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徐玑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徐玑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徐玑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梅坡
(南宋)徐玑①
浅水低坡几树苔,冷光摇动玉尘埃。横斜直似安排得,古怪多应折损来。洁白要须侵夜看,飘零却是被春催。闲来立断②清风影,一片飞香落酒杯。
【注】①徐玑,浙江永嘉人,为官清正,守法不阿。仰幕(离骚》中“香草寓志”的笔法,也多在诗歌中习之。②立断,站立许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整体关照,勾勒景象,呈现出梅花生长的环境以及外在的姿态。几树梅花在清风与月色相伴下,摇曳生姿,皓白无暇。
B.颔联聚焦梅树的枝条。将“横斜”与“古怪”的不同姿态形成对比,突出了人为因素对梅树枝条的影响,寓情于景,韵味悠长。
C.颈联转笔对梅花的描写。花瓣的洁白在月光映照下更纯粹,而春季的到来,让梅花凋零谢落,美景难再,爱憎之意,油然而生。
D.整首诗以“梅”为咏抒的对象,以“梅”为布局的线索,紧扣诗题展开落笔思路,展现了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笔法。
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中“落”字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日怀友
[宋]徐玑
流水阶除静,孤眠得自由。
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
远忆荷花浦,谁吟杜若①洲
良宵恐无梦,有梦即俱游。
注释:杜若,古代香草名,在古诗中多寄托相思之情。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夜静谧,诗人心境宁静平和,享受独自人睡、无人打扰的自由自在。
B.颔联点明题目,描绘了--幅夏夜雨过、明月高悬、清幽静谧的画面。
C.荷花杜若象征着友人高洁优雅,同时也是诗人自己美好情操的写照。
D.这首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境平淡悠远,语言清新,感染力强。
4.这首诗是如何表现夏日怀友之“怀”的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山居
徐玑①
闲来扫石坐云根,万壑松声入酒樽。
山鸟不惊人意静,数峰斜照自黄昏。
[注]①徐玑: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一生不仕,隐居山林。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扫石坐云根”以动作描写开篇,表现诗人闲适自在、与自然相融的心境。
B.第二句“万壑松声”从听觉角度渲染山间壮阔之景,与“入酒樽”构成虚实结合。
C.第三句写山鸟的不惊,侧面衬托诗人内心的宁静,暗含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禅意。
D.末句以“数峰斜照”收束全诗,借夕阳余晖烘托出诗人独对黄昏的孤寂怅惘。
6.本诗与黄庭坚《登快阁》均借景写隐逸之情,但意象选择与情感内涵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二月
徐玑
山城二月景如何,行处时时听踏歌。
淡色似黄杨叶小,浓香如蜜菜花多。
春容每到晴时改,天气偏从雨后和。
好向溪头寻钓侣,小溪边夕涨清波。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二月景如何”起笔,引出了下文对二月之景的描绘。
B.“时时”一词有断断续续之意,意味着此时出门踏青的行人尚稀少。
C.颔联运用倒装式描述了山城杨叶、菜花的景象,读起来朗朗上口。
D.诗歌融听觉、视觉和嗅觉于一体,以细腻的笔触描画了山城的春景。
8.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怎样的特点?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追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泊舟呈灵晖
南宋 徐玑
泊舟风又起,系缆野桐林。月在楚天碧,春来湘水深。
官贫思近阙,地远动愁心。所喜同舟者,清赢亦如吟。
【注】徐玑(1162-1214)字致中,又字文渊,号灵渊,浙江温州永嘉松台里人。与徐照(字灵晖)、翁卷(字灵舒)和赵师秀(号灵秀),合称“永嘉四灵”。
9.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两项是
A.“泊舟风又起,系缆野桐林”点题,交代了泊舟的地点与环境,一个“又”字表明漂泊时间很长,暗含羁旅在外的辛酸。
B.“官贫思近阙,地远动愁心。”诗人官职卑微,仕途困顿,何时能靠近京师?这里,“近阙”就是靠近京城,对皇上不满之意溢于言表。
C.这是写给朋友的一首诗,也是一首典型的律诗。含蓄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在外漂泊的失意之感。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D.人在旅途,且就着月光欣赏一番旅途的景色吧。所幸的是,船上还有一位与我志趣相投的旅伴。全诗情感由喜到忧,不断变化。
E.《泊舟呈灵晖》这首诗歌,作者借“风”“林”“楚天”“湘水”等意象抒发了内心的失意愁苦。景语情语融为一体,艺术性很强。
10.“月在楚天碧,春来湘水深”有很强的艺术性,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翁灵舒游边
徐玑[注]
子向江淮去,应怀计策新。
