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程颢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程颢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程颢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郊行即事
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益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注】①程颢:北宋理学的奠基者。②游衍:指放任地游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紧扣诗题,写郊外踏春赏景,“碧”字用词精当,可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媲美。
B.颔联描绘了诗人在美景中尽兴畅游,感觉疲累即坐在岸边石头上休憩,也自然过渡到诗人的思考。
C.诗的前面写郊外踏春,后面写春游所得感悟,由落花想到友人的离散,顿觉感伤。
D.诗人将一种思考嵌入字里行间,做到写景、抒情、议论兼具。
2.宋代的诗歌常含理趣,请简要分析颈联所蕴含的道理。
秋日偶成
程颢①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注】①程颢,北宋理学的奠基者。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前句为因,后句为果。诗人心情闲静,红日已上东窗,还在安然入睡。
B.颔联写作者静观春夏秋冬万物的自得之态,与首联“无事不从容”相呼应。
C.颈联将“道”“形”“思”“态”同论,进一步解释了颔联中的“自得”之境。
D.这首哲理诗多角度表现了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别开生面,颇有理趣。
4.这首诗给了我们哪些生活启示?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月陂[注]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己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注】月陂(bēi):水泊名。因形如月,故名月陂,遗址在今洛阳洛水之南。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首联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天高气爽、月明如水的秋天夜晚,诗人登上月陂堤岸,东走西游,悠然四顾。
B.秋气萧瑟,万物改颜,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诗人面对肃杀之气,却斟上一杯美酒,乐在其中。
C.尾联写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悟,诗人认为人世间有些事情,说不上有什么来由,繁杂而无头绪,无力计较。
D.本诗写“静观自得”,在诗人的笔下,月陂堤内外,景致宜人,体现了诗人所追求的清静自如的理想境界。
6.诗歌的颈联广受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陈公廙园修禊事席上赋
程颢
盛集兰亭旧,风流洛社①今。
坐中无俗客,水曲有清音。
香篆②来还去,花枝泛复沉。
未须愁日暮,天际是轻阴③。
【注】①洛社:宋代欧阳修、梅尧臣等在洛阳时组织的诗社。②香篆:指焚香时所起的烟缕。③轻阴:淡云、薄云。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典,暗示此次聚会即便与有名的兰亭、洛社雅集相比,也更胜一筹。
B.颔联用“无”和“有”,表现出廙园修禊事参与者都拥有脱俗气质、高雅情怀。
C.诗歌选取了清音、香篆、花枝、轻阴等多个意象,有“足以极视听之娱”的妙处。
D.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简约凝练,借优美的意境寄寓细腻的情感,耐人寻味。
8.程颢作为理学家,善于从自然的变化中领悟人生,请分析本诗后两联中蕴含的哲理与情感。
9.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秋 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白云红叶两悠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加以分析。
(2)有评者说,全诗无一笔写月,而处处见月,正如司空图所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偶成
〔宋〕程颢①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新雷②
〔清〕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注】①程颐,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学术上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②这首诗写于公元1824年(道光四年)初春,正是鸦片战争前的十余年。
1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诗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和诗人自得其乐之情融为一体,清新自然,耐人寻味。
