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王安国诗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清平乐·春晚王安国①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小怜初上琵琶②,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注】①王安国(1028—1074),字平甫,王安石之弟。以文章著称于世,1068年(熙宁元年)赐进士及第。与兄王安石政见不合,非议新法。王安石罢相后,被吕惠卿排挤罢官。②此句化用李贺的“湾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小怜,北齐后主淑妃冯小怜,善弹琵琶,后代诗人常用来借指歌女。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惯用倒装,如开篇二句,黄莺想用其巧妙的口舌恳求春天,再多留一段时日,直接表达了词人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怅叹和不舍。B.“满地”“昨夜”二句,先写南园中落红满地的凄凉景象,再点明原因:昨夜东风春雨的摧残,使原本灿烂盛放如宫锦般艳丽的花零落成泥。C.“小怜”句用典。这琵琶声哀婉动人,当此即将逝去的春宵,多少闺中佳人长夜不眠,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飞越千里关山,追寻天涯游子。D.整首词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从声音和色彩两个方面勾勒出一幅暮春图画,词人在伤春、惜春中寄寓了自己深沉的身世感慨。2.评论说,王安国的这首《清平乐》写出了新意,也写出了自己的性情与风骨。请分析本词最后一句“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是如何体现这一评论的。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假寐王安国计较平生分闭关,偶然容得近人寰。春风池沼鱼儿戏,暮雨楼台燕子闲。假寐尘侵黄卷上,行吟花坠绿苔间。了无一事撩方寸,自是颓龄令鬓斑。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一种追求宁静生活的方式闭关思考着过往的岁月,不再感知外界的细微变化。B.春日里池塘中鱼儿嬉戏,暮雨中燕子悠闲,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和谐。C.诗歌的“侵”字赋予画面以动态感,让人更好地感受假寐时尘土覆盖书卷的过程。D.“鬓斑”一词交代了诗人年纪,但其颓龄的原因与陆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不一样。4.诗歌是如何表现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的?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小题。游庐山宿栖贤寺王安国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直叙寺殿年久失修,以致山风侵入,使得诗人寝卧不宁,紧扣了诗题。B.颔联视听结合,以“月” “泉”为主要意象,营造出了明净、幽寂的意境。C.诗人虚写天明登途离开庐山之时,穿越长松林立的山路,应当会惆怅不已。D.“忍更无诗”写出诗人流连忘返,又为没有诗来记述这次游览而烦闷懊恼。6.《红楼梦》中薛宝钗作《临江仙·柳絮》一词,其中“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与本诗颈联所表达的人生追求有何不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各题。西湖春日王安国争得①才如杜牧之②,试来湖上辄题诗。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浓吐杂芳熏巇崿③,湿飞双翠破涟漪。人间幸有蓑兼笠,且上渔舟作钓师。【注释】①争得:怎得;②杜牧之:唐代诗人杜牧;③巇崿:指山峦7.下面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的意思是:怎么才能有杜牧之那样的才华,一来到西湖就能够题诗称赞呢?B.颔联主要写景,虽然只是描写西湖边的寺院和楼台,却能让读者感到游人如织的繁华。C.颈联主要写人,“浓吐杂芳”写游客的交谈,“湿飞双翠”写西湖游客的画船。D.中间两联从听觉、嗅觉、触觉等各种角度进行描写,表现了西湖春日的繁忙兴旺、欣欣向荣。8.尾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池上春日王安国[注]一池春水绿于苔,水上花枝间竹开。芳草有时依旧长,文禽无事等闲来。年颜近老空多感,风雅含情愧不才。独有浴沂遗想在,使人终日此徘徊。(选自《宋诗别裁集》)[注]王安国(1028—1076),王安石弟,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人削职放归乡里,于四十七岁时病故。