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云南省楚雄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期中考高一年级 语文试卷试卷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我们常引以为豪的是,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今天我们中国的种族和文化与五千多年前是一脉相承的,而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明后来都中断过。四个古文明都勃发于北纬30°左右的大河冲积平原,都是依靠栽培旱地粮作的灌溉农业,都创造了文字,都建立了等级制度,都面临着游牧民族的侵袭……大家既然拥有这么多共同点,那为何却有着不同的发展命运?还有古罗马文明,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发达农业文明,其发源地今天的文化样貌与当初相比已是面目全非。倘使一个汉代人在一千年后的唐代复活,他仍会感到舒适自在,因为两个朝代从语言、文字、儒家学说、祖先崇拜到国家管理都是相同的。如果有位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人于公元1000年的欧洲复活,他一定会惊讶于眼前崭新而奇特的一切。假若换成是一位唐末的吴越人在一千年后的清末返生,他看到的那个江南依然大同小异,而如果是位欧洲人则会见到天翻地覆的反差,怕是要惊掉下巴。为何中华文明走上了迥异的演进道路?众所周知,我们黄河流域早期靠的是粟作,其他三个文明靠麦作。不过粟作文明与麦作文明的差别有限,小米常用作煮粥,小麦多用来磨面,况且我们的旱作是同时包含了粟和麦的旱作。真正的差异在于,我们不是旱作独自在战斗,而是有水稻与之并肩作战。水稻与旱作这一对好搭档,无论在旱涝还是寒暑上都是强烈互补关系。在万邦并列的时代,一个小国去攻打另一个小国,不一定是因为有多么大的争霸雄心,可能只是为了夺取山下或对岸的一片与自己不一样的农田,这样就算是原有的田地歉收,还能指望收成较好的另一片。那个时代,一个国家要长期生存,一个文明要延续不断,就必须同时掌控多种类型的农业区域。在五千多年以前,是稻作发出的第一道文明曙光划破了东亚的漫长暗夜,有可能激发了,至少是影响了最早的黄河旱作文明。旱作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高峰,但也碰到了所有旱作文明通有的后继乏力问题。当北方的沙化和盐碱化像一头灰犀牛渐行渐近之时,幸亏南方稻作正渐入佳境,水田是越耕越肥,保障我们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依然稳固。不断走上坡路的稻作最终在唐末引发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紧接着的是文化重心的南移,后者始于东晋兴于晚唐而定于南宋,民族文化在旱作文化搭建好的基本骨架上又得到了稻作文化血肉的极大充实。此后,南方稻作和北方麦作开始携手催动我们的文明脚步继续迈进。所以说,中华文明是旱作和稻作双脐带滋养的文明,长江黄河两条龙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并相互融合,因而包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世界上最古老的几大农耕区的面积:尼罗河三角洲2.4万平方千米;两河平原20万平方千米;印度河平原27万平方千米,但包含了许多沙漠地带。华北平原多大?现在有31万平方千米,南边连着20万平方千米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没算上黄土高原的广大宜农区域。农耕区幅员辽阔,面积大到一定程度就能决定命运的不同。首先,当然意味着粮食多,人口多。黄河不时泛滥成灾,游牧民族又不时纵马南侵,这两大隐患都令中原的华夏民族必须实现政治的统一,直至高度的集权,以便组织起来办大事。农业民族人口基数大了,即使打进来的游牧民族能成功夺取政权,也无法实行灭绝政策,占人口少数的执政民族最终总是难以摆脱被汉文化的汪洋大海浸润同化的宿命。其次,面积越大抗灾能力越强。幅员辽阔就能包含多种气候类型和流域类型。其他几个文明区都处在单一气候带内,只可种同一类粮食作物。尼罗河和印度河虽是南北流向,但其农业高度集中在末端狭小的三角湖。我们则地跨温带、亚热带及热带。