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夜观昆虫 第1课时 教案【浙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九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夜观昆虫 第1课时 教案【浙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九上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九上
1.3夜观昆虫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 夜观昆虫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综合实践活动 年级 九上
教材分析 本课为浙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三 夜观昆虫”。昆虫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昆虫适应环境生存,很多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性,其多样性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次实践活动旨在夜探大自然,揭开昆虫世界的神秘面纱。聚焦昆虫昼夜的活动节律与特殊习性,开展观察、辨识、采集、记录等行动,调查家乡的昆虫资源,研究昆虫鸣叫、趋光、取食等行为,探究如何保护和利用昆虫资源,分析昆虫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第一课时(调研的准备阶段),选择一种夜行性昆虫,提出问题与设想,制订可行的探究方案,为夜间开展自然考察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材设置了三个环节:【瞭望台】分两个部分:一是设置“资料链接”和“小锦囊”为学生补充一些关于昆虫的科学知识,二是让学生结合知识联系生活说一说“如何结合昆虫的特殊习性与行为寻找不同自然环境中的昆虫”;【问题树】选择并初步观察某一种类夜行性昆虫的特性及其生活环境,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筛选、归纳,形成具有可行性和研究价值的课题 。【方案表】了解活动方案的内容和步骤,小组讨论并制订“夜观昆虫”活动方案。
学习目标 价值体认:通过初步观察,了解昆虫、认识昆虫,了解昆虫的特性及其生活环境,从而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责任担当:关注自然环境,积极参与调查研究,自觉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弘扬新时代生态文明价值观念。 问题解决:通过观察并结合科学知识,深入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可操作的研究课题,通过讨论制订合理的方案。创意物化:通过初步观察某一种类夜行性昆虫的特性及其生活环境,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转化为研究课题,最终确定小组研究课题,制订“夜观昆虫”活动方案。
重点 了解关于昆虫的相关科学知识、探讨并制订“夜观昆虫”活动方案
难点 选择并初步观察某一种类夜行性昆虫的特性及其生活环境,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昆虫,这个大自然中古老而庞大的家族,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问题1:你认识哪些昆虫?来考考你。播放视频:《这些昆虫你认识吗》问题2:昆虫与人类有怎样的关系?(昆虫适应环境生存,很多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性,其多样性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昆虫能够为植物传授花粉。人们利用昆虫的特性,在现代农业、医药卫生、环境保护、仿生科技、国防军事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昆虫与人类和谐相处、相互影响。)过渡:夜行性昆虫与环境组成怎样的生态系统?它们特殊的习性给研究者带来哪些灵感?就让我们带着问题夜探自然,通过实地考察、搜集证据、研究昆虫。 观看视频,说一说。思考问题
讲授新课 准备阶段任务:选择一种夜行性昆虫,提出问题与设想,制订可行的探究方案,为夜间开展自然考察做好充分的准备。问题:什么是夜行性昆虫?昆虫的夜行性:生物能够感知时间。昆虫的活动和行为表现出周期性现象被称为“生物节律”,如有些昆虫喜欢在夜间活动,被称为“夜行性昆虫”。这类昆虫常常昼伏夜出,能够适应昏暗的环境,嗅觉发达,视觉敏锐,有的还拥有能够适应微光环境的视觉系统,并进化出了相应的形态特征。环节一:瞭望台教师:昆虫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它们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夜晚寻找昆虫种群并分析其生活环境并非易事。我们需要了解关于昆虫的相关科学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所见。1. 资料链接昆虫纲的分类生物分类从大到小的等级依次是界、门、纲、 目、科、属、种。动物界节肢动物门下的昆虫纲分为两大亚纲及34个目。其中鞘翅目中的各种甲虫、鳞翅目中的蝴蝶与蛾类、双翅目中的蚊和苍蝇、直翅目中的螽斯和蟋蜂等都是人们 常见的昆虫种类。2. 