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王之道诗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如梦令王之道一饷凝情无语,手撚梅花①何处。倚竹不胜愁,暗想江头归路。东去,东去,短艇淡烟疏雨。【注】①梅花:南朝宋陆凯《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无梦令”,代表作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B.前四句写女子对心爱的人的思念,末三句采用补叙和插叙的方式写对心爱的人当初乘舟离去的不舍。C.第二句用典,其中“何处”二字有欲寄无由的苦恼,故“手撚”梅枝,彷徨不已。D.前两句说明主人公不是终日销凝、闷闷不乐,而很可能是攀折梅花忽然间触景生情。E.这首闺情词着重点在于对人物心理和外貌的刻画,语言精妙,委婉含蓄地抒写了伤离惜别之情。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女子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秋兴八首追和杜老王之道勋业休烦付考功,此生终待老山中。宦情薄似贤人酒,诗思清於少女风。秋雨养肥桑耳白,溪流濯出柳须红。不堪世路频硗确,四十萧然秃鬓翁。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直抒胸臆,以决绝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对功名的淡泊态度,表明此生宁愿终待山中,也不为追求功名而烦恼。B.诗人分别以“贤人酒”和“少女风”来作为自身仕情和诗思的喻体,既彰明了自身情志所寄,也紧承首联意脉而出。C.颈联用细腻笔触呈现了秋景的生机:秋雨滋润着桑树,使得桑耳变得肥白,溪流冲刷着柳树,使柳须变得更加鲜红。D.诗人在尾联感叹自己前半生因为在俗世浮沉而历经了坎坷道路,已经四十岁却依旧萧然一身,鬓发斑白,颇为自省。4.在诗词交流会上,有同学认为此诗风格类同李白,但你认为更像陶渊明,请阐明你的理由。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江天暮雪王之道冻云垂地风栗冽,万里江天暮飞雪。九华①何处正嶙峋,琼树瑶林斗明洁。扁舟突兀依寒芦,朝来残酒犹半壶。夜寒独酌不成醉,卧听宿雁鸣相呼。【注】①九华:秋菊的别名。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里江天,风雪料峭,江天一色,广阔的天地在严冬时节别具韵味,壮美中充满凄迷。B.冬日的菊花经受不了酷寒,早已零落凋谢,雪后的树木银妆素裹,如美玉般纯净明洁。C.清晨诗人守着半壶残酒,寒夜诗人独自饮酒,在欲醉却不得醉中卧听阵阵雁鸣相和。D.诗人身处渺茫、凄冷、孤独的环境中,哀伤愁思席卷心头,连远方亲人也无心牵挂。6.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朝中措·和孔倅,郡斋新栽竹①王之道君心节直更心虚,移植并庭除。好在红蕖相映,卷帘如见吴姝。清风明月,君无我弃,我不君疏。况有骚人墨客,时来同醉兵厨②。【注】①南渡之后,王之道因为主张收复失地的想法没有得到朝廷的同意,遭谗贬谪,罢官闲居了二十年。此词作于闲居之时。②兵厨,代指储存好酒的地方。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心节直更心虚”直呼刚移栽到院子里的竹子为“君”,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B.“好在红蕖相映”是说幸好有荷花的一抹红色映衬,否则只有竹子,颜色会很单调。C.“卷帘如见吴姝”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新竹比作吴地的美女,形象鲜明,语言生动。D.“况有”一句表明作者不仅有赏竹之乐,更有骚人墨客为友之乐,体现了自足的情怀。8.作者通过竹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秋兴八首追和杜老(其三)王之道云影曚昽日洒晖,金湖西畔晚阴微。渔舟缭绕青山去,枫叶追随白鸟飞。摩诘家风非世有,渊明心性与时违。近来病瘠连诗瘦,翻爱西台字样肥。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影”一句,云层变幻,日光透过云层洒落大地,生动地描绘了秋日傍晚时分的自然美景。B.“晚阴微”三字,点明时间已是深夜,与前句“日洒晖”形成对比,凸显秋日昼夜温差之大。C.颔联通过“缭绕”“追随”等词,刻画了渔舟与青山、枫叶与白鸟的动态关系,展现出自然界的和谐。D.全诗语言平易自然却暗藏筋骨,章法谨严而气韵贯通,于深沉内敛中抒发诗人的情志。10.本诗结尾两联在情感表达上独具匠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青玉案·有怀轩车山旧隐王之道【注】半年不踏轩车路。仿佛过、长桥去。贴水行云风送度。两行高柳,一坡修竹,是我尝游处。黄鹂休叹青春暮。出谷迁乔旧家句。天意从人还许诉。凝寒和气,沉阴霁色,大旱滂沱雨。【注】王之道,宋宣和六年进士,因触怒秦桧而沦废20年,后累官至湖南转运判官。