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黄公度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黄公度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黄公度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乙亥岁除渔梁村①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①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是农历乙亥年。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压力下,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诗人也奉诏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此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写自己多年来仕途奔波,宦海沉浮,仿佛谙练世情,却又觉得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有茫茫身世之感。
B.首联下句写当看到年复一年,时光流逝,而自己功业未就,老大无成,诗人又有岁月蹉跎、流年虚度的嗟叹。
C.颔联中“爆竹”渲染了节日的气氛,“残灯”“永夜”刻画出环境的凄凉,从中不难悟出诗人旧愁添新愁的内涵。
D.尾联诗人开始想念自己的儿女,并把思念说给闽北渔梁村的同行之人,抒发了思念家人、盼望团圆的情感。
2.这首诗的颈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
黄公度
后乐先忧记饱观,兹楼今始得凭栏。
吐吞五水波涛阔,出纳三光境界宽。
黄帝乐声喧广宙①,湘君山影浸晴澜。
江山何独助张说②,收拾清晖上笔端。
【注】①传说黄帝南巡时在洞庭湖之野演奏《咸池》之乐,广施教化于百姓。②张说:唐朝宰相,兼擅诗文,曾任岳州刺史,期间建造岳阳楼。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作者引用范仲淹名言,交代了自己创作此诗的缘由,引出了如今登岳阳楼观赏。
B.颔联描绘出洞庭湖吞吐五江之水,融入日月星三光的壮阔景象,呈现出高远辽阔的境界。
C.颈联运用神话传说拓展了诗歌的审美意境,增添了诗歌的人文意蕴,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D.诗歌尾联写唐朝宰相张说将江山美景尽收笔端,表现了作者对张说写作才华的高度评价。
4.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吟咏岳阳楼的佳作,但两诗抒发的感情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悲秋
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注】 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投降求和被贬为肇庆府通判。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诗首句在“扉”前着一“晚”字,交代了时间,又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B.颔联对仗,写诗人极目遥望“别浦、平芜”,景象萧瑟落寞,廖廓苍茫。
C.颈语意双关,自然气候的变化,虚中寓实,隐喻政治气候的变化。
D.作者托景抒情,把复杂的思想感情,用简洁的形象表达出来,耐人咀嚼。
6.请分析与杜甫《登高》所抒发情感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眼儿媚·一枝雪里冷光浮
黄公度
一枝雪里冷光浮。空自许清流。如今憔悴,蛮烟瘴雨,谁肯寻搜。昔年曾共孤芳醉,争插玉钗头。天涯幸有,惜花人在,杯酒相酬。
【注】此词作于词人屡遭秦桧党徒诬陷被贬任肇庆府通判时,为和参议傅霁韵而作。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自许清流”,既是写梅也是在写词人自己,暗示了自己被贬的缘由。
B.“蛮烟瘴雨”恶劣环境下,词人直言自己精神“憔悴”,写出自己被贬之后的精神困顿。
C.“昔年曾共”紧承“谁肯寻搜”,过去与现实两相对照,并突出“天涯幸有”的可贵。
D.全词语言少有夸饰,朴素自然,却营造出感人之深境,深得“词浅意深”之妙。
8.本词注重表现梅的内在情韵和词人内心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道间即事
黄公度
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
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
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
方寸①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②。
【注】:①方寸:指心。②地行仙:原是佛典中记载的长寿佛,后指人间安乐长寿的人。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写景,把各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像电影中的“叠印”镜头。养蚕、麦收农事活动的摄入,给全诗增添了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B.桑叶“渐稀”并非凋零,而是被采摘殆尽,这说明蚕要进入不食不动的眠期了。“蚕欲眠”以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特点,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在初秋时节行经江南农村的情景。
C.“梅雨”是江南特有的气候。黄梅雨是下一阵停一阵,行人还能在间歇中赶路,用“半湿半晴”形容梅雨天气的道路,十分贴切。