小锦囊昆虫的结构与分辨口诀躯分三段头胸腹,两对臂膀六只足;一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体外部;一生形态多变化,遍布全球旺家族。3.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夜行性昆虫,回顾昆虫纲的相关科学知识,说一说,如何结合昆虫的特殊习性与行为寻找不同自然环境中的昆虫 (昆虫属于节肢动物,根据昆虫的身体结构分析,夜间常见的蚯蚓、马陆、蛞蝓等没有足、胸、腹,而蜘蛛有8足,因此它们都不是昆虫。生活中夜间常见的昆虫有飞蛾、蟋蟀、蝉、蜚蠊(俗称 嶂螂)、蚊、蝼蛄、萤火虫等。大多数昆虫对环境感觉敏锐,能够躲避敌害,喜欢藏在树叶下、树皮中、泥土中、石块下或草丛中。昆虫需要觅食和寻找水源,常常把家安在池塘、溪流、树林、花丛、园或农田里。)环节二:问题树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中产生的真实问题。选择并初步观察某一种类夜行性昆虫的特性及其生活环境,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筛选、归纳,形成具有可行性和研究价值的课题。1. 资料链接昆虫的主要习性昆虫的主要习性包括昼夜节律、趋性、群集性、迁飞和扩散、食性、假死性、拟态和保护色等,了解昆虫的习性有助于我们开展观察探究活动。2. 小锦囊研究昆虫的角度研究角度研究内容生活习性栖息环境、作息 时间等身体器官视觉器官、触角、听觉器官、 口器、翅膀、附肢等特殊技能发光、伪装、建 筑、社交、跳跃、飞行等交流语言发声、视觉交流、触觉交流、 信息素等发育过程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家族谱系蝴蝶与蛾、蠡斯与蝗虫等昆虫与自然食物链、生物圈、生态系统等昆虫与人类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3.提示: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角度提出问题。从可行性、创新性、实 用性等角度论证课题。4.活动:小组讨论选择并初步观察某一种类夜行性昆虫的特性及其生活环境,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筛选、归纳,形成具有可行性和研究价值的课题。【例】方向五:蟋蟀的鸣叫行为规律与环境变量影响调查相关问题:(1)蟋蟀一天中哪个时间段鸣叫最频繁? (2)成年蟋蟀与幼年蟋蟀(若虫)是否都鸣叫? (3)温度变化会改变蟋蟀的鸣叫频率吗? (4)突然的光照(如手电筒照射)会让蟋蟀停止鸣叫吗? (5)蟋蟀更倾向在什么类型的栖息地鸣叫? 我们小组的研究课题:蟋蟀的鸣叫行为与环境因素(温度、光照)的关系探究 环节三:方案表活动小组围绕课题,思考并协商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主要对象与内容、活动过程与阶段任务、研究必需的条件、预期成果与展示方式等,明确组内分工,确保活动有序开展。 选择合适的方案格式,拟订、论证、修改并形成最终的“夜观昆虫”活动方案。1.小提醒开展野外实地调查需要做好充足的行前准备,提前学会使用工具,知悉安全注意事项。“夜观昆虫”活动的行前准备应从四个方面着手:(1)安全实用的装备,包括服装穿戴、照明探路、急救药品、出行必需品等。(2)学习工具和材料, 包括采集工具、灯诱工具、观察工具、学习材料等。(3)熟悉考察环境,包括在线调查、提前踩点、 夜视训练等。(4)安全预案,包括安全防护措施、应急方法等内容。2.完成“校园植物资源”活动方案表(详见附件)研究课题组名及成员活动前的准备活动过程及人员分工活动内容活动地点活动方式负责人员预计会遇到的困难及应对方法预期成果课题研究报告( )、实物标本( )、绘画影视展览( )、校园植物资源调查笔记( )、 观察日记( )、其他: 阅读材料阅读资料学习怎样研究昆虫先进行初步观察,然后深入思考,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讨论中确定小组研究课题。了解开展野外实地调查需要做好哪些行前准备。课堂学习活动方案所包含的内容和步骤,讨论相关问题,课后小组合作完成方案。 活动前的知识准备。知道昆虫的主要习性有哪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中产生的真实问题。所以学生需要先进行观察。思考,从而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讨论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辨别哪些是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充足的准备是活动开展的必要条件。共同构思、共同探讨。制订活动方案是有序开展实践活动很重要的一个准备。
课堂练习 说一说“如何结合昆虫的特殊习性与行为寻找不同自然环境中的昆虫” 说一说
课堂小结 1.3夜观昆虫 第1课时【准备阶段】1. 瞭望台:了解昆虫的相关科学知识,结合知识并联系生活说一说“如何结合昆虫的特殊习性与行为寻找不同自然环境中的昆虫”;2. 问题树:先进行观察,再思考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转化为研究课题,讨论确定小组研究课题3.方案表:小组合作探讨制订“夜观昆虫”活动方案
板书 1.3夜观昆虫 第1课时【准备阶段】1. 瞭望台:了解昆虫的相关科学知识,结合知识并联系生活说一说“如何结合昆虫的特殊习性与行为寻找不同自然环境中的昆虫”;2. 问题树:先进行观察,再思考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转化为研究课题,讨论确定小组研究课题3.方案表:小组合作探讨制订活动方案课后作业:根据自己小组确定的研究主题,制订“夜观昆虫”活动方案。(小组成员共同完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