B.“近”强调诗人只顾春游而忘却了时间,“傍”“随”表现了信步漫游的状态。
C.张诗开篇移情于物,赋予春雷以人的思维能力,表现了诗人盼望春天的急切。
D.两首诗的语言风格平易自然,其中,张诗第三句具有口语化色彩,通俗易懂。
11.有评论者认为,两首诗都富有哲思。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C 2.颈联,诗人认为美好时光会逝去,人生中有的事物,终有一天会烟消云散。好
高骛远不如抓住目前,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就是珍惜了自己的一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顿觉感伤”错,诗人认为要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没有顿觉感伤。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颈联“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意思是:休要推辞这杯酒,休要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面对渐飘渐远的落花,诗里人想到了时间的珍贵,想到了聚少离多的世事,更想到了朋友,这是想象。他认为美好时光会像风吹花落一样逝去,人生中会有的事物感情,终究有一天会烟消云散,好高骛远不如抓住目前,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就是珍惜了自己的一生。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了作者希望世人珍惜友情和美好时光的思想感情。
3.A 4.①用从容的态度面对生活。首联,说自己心境清闲,事事从容,睡醒之时,红日高照。
②静观万物,穷极物理,世间万事万物,虽然纷纭变幻,千奇百态,但只要静静地观察,就能穷极物理、格物致知。
③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超越世俗。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还在安然入睡”错。“睡觉东窗日已红”意为“早晨醒来,东边的窗子早已被日头照得一片通红”,觉,醒的意思,“睡觉”,指的是“睡醒”。
故选A。
4.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分析鉴赏能力。
此诗给我们的生活启示从以下诗句中可以看出:
诗歌首联“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体现了诗人修身养性,保持生活的闲适平和,睡眠充分,尽情享受四季轮回的自然之乐。
颔联“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意在说明世间万事万物,虽然纷纭变幻,千奇百态,但只要静静地观察,就能穷极物理、格物致知。
颈联“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进一步解释“自得”之境界,诗人认为要穷极物理,静观体察天地之道。
尾联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可以看出程颢要求男子汉要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男子汉若能修养到这一步,就是英雄豪杰,就是伟丈夫,体现了他超越世俗的心态。
5.C 6.融情于景,水里的云影悠闲地相互照映,诗人将内心平静安闲的情绪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以动衬静,林中泉水在静谧中淙淙流淌,凸显出月夜的宁静;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自在),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无力计较”错误。诗歌尾联“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写出了作者认为人世间有些事,说不上有什么来由。繁杂而无头绪,不值得去认真计较。“足”是值得的意思,因此不是“无力计较”,而是作者认为不值得去认真计较。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明确该题考查的是“炼句”题,“炼句”题,要从两方面来考虑:①意象或手法,也就是诗句本身入手;②分析句子在结构和情感上的作用。
从抒情手法角度分析:颈联“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中的“闲”“静”二字写自己心境的从容自得。明明是自己心境“闲”“静”,作者却觉得仿佛大自然界的万物也是闲”“静”的。蓝天白云倒映于绿水碧波之中,是因为“闲”,淙淙的泉流之响,是因为树木的幽静,融情于景。
从写景手法角度分析:“泉声静自来”可直译为“泉声自静来”,是“鸟鸣山更幽”的逆向思维。以动衬静,林中泉水在静谧中淙淙流淌,更能凸显出月夜的宁静。
从情感角度分析:作者观水面闲云之影、听林下流泉之声,不同于俗人为名利奔走,因事务而缠身。从而表达了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自在),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
7.A 8.①颈联描绘了香篆缭绕、花枝沉浮的景象,“还”“复”写出烟缕、花枝的变化,暗示了生活不停变化、生命不断流转的哲理。
