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谢枋得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谢枋得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谢枋得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北行别人
(宋)谢枋得①
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
天下岂无龚胜②洁,人间不独伯夷③清。
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
南八④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
【注】①谢枋得:南宋遗民,宋亡,交易姓名隐居闽中。后来为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祜强迫北上,至元都燕京,不食而卒。这首诗就写在北上前夕。②龚胜:王莽篡汉,龚胜不授官,绝食十四日而卒。③伯夷:商亡,伯夷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④南八:南霁云,安史叛军破城被俘,不降而被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首联作者将自己比作为雪中松柏,不改青翠之色,此次北行的目的就是要扶植“纲常”。
B.颈联“生堪舍”“死甚轻”,诗人在认真权衡了生死礼义之后,做出了明确的回答,直言此行的意义。
C.末句用“皇天上帝眼分明”作结,意为自己虽将被迫北上,但精神气节皇天可鉴,赤胆忠心对天可表。
D.这首诗结构处理很独特,开头铺陈,结尾比兴,避免了全诗仅用一种手法可能产生的枯燥之弊。
2.本诗颔联表情达意颇具艺术性,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曹东谷韵
谢枋得①
万古纲常担上肩,脊梁铁硬对皇天。
人生芳秽有千载,世上荣枯无百年。
此日识公知有道,何时与我咏游仙。
不为苏武即龚胜②,万一因行拜杜鹃③。
【注】①谢枋得,南宋末年爱国诗人。②龚胜,汉哀帝时光禄大夫,王莽篡汉后,拒不应聘,绝食而死。③拜杜鹃,表示对国家、君主的忠诚。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表明“纲常”在作者心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处的“纲常”可指爱国情怀、民族气节。
B.颔联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异曲同工之妙,同唱一曲正气歌。
C.根据颈联内容及酬和诗特点,可以推测出诗人朋友曹东谷可能是一位游仙论道的高人。
D.本诗意绪慷慨激昂,语言清新淡远,朴直而有韵致,言为心声,毫无矫揉造作之态。
4.《宋史》评价谢枋得“以忠义自任”,请分析这种忠义在此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孤山
(宋)谢枋得①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释】谢枋得:南宋末年诗人,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在北京殉国。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起句运用比喻,勾画小孤山所处的环境似海门关,突出了江水的险恶,“无涯”“骇众”等词进一步描写环境的凶险,为下联作铺垫。
B.颔联照应诗题,点出了小孤山的壮伟。“天地偶然”表明小孤山是造化的杰作,不可多得,“砥柱”语义双关,突出了它的现实意义。
C.颈联进一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以间接抒情的手法,展现小孤山的气概和独木难支的社会现实。体现了本诗托物言志的特色。
D.尾联是虚写。运用“明日”“须”“渺观”等词,表达意欲登上小孤山峰顶,放眼眺望宇宙以开阔心胸之情。传达出作者以身许国的志向。
6.古诗常论:“诗言志”。作者在这首诗中“言”了哪些“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谢枋得〔宋代〕
十五年来,逢寒食节,皆在天涯。叹雨濡露润,还思宰柏,风柔日媚,羞看飞花。麦饭纸钱,只鸡斗酒,几误林间噪喜鸦。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
鼎中炼熟丹砂。把紫府清都作一家。想前人鹤驭,常游绛阙,浮生蝉蜕,岂恋黄沙。帝命守坟,王令修墓,男子正当如是邪。又何必,待过家上冢,书锦荣华。
【注】该词是谢枋得当年过郓州时所作。宋朝灭亡之后,元朝不断南征。其间,作者一直隐居在闰中,直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统治者强行逼迫词人北上,中途遇寒食节,遂作此词。词人四月到了燕京,但最终绝食而死,时年六十四岁。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十五年没回家过寒食节,在外漂泊之久,“叹雨濡”四句写词人虽背井离乡,但时刻挂念家中。连“宰柏”都思念不已,而羞见飞花,原因不想自知。