D.这是一首纪行述怀之作。整首诗用白描手法,把眼前常见景象组合入诗,不堆砌辞藻,写得简淡而不近俗。
10.请简析该诗的情感变化。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青玉案
黄公度①
邻鸡不管离怀苦,又还是、催人去。回首高城音信阻。霜桥月馆,水村烟市,总是思君处。
裛②残别袖燕支雨③,谩留得、愁千缕。欲倩归鸿分付与。鸿飞不住,倚阑无语,独立长天暮。
【注】 ①黄公度:福建人,此时在泉南任职期满,秦桧假借君命令他速回都城临安。②裛(yì):沾湿。③燕支雨:夹着胭脂的泪水纷落如雨。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运用了拟人手法,以对报晓邻鸡的埋怨表明自己不愿离开的心情。
B.词中“霜桥月馆,水村烟市”以想象虚写时空变换转移,极富形象性。
C.“愁千缕”表面指奸臣当道前途未卜之忧,深层是离开家乡亲友之愁。
D.词的结尾意境深远,作者将难言之隐、入骨之痛都寄寓在独立不言中。
E.本词词风柔美,格调优雅,缠绵悱恻,显示出婉约词含蓄细腻的特点。
12.“欲倩归鸿分付与。鸿飞不住”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云容山意商量雪”描绘出乌云堆积山头,酝酿着一场大雪的景象,“柳眼桃腮领略春”形象地描绘出桃红柳绿、春回大地的景象。②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眼前的彤云密布与想象中春回大地的美景互相映衬,彤云密布衬托出诗人飘泊羁旅的艰辛和前路难测的忧虑;“柳眼桃腮”则用旖旎春光象征诗人对未来的希望,表达了诗人长期贬谪之后被重新起用的喜悦心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尾联诗人开始想念自己的儿女,并把思念说给闽北渔梁村的同行之人”理解错误,尾联是展开想象,不说自己挂念亲人,而借小儿的口说出想念出门在外的自己,表达更为委婉动人。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天气,“云容山意商量雪”描绘雪意浓酣,垂垂欲下的客中实景,进一步映衬游宦在外的艰辛和飘泊羁旅的寂苦,“柳眼桃腮领略春”句又联想到腊尽春来,春回大地的旖旎风光,虚实结合,眼前的彤云密布与想象中春回大地的美景互相映衬。“柳眼”指初生的柳叶,“桃腮”指桃花,从岁末欲雪到春光明媚,在时间上有一个大的跨度,但诗人却用对偶的手法,把不同时间的意象组合在一起,通过对比来增加境界之美,从而表达了他在长期贬谪之后,终于盼来了重新起用的喜悦心情。同时还可以看出他对这次临安之行充满了希望,因为残冬将尽,春天将临,他可以尽情领略“桃红柳绿”的春色,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了。
3.D 4.同:都赞美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都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如杜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黄诗“后乐先忧记饱观”。
异:①杜诗表达了漂泊天涯的不幸遭遇,抒发凄苦忧伤之情,如“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②黄诗表达出对国家强盛和时局清明的渴盼,流露出自信与豪情,如“黄帝乐声喧广宙”“收拾清晖上笔端”。
【导语】黄公度的《岳阳楼》以登楼观景为线索,融合了历史典故与神话传说,展现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诗中“后乐先忧”引范仲淹名言,体现了作者的家国情怀;颔联描绘湖光山色,意境高远;颈联引入黄帝、湘君传说,增添了人文底蕴;尾联则借张说之笔,表达了对江山美景的赞美与对前人功绩的追思。全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历史的感怀。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表现了作者对张说写作才华的高度评价”错,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江山的赞美和对自己创作的期望。“江山何独助张说”意味着江山不仅仅是为了张说而存在,而是有着独立的价值和意义;“收拾清晖上笔端”意味着作者希望收拾好自己的情感和思绪,以清晰的心境来书写作品。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同:本诗中“吐吞五水波涛阔,出纳三光境界宽”,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能够吞吐五江之水,其波涛广阔无垠,还能容纳日月星三光,展现出一种高远辽阔的境界,凸显了洞庭湖的壮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诗人用“坼”“浮”二字,将洞庭湖广阔无边、气势磅礴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把洞庭湖的浩瀚与宏伟展现得十分震撼。由此可见,两首诗都对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进行了赞美。
本诗开篇“后乐先忧记饱观”,作者牢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体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心怀百姓,有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登岳阳楼》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人在登上岳阳楼时,想到北方边关战事未休,不禁凭栏远望,涕泗横流,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和百姓疾苦的深切忧虑,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十分真挚。所以两诗都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情。