②尾联作者直接点明不要为日暮到来而愁怨,看看天边轻盈的薄云,那也是美好的景象。劝诫世人不要只沉湎于一时的悲伤,而应该着眼于美好的事物,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导语】本诗以兰亭雅集为比兴,通过“水曲清音”“香篆花枝”等意象,构建出超然物外的文人雅境。颔联“无”与“有”的对仗,暗含精神纯净的追求;尾联的旷达,既是对自然的体悟,更透露作者出“万物静观皆自得”的理学境界。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也更胜一筹”错。首联 “盛集兰亭旧,风流洛社今” 用典,将此次聚会与 “兰亭雅集”“洛社诗会” 并提,以 “盛集”“风流” 赞叹聚会的盛大与风雅,但并未直接表达 “更胜一筹” 之意,“暗示更胜一筹” 属于过度解读。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颈联“香篆来还去,花枝泛复沉”,写香炉中升起的烟缕飘然而来,又悄然散去;水面上的花枝随着水流起伏,一会儿浮起,一会儿沉下。描绘了香篆缭绕、花枝沉浮的景象,暗示了世间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之中。从更深层次来看,这种变化也象征着生命的流转。生命如同香烟和花枝一样,经历着起伏和变迁,表达了对生命不断流转的深刻理解和接受。
②尾联“未须愁日暮,天际是轻阴”,写不要为太阳即将落山而发愁,天边的薄云,也是一种美好的景象。诗人直接劝诫人们不要为日暮而愁怨,而是要看到天边轻盈的薄云,那也是美好的景象。借此表达了豁达的人生态度,即不要只关注事物的消逝,而要发现其中的美好。诗人通过“未须愁”和“天际是轻阴”的对比,传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9.(1)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借景抒情的手法。从实景角度看,写了夜晚看到的云之洁白和枫叶之红艳;从虚的角度看,具有象征意义,写出了“白云”的浮游和“红叶”的飘逸,借助景物,表现了诗人悠闲清静的心境。
(2)同意。前两句写清亮的溪水绕着翠绿的青山,澄碧的天空倒映于水中,两者澄鲜一色,正是因为有皎洁的月光,诗人才在秋夜中欣赏到水之清,感受到山之碧。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而生的超尘脱俗、心旷神怡之感。全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所有景物和感受都是受到月光的笼罩,而全诗不着一月字,“尽得风流”。(如果答“不同意”,理由充分即可。)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
清溪:清澈的溪水。
碧山头:碧绿的山头。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
空水:指夜空和溪中的流水。
澄(chénɡ)鲜:明净、清新的样子。
一色秋:指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动的溪水像秋色一样明朗澄dènɡ清。
隔断红尘三十里:指溪水距离有人家的地方有三十里路的远。“三十”非确数,只是写其远隔人世,写其幽深。红尘,佛教徒把人间称为红尘。此泛指人世间。
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这句与上句在一起,是说溪流隔开人间真是遥远,那溪上的白云,那山间的红叶,该是多么悠闲自在!同时这一句也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试题分析:“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意思是:诗歌的含蓄是以具体的形象表现思想感情,无须用抽象的语言加以任何说明。这是对诗歌要求含蓄的一种精巧的阐释,强调诗歌的艺术形象,讲究诗歌要发人兴味。看题目的意思是问,全诗不着一个“月”字,可是却把月色完全表现出来了。答题就要分析景物中所蕴含的月色的特点以及给人的感受。如果答“不同意”,理由充分可酌情给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C 11.①程诗三、四句融议论入诗,指出当时的人不知诗人心里的快乐,表达了诗人当时的“怡然自得”之乐。诗人置身自然,追求平淡、不急不躁,传达出可以在自然中修身养性获得认知的道理。②张诗借对新雷的描写,表达出对社会变革的渴望和信心,也传达出新生力量蓄积勃发的道理。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赋予春雷以人的思维能力”分析不当,从开篇的“造物无情却有情”来看,应是赋予“造物”者,即大自然以人的思维能力。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程诗三、四句意为:旁人不知道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少年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这两句融议论入诗,诗人指出当时的人不知自己心里的快乐,表达了诗人当时的“怡然自得”之乐,也传达出可以在自然中修身养性获得认知的道理。
张诗的意思是:大自然虽然默默无言但却有情,每当寒冬将尽便促使春意萌生。大自然早已安排好了万紫千红,只等春雷一响,百花就将竞相开放。此诗写于道光四年(1824)初春,正是鸦片战争前的十余年。当时清政权腐败黑暗,已臻至绝境;而西方的鸦片贸易,又在不断增加。《新雷》正是在此时代背景下所写。此诗通过对大自然的赞颂和对美好春天与充满生命力的新雷的呼唤,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即将到来的喜悦之情,对社会变革的渴望和信心,也传达出新生力量蓄积勃发的道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