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1.4节气探究 第1课时准备阶段(浙科版)九年级上01学习目标内容总览02新知导入03探究新知05课堂练习06课堂总结07板书设计04知识拓展课后作业08教学目标通过“二十四节气”主题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感知节气承载的科学规律,体悟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智慧。0102知道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自觉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活中做到尊重自然、遵循规律。03根据相关学科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深入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可操作的研究课题,制订合理的方案。04责任担当创意物化问题解决价值体认制订“节气探究”活动方案。新知导入观看视频: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新知导入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对宇宙和自然的持续观察,独创的一种认识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的传统历法体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草木荣枯、候鸟来去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不同节气蕴含着大自然时间变化的秘密。新知导入你知道二十四节气具体的日期吗 你知道每个节气具体有哪些含义吗 探究新知古人总结的“二十四节气”历经千年,至今仍对人们的农事劳作和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智慧。探究新知选择一个节气,分析该节气中蕴含的科学规律和当时的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和假设,明确探究目标,制订方案,走进大自然开展实地考察。探究新知二十四节气蕴含了哪些自然现象和科学规律呢 人们在不同节气时有哪些特定的习俗 回顾相关学科知识,联系生活经验,展开一次二十四节气主题讨论。瞭望台古人仰望星空、观日测影,不断总结大自然变化的规律,将其与农事、生活、民俗等巧妙融合,形成特定的“节令”。探究新知小组讨论:选择一个节气,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瞭望台探究新知地球运动形成四季交替变化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地球在绕太阳运行轨道上的不同位置。“节气历”从本质上属于阳历范畴。人们借助“节气历”指导农事劳作并将经验归 纳为农谚,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瞭望台不同节气时,各地有丰富的特色习俗,如浙江遂昌人在立春日会扎制“春牛”,班春劝农,给牛喂酒,给它添力。探究新知绘制二十四节气的黄道位置图地球一年绕太阳转一周,我们从地球上看成太阳一年在天空中移动一圈,太阳这样移动的路线叫作黄道。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的。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份,每1份为一个节气。春分点为0°, 秋分点为180°,夏至点为90°,冬至点为270°, 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共360°。瞭望台资料链接探究新知问题树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观察植物、动物、天气、星象、水体等物候现象变化而总结的“物候历法”。不同节气前后,气候如何变化 动物、植物为适应气候变化有怎样的表现 小组讨论:选择一个节气,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明确探究课题。探究新知问题树探究新知问题树节气气候与农作物生长的观察探究问题:立夏小满,江河渐满”(降水增多),立夏后多雨和少雨(人工控水)环境下,盆栽番茄的生长速度一样吗?