但须先审己,然后可图人。
战野寒犹力,边城草不春。
曹刘若无竞,闲却卧龙身。
[注]徐玑:南宋诗人。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江淮”扣诗题的“边”字,“新”含有对友人胸中韬略的赞美。
B.颔联委婉含蓄地叮嘱友人:必须先“审己”,方可“图人”,有所建树。
C.尾联用假设笔法叙述典故,与杜牧《赤壁》用典方式一样,别开生面。
D.本诗语言平实质朴,情感真挚,与一般送别诗凄恻伤感的格调不同。
12.诗歌颈联“战野寒犹力,边城草不春”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落”字赋予梅花以动态美,使梅花意象生动可感,与前句中作者的长久伫立形成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
②“落”字照应了前句的“清风”,清风吹拂,花瓣飘零,使得整首诗逻辑严谨,浑然一体。
③“落”字拉近作者与“梅花”的距离。“飞香”象征纯洁美好,作者托物言志,表达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爱憎之意”赏析有误。春来花落是自然常态,作者“飘零却是被春催”一句中主要表达的是春季来临,惋惜花落,重在“惋惜”,而并非侧重在对春的“憎”。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一片飞香落酒杯”一片飘香的花朵会落入酒杯之中。
①“落”是动词,形容梅花花瓣飘落的样子,赋予梅花以动态美,前句“闲来立断清风影”作者在清风花影下长久伫立为静态描写,这样动静结合,使梅花意象生动可感,增强了艺术效果。
②“落”是因风而花瓣飘落,照应了前句的“清风”,清风吹拂,花瓣飘零,前后照应,使得整首诗逻辑严谨,浑然一体。
③这是一首咏物诗,洁白的梅花凋零谢落,落入酒杯,“落”字拉近作者与“梅花”的距离。“飞香”形容梅花的香气,赋予梅香美好的意态,象征纯洁美好,作者托梅香言志,表达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3.A 4.①首联点明作者此时是孤眠,突出诗人孤单寂寞和对友人的思念;②颔联渲染了清幽静谧的氛围,寓情于景表现了作者深沉寂寥的情绪;③颈联回忆与友人共游荷花浦,一起吟诗作赋的情景,表达此时与友人难以相见的感伤;④尾联盼望着在梦里与友人旧地重游,寄托了怀友之情。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诗人心境“宁静平和”“享受自由自在”理解错误,应为“孤独寂寞”。诗人盼望着与朋友相聚。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内容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诗是如何表现夏日怀友之“怀”的”,然后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的具体情感内容来分析。首联“流水阶除静”点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孤眠得自由”写出了诗人此时的状态,结合题目“夏日怀友”,突出诗人孤单寂寞和对友人的思念。颔联“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渲染了清幽静谧的氛围,寓情于景表现了作者深沉寂寥的情绪。颈联“远忆荷花浦,谁吟杜若①洲”,表达了诗人回忆与友人共游荷花浦,一起吟诗作赋的情景,表达此时与友人难以相见的感伤。尾联“良宵恐无梦,有梦即俱游”表达了盼望着在梦里与友人旧地重游,寄托了怀友之情。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
5.D 6.①意象选择:
徐诗:选取“松声”“山鸟”“斜照”等意象,侧重山林野趣(如“万壑松声”写自然之声,“山鸟不惊”显人鸟和谐),营造空灵幽静之境。
黄诗:选用“落木”“澄江”“明月”“白鸥”等意象,给人以苍茫、空旷、明净之感,“白鸥”则增添了一份灵动和自由,境界开阔,暗含孤傲超然之气。(“澄江一道”显澄澈孤高)。
②情感内涵:
徐诗:通过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山鸟不惊人意静”),是悠然自得、与世无争的心境,表达纯粹的隐逸之乐,体现道家“天人合一”的淡泊心境。
黄诗:在隐逸向往中夹杂宦海倦意(“此心吾与白鸥盟”),既有对世俗的疏离,又隐含抱负未展的孤寂(“朱弦已为佳人绝”),情感更为复杂矛盾。
【导语】这首《秋日山居》以简淡笔墨勾勒隐逸图景:扫石听松、山鸟不惊、斜照黄昏,通过“云根”“松声”“斜照”等清幽意象,营造出空寂恬淡的意境。诗人以物我两忘的静观姿态,展现了对山林自然的深度融入,其闲适中透着孤高,宁静里蕴含禅意,典型体现了“永嘉四灵”清瘦野逸的诗风。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D.“借夕阳余晖烘托出诗人独对黄昏的孤寂怅惘”错误。原句“数峰斜照自黄昏”描绘的是山居黄昏的静谧之景,突出自然本身的悠然状态(“自”字暗含天地无言、万物自适的禅意)。结合徐玑隐士身份和永嘉四灵“清新淡远”的诗风,此句应表现诗人与自然相融的闲适心境,而非“孤寂怅惘”。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和情感的能力。
①意象选择:
徐诗:聚焦微观山林场景,意象细腻灵动,营造出“人在画中、心与物融”的空灵幽寂之感。“松声”“万壑” 以声衬静,将自然之声融入酒樽,凸显山林的空濛与隔绝尘世的静谧;“山鸟不惊”以鸟与人的和谐共处,暗喻诗人心境的淡泊平和,自然万物与人性的交融;“斜照”“黄昏”以暖色调的光影变化,勾勒出山林日落的幽远之美,强化归隐生活的悠然自得。
黄诗:意象格局宏大,兼具自然的开阔与人文的苍凉,境界更显孤傲超然。“落木”“澄江”以阔大的空间感,传递秋景的苍茫与澄澈,暗含宦海浮沉的萧瑟;“明月”“白鸥” 以皎洁、自由的意象,象征诗人对超脱世俗的向往;“朱弦绝”“佳人”以典故,隐喻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自然意象形成情感张力。