异:①杜甫《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人说自己没有收到亲朋好友的一点消息,而自己年老多病,如今只能以孤舟为家,漂泊在江湖之上。这些诗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漂泊天涯的不幸遭遇,流露出一种孤独、凄苦和忧伤的情感,表现出他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无奈。
②本诗“黄帝乐声喧广宙”,运用黄帝南巡在洞庭湖之野演奏《咸池》之乐,广施教化于百姓的神话传说,暗示希望国家能像黄帝时期一样,政治清明,百姓受教化,表达出对国家强盛的渴盼。“收拾清晖上笔端”,结合前文对洞庭湖壮丽景色的描写,作者认为自己也能像张说一样,将这美好的江山景色尽收笔端,展现出一种自信与豪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局清明,能够创作出优秀作品来歌颂美好时代的期待。
5.AC 6.同:都因秋起兴,面对秋景心生哀愁。异:杜诗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本诗表现了诗人不念个人得失的豪迈气度和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
【解析】5.试题分析:A错在“欢乐”。C应该是实写自然气候的变化,实中寓虚。
6.试题分析:相同点:因秋起兴,面对秋景心生哀愁;不同点:杜诗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本诗表现了诗人不念个人得失的豪迈气度和胸怀。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情感异同,注意结合诗歌的重点词语分析。
7.B 8.①开篇“雪里冷光”四个字将梅花的孤冷情韵描摹出来,并以梅自喻。②借昔日赏梅寄予着对往昔岁月的怀念。曾经“共孤芳醉,争插玉钗头”的日子终成过往。③对幸有知己唱和赏梅的欣慰。被贬他乡,内心凄苦,所幸有友人陪伴,聊以慰藉。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语言、结构等的能力。
B.“词人直言自己精神‘憔悴’”错误,从词中来看,“如今憔悴”是直接写此地的梅花。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一枝雪里冷光浮”描写梅花孤冷的情韵,“空自许清流”写梅花德行高洁,孤傲,这既是写梅,也是在写词人自己,以梅自喻。
“昔年曾共孤芳醉,争插玉钗头”,回忆过去与友人一起赏梅的情景,但如今这已成为过去,借昔日赏梅寄予着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天涯幸有,惜花人在,杯酒相酬”,结合写作背景“此词作于词人屡遭秦桧党徒诬陷被贬任肇庆府通判时,为和参议傅霁韵而作”,作者被贬他乡,内心凄苦,好在有友人陪伴,聊以慰藉,表达作者对幸有知己唱和赏梅的欣慰。
9.B 10.①起句“花枝已尽莺将老”选用富有时令特色的景物,含有对韶华易逝的惋惜之情;颔联表达对梅雨时节忽干忽湿、乍暖乍寒天气的烦恼。②颈联写诗人在梅雨时节赶路,走累了,也只能在乡村酒店歇歇脚,饮几杯水酒解解乏,“谁能择”一句反问,隐隐露出失意的情怀。③尾联写诗人自己虽然劳累途路,但心中怡然,不让得失萦绕胸中,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食,仍然恬淡无忧,犹如地行仙一样。表明诗人决心丢开烦恼,以旷达求解脱。
【解析】9.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B项,“初秋时节”错误,应为“初夏时节”。诗中作者用到了“花”,写“花枝已尽”,可见花期已过。“莺声”,用“老”形容,可见黄莺已经长成,属于暮春时节。“桑叶”已经稀少,春“蚕”将要进入眠期,可见已经是暮春初夏。“梅雨”提示了这是江南初夏的景色;“麦秋天”进一步引证了这是初夏时节。
故选B。
10.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花”是春天的象征,“花枝已尽”用一“尽”字,写出了繁花凋落,春光消逝的景象。“莺”是报春的鸟,“莺将老”用一“老”字,说明雏莺渐长,啼声衰谢,春天已经归去。含有对韶华易逝的惋惜之情。
用“半湿半晴”形容梅雨天气的道路,十分贴切。由于时下时停,阴晴不定,天气便是忽冷忽暖。表达对梅雨时节忽干忽湿、乍暖乍寒天气的烦恼。
诗人在梅雨时节赶路,已见羁旅行役之苦。走累了,也只能在乡村酒店歇歇脚,饮几杯水酒解解乏,更显出沉滞下僚,仕途奔波之艰辛。“谁能择”一句反问,深化了意境,隐隐露出蹭蹬失意的情怀。
尾联只要心境怡然,全然没有尘俗杂事;即使天天粗衣淡饭,也悠闲自乐宛如神仙。笔意洒脱,诗人决心丢开烦恼,以旷达求解脱。直抒胸臆,以地行仙自比,说明自己虽然粗裘粝食,但是内心依旧和悦顺从,怡然自得。
11.CE 12.①对高城中人的思念之情。作者因“高城音信阻”,故欲托鸿雁传情,可见其思念之情。②此情难寄的无奈之情。鸿飞不住,无法传信,可见此情难寄。③欲诉相思,鸿飞不住,更加深了作者的满腹愤懑。
【解析】11.试题分析:题干“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答题关键词“不恰当”,选项中,C下阕“愁千缕”作者表面上愁的是离开家乡亲友之愁,深层的愁是指奸相当道国耻难消,壮志难酬、前途堪忧等等。E词风婉约但不是柔美闲雅。婉约之中不乏激愤之意。
1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欲倩归鸿分付与,鸿飞不住。’该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题关键词“感情”“结合全词” 分析诗歌的情感,要从重点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入手。本题抓住关键点“离怀苦”“思君”“谩留得、愁千缕”“鸿飞不住”结合注释分析情感。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就是隐晦的。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