其他三大文明都是一条河。我们有两条大河,且为东西流向,在中下游距离最近时也相隔400多千米,形成了平行相邻的黄河流域旱作区和长江流域稻作区。此等地理形势对国家的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使得统治者在辖境之内调剂余缺、优配资源的回旋空间很大。再次,面积大等于战略纵深大。从长城边上的张家口到长江边上的南京城,直线距离超过1000千米,还跨越长江天险。退一步讲,即便侵略者的铁蹄能直抵长江北岸,经一路抵抗消解也成强弩之末了。从南朝的宋齐梁陈到南明的小朝廷,南方稻作区一次又一次地成为庇护文化精英和延续中华文明的避风港。相较之下,其他文明古国,包括古罗马帝国,缺乏可以退避迂回的余地,更容易被北方蛮族一竿子捅到底,横扫文明腹地,带来种族成分、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形态上的全面剧变。不过,以上两个原因并不能解释所有疑问。我们还应看到,东亚农耕区得天独厚,全都位处降水丰沛且雨热同季的季风区。埃及开罗的年降水量仅20多毫米,伊拉克巴格达的年降水量在150毫米上下,我国北京在600-700毫米之间,南京则达1100毫米,我们的农业用水并非单纯依赖河水或井水灌溉。然后,我国的大平原农业极利于形成统一的民族、语言和文化。不管是北方人称帝还是南方人掌权,都不影响全民族的文化根基。(摘自王宇丰《水稻的故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这三个古文明都中断过,只有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从未中断。B.“无论在旱涝还是寒暑上都是强烈互补关系”中的“互补”,是指水稻耐涝、耐暑,旱作耐旱、耐寒,二者是互补关系。C.南方稻作种植面积越来越广,使得我国的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在唐朝开始南移,推动了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D.黄河与长江呈东西流向,相隔甚远,形成了平行相邻的不同类型农作区,这种地理优势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人在唐代可以生活得舒适自在,唐末的吴越人在清末仍能对江南感到熟悉,都可以证明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的。B.从第二段内容可知,当今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想要不中断地处延续下去,必须同时掌控多种类型的农业区域。C.“面积大到一定程度就能决定命运的不同”,说明农耕区面积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该区域文明的未来发展方向。D.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都是依靠麦类种植滋养出的文明。因此这三种文明都存在后继乏力的问题。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文中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A.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B.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也会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但这种冲击不可能使中国传统文化消亡。C.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逐渐与道教、儒教等本土信仰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D.北魏孝文帝统一中原以后大力推行改革,加强鲜卑族与汉族融合,使北魏进入到以汉文化为价值核心的中华文化系统。4.为什么说中华文明是旱作和稻作双脐带滋养的文明?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5.科普文和科学论文一样,也同样要求具有逻辑性和严谨性。