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绿于苔”凸显出春水的清澈碧绿,“间竹开”描绘了春日池边花竹交错的生机与和谐。B.颔联中“芳草”“文禽”意象优美,“依旧长”“等闲来”写出诗人对自然事物的细腻观察和体悟。C.颈联中“空多感”“愧不才”直抒胸臆,流露出诗人对年华老去、才志难伸的悲愤与不甘。D.全诗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语言表达清丽自然而又不失委婉含蓄,既有“情韵”又有“理趣”。10.本诗尾联另一版本为“独有前人修禊在,荒亭终日此徘徊”,你认为哪一个版本表达效果更好?请结合诗歌,从情感和意境两个角度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题滕王阁王安国滕王平昔好追游,高阁依然枕碧流。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城中树密千家市,天际人归一叶舟。极目沧波吟不尽,西山重叠乱云浮。【注】王安国是王安石四弟,王安石在《平甫墓志》中称王安国“年十二,出其所为铭、诗、赋、论数十篇,观者惊焉。自是遂以文学为一时贤士大夫誉叹”。据说,此诗为王安国十三岁时所作。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开门见山,用平叙笔墨写滕王阁的来历和现状。 “枕碧流”,点出高阁所在,它安然高卧于一派深碧的滚滚江流之上。这一联对滕王阁虽有空间形势的交代,但主要是从时间角度叙写,上句写昔,下句写今。B.颔联虽紧承首联,但着重从空间着眼,写滕王阁这块胜地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沧桑之变。“几经”和“偏照”,强调变迁的匆忙和兴废的无常。在自然和人事的隐隐对比中,包含着无限的吊古之思,今昔之感。C.颈联运用远近结合手法写出了滕王阁背城面江的独特风光。“树密”、“ 千家”,写近景,千家栉比,市井兴旺,给人以繁荣之感;“天际”、“ 一叶”,写远景,一叶扁舟,摇曳而过,具有淡远闲逸之趣。D.尾联“极目”一词在意念上与前句“天际人归”紧密相关,“沧波”与首联“碧流”遥相呼应。放眼江流,气象万千,和“西山重叠乱云浮”描绘出一幅意境辽阔壮远的画面。E.此诗大概为王安国十三岁时所作,而王勃写《滕王阁序》年龄也不大,才华横溢文中。两人都是早慧的诗人,都在青年时代登临滕王阁,留下了为人传诵的名篇,这是唐宋诗坛上的佳话。12.此诗的尾联与王勃的《滕王阁诗》的尾联(“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无论是在表现手法上,还是在表达的内容上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答案1.A 2.①在众多暮春意象中,词人选择了杨花,以杨花自由翻飞的景象作结(以景结情),寓情于景,独具匠心。②在传统意象中,杨花飘飞,人皆贬其轻浮,或叹其飘零,词人却翻出新意,赋予杨花高洁、自在的特点。③托物言志。杨花宁愿乘着春风过自由无拘束的生活,也不愿飞入权贵的画堂朱户,表现了词人孤高自傲,不肯依附权贵的傲然风骨。【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直接表达”错误,应是“间接表达”。词人赋予莺以人的感情,不直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而又饶有韵味。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看那不肯进入豪门大户的杨花,在春风中自由自在地漫舞。诗句以景结情,寓情于景,选择自由翻飞的杨花来表情达意,独具匠心。在传统意象中,杨花飘飞,人皆贬其轻浮,或叹其飘零,词人却翻出新意,暮春纷飞的杨花自由自在,不肯飞入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高洁傲岸。诗句托物言志。作者以杨花自比,表现了词人孤高自傲,不肯依附权贵的品格和傲然风骨,呈现出诗人渴望人格独立和自由的不羁灵魂。3.A 4.①诗歌通过描写自然景象来表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春日里“春风池沼鱼儿戏,暮雨楼台燕子闲”,描绘了和谐美好的自然场景,以景衬情,展现内心的平静。②诗歌通过描写自身行为来表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诗人“假寐尘侵黄卷上,行吟花坠绿苔间”,在假寐和行吟中享受生活,体现出内心的闲适与满足。③诗歌直接表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了无一事捺方寸”直接表明内心没有琐事烦扰,进一步突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导语】这首诗以隐逸闲适为基调,开篇即展现疏离中的入世情怀;中间二联以鱼戏、燕闲、苔痕等意象构筑静谧画卷;尾联将鬓斑归于自然衰老。诗歌超脱了传统士人的功名焦虑,体现宋代文人内敛自足的生命姿态。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不再感知外界的细微变化”错误。