我们小组的研究课题:立夏后降水(或控水)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探究新知问题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元代吴澄所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以七十二候分属于二十四气,将每个节气分成三个候。各候均与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 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资料链接探究新知问题树地球运动与节气的关系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使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太阳照射的情况有所不同,形成了规律的昼夜和四季。(春分日和秋分日时,太阳垂直照射在赤道上,此时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冬至时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资料链接探究新知方案表走进大自然开展实地考察前,我们先成立活动小组,围绕课题,明确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主要对象与内容、活动过程与阶段任务、研究必需的条件、预期成果与展示方式等。选择合适的方案格式,拟订、论证、 修改并形成最终的“节气探究”活动方案。探究新知方案表小组探讨: “节气探究”活动方案探究新知方案表课题:研究目标:小组探讨:立夏后降水(或控水)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立夏节气的气候特点(气温升高、降水增多),明确降水(或控水)对番茄幼苗生长(如株高、叶片数量、茎粗等)的具体影响,理解 “节气与农作物生长” 的关联。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对照实验设计、观察记录、数据整理分析),培养团队合作、动手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激发对自然科学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探究新知方案表研究方法:小组探讨实验法设置 “自然降水组” 和 “控水组” 两组对照实验,控制水分变量,观察番茄幼苗生长差异。2. 观察法每天记录幼苗的株高、叶片数量、叶片颜色、茎秆硬度等外观特征,定期拍摄照片留存。3. 文献法查阅资料了解立夏节气的气候特征(如本地立夏后平均气温、降水量)和番茄生长的水分需求。4. 访谈法(可选)向家长、农民或园艺师傅请教番茄种植的水分管理经验,补充实践认知。探究新知方案表小组探讨:研究对象:生长状况相近的番茄幼苗(株高约 10-15cm,有 3-4 片真叶,共 8-10 株)。研究内容: 对比立夏后 “自然降水组”(露天接受自然降雨)和 “控水组”(人工控制浇水量,为自然降水量的 1/2)的番茄幼苗生长差异。 具体观察指标:①株高(每周测量,从根部到顶端);②叶片数量(每周计数,统计展开的叶片数);③叶片颜色(记录是否发黄、卷曲);④茎粗(用软尺测量基部直径,每两周 1 次);⑤生长速度(计算每周株高增加值)。探究新知方案表研究必需的条件:小组探讨1.场地:光照充足的露天场地(自然降水组)和有遮挡的场地(控水组),如学校菜园、阳台或实验室窗台。2. 材料:番茄幼苗、花盆、测量工具等需提前准备齐全,确保两组实验条件除水分外完全一致(如光照、土壤、温度)。3. 时间:每天课后 15 分钟用于观察记录,每周 1 节课用于小组讨论,共持续 4 周。4. 指导:教师需定期指导实验操作(如正确测量株高),解答疑问(如 “叶片发黄可能是缺水还是水多”)。预计会遇到的困难及应对方法困难1:自然降水不稳定(如连续晴天或暴雨),导致两组水分差异不明显或过大。应对方法:若连续晴天,自然降水组需人工补充与当地平均降水量相当的水;若暴雨,自然组可临时遮挡,避免积水烂根。探究新知方案表困难2:幼苗生长不一致(如个别幼苗生病或死亡)。应对方法:实验前挑选长势相近的幼苗,实验中若有幼苗死亡,记录原因并以剩余幼苗数据计算平均值。困难3:学生记录数据不规范(如漏记、记错)。应对方法:设计统一的记录表,每天由组长检查记录完整性,教师随机抽查。小组探讨探究新知方案表“节气探究”活动方案表(超链接)探究课题 指导老师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成员及分工 研究目的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预计会遇到 的困难 应对策略 预期成果 展示方式 课堂练习小组讨论:选择一个节气,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明确探究课题。