②情感内涵:
徐诗:以“闲来扫石”“山鸟不惊”的日常场景,展现诗人脱离仕途后与自然共生的自在心境。无官场牵绊,情感表达直白单纯,如“数峰斜照自黄昏”中“自”字,凸显自然运行的本真与诗人内心的淡泊;暗合道家“清静无为”思想,通过“坐云根”“入酒樽”的行为,将自我消融于自然,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黄诗:既有对隐逸的向往,又夹杂仕途失意的郁结。“痴儿了却公家事”直言对官场的倦怠,“白鸥盟”表归隐之志,但“朱弦绝”“佳人”又透露出抱负未展的失落;自然意象的开阔(如“澄江”“明月”)与内心的孤高(“青眼聊因美酒横”)形成对比,隐逸之情中裹挟着文人的孤傲与无奈。
7.B 8.①这首诗描绘了山城二月生机勃勃、焕然一新、空气清新的景象。(意思答对即可)②表达了诗人对山城的喜爱之情,传达出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喜悦与向往。(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从全诗来看,“时时”有“不停地”之意,意在表明出门踏青的行人之多。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景物特点,理解诗人思想感情能力。
“淡色似黄杨叶小,浓香如蜜菜花多。春容每到晴时改,天气偏从雨后和”这两联写景,意思是山城二月,杨柳树的叶子刚刚发出,鹅黄的颜色淡淡的,菜花连成一片,散发出浓浓如同蜜一样的香甜气息。每逢雨后天晴,春天的妆容就会有所改变,雨后的天气一天比一天和暖。“淡色似黄”“杨叶小”“菜花多”“浓香如蜜”,描绘了山城二月生机勃勃,焕然一新、空气清新的景象。
诗人选用常见的意象,不动声色的表达了诗人对山城的喜爱;同时“好向溪头寻钓侣,小溪边夕涨清波”,诗人在雨后,到小溪边寻找渔友,共同欣赏溪水上涨,传达出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喜悦与向往。
9.BD 10.①作者用了“乐景写哀情”(或者反衬)的手法。②楚天碧蓝,明月高挂;春来水涨,柔风拂面,月影在水中荡漾。诗人选用明丽的意象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悠远、空明、静谧的意境。可惜身在他乡,漂泊 在外。③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诗人正是用乐景写哀情,含蓄的表达了在外漂泊的失意之愁。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律诗。前两联写景抒情,后两联直抒胸臆。颔联、颈联对仗工整。整首诗来看,诗人的感情经历了由忧到喜的变化。本题属于诗歌鉴赏的考查,分别考到了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等。
9.试题分析:B项“对皇上不满之意溢于言表”错误,“官贫思近阙,地远动愁心”两句表达的是诗人内心的示意愁苦之情;D项“全诗情感由喜到忧”错误,感情应是“由忧到喜”。
10.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月在楚天碧,春来湘水深”两句是写景,写的是碧蓝的楚天、高挂的明月、春水等明丽的景致。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对诗歌内容把握可知,作者内心的情感却是愁苦的,因此属于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答反衬也可。
点睛:分析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③结构方式,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④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明确了以上内容,结合具体诗句对号入座即可。
11.B 12.情感表达:颈联描写了战场寒意凛冽、边城草木未春的恶劣荒凉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前往艰苦边地的关心及对友人战胜恶劣环境的勉励。
结构安排:照应诗题的“边”字和首句的“江淮”,点明宋金对峙的战场;引出尾联,为勉励友人投身征战、建功立业作铺垫。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委婉含蓄”不当,颔联对友人的叮嘱是坦率直白的。“但须先审己,然后可图人”,做事只应先审视并提升自身,之后再谋划人事,远大志向方可实现。这样的叮嘱是坦率直白的。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结构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题干很明确要求从两个方面谈作用,第一个方面“情感表达”,要注意诗句解说,最好带一下手法,比如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第二个方面“结构安排”,主要是铺垫、照应和承上启下,这从诗句内容可以判断,也可以结合诗句位置加以辅助判断。
“战野寒犹力,边城草不春”,战地寒意仍浓,边城草木尚未迎来春天。这是对战地环境的描写,战地气候寒冷,一切还是那么萧条荒凉等。根据题目“送翁灵舒游边”分析,这是送别友人的,艰苦边地是友人前往的地方,写出了对友人的关心。勉励友人要战胜这恶劣的环境。
如此恶劣的环境,与标题“边”,交代边地环境的特点,且与首句“江淮”,即边地江淮相照应,点明战场所在。“曹刘若无竞,闲却卧龙身”,曹操刘备等人如若没有争斗,那卧龙先生岂非有了太多的空闲时间。尾联勉励友人要积极投身战斗,建功立业等。颈联如此恶劣的边地环境描写为尾联勉励友人投身战斗作铺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