诗人“闭关”并非不再感知外界细微变化,“春风池沼”“暮雨楼台”等句细腻描绘自然景象,说明诗人仍在感知外界的变化。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景物烘托。颔联“春风池沼鱼儿戏,暮雨楼台燕子闲”,写春风拂过池塘,鱼儿在水中嬉戏,暮雨笼罩楼台,燕子在高处闲逸飞舞。通过鱼儿自在嬉戏,暗喻闲适心境;借燕子雨中栖息的安闲姿态,映照内心世界的满足。②自身生活。颈联“假寐尘侵黄卷上,行吟花坠绿苔间”,诗人有时休息时打盹,尘土渐渐覆盖在黄色的书卷上,行走时吟咏着,花朵纷纷坠落在绿苔之间。诗人在休憩和行吟中享受生活,体现出内心的闲适与满足。③直抒胸臆。尾联“了无一事撩方寸,自是颓龄令鬓斑”,诗人直接表示对于琐事不去计较,心境宁静如水,感觉自己到了颓废的岁月,鬓发上也开始泛起斑白之色。直言心中毫无俗事羁绊,强调这种平静是自然达到的状态。综上,诗歌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和自身行为来表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5.D 6.①“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表面上写柳絮乘风高飞,实际上表达了薛宝钗借力而上、渴望谋得高名位的人生追求。②“迹入尘中惭有累”表现出诗人因被俗务羁绊而感到惭愧,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而“心期物外欲何求”则体现了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导语】这首诗通过描写游庐山宿栖贤寺的体验,展现出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首联写寺院简陋,反映了诗人对尘世安逸的反思。颔联以月光和泉声营造出清幽的环境,暗示内心的宁静。颈联则表达了诗人在尘世的负累与出世追求间的矛盾。尾联透露出诗人对庐山留恋的不舍之情,以及因无诗记述这次游览而感到惋惜。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细腻。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又为没有诗来记述这次游览而烦闷懊恼”错误,“忍更无诗”写出诗人觉得如果不留下一首诗来记述这次游览,会觉得很遗憾,是一种想要用诗来记录美好情境的想法,而不是“烦闷懊恼”。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①《临江仙 柳絮》“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从表面看是写柳絮借助风的力量飞上青天,结合薛宝钗的人物形象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等深层含义来看,体现了她希望借助外界的力量,如家族势力、封建礼教等,来实现自己在封建等级社会中获取高名位、追求荣华富贵等目标,是一种积极入世、追求世俗功利的人生态度。②《游庐山宿栖贤寺》颈联相关诗句:“迹入尘中惭有累”,诗人觉得自己陷入尘世的事务中,被俗事所累,内心感到惭愧,说明诗人对自己身处世俗、被世俗事务所羁绊的状态是不满的,体现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心期物外欲何求”则直接表明了诗人内心期望超脱于尘世之外,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不再有其他过多的世俗追求,与薛宝钗那种积极追求世俗名利的人生追求形成鲜明对比。7.C 8.尾联抒写诗人对西湖的无限喜爱之情。诗人说:人生难有杜牧之才,人间却幸有蓑衣和苇笠,他在湖上题诗,就算自己才情不够,也要驾起渔舟做一名钓翁。美好的西湖春景,让诗人留恋不已,不禁产生栖身于此的愿望。【解析】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把握、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本题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颈联主要写人,‘浓吐杂芳’写游客的交谈”错。本诗颈联仍然写景,“浓吐杂芳熏崿”的意思是:起伏的山峦中,盛开着万紫千红的春花,散发出浓郁的芳香,不是写游客的交谈。故选C。8.本题考查对诗歌尾联思想情感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所考语句,答题时注意题干要求,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尾联抒写诗人对西湖的总体感受,意义上同首联呼应,诗人说,人生难有杜牧之才,人间却幸有蓑衣和苇笠,他在湖上题诗,就算才情不够,也要驾起渔舟作一名钓翁。诗人眼望西湖风光,恋恋不忍离去。美好的西湖春景,让诗人留恋不已,不禁产生了栖身湖山的凝想和雅志。9.C 10.示例一:本诗尾联“独有浴沂遗想在,使人终日此徘徊”表达效果更好,理由如下:①典故内涵更贴合诗歌情感。