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作者故地重游,对眼前景物感到格外亲切,觉得自己又回到了美好的过去。B.“长桥”“行云”“高柳”“修竹”等一系列典型意象,营造出一种清新幽静的优美意境。C.本词“黄鹂休叹青春暮”中的“青春”与杜甫“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含义相同。D.“出谷迁乔”为用典,本指鸟儿从幽深的山谷飞上高大的乔木,后比喻地位上升。12.有些诗词不仅饱含诗情,还暗含哲理。请简要分析“凝寒和气,沉阴霁色,大旱滂沱雨”所蕴含的哲理。答案1.BE 2.词中刻画了一位惆怅、彷徨无奈、忧愁,殷切盼望心爱的人从远方归来的女子。“一饷凝情无语”,写女子有片刻的时间深思凝滞,默默不语,无比怅惘;而“手撚梅花何处”则写女子手捻梅花,却不知该寄向何处,表现了女子内心的彷徨无奈;“倚竹不胜愁”更是直接点明女子思念心爱之人内心产生的忧愁;“暗想江头归路”写女子想象心爱的人应该从离开时的江头之路归来了,表达了对心爱的人深切的思念和殷切的盼归之情;“东去”三句,写女子回忆起心爱的人离别时的情景,更添悲伤,加强思念。【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末三句采用补叙和插叙的方式”错误。本词先写心爱的人离去后女子的思念,再说当初心爱的人离去的情形,采用的是倒叙的表达方式,而不是补叙。E项,“着重点在于对人物外貌的刻画”表述有误,该词没有刻画人物外貌。故选B、E。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审清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是要求“概括”还是要求“分析”,如果是要求“概括”,只要从诗歌中提炼出要点即可;如果是要求“分析”,则要先概括出人物形象,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该题要求考生结合全词分析人物形象,因此答题时要先总括词中刻画的人物形象,然后再结合词句分析形象特征。这首闺情词,写的是一位女子盼望心爱的人从远方归来的殷切情怀。词中对人物举止着墨甚少,对其内心活动的刻画却极为深细。分析时须从其关键词、用典及结构上入手。“一饷凝情无语”,“无语”是因攀折梅花,忽然间因触景牵情而产生的不快;“手撚梅花何处”,“何处”二字则有欲寄无由寄的苦恼,故“手撚”梅枝,彷徨不已;“倚竹不胜愁”,细节描写,刻画出词中女主人公同心而离居的忧伤,和对丈夫往情深的盼望;“暗想”又进一步通过状态表情,表现出女子的思念之深沉;“东去,东去,短艇淡烟疏雨”,回忆丈夫当初出发的状况,显示出女主人公心境的悲凉,企盼的失望。解答时,先概括女子形象,词中刻画了一位忧愁,殷切盼望心爱的人从远方归来的女子。再结合诗句分析即可。【点睛】古诗词阅读的选择题考查涉及鉴赏形象、语言、技巧、感情四个基本点,其中情感内容是核心,而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技巧是诗歌的外在形式,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所以这类题,应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去作答。同时,一定不可忽略注释的作用,它是对诗歌写作背景的介绍,有时是诗歌内容的有效补充,结合注释作答,是诗歌鉴赏必不可少的环节。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3.B 4.①从诗歌情感主题看:王之道在诗中表达了对仕途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陶诗歌主题也多围绕田园生活及归隐之志,两人的情感基调高度契合;李诗更多的是将其作为抒发个人豪情壮志的背景或陪衬,并非真实的归隐之心。②从诗歌语言风格看:王之道此诗语言清新自然,与陶诗的清新质朴的语言风格类同;而李诗语言瑰丽豪壮,充满浪漫主义色彩。③从诗歌写作技法看,王之道此诗以白描和写意的手法勾勒描绘景物,而陶诗也多以白描的方式将自然景物与自身情志质朴呈现,表达方式类同;而李诗在表达技巧上多用夸张、想象。【导语】王之道《秋兴八首追和杜老》一诗,表达了诗人对功名的淡泊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勋业休烦付考功,此生终待老山中”直抒胸臆,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颈联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秋景,生动自然。尾联则感叹世路坎坷,流露出对人生沧桑的感慨。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B.“以……‘少女风’来作为自身仕情和诗思的喻体”错。“清於少女风”并非比喻,而是比较。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并提出见解的能力。