总结
板书 1.4节气探究 第2课时【实践、总结】一、白露候鸟探究二、冬至气候探究三、节气花候探究四、节气天象探究五、“节气探究”活动的分享与总结课后作业:开展“节气探究”实践活动并完成相关成果,如野外观鸟并做好记录、制作某地某节气观鸟指南、记录的物候观察表格、绘制自然笔记、撰写研究报告、二十四节气作品展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