B.“麦饭”三句,写林中的喜鹊、乌鸦原本可以食祭祀之物,但由于自己多年未祭,连它们都要空等了。词人表面上怜惜喜鹊、乌鸦,实为自己的不幸慨叹。
C.下片一贯悲痛沉郁之风,依然凄婉低沉。起首两句借道家之说,流露出早已看破生死、愿与神仙天帝成作一家的想法,表明作者坚守气节,视死如归。
D.“帝命守坟”三句,词人再次明志,表明自己誓死效忠宋朝,宁死不屈的思想。所以词人最后说此次北上,虽被逼迫,但自己心意已决,他们也不能奈何。
8.本词与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在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结合本词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到建宁赋诗一首
谢枋得
自序:魏参政拘执役,行有期,死有日,诗别妻子,良朋良友。
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①在此行。
天下久无龚胜②洁,人间何独伯夷③清。
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
南八④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
[注]①纲常:本指三纲五常,此处指民族气节。②龚胜:西汉光禄大夫,王莽当权,他辞官归隐。王莽称帝,征他为上卿,他绝食而死。③伯夷:商朝孤竹君之子,周武王灭商,伯夷与弟叔齐耻食周栗,饿死于首阳山。④南八:唐代名将南霁云,安禄山反,他和张寻坚守睢阳,城陷被俘,敌人迫其投降。张巡对南霁云说:“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南霁云道;“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遂骂贼赴死。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写大雪之下的青松枝叶更加翠劲,借松喻志,表明自己不屈的气节。
B.颈联诗人权衡对比了义与礼、生与死。“义、礼”诗中指一般的伦理纲常。
C.尾联用典,借“南八”之事再次剖白心迹,表现出诗人的胸怀坦荡与一片忠诚。
D.此诗虽是绝命诗,却没有哀伤的情调,自然流畅的语言中呈现出视死如归的壮烈。
10.颔联对仗工整,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挂冠
谢枋得①
玉皇殿下卸恩袍,羞见冥鸿惜羽毛。
天地有心扶社稷,朝廷无意得英豪。
早知骨鲠撄时忌,何似山林道迹高。
次第秋风到兰菊,归家痛饮读离骚。
注①谢枋得,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曾担任六部侍郎。
1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鸿雁爱惜自己的羽毛,相比在“玉皇殿下卸恩袍”的自己很是惭愧。
B.颔联“有心”与“无意”对仗工整,表达了诗人在理想与现实冲突下的无奈。
C.颈联诗人面对时弊,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因此向往山林闲适的归隐生活。
D.尾联“读离骚”有诗人借屈原自比之意,可见诗人即使挂冠,仍心系家国。
1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挂冠”的原因。
答案
1.D 2.①照应,颔联照应首句,表明自己舍生取义的决心。②用典,运用了龚胜不事二姓、伯夷耻食饿卒的典故,表现了自己的凛然正气。③比喻,以龚胜、伯夷自喻,表明自己要以他们为榜样,誓做忠臣义士。④炼词,“岂无”“不独”两个虚词运用精妙,不仅表示自己要追慕古人,还表明自己决不向元朝统治者屈膝。
【解析】1.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此类试题一般从意象的含义、手法及其解说、艺术效果、语言风格、曲解诗意等角度设错,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D项,“开头铺陈,结尾比兴”错误,开头“雪中松柏愈青青”以物比人,是比兴的手法;结尾用“南八”的事例,是用典。故选D。
2.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要求分析颔联的艺术性,注意从炼字、手法的角度分析,从炼字看,“岂无”“不独”用反问的语气,写出自己像龚胜、伯夷决不向元朝统治者屈膝;手法看,用龚胜、伯夷的典故,以二人自喻,表明自己的志向;从结构看,这两句照应开头“扶植纲常在此行”句,表明自己舍生取义的决心。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3.D 4.①直抒胸臆,以肩担“纲常”和“脊梁铁硬”,直接表达对国家的忠贞不渝。②对比,以人生中的美好品德或丑恶言行可以千年留存,与万物盛衰枯败的短暂做对比,突出了他对忠义节气的追求。③用典,借苏武不变气节和龚胜绝食而死,表明作者为国死节的爱国情怀和不屈辱事敌的民族正气。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清新淡远”错误。本诗语言朴素自然,言为心声。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首两联“万古纲常担上肩,脊梁铁硬对皇天”,表达出诗人要以天下为己任,愿意肩担万古纲常的重任,脊梁就像铁一样的坚硬有力,对天对地问心无愧。指出君子虽身处乱世逆境,但不为物惑,敢担当大任,不与社会浊流同流合污,节操自持,方能无愧于皇天后土。作者决心以弘扬这一民族精神为己任,把千百年来历代相传的人伦纲常担在肩上。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直接表达对国家的忠贞不渝。