①从诗歌情感主题上看,本诗首联“勋业休烦付考功,此生终待老山中”中,诗人明确表示,不追求功名利禄,愿意在山中度过余生,这反映了他对仕途的淡泊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颔联“宦情薄似贤人酒”中,诗人将宦情比作淡薄的酒,进一步强调了他对仕途的厌倦;尾联“不堪世路频硗确,四十萧然秃鬓翁”,诗人感叹世路艰难,自己已年届四十,头发斑白,却仍然一无所成,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隐逸生活的渴望。综上可以发现,王之道的诗表达了对仕途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与陶渊明的诗歌主题高度契合。陶渊明作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他的诗歌多围绕田园生活及归隐之志展开,体现了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热爱。相比之下,李白的诗歌虽然也有描写自然和隐逸的元素,但更多的是将其作为抒发个人豪情壮志的背景或陪衬,并非真实的归隐之心。②从诗歌语言风格上看,王之道的诗语言清新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辞藻,与陶渊明的清新质朴的语言风格相类似。陶渊明的诗歌以自然、质朴见长,追求语言的简洁和意境的深远。而李白的诗歌语言则瑰丽豪壮,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善于运用夸张和想象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③从诗歌写作技法看,王之道的诗以白描和写意的手法勾勒描绘景物,如“秋雨养肥桑耳白,溪流濯出柳须红”等句,通过简洁的笔触勾勒出秋景的生动画面。这种写作技法与陶渊明的白描方式相类似,都注重将自然景物与自身情志质朴地呈现出来。而李白的诗歌在表达技巧上则多用夸张、想象等手法来增强诗歌的浪漫主义和豪放气息。5.D 6.①突出“江天暮雪”的特点。全诗围绕“江天”的阔远和“暮雪”的明洁,多角度展 现这种特点。②运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诗人用拟人、衬托的手法,将严冬中菊花瘦骨嶙峋、扁舟与芦苇相依、雁鸣相呼等自然之景描写得细腻灵动。③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个人的体验。诗人将由“江天暮雪”之境所产生的联想与想象,与个人的境遇结合起来,表现出寂寥孤独之感。【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连远方亲人也无心牵挂”错误。在欲醉却不得醉中卧听阵阵雁鸣相和,表现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指情。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突出“江天暮雪”的特点。万里江天,风雪料峭,江天一色,广阔的天地在严冬时节别具韵味,壮美中充满凄迷。全诗围绕“江天”的阔远和“暮雪”的明洁,多角度展 现这种特点。运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冬日的菊花经受不了酷寒,早已零落凋谢,雪后的树木银妆素裹,如美玉般纯净明洁,用雪后的树木衬托冬日的菊花,突出了严冬中菊花瘦骨嶙峋;“斗”“依”“相呼”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扁舟与芦苇相依,雁鸣相呼等自然之景,描写得细腻灵动。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个人的体验。万里江天,风雪料峭,江天一色,诗人将由“江天暮雪”之境所产生的联想与想象,与个人的境遇结合起来,身处渺茫、凄冷、孤独的环境中,哀伤愁思席卷心头,清晨诗人守着半壶残酒,寒夜诗人独自饮酒,在欲醉却不得醉中卧听阵阵雁鸣相和,表现出寂寥孤独之感。7.B 8.①作者以竹子的“节直”和“心虚”来表明自己也具有像竹子一样正直和虚怀若谷的品性,借此表达自己的高尚情操;②表达了作者即便在遭贬和闲居中仍然渴望报效国家,为朝廷效力,“君无我弃,我不君疏”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愿望;③表达了作者遭谗贬谪的悲愤之情,作者因主张收复失地的想法没有得到同意,而罢官闲居二十年,只能与文人墨客借酒同醉。【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好在”并非“幸好”的意思;“颜色会很单调”无中生有,“好在红蕖相映”,是说恰好有红蕖映衬着这新栽的竹子。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君心节直更心虚”,称呼竹子为“君”,表现的是对竹子的尊敬和赞美之情。为何如此称呼竹子?是因为它“节直更心虚”,这是在赞美竹子的正直和虚怀若谷。而词人的言外之意是在说:在庭院中种下竹子的人也是具有这种品德。者以竹子的“节直”和“心虚”来表明自己也具有像竹子一样正直和虚怀若谷的品性,借此表达自己的高尚情操。