本文是怎样体现这两个特点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一)阅读 Ⅰ 答案:C 答案:B 答案:D 答案:①稻作与旱作在旱涝、寒暑上形成强烈互补,为文明延续提供物质基础;②旱作文明遇到后继乏力问题时,南方稻作发展良好,保障了文明发展;③稻作引发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充实了民族文化;④后来南方稻作和北方麦作携手推动文明继续发展。 答案:①逻辑性:文章开篇提出中华文明延续的问题,然后从农业类型(旱作与稻作)、农耕区面积、地理气候等方面逐层分析原因,最后总结,论证思路清晰,层层递进;②严谨性:运用具体数据(如农耕区面积、降水量)增强说服力,表述准确(如 “始于东晋兴于晚唐而定于南宋” 明确时间节点),对文明延续原因的分析全面,不绝对化。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横祸【俄国】安东 巴甫洛维奇 契诃夫摘自里果夫斯科 切尔烈傅斯基银行的大事记:“我困了!”我在银行里坐着,暗想,“那我就回家去,躺下睡觉吧。”“多么快活啊!”我草草吃过饭。站在我的床前,小声说,“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真是好啊,好得很!”我不住地微笑,伸懒腰,在床上躺着舒舒服服,好像晒太阳的猫。我闭上眼睛,开始睡觉。我闭着的眼睛里仿佛有些蚂蚁爬来爬去。我的头脑里有一团雾在旋转,有些翅膀在扇动,一些白毛从我脑袋里飞出去,腾上天空……天上有些棉花降下来,钻进我的脑袋……一切都那么大,那么软,毛茸茸,雾蒙蒙的。那团雾里有些小人东奔西跑。他们跑一阵,转来转去,隐到雾的后面,消失了。临到最后一个小人不见了,摩耳浦斯【注】的工作大功告成,我却打个冷战,惊醒了。“伊凡 奥西培奇,到这儿来!”不知什么地方有人大叫一声。我睁开眼睛。隔壁房间里有脚步声,有开酒瓶的声音。我在床上翻个身,拉起被子来蒙上头。“我爱过您啊,现在也许还爱您……”隔壁房间里有个男中音唱起来。“为什么您不添置一架钢琴呢?”另一个声音问道。“这些魔鬼,”我嘟哝说,“不让人睡觉!”那边又开酒瓶,盘盏叮叮当当地响起来。有人迈步走路,靴后跟上的马刺发出声响。房门砰的一声关上。“季莫费依!你很快就能把茶饮烧好吧?快着点,老兄!另外还得拿菜碟来!怎么样,诸位先生?咱们按基督徒的规矩办事吧,各人喝一小杯。……蜻蜓小姐,羊蹄小姐,我求求你们。”酒宴在隔壁房间里开始了。我把头埋到枕头底下去。“季莫费依!要是来了个高身量的金发男人,穿着熊皮大衣,你就告诉他说,我们在这儿……”我啐口唾沫,跳起来,敲几下墙。隔壁房间里就静下来。我又闭上眼睛。于是蚂蚁爬来爬去,还有白毛、棉花。……可是,唉!过一分钟他们又大声吼叫了。“诸位先生!”我用恳求的口气喊道,“这太不像话了!我求求你们!我有病,要睡觉。”“您自管睡您的,谁也没有拦着您。要是您有病,那就该出外去找大夫!‘骑士的爱情和荣誉啊……’”男中音唱起来。“这多么愚蠢!”我说,“愚蠢极了!”“我请求您不要说废话!”一个苍老的声音隔墙响起来。“莫名其妙!居然跑出发号施令的人来了!好一个大人物!可您到底是什么人?”“少说废话!”“大老粗!灌饱了白酒,就哇哇地嚷!”“少说废话!”苍老沙哑的声音重复了十来回。我在床上不住翻身。我想到那些闲散的浪子害得我不能睡觉,怒火就渐渐地升上来。……那边开始跳舞了。……“要是你们再不安静下来,”我叫道,气愤得上气不接下气,“那我就打发人去叫警察来!来人呐!季莫费依!”“少说废话!”苍老的声音又一次叫道。我跳起来,像疯子似的跑到隔壁房间里去。我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达到我的目的不可。那边正在灌酒。桌子上放着些酒瓶。一些人围着桌子坐着,眼睛像龙虾似的突出。房间深处的长沙发上,有个秃顶的小老头半倚半躺着。一个金发女郎把头靠在他胸脯上。他瞧着我旁边的那面墙,扯开破锣般的嗓子嚷道:“少说废话!”我张开嘴,刚要骂人,可是……哎呀,不得了!我一看,原来小老头就是我工作的那家银行的经理。一刹那间,我的睡意,我的愤怒,我的高做,一齐从我身上飞掉了。我从隔壁房间里跑出来。足足有一个月之久,经理一眼也不看我,一句话也不对我说。我们互相躲避。过一个月他侧着身子走到我桌子跟前来,低下头,瞧着地板,说:“我本来以为……本来指望您自己会识趣。不过现在我看出来,您并没有那种打算。嗯……您不用激动。您甚至可以坐着。我认为,我们两个人不能再在一处共事了。您在布尔狄兴公寓里的那种举动……您把我的外甥女吓坏了。您明白?那么,把您的工作移交给伊凡 尼基契奇吧。”然后,他抬起头,从我身边走开了……我完蛋了。(有删改)【注】希腊神话中的睡神。文本二:契诃夫在进行小说创作时,有意识地进行革新。