②颔联“人生芳秽有千载,世上荣枯无百年。”人一生中的美好品德或丑恶言行,都将千年留存,后人共睹,而世上万物的荣盛与枯败,只是短暂的,不会经久不变。勉励人们,不要贪图一时的荣华显贵、兴盛享乐,以至成为历史的罪人,遗臭万年,要洁身养德,去恶从善,让后世敬仰,引为楷模。诗中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了诗人对美好品德即忠义节气的追求。
③尾联“不为苏武即龚胜,万一因行拜杜鹃” 化用典故,从侧面表达心志,诗人强调自己要像苏武、龚胜那样,宁死不屈。再结合注释“龚胜,汉哀帝时光禄大夫,王莽篡汉后,拒不应聘,绝食而死”“拜杜鹃,表示对国家、君主的忠诚”可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君主的忠诚。全诗慷慨激昂,千秋悲烈。
5.C 6.①身处危局,面对将帅匮乏、孤立无援的苦闷之情。②明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却仍矢志不移,力挽狂澜,坚定抗元的复杂情感。③意欲攀登上小孤山峰顶,放眼眺望宇宙,开阔心胸的高远志向。④将山与人合二为一,传达出不畏时艰、挺身而出、舍身报国的爱国之情。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鉴赏能力。
C.“以间接抒情的手法”错误。借小孤山形象表达了诗人明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却愿坚定抗元、力挽狂澜的复杂情感。是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这首诗首联描写了小孤山所处环境的险恶;颔联照应诗题,点出了壮伟的小孤山,又赋予小孤山中流砥柱的意义;颈联托物言志,表明情感;尾联直抒胸臆,是对全诗的总结。看作者在这首诗中“言”了哪些“志”,重点就颈联和尾联分析。
颈联“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这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把小孤山比作挺立战场上的一员猛士,坚强不屈;又如一位末世艰难中孤独无助的忠臣,危困无奈。“孤”字既写小孤山独立江中的情形,也写自己孑然抗元的形象,表达了作者身处危局依旧希望像小孤山一样中流砥柱、耸然坚定的傲态及面对将帅匮乏、孤立无援的苦闷,以及诗人明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却仍矢志不移,力挽狂澜,坚定抗元的复杂情感。
尾联“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表达了诗人意欲攀登上小孤山峰顶,放眼眺望宇宙,开阔心胸的高远志向,进一步抒发不畏时艰、挺身而出、舍身报国之情。
7.C 8.相同之处:都表明自己坚定不移的意志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两首诗作都在以诗明志,在敌人的逼迫面前毫不无惧,表明自己誓死效忠宋朝,宁死不屈的思想。
不同之处:①《过零丁洋》回忆自己的过往生活以及当下的境遇,借用“汗青”的典故表达作者认为自己一片丹心会流传后世的思想感情。
②本词除了表达作者原意誓死报国的坚贞民族气节之外,还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也包含为保卫家国在外漂泊多年的愁绪。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下片一贯悲痛沉郁之风,依然凄婉低沉”错误。诗文的下阕一改上片悲痛沉郁之风,转而抒发豪情。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之处:都表明自己坚定不移的意志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本词“想前人取”四句,进一步说明词人不恋红尘俗世,不愿荀且偷生,甚至渴望像前人一样,解脱之后驾鹤云游,逍遥自在。“帝命守坟,王令修墓,男子正当如是耶”三句,词人再次明志,表明自己誓死效忠宋朝,宁死不屈臣节的思想。正因为有了这种“忠臣不事二主”的思想,所以词人最后说此次北上,虽被元人逼迫,但自己心意已决,他们也不能奈何。再次强调自己的坚定信念。该词由寒食节写起,词人先写自己的思乡之情,继而由家至国,表明自己决不愿做背信弃国的叛臣,即便舍弃性命也要保全臣节,从而升华了全词的思想境界,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照亮世界,照暖人生。用一照字,显示光芒四射,英气逼人。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两首诗作都在以诗明志,在敌人的逼迫面前毫不无惧,表明自己誓死效忠宋朝,宁死不屈的思想。
