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谢翱诗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铁如意①谢翱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其一起楚舞,一起作楚歌。双执铁如意,击碎珊瑚柯。一人夺执之,睨者一人过。更舞又一人,相向屡傞傞②。一人独抚掌,身挂青薜萝,夜长天籁绝,宛转愁奈何。【注】①本诗是诗人谢翱路过姑苏对,为以身殉国的爱国将领文天祥招魂而作。②傞傞:醉舞不停的样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总叙月下歌舞概况,仙人散乱的身影犹如云雾,缥缈迷蒙。B.第四句中的“杳”字描绘出了余音飘散很远,在江河之上回响的情景。C.本诗铺叙详赡,层次分明,主要对仙人们起舞欢歌的场景进行了描写。D.本诗无一字涉及为文天祥招魂之事,而是通过空灵迷离的境界来表现。2.请简要分析“夜长天籁绝,宛转愁奈何”两句在全诗的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效孟郊体(其一)谢翱①闲庭生柏影,荇藻交行路。忽忽如有人,起视不见处。牵牛②秋正中,海白夜疑曙。野风吹空巢③,波涛在孤树。【注】①谢翱,南宋遗臣,景炎元年七月,文天祥在南剑州建都督府,谢翱倾家募乡兵役效,任咨议参军,文天祥殉国后流浪浙江。②牵牛:星名,俗称牛郎星。③南宋遗民惯用“秋风吹巢落”喻指国亡。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不着一字表现了秋夜月光的明亮、皎洁。B.诗人心意烦乱,夜不成寐,步于空旷庭院,疑心有人,却又百寻不见。C.“海白夜疑曙”,其实天并没有发亮,只是海色生白,令诗人产生错觉。D.尾联的景物描写暗喻亡国之状,隐含着诗人对元兵扫荡南宋的痛恨之情。4.认真阅读诗歌,简要分析首联在诗中的作用。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西台哭所思谢翱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未老山中客,惟应赋八哀。〖注〗作者在听到文天祥于燕京殉难后,心中悲痛万分。该诗便是作者在严子陵钓鱼台哭奠文天祥时所写。西台就是钓鱼台。5.颔联描写了怎样的人物形象6.本诗除了歌颂、哀悼文天祥以外,还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书文山卷后①谢翱②魂飞万里程,天地隔幽明。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丹心浑未化,碧血③已先成。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注]①文山,文天祥的号,至元二十年,文天祥抗元被俘,就义于燕京。此诗即作于此年。②谢翱,南宋诗人。元兵南侵时,谢翱曾追随文天祥。③碧血,出自《庄子 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听说文天祥被害后,痛不欲生,但两人已幽明隔绝,再无相见之时。B.颔联用“死、生”两个字组成对偶句,蕴蓄着极其深挚的感情,格外哀切动人。C.诗人因未能随文天祥为国尽节而羞愧,故没有面目以本名示人,于是改名换姓。D.本诗抒发诗人了无生趣的悲叹之情,同时血泪凝成的忠愤抑郁之气勃勃于言表。8.有人说本诗颈联“字字血泪,读之令人泣下”,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近体二首谢翱(其一)南雁去来尽,音书不可凭。应过蛮岭瘴,间拊楚臣膺。沧海沉秦璧①,愁云起舜陵②。可堪魂梦在,回首旧觚棱③。(其二)月离孤嶂雨,寻梦下山川。野冢埋鹦鹉,残碑哭杜鸦。妓收中使④客,民买内医田。到此闻邻笛⑤,离情重惘然。[注]①秦璧:秦始皇得蓝田玉,为印,上刻“受命于天,即寿永昌”为传国玺。始皇二十八年渡江时沉于水中,不久秦亡。②舜陵:借指南宋六朝帝陵,曾被掘。③觚棱:殿堂屋角上的瓦脊,借指皇宫。④中使:太监。⑤闻邻笛:魏末稽康、吕安被司马昭杀害,嵇康好友向秀经其山阳旧居,闻邻人笛声而念亡友,因作《思旧赋》。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首联写南雁去尽、音书无凭,表明亡国后故人音信断绝、自己孑然一身的境遇。B.(其二)首联上句写景,渲染孤寂、凄凉、黯淡的气氛;下句写追寻归隐之梦,领起下文。C.(其一)颔联以“楚臣”自称,写自己亡国后浪迹南方崇山峻岭间,亡国悲愤不能自胜。D.(其一)颈联以“沉秦璧”借指南宋灭亡,(其二)颈联写宋亡后昔日权贵已沦为平民。10.从情感内涵与表现手法两方而简要分析两诗尾联的异同。答案1.C 2.内容上:描写了夜色深沉、万籁俱静的情景,突出了诗人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心境。结构上:由上文的仙人起舞高歌的场景描写陡然发生转折,进入抒情,并戛然而止,余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综合鉴赏能力。C项,“主要对仙人们起舞欢歌的场景进行了描写”分析不正确,能使诗人“宛转愁奈何”的“楚歌”,显然不是“欢歌”。故选C。2.本题考查对诗句作用的分析能力。本题需要从诗歌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内容上看,“夜长天籁绝,宛转愁奈何”描写出在万籁俱寂的夜晚,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情形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万般愁思,也表达了对文天祥殉国的悼念之情;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文勾勒了一幅月夜仙人歌舞图,营造出一种欢乐祥和的氛围,而结尾两句进行抒情,情感氛围转入“愁奈何”,发生结构上的陡转,并与前文形成对比。