在篇幅上,他尽量压缩时空,在极短篇幅内突出一个独立的情节,并且以大量人物的心理自白和相互对白来展现一个在现实基础上适度夸张的故事,开创了一种独有的抒情心理小说,同时亦展现了一种具有戏剧化特征、带有戏剧化魅力的小说创作形式。此外,戏剧本身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戏剧与小说的紧密联系,都是契诃夫在小说中普遍运用戏剧元素的原因。让 雅克 贝尔纳曾这样评价契诃夫:“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是一出小小的戏。有一些只在短短几页纸上,浓缩出一部精雕细琢的微型戏剧。”正是契诃夫对戏剧元素巧妙而熟练的运用,我们读者,才能在其小说里品到一幕幕精彩的戏剧,即使书已合,幕已落,脑海里依旧还上演着那一场场的热闹喧哗。而这,正是契诃夫小说独有的戏剧化魅力所在。(摘编自戴晶钰、沙丽娜《夜空里的繁星——浅析契诃夫小说的戏剧化》)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摘自里果夫斯科 切尔烈傅斯基银行的大事记”这句补注独句成段,交代下文所叙故事的出处,起到增强故事真实性的作用。B.“蚂蚁爬来爬去”“雾在旋转”“翅膀在扇动”“棉花降下来”等这些幻化意象的接连出现,生动形象地渲染了“我”渐浓的睡意。C.“少说废话!”这一苍老的声音在文中反复出现,起到设置悬念、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性格等多方面的作用。D.“我”是个正派的银行职员,没有参加隔壁房间同事的酒宴,一是因为“我”生病,二是因为“我”不屑与花天酒地、声色犬马之徒为伍。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不住地微笑,伸懒腰,……好像晒太阳的猫”运用神态、动作描写,以及比喻手法,写出了“我”摆脱了令人厌恶的工作后的状态。B.“眼睛像龙虾似的突出”“扯开破锣般的嗓子”这些夸张化比喻句勾勒出人物外貌、话语的主要特点,意在突出宴饮者的粗犷、率性。C.小说画横线段落插叙了“我”被银行经理辞退的真相,连用八个“您”字,表明经理对“我”的嘲讽,凸显经理的虚伪、装腔作势。D.小说以“我完蛋了”这个短句结尾,干净利落,戛然而止,满含自嘲意味,揭示了小人物被肆意欺凌的可悲命运。8.文本一中“我”对隔壁房间里的人前后用了多个不同的称谓,作者叙事时为什么要这样变换称谓?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结合文本二内容,请简要分析《横祸》的戏剧化魅力的具体表现。(二)阅读 Ⅱ 答案:D 答案:D 答案:①起初用 “这些魔鬼”“他们”,体现 “我” 被打扰的愤怒和不满;②后来用 “大老粗”,表现 “我” 对他们粗俗行为的鄙视;③最后发现是经理后,不再有称谓,体现 “我” 的震惊和恐惧。称谓的变换反映了 “我” 情绪和态度的变化,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心理。 答案:①情节集中:故事围绕 “我” 因邻居吵闹引发冲突,最终被辞退展开,情节独立紧凑;②人物对话多:通过 “我” 与隔壁房间人的对话推动情节,展现人物性格;③戏剧冲突强:“我” 与邻居的冲突、“我” 与经理的矛盾,充满张力;④结尾有戏剧效果:“我” 因得罪经理被辞退,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引人深思。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乾隆末,左都御史某公与大学士和珅有连,然非闇于机者,窥和珅且败,不能决然舍去,不得已,乃托于騃颓[注]。川、楚匪起,疏军事,则荐其门生王昙能作掌中雷,落万夫胆。自珅之诛也,新政萧然,比珅者皆诏狱缘坐。某公既先以言事騃避官,保躬林泉,而王君从此不齿于士列。君既以此获不白名,中朝士大夫颇致毒君。君亦自问已矣,乃益放纵。每会谈,大声叫呼,如百千鬼神,奇禽怪兽,挟风雨、水火、雷电而上下,座客逡巡引去。以故大江之南,大河之北,南至闽、粤,北至山海关、热河,贩夫驺卒,皆知王举人。矮道人者,居京师之李铁拐斜街,或曰年三百有余岁矣,色如孩,臂能掉千钧,王君走访之,道人无言,君不敢坐。跽良久,再请,道人乃言曰:“京师有奇士,非汝所谓奇也。夜有光如六等星,青霞绕之,青霞之下,当为奇士庐,盍求之?”王君知非真,笑曰:“如师言哉!”已巳春,见龚自珍于门楼胡同西首寓斋。是日也,大风溟溟,多尘沙。时自珍年十有八矣,君忽叹息起,自语曰:“师乎,师乎!