“浴沂遗想”借用了《论语》中曾点志向的典故,寄托了诗人对和谐宁静、与世无争的理想境界的向往,符合王安国被贬后想要远离政治纷争的心境。而另一版本的“前人修禊”典故,却是将情感引向对以前官宦雅士的追慕。②与全诗的意境更加和谐统一。用“浴沂”来表达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诗中“花竹”“芳草”“文禽”等闲适宁静意象相呼应。面另一版本中,“荒亭”一词与诗歌中春日景色不协调,破坏了整体的意境。示例二:另一版本的尾联用“独有前人修禊在,荒亭终日此徘徊”表达效果更好,理由如下:①典故内涵更贴合诗歌的情感。“前人修禊”借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典故,借“前人修禊”的盛况与自己独坐“荒亭”的寂寥形成时空对比,强化了对古代文人聚会的追慕和自己被贬后的失落的情感。而出自《论语》的“浴沂遗想”典故,就没有这种强化效果。②构成了对立统一的意境美。“荒亭”意象既点明诗人所处环境的寂寥,又暗含历史沧桑感。“前人修禊”与“荒亭”在今昔对比中构建出对立统一的特殊意境,而“浴沂”的典故更多体现的是和谐闲适的体验,缺乏今昔对比的意境美。【导语】这首《池上春日》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春池美景,通过“绿苔”“花竹”“芳草”等意象展现盎然生机。颈联转折抒发年华老去的感慨,尾联“浴沂遗想”化用《论语》典故,在闲适画面中暗含政治失意的隐痛。全诗语言清丽,情韵与理趣交融,体现了宋代文人诗“平淡中见深沉”的特质。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悲愤与不甘”理解错误。结合全诗看,情感更偏向仕途失意后的感慨与自认才思不足的谦逊。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情感和意境的能力。示例一:①典故内涵更贴合诗歌情感。本诗化用《论语 先进》中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典故,描绘春日沂水畔沐浴吹风的闲适场景,代表对淡泊宁静、超脱世俗的理想生活的向往。前两联通过“春水绿苔”“花枝竹开”“芳草文禽”等意象,勾勒出春日池上的清幽闲静,尾联 “浴沂遗想”与这种氛围一脉相承,自然流露出诗人对当下宁静环境的喜爱,以及被贬后渴望远离纷争、回归本心的心境。另一版本“前人修禊”关联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修禊事也”的雅集场景,侧重文人聚会的风雅与历史感。②与全诗的意境更加和谐统一。本诗“浴沂”所代表的闲适意境,与诗中“花竹”“芳草”“文禽”等自然意象共同构建了春日池上的静谧生态圈,画面基调统一,传递出“物我相忘”的恬淡氛围。另一版本“前人修禊”的历史厚重感与“荒亭”的荒芜冷清形成时空交错,在春日生机中注入一丝苍凉,营造出“繁华不再”的历史虚无感,破坏了整体的清幽感。示例二:①典故内涵更贴合诗歌的情感。另一版本“前人修禊”的热闹与“荒亭终日”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诗人对往昔文人雅趣的追慕,以及自身被贬后无人相伴的寂寥。这种今昔对比强化了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与对仕途失意的感慨,情感更显沉郁。本诗“遗想”二字暗含对古代理想境界的追慕,与颈联“年颜近老”“风雅含情”的自我感慨相呼应,情感更偏向于超然自适的精神寄托,而非强烈的失落感。②构成了对立统一的意境美。另一版本“前人修禊”的历史厚重感与“荒亭”的荒芜冷清形成时空交错,在春日生机中注入一丝苍凉,营造出“繁华不再”的历史虚无感。这种“乐景哀情”的手法,若运用得当,可赋予诗歌更深的哲思维度(如对人生聚散、时光流逝的感慨)。本诗“浴沂”所代表的是一种闲适意境,缺乏今昔对比的意境美。11.BD 12.①从表现手法上看,两首诗的尾联都采用了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的手法,言有尽而意无穷,极有韵味。②从内容上看,两首诗的结尾都表达了滕王阁这块胜地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沧桑之变和盛衰无常的感慨。【解析】1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E项考核内容,BC项考核手法,D项考核意境,其中B项,应是着重从“时间”着眼;D项,意境错,应为“苍茫缥缈”。故选BD。1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对比阅读的题目,要求对比此诗的尾联和王勃的滕王阁诗尾联艺术手法和情感的相同之处,从手法看“槛外长江空自流”“西山重叠乱云浮” 都采用了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的手法,言有尽而意无穷,极有韵味;从内容看两首诗的结尾“极目沧波吟不尽”“阁中帝子今何在”都表达了滕王阁这块胜地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沧桑之变和盛衰无常的感慨。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