课堂总结板书设计课后作业:根据自己小组确定的研究主题,制订“节气探究”活动方案。(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根据自己小组确定的研究主题,制订“节气探究”活动方案。(小组成员共同完成)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让备课更有效www.21cnjy.comThanks!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节气探究”活动方案——立夏后降水(或控水)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一、研究目标 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立夏节气的气候特点(气温升高、降水增多),明确降水(或控水)对番茄幼苗生长(如株高、叶片数量、茎粗等)的具体影响,理解 “节气与农作物生长” 的关联。 2.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对照实验设计、观察记录、数据整理分析),培养团队合作、动手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激发对自然科学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研究方法 1. 实验法:设置 “自然降水组” 和 “控水组” 两组对照实验,控制水分变量,观察番茄幼苗生长差异。 2. 观察法:每天记录幼苗的株高、叶片数量、叶片颜色、茎秆硬度等外观特征,定期拍摄照片留存。 3. 文献法:查阅资料了解立夏节气的气候特征(如本地立夏后平均气温、降水量)和番茄生长的水分需求。 4. 访谈法(可选):向家长、农民或园艺师傅请教番茄种植的水分管理经验,补充实践认知。 三、主要对象与内容 1. 研究对象:生长状况相近的番茄幼苗(株高约 10-15cm,有 3-4 片真叶,共 8-10 株)。 2. 研究内容: 对比立夏后 “自然降水组”(露天接受自然降雨)和 “控水组”(人工控制浇水量,为自然降水量的 1/2)的番茄幼苗生长差异。 具体观察指标:①株高(每周测量,从根部到顶端);②叶片数量(每周计数,统计展开的叶片数);③叶片颜色(记录是否发黄、卷曲);④茎粗(用软尺测量基部直径,每两周 1 次);⑤生长速度(计算每周株高增加值)。 四、活动准备 1. 材料准备: 番茄幼苗 8-10 株(提前 2-3 周在学校菜园或家庭阳台培育,确保长势均匀); 相同规格的花盆(或泡沫箱)8-10 个,装满等量菜园土; 浇水壶、雨量计(或透明杯子,用于估算降水量)、软尺、记录表格(可手绘或打印)、相机(或手机,用于拍照记录); 雨棚(或遮阳伞,用于 “控水组” 遮挡雨水)。 2. 知识准备: 教师讲解立夏节气的含义(如 “立夏万物长”,气温回升至 20-25℃,南方进入多雨期); 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番茄生长的基本条件(水分、光照、温度),尤其是水分过多或过少对幼苗的影响(如烂根、萎蔫)。 3. 分组准备:4-5 人一组,推选组长(负责协调任务)、记录员(填写表格)、摄影师(拍摄照片)、测量员(负责株高、茎粗测量),明确分工。 五、活动过程与阶段任务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立夏前 1 周) 任务 1:分组并分配角色,学习实验操作规范(如测量时软尺要拉直、记录数据需真实)。 任务 2:将番茄幼苗移栽到花盆中,放置在光照充足的场地(如学校操场角落、阳台),适应环境 2-3 天。 任务 3:设计观察记录表(包含日期、天气、降水量 / 浇水量、株高、叶片数、叶片状态等栏目)。 第二阶段:实验实施(立夏后 3 周,共 21 天) 任务 1:分组处理(立夏当天开始): 自然降水组:4 株幼苗,露天放置,不遮挡雨水,记录每天实际降水量(用雨量计测量,或用杯子收集雨水后估算)。 控水组:4 株幼苗,放置在雨棚下,每周浇水量为自然降水组上周总降水量的 1/2(如自然组上周降水 100ml,则控水组每周浇水 50ml,分 2-3 次完成)。 任务 2:日常观察与记录(每天 15 分钟): 测量员:用软尺测量每株幼苗的株高,计数叶片数量,记录茎粗(每两周 1 次)。 记录员:将数据填入表格,描述叶片颜色(如 “深绿”“发黄”)、是否有卷曲或萎蔫,注明当天天气(晴 / 雨)。 摄影师:每周同一时间给两组幼苗拍对比照(如从同一角度拍摄)。 