殆以我托若人乎?”遂与自珍订忘年交。初君以稚年往来诸老辈间狂名犹未起老辈皆礼之。至是老者尽死,同列者尽绝,君无聊甚,故频频与少年往来,微道人,亦得君也。越八年,走访龚自珍东海上,留海上一月。明年遂死,则为丁丑岁。自珍于是助其葬,又为之掇其大要而志其墓曰:君姓王氏,名昙,又名良士,字仲瞿,浙之秀水人,乾隆五十九年举人也。其为人也,中身,沈沈劳逸,怀思徘恻;其为文也,一往三复,情繁而声长;其为学也,溺于史,人所不经意,累累心口间。其为文也,喜胪史;其为人也,幽如闭如,寒夜屏人语,絮絮如老妪,匪但平易近人而已。其一切奇怪不可迩之状,皆贫病怨恨,不得已诈而遁焉者也。卒年五十有八,有集若干卷。(节选自龚自珍《王仲瞿墓表铭》)材料二: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节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注]騃颠:疯癫,精神失常。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初A君B以稚年C往来诸老辈D间E狂名犹未起F老辈G皆礼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依附,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的“比”意思不相同。B.跽,长跪,与《鸿门宴》中“项王按剑而跽曰”的“跽”意思相同。C.殆,恐怕,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殆有甚焉”的“殆”意思相同。D.微,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昙的名声传遍了大江南北,南及闽、粤一带,北至山海关、热河等地,连贩夫走卒都知道他,是因为他精通奇术。B.矮道人对王昙说京师有奇士,让他到京城与龚自珍结交,后来王、龚二人结为忘年交,印证了“青霞奇士”的预言。C.材料一中王昙晚年放浪形骸,材料二中梅花“斫”“删”“夭”“锄”“遏”的遭遇,都体现了被动反抗的悲剧性。D.材料一痛惜奇士困厄,材料二感慨“病梅”之祸,两则材料都反映了龚自珍对社会痼疾的洞察和敢于发声的士人风骨。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一切奇怪不可迩之状,皆贫病怨恨,不得已诈而遁焉者也。(2)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14.有评论认为“王昙”和“病梅”二者的境遇有相似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三)阅读 Ⅲ 答案:A、E、F 答案:D 答案:D 答案: (1)他所有那些奇怪不可接近的样子,都是因为贫困、疾病、怨恨,没有办法才假装狂放来逃避的。 (2)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就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了。” 14.答案:①王昙因牵连而名声受损,被士大夫排斥,不得不以狂放姿态逃避;病梅被文人画士扭曲形态,失去自然本性。②二者都因外界压力而改变本真,体现了在不合理社会环境下的悲剧性。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次韵家叔陈与义衮衮诸公车马尘,先生孤唱发阳春。黄花不负秋风意,白发空随世事新。闭户读书真得计,载肴从学①岂无人。只应又被支郎②笑,从者依前困在陈③。[注]①载肴从学:《汉书·扬雄传》中记载,扬雄家贫嗜酒,有求学的人带着酒肴跟随他学习。②支郎:东晋高僧支遁,以清谈闻名。③困在陈:《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在陈国遭遇困境,粮食断绝,随从弟子饥饿不堪,但孔子仍坚持讲学。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车马尘”与“孤唱发阳春”对照,写出了诗人对孤高清雅精神境界的赞许。B.“闭户读书真得计”运用夸张手法,强调了诗人对静心读书、专注学问的认可。C.“只应又被支郎笑”使用典故,含蓄蕴藉,流露出未能摆脱世俗纷扰的情绪。D.全诗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语言凝练而内蕴深厚,展现了宋诗以理趣见长的特征。16.