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真山民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真山民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真山民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次韵李林居春晓游园
真山民
灭没①晨曦弄淡晴,追随杖履②竹间亭。
花逢酒侣容先醉,柳见诗人眼剩青。
三月光阴半流水,百年身世一浮萍。
啼鹃只管催春去,不道衰翁已怕听。
【注】①灭没:隐没。②杖履:老者所用的手杖和鞋子,亦用为对老者、尊者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题来看,这是一首和诗,诗人于春晓游园之后与李林居作诗相互唱和。
B.一个微晴的早晨,阳光乍现后随即隐没,诗人在竹间亭观赏春光。
C.春天雨水很多,流水潺潺,诗人感到漂泊无依。“浮萍”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D.杜鹃的叫声,在不停催促春天归去,它何曾知道衰老诗人的伤春情怀。
2.本诗颔联饶有风趣,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表达了什么情感 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永嘉秋夕
真山民①
风战枯桐敲纸窗,拥裘无寐夜偏长。
谯楼三鼓夜将午,云雁数声天正霜。
寓世此身惊逆旅②,宽怀何处不吾乡⑤。
江头风景日堪醉,酒美蟹肥橙橘香。
【注】①真山民:宋未进士,今浙江丽水人。痛值乱亡,隐逸江湖。②逆旅:客舍、旅店。③苏轼《定风波》中有“此心安处是吾乡”之句。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运用拟人手法,描写秋风飒飒,夜战枯桐,敲打纸窗,为诗人夜不能寐渲染了肃杀悲凉的气氛。
B.颔联借景抒情,以动衬静,进一步描写午夜时分的寂静无聊,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满腹心事。
C.颈联即事抒情,运用典故,写诗人转变心态,心境变得豁达,诗歌的格调也变得高亢激昂。
D.尾联将视觉、嗅觉和味觉相结合,极力表现江南的美景和美食,为宽慰自我做注脚。
4.本诗后两联与苏轼《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从内容和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泊舟严滩
真山民
天色微茫入暝钟,严陵湍上系孤蓬。
水禽与我共明月,芦叶同谁吟晚风?
隔浦人家渔火外,满江愁思笛声中。
云开休望飞鸿影,身即天涯一断鸿。
【注】①严滩: 即严陵滩,相传东汉初年隐士严子陵在这里隐身钓鱼,故名。②真山民: 真名不详,宋末进士,宋亡归隐,此诗即作于归隐时。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叙事,紧扣诗题。钟声的清越悠扬,严滩边停泊着孤舟,既是写实,但写实中也蕴藏着很深的寓意。
B.颔联诗人面对一轮皎洁的明月却只有禽鸟的鸣声相依为伴,“与我”“同谁”,互文见义,写出了一片沉郁之思,真切感人。
C.颈联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星星渔火,却身不由己,只能将满腔愁思寄托在笛声中。
D.本诗写泊舟严滩的所见所闻所感,如泣如诉,没有什么惊人之笔,甚至也未见锤炼之功,但因都是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读来分外感人。
6.全诗围绕一个“孤”字展开,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山亭避暑
真山民[注]
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
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
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
此中有幽致,多取未伤廉。
[注]真山民是宋朝的遗民,他痛遭国亡,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称。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中“山亭”是气候凉爽而宜于避暑之处,“暑”字寓有深意,暗指元朝统治的残酷。
B.“地皆宜避暑”一句明点“避暑”,寄托了诗人自己避开元朝的虐政而隐居不仕的意思。
C.“人自要趋炎”一句中“趋炎”暗讽降元朝、做贰臣的那些人,和诗人形成鲜明的对照。
D.水色千顷,松风四檐,竹松掩映,诗人颈联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写山亭的凉爽。
8.人在山亭,可写的物事甚多,诗人为何选取翠竹和青松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杜鹃花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第二句点题,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好把对往事的思念和满腔遗恨寄予眼前的“芳丛”,聊以释怀。