任务 3:每周小组讨论(1 次,30 分钟): 分析两组幼苗的生长差异(如 “控水组这周比自然组高 1cm”),猜测原因(如 “可能降水太多,自然组根部吸收不畅”)。 第三阶段:总结分析(实验结束后 1 周) 任务 1:整理数据:将 21 天的记录汇总,计算两组幼苗的平均株高、平均叶片数、每周平均生长速度,绘制简单图表(如柱状图对比最终株高)。 任务 2:分析结论:结合数据和观察照片,讨论 “立夏后降水多少对番茄幼苗生长更有利”,总结水分过多或过少的具体影响。 任务 3:撰写实验报告:包含实验目的、过程、数据、结论,可附上照片和小组讨论记录。 六、研究必需的条件 1. 场地:光照充足的露天场地(自然降水组)和有遮挡的场地(控水组),如学校菜园、阳台或实验室窗台。 2. 材料:番茄幼苗、花盆、测量工具等需提前准备齐全,确保两组实验条件除水分外完全一致(如光照、土壤、温度)。 3. 时间:每天课后 15 分钟用于观察记录,每周 1 节课用于小组讨论,共持续 4 周。 4. 指导:教师需定期指导实验操作(如正确测量株高),解答疑问(如 “叶片发黄可能是缺水还是水多”)。 1. 七、预计会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2. 困难 1:自然降水不稳定(如连续晴天或暴雨),导致两组水分差异不明显或过大。 解决:若连续晴天,自然降水组需人工补充与当地平均降水量相当的水;若暴雨,自然组可临时遮挡,避免积水烂根。 2. 困难 2:幼苗生长不一致(如个别幼苗生病或死亡)。 解决:实验前挑选长势相近的幼苗,实验中若有幼苗死亡,记录原因并以剩余幼苗数据计算平均值。 3. 困难 3:学生记录数据不规范(如漏记、记错)。 解决:设计统一的记录表,每天由组长检查记录完整性,教师随机抽查。 八、预期成果与展示方式 1. 预期成果: 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含数据、图表、结论); 21 天的观察记录表和对比照片集; 明确 “立夏后适宜番茄幼苗生长的水分条件”(如 “控水组生长更快,说明立夏后降水过多可能抑制幼苗生长”)。 2. 展示方式: 班级展板:张贴实验照片、数据图表和结论,配以节气知识小科普(如立夏的农谚); 成果汇报会:小组派代表用 PPT 或手抄报展示实验过程和发现,分享收获; 观察日记集:将各组的观察记录和感悟整理成册,在校园内传阅。 通过本方案,学生能在亲手操作中理解 “立夏降水” 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既掌握了科学探究方法,又体会了传统节气的实践价值,实现 “做中学、学中悟” 的目标。 (其他活动方案供参考)一、实验探究类1. 《谷雨前后播种对大豆发芽率的影响》核心思路:对比谷雨前 10 天、谷雨当天、谷雨后 10 天播种的大豆发芽速度与幼苗健壮度,验证 “雨生百谷” 的科学依据。活动设计:分组实验:设置 3 组花盆(每组 10 粒种子),分别模拟不同播种时间,控制光照、温度一致,记录发芽天数、根长、子叶展开时间。数据分析:绘制折线图对比各组发芽率,结合谷雨节气降水数据(如本地平均降雨量)分析相关性。资源支持:参考桓台县第三小学 “谷雨蔬菜养成记” 劳动课程框架,融入科学实验要素。2. 《清明茶采摘与炒制的传统技艺传承》(适合初中社会实践课)核心思路:结合 “明前茶,贵如金” 的俗语,通过采茶、炒茶实践,理解节气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活动设计:茶园探秘:观察茶树在清明前后的芽叶特征(如 “一芽一叶” 与 “一芽两叶” 的差异),学习采茶手法(提手采、双手采)。炒制体验:参与 “杀青→揉捻→干燥” 的传统制茶流程,对比机器炒制与手工炒制的茶香浓度。文化品鉴:冲泡不同时段采摘的茶叶,从汤色、口感、香气角度撰写《清明茶的物候密码》观察报告。资源支持:借鉴江苏智慧教育云平台 “谷雨三侯绘画” 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感官体验转化为文字创作。二、跨学科融合类《惊蛰昆虫复苏与农业生态链研究》核心思路:结合 “春雷惊百虫” 的节气特征,通过昆虫观察、食物链建模,理解节气与生态系统的联动。活动设计:田野调查:在校园绿地设置昆虫陷阱(如糖醋液诱捕器),统计惊蛰前后昆虫种类与数量变化。模型构建:绘制 “植物→昆虫→鸟类” 食物链图,分析惊蛰回暖对生态链的影响(如蚜虫繁殖加速对小麦的危害)。地理延伸:对比不同纬度地区(如东北 vs 华南)惊蛰昆虫复苏时间差异,结合气候数据撰写分析报告。资源支持:参考华东师范大学 “节气阴阳图制作” 的互动方法,将抽象生态概念转化为可视化模型。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4节气探究 第1课时 课件.pptx “节气探究”活动方案.doc 二十四节气歌.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