“清风明月,君无我弃,我不君疏”,此句大意是,翠竹啊,你没有抛弃我,我也不会疏远你。借助注释可知,王之道因为主张收复失地的想法没有得到朝廷的同意,遭谗贬谪,罢官闲居了二十年。此词作于闲居之时。可见这里的“君”不仅仅指竹子,而是意有所指,可以理解为皇帝,虽遭到贬谪闲居,但王之道并未有怨恨之情,而是满怀深情表示不会疏远君王,表达了作者即便在遭贬和闲居中仍然渴望报效国家,为朝廷效力,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对国家、朝廷的忠贞,这种忠君爱国情怀与杜甫一脉相承。“况有骚人墨客,时来同醉兵厨”,此句表面上看是词人享受眼前的生活,栽种竹子和荷花,不仅有赏竹之乐,更有骚人墨客为友之乐,但实际上却表达了作者遭谗贬谪的悲愤之情。作者因主张收复失地的想法没有得到同意,而罢官闲居二十年年,只能与文人墨客借酒同醉,这对于一个心怀国家的爱国志士来说是何等无奈和痛苦,表面旷达的背后是遭受贬谪的悲愤之情。9.B 10.①用典寄情:颈联借王维“诗中有画”的家风、陶渊明“守拙归园”的心性,暗喻自己不合时俗的孤高品性。“非世有”“与时违形成双重否定,强化对超然精神境界的追求。②对比显志:尾联“诗瘦”与“字肥”构成新奇对比。“病瘠诗瘦”以身体枯槁反衬诗歌清峻风骨,“西台字肥”借书法丰隐喻精神丰盈,在矛盾对立中展现困境中的坚守。【导语】这首诗以秋日傍晚的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抒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首联和颔联以“云影”“渔舟”“枫叶”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体现了自然的动态美。颈联和尾联则通过对比“摩诘家风”与“渊明心性”,以及“诗瘦”与“字样肥”,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病痛与艺术的深刻思考,语言平易而内涵丰富,情感深沉且含蓄隽永。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能力。B.“点明时间已是深夜”错误。“晚阴微”三字,点明时间已是傍晚,与前句“日洒晖”形成对比,但并不能明确表明已是深夜,只是说明傍晚时分天空阴沉,光线较弱。说“凸显秋日昼夜温差之大”也有些牵强附会,前后句主要是描绘不同时间的光线变化,以表现秋日傍晚的景色特点,并非强调温差。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①颈联“摩诘家风非世有,渊明心性与时违”中,“摩诘”是王维的字,王维的诗歌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审美境界;“渊明”指陶渊明,他以“守拙归园”的心性,远离官场,回归自然,追求精神的自由与独立。诗人通过引用这两位古代高士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超然物外精神境界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暗喻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合时俗的孤高品性。“非世有”强调这种家风的稀有与珍贵,表明诗人对这种精神境界的珍视;“与时违”则表明诗人与世俗的格格不入,进一步强化了对超然精神的追求。②尾联通过“病瘠诗瘦”与“字肥”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在困境中的坚守。“病瘠诗瘦”不仅描绘了诗人身体的消瘦,更象征着其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和清峻的诗风;“字肥”则借书法的丰盈隐喻精神的丰盈,表明诗人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对艺术和精神追求的坚定。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刻有力,凸显了其在困境中不放弃精神追求的高尚品格。11.A 12.①严寒会退去,温暖会来临;阴云会散天会晴;久旱之后必有雨。②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困难坎坷终将过去,光明必会到来。【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上片写作者故地重游”错误。由题目中的“有怀”和上片中的“仿佛”可知,上片是虚写,并非故地重游。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把握“凝寒和气,沉阴霁色,大旱滂沱雨”的表层意思,本句借气象的变化表达了一个具体的表层意思:严寒会退去,温暖会来临,云会散天会晴,久旱之后必有雨。诗句所写内容是寒气转暖、阴云散尽、久旱终究会迎来滂沱的大雨。根据寒去暖来,云散天晴,久旱逢霖的规律,由此我们不难推出其蕴含的人生哲理:困难坎坷终会成过去,光明必将会到来。用自然的变化,暗示人事的否极泰来。以景结情,以自然之象寓理,韵味悠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