C.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D.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E.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闲吟初冬
真山民
一架琴书一笔床,杜门荏苒送年光。
囊空尽可偿诗债①,脚倦犹能入醉乡。
既老菊花偏耐久,未开梅蕊已先香。
眼边管领②闲风景,不识人间更有忙。
【注】①诗债:他人索诗或要求和作,未及酬答,如同负债。②管领:管辖统领。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闭门谢客,整日沉浸于弹琴、读书、写字,一任时光流逝,写出诗人志趣的高雅。
B.颔联写诗人并未把“囊空”和“脚倦”放在心上,反而为有时间写诗或沉迷醉乡而释然。
C.颈联描写开花长久的菊花和透出香气的梅花苞,与尾联中的“闲风景”相呼应,结构严谨。
D.尾联中的“不识”并非对人间忙碌没有认知,而是借遗世独立的态度表达自己的失意、落寞。
11.对于如何表现“闲居之乐”,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答案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春天雨水很多,流水潺潺”错误。“三月光阴半流水”与下句一样,也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意为春天(或晚春)的光阴,已经像流水一样,过去了一半。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以及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
艺术手法:
①颔联中“容先醉”“眼剩青”分别赋予红花、绿柳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红花、绿柳人格化,写到花朵一逢到酒侣容颜就先变红,柳树一见到诗人就施以青眼。
②“眼剩青”运用了典故。“眼剩青”化用了晋代阮籍善为青白眼的典故,传说,阮籍能作“青白眼”:两眼正视,露出虹膜,则为“青眼”,以看他尊敬的人;两眼斜视,露出眼白,则为“白眼”,以看他不喜欢的人。本处化用阮籍用青眼看他喜欢的人的典故,实际上是描写春天柔美的青色柳叶。
情感:
通过本诗的题目可知,本诗是写作者在春天的早晨和李林居游园的情景,本处写到红花、绿柳,写到花朵一逢到酒侣容颜就先变红,柳树一见到诗人就施以青眼,通过对红花、柳叶的生动描写,表达了对春日美景的喜爱之情。
3.C 4.示例:(1)从内容看:①真诗“江头风景日堪醉”是说江边的风景优美,每天都令人陶醉,说明诗人的心情是愉悦、旷达的;“酒美蟹肥橙橘香”则从当地美食入手,突出诗人悦纳现实、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②苏诗“罗浮山下四时春”是说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体现作者愉悦的心情;“卢橘杨梅次第新”则从果品层出不穷来说明当地水果品种之丰富,突出诗人对当地生活环境的适应和满足。
(2)从艺术手法看:①真诗“宽怀何处不吾乡”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不再去想江山易主的悲戚,而是自我宽慰、悦纳生活的达观;②苏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愿抛却被贬的悲愁,安于岭南生活的乐观旷达。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的能力。
C.“诗歌的格调也变得高亢激昂”错。全诗风格总体上比较沉郁,结尾处略微旷达些,但谈不上“高亢激昂”。
故选C。
6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考生必须从两诗中找到内容和手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重点分析“异曲同工”的艺术效果。
思想内容上,两诗都表现了一定的愉悦旷达情怀。真诗“江头风景日堪醉,酒美蟹肥橙橘香”陶醉于江南的风景和美食,表达愉悦的心情和对生活的热爱。苏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杨梅天天都有新鲜的。表现出被贬岭南的苏轼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手法上两诗都有直抒胸臆的成分,如真诗“宽怀何处不吾乡”和苏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直接表达出心境的乐观豁达。但真诗“宽怀何处不吾乡”侧重反问的修辞手法,苏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侧重夸张的修辞手法。
5.C 6.①首联描述诗人独自泊舟,形单影只;
②颔联采用“水禽、芦叶”意象进行映衬,渲染孤寂氛围;
③颈联描写“渔火、笛声”,暗表诗人内心的孤苦;
④结尾则运用比喻手法,更展现出一个孤寂无依的遗民形象。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C.“想念家乡亲人的星星渔火”错,“隔浦人家渔火外”意思是诗人看到旁边渔船上的星星灯火,而不想念家乡亲人的星星渔火,此句是诗人眼前所见的实景。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泊舟严滩》通过描写诗人独自泊舟严滩,形单影只,表达了诗人因国破家亡而漂泊无依的孤独凄苦之情。
用拟人手法表现“孤”。独自泊舟严滩,身边没有亲友,唯有禽鸟作伴共赏明月,只能和芦叶同吟晚风,用“水禽、芦叶”意象进行映衬,渲染孤寂氛围。