某同学认为“黄花不负秋风意,白发空随世事新”体现了家叔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四)阅读 Ⅳ 答案:B 答案:①“黄花不负秋风意” 写菊花不辜负秋风,绽放枝头,表达对菊花坚韧品格的赞美,也暗含家叔坚守自我的欣慰;②“白发空随世事新” 写白发徒然随着世事变迁而增多,表达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自身无所成就的惆怅。两句结合,体现了家叔复杂的情感。 (五)名句名篇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描写洞庭月色上下通明的“________”,与彰显光明坦荡胸怀的“_________”相互映衬,表现了词人磊落的人格。(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在陈述自己的志向时,用“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他“礼乐治国”的谨慎态度。(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五)名句名篇默写 答案: (1)表里俱澄澈;肝肺皆冰雪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自商业化以来,锂电池始终受限于一个根本性矛盾:正极材料中预存的锂离子既是能量载体,也是寿命的“沙漏”——随着充放电次数的增加,(甲),即便电极材料完好无损,电池也会因“锂枯竭”而失效。而且,电池的大规模报废,既造成资源的浪费,(乙)。复旦大学彭慧胜团队独出新裁地采用了人工智能辅助的全新能源分子设计方法,他们稳扎稳打,按步就班,经过四年多的探索,成功结合AI和有机电化学,将分子结构和性质数字化,通过引入有机化学、电化学,材料工程技术方面的大量关联性质,构建数据库,利用非监督机器学习,进行分子推荐和预测,最终获得了锂离子载体分子——三氟甲基亚碳酸锂。这个消息不径而走,震撼了AI业界。此次科研人员让电池“延寿”,展现了AI for Science的无限潜力。目前锂载体分子已通过初期实验验证,预计在电池总成本中占比不到10%,具备大规模商用潜力,可用于补锂、储能、光储一体化。团队正力争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和商品,助力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引领性发展。从源头解决电池大规模报废的问题,使产业生态走向智能化,环保化。18.下列各项中的引号与文中“沙漏”的引号,作用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阅读这些文章,看作者是如何层层辩驳剖析,并给出“药方”的。B.蘩漪喊来周朴园并且自揭丑事,让他看这是怎样一个“体面的家庭”。C.《红烛》使用了“蜡炬”这一古典意象,并赋予了它崭新的含义。D.有学者认为这种“单颖果作物”制种困难,根本无法应用于生产。19.请在第一段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0.文中第二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21.末段中加点的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请对此简要分析。22.请为文段拟一个标题,要求概括文段内容,同时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二、语言文字运用 答案:A 答案:(甲)锂离子会逐渐减少;(乙)又造成环境的污染 答案:“独出新裁” 改为 “独出心裁”;“按步就班” 改为 “按部就班”;“不径而走” 改为 “不胫而走” 答案:“目前” 限制时间,说明是现阶段的情况;“预计” 表示推测,不确定;“不到 10%” 准确说明占比范围;“力争” 体现努力的态度。这些词语使表述更准确,符合实际情况。 答案:AI 助力锂电池 “延年益寿” 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又说:“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庖丁的话引发了你对“道”和“技”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