不同之处:《过零丁洋》中“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前者为追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历。一身为战将,一为阶下囚。故作战将,面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为阶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汗青”是指历史典籍。古时在未有纸的发明之前,要记录军国大事,便只能刻写在竹简之上;但必须先用火把竹简中的水分蒸发出来,这样才方便刻写,并可防虫蛀;后人据此引申,把记载历史的典籍统称为“汗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衷心将永垂史册。借用“汗青”的典故表达作者认为自己一片丹心会流传后世的思想感情。
本词“十五年来,逢寒食节,皆在天涯”写已经十五年没有回家过寒食节,说明词人在外漂泊已久,“皆在天洲”是夸张手法,说明词人思乡情浓,也暗含当时国破家亡,百姓饱受流离失所之苦。“叹雨濡”四句写词人虽背井离乡,但无时无刻不在挂念家中。十五年都没有回家为祖茔扫坟祭墓,连“宰柏”都令词人思念不已。而在阳光明媚的时节,词人羞见飞花”,羞见的原因不想自知。“飞花”此处指热同繁盛之所,国破家亡之际,自己身为人臣,却无力挽大厦之将倾,实在羞愧。“麦饭”三句,写林中的喜、乌鸦原本可以食祭祀之物,但由于自己多年未祭,连它们都要空等了。表面词人在怜喜乌鸦,实则在为自己的不幸慨叹。除了表达作者原意誓死报国的坚贞民族气节之外,还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也包含为保卫家国在外漂泊多年的愁绪。
9.B 10.①“天下”对“人间”,写出宇宙空间的辽阔广大,表示对正气必存其间的坚信。②“久无”对“何独”,表达出效法前贤、以死保节的决心。③“龚胜”与“伯夷”对举,同类共列,行志一致,流露出诗人对前贤的仰慕之情。④“洁”与“清”相对,表达出诗人对高尚清贞人格来的向往和追求。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能力。
B.“诗中指一般的伦理纲常”错误,此处的“义”和“礼”不是一般的伦理纲常,而是民族大义与爱国情怀。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艺术特点及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首先找准对仗的词语,然后具体分析其表现内容和情感。
“天下”对“人间”,写出宇宙空间的辽阔广大,表现了自己的凛然正气,表示对正气必存其间的坚信。
“久无”对“何独”,表明自己要以他们为榜样,誓做忠臣义士,以死保节的决心。
“龚胜”与“伯夷”对举,他们都是志向高洁之人,能坚守气节,流露出诗人对前贤的仰慕之情,表明自己的志向。
“洁”与“清”相对,表达出诗人对高尚清贞人格来的向往和追求,表明自己舍生取义的决心。
11.C 12.①洁身自好,诗人本身也有“退隐”山林之念。②有心匡扶社稷,但是得不到朝廷的重用。③性情耿介,针砭时弊,触犯时忌。
【解析】1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C项,“如骨鲠在喉”错,“骨鲠”意为“正直之臣”。
故选C。
12.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内容的能力。题干是要求考生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挂冠”的原因。这是一道原因概括题,首先要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诗题“挂冠”的意思是辞去官职,有意归隐之意。首联,写鸿雁爱惜自己的羽毛,表达了诗人洁身自好,但也很惭愧自己“玉皇殿下卸恩袍”。颔联,表达了诗人有心匡扶社稷的理想与朝廷无意任用自己的现实相冲突的无奈。颈联,诗人说自己性情耿介,针砭时弊,触犯时忌,为朝廷排挤,表达了自己向往山林闲适的归隐生活。尾联,诗人借屈原自比,表达了自己即使挂冠,仍心系家国的情怀。综上,诗人辞去官职的原因是:洁身自好,得不到朝廷的重用,性情耿介,触犯时忌。
【点睛】诗歌的选择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的内容、写作技巧以及思想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59.C 60.(1)艺术手法:①拟人,诗人将红花、绿柳比拟为人,写花朵一逢到酒侣容颜就先变红,柳树一见到诗人就施以青眼;②用典,“眼剩青”化用了晋代阮籍善为青白眼,用青眼看他喜欢的人的典故,实际上是描写春天柔美的青色柳叶。(2)情感:诗人通过对红花、柳叶的生动描写,表达了对春日美景的喜爱之情。
【导语】这首诗通过描绘春日清晨游园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自身生命短暂的感慨。诗人在对“花”、“柳”的观察中融入对生命如“浮萍”般无常的感悟,表现了一种对春光和人生流逝的惋惜,同时,杜鹃鸟的鸣声更催生出老人的伤春之情。诗句融情于景,情感细腻且富有哲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