用衬托的手法表现“孤”。隔着水面星星点点的渔火,远远传来哀怨凄清的笛声,描写“渔火、笛声”,暗表诗人内心的孤苦,此情此景更衬托出诗人的孤苦。
用比喻手法表现“孤”。诗人把自己比喻为天边的一只孤鸿,孑然一身,凄惶无依,形象描画出诗人漂泊生涯的孤寂,更展现出一个孤寂无依的遗民形象。
7.D 8.“松”“竹”“梅”素为文人雅士喜爱,有“岁寒三友”之称,诗人选取了挺拔有节的翠竹、坚毅不屈的青松,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特立独行、洁身自好、隐居养廉的品质,也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大宋遗民不降志辱身、永不屈服的骨气与精神。
【解析】7.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D项,“触觉”错误,颈联并没有从触觉的角度写山亭的凉爽。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作答。
颈联“竹色水千顷,松声凤四檐”描写山亭优美的景致,体现山亭的凉爽,也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大宋遗民永不屈服的骨气与精神。诗人摘取了“翠竹”和“青松”这些高洁的意象,而这两种意象历来被作为有气节和高洁、傲岸品格的象征,再联系注释,可知作者为宋末进士,宋亡遁迹隐沦,由此可分析出作者选取这两个意象是为了表达自己不屈服的骨气。诗人选取了挺拔有节的翠竹,坚毅不屈的青松,不仅象征着自己对理想品格和高尚精神的追求,也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大宋遗民永不屈服的骨气与精神,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独立特行,洁身自好的品质。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9.BD
【详解】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答题时注意辨析诗歌内容的概括是否得当,手法分析是否准确,题中B项,“聊以释怀”不恰当,应为一种无奈。D项,动静结合不当,应为虚实结合,且后句的意思是杜鹃的精魂早已乘着东风飞回到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故选BD。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10.D 11.①白描:真诗用“一架琴书一笔床”来写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喜爱,陶诗则以“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写出乡居的惬意。②借景抒情:真诗借诗人关注已久的菊花和梅蕊写出自己生活的闲适,陶诗则借“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写出对乡村自然居所的喜爱。③直抒胸臆:真诗中“眼边管领闲风景”直接表明了自己对闲居生活的喜爱与享受,陶诗则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达了自己重返乡居生活的喜悦。
【导语】这首诗以淡雅笔触勾勒初冬闲居之趣,通过琴书、诗酒、菊梅等意象,展现诗人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结构上四联层层递进,尾联“不识人间忙”的旷达与陶渊明“心远地自偏”异曲同工,皆以疏离姿态构筑精神桃花源。注释放大了“诗债”“管领”的隐喻张力,使闲适中暗含对世俗价值的解构。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 .“表达自己的失意、落寞”错,应为表现诗人超然物外的闲情。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白描:真山民通过“一架琴书一笔床”的简笔勾勒,展现诗人安于清贫、以文墨自娱的生活状态,用具象的器物凸显闲居的雅致。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白描居所环境,用“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捕捉田园声景,朴素中见恬淡。这两首诗均以日常物象入诗,不加雕饰,通过生活细节传递闲适心境。
②借景抒情:真诗以“既老菊花偏耐久,未开梅蕊已先香”写冬景,菊花耐寒、梅蕊含香,暗喻诗人超然物外的品格与对闲趣的珍视。陶诗借“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草木繁茂,表现归隐后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景中寓情。这两首诗皆以自然景物为媒介,将闲居之乐融入对季节或环境的观察,情景交融。
③直抒胸臆:真山民以“眼边管领闲风景,不识人间更有忙”直接表明自己沉醉闲适、超脱尘俗的人生态度。陶渊明则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强烈对比,直白道出挣脱官场束缚、回归自然的欣喜。在诗歌的结尾处,两位诗人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这种直抒胸臆的结尾既是对前文意境的升华,也强化了诗歌的情感张力,鲜明表达了诗人对闲居生活的认同与赞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