这样的手法让诗歌更具韵味,让人回味无穷。3.B 4.首联描绘了月光皎洁、庭院冷寂、柏影交横的秋夜之景,渲染了冷清、孤寂的氛围,奠定了诗中悲凉的抒情基调,表达了诗人此时内心的孤独和哀伤。【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却又百寻不见”错误,“忽忽如有人,起视不见处”意为“我”心神恍惚不定,似乎看到有人,抬头一看又不见人处何地。“百寻不见”对诗意理解不正确。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闲庭生柏影,荇藻交行路”,“闲庭”,空庭;“荇、藻”,两种水草。这两句写月光如水,照着柏树,而柏影映在路上,如有荇藻浮在水中。渲染了冷清、孤寂的氛围,奠定抒情基调。颔联以鸟去巢空,但余孤树,暗喻南宋灭亡,帝后被掳北去。人民流离失所。根据注释①内容分析,首联写景渲染气氛,表现出诗人的哀伤、孤独。5.描绘了诗人西山祭拜时,涕泪横流、泪落吴江的志士形象。 6.将对故国的怀想融入对为国捐躯的烈士的悼念之中,表达自己因无法与元人决一死战,只能如杜鹃啼血一样放声痛哭的悲愤心情。【解析】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语言表述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颔联的“吴江”指富春江,诗人祭文天祥就在富春江的“西台”。这一联写自己在文天祥灵前痛哭流涕的情形。诗人追随文天祥多年,如今冒着生命危险来此偷偷哭祭,不仅仅是因为文天祥对他个人的赏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志同道合,都以抗击元军、恢复河山为己任。表现出的是一个有志之士的形象。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想到文天祥的遭际,他不禁仰天呼吁,无情的皇天大地,为什么如此不爱惜人才,让文天祥落得这样下场。最后,诗由死及生,由文天祥归到自己,说自己还健在,还没到老年,但一事无成,再也不能有所作为,只能在这山中,写些怀悼忠臣烈士的诗篇而已。这首诗依题目层层展开,首联点“西台”,次联写“哭”,三、四联写“所思”。诗人对文天祥的哀痛,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稍减,在悼念文天祥时,又表现了自己对元政权的痛恨,亡国之哀,凝聚在每个字中。前人以谢翱西台恸哭比之汉高祖时为田横自杀的五百门客,就是有见于谢翱对文天祥的知己之感及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而言。【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7.C 8.颈联写文天祥耿耿丹心仍在,却带着未酬的壮志,含恨离开了人世。本联化用了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诗意和“苌弘化碧”的典故,抒发哀痛、惋惜、悼念、崇敬之情。【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羞愧”“没有面目以本名示人”错,宋朝已被元人所灭,诗人埋名隐姓,遁迹山林,是表达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决心。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重要诗句的能力。这两句的意思是:您的一颗丹心仍郁结不散,尽洒的热血却已化为碧青。“碧血”一词,化用“苌弘化碧”以及文天祥诗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典故,表达作者对文天祥对国忠诚的无限崇敬之情。同时,“丹心”尚未化去,热血已化为碧血,英雄带着未酬的壮志,含恨离开了人世。唯其丹心未化,愈觉其碧血先成的可悲可叹;唯其碧血先成,愈觉其丹心未化的可歌可泣。这联写文天祥,仍归结于自己的悼念之情,感情郁结而悲壮,抒发了作者的哀痛、惋惜与悼念之情。9.B 10.(1)情感内涵:①同:都抒发了沉痛哀伤之情。②异:(其一)侧重抒发对故国的魂牵梦萦;(其二)侧重抒发对死于敌人刀下的故人的伤悼、思念。(2)表现手法:①同:都运用了触景生情的手法。②异:(其一)从视觉角度写景,目睹故宫而生故国之思;(其二)从听觉角度写景,同时运用典故,将生离死别之情表达得更为含蓄蕴藉。【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古诗内容的能力。B.“下句写追寻归隐之梦,领起下文”这一理解不正确,从(其二)上下文语境看,“寻梦下山川”是写诗人在宋亡后,只身浪迹江湖,寻找往事遗迹,凭吊故国山河,而非归隐。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诗手法、情感等的能力。题干从比较两诗尾联情感内涵与表现手法角度设题。解答此题,须立足两诗整体语境,再从各自尾联的情感与手法角度做解析。情感上:从“可堪魂梦在”,“离情重惘然”可知,二者都抒发了沉痛哀伤之情。“可堪魂梦在,回首旧觚棱”,哪里还能寻到梦中故国的影子呢,回头只看见古国破败的宫殿还在。前者侧重写对故国的怀念;“到此闻邻笛,离情重惘然”,行到此处只听见哀婉的笛声,想起老友不由内心怆然。后者侧重写对故人的伤悼。技巧上:从“回首旧觚棱”“到此闻邻笛”可知,两诗尾联都用了触景生情的手法。前者“回首旧觚棱”,回头只看见破败的宫殿还在,从视觉角度写景,由“旧觚棱”而生故国之思;后者“到此闻邻笛”,行到此处只听见哀婉的笛声,从听觉角度写景,从“闻邻笛”而引出对故人的追怀、伤悼,且后者化用向秀《思旧赋》怀念嵇康的典故﹐表意浑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