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任务式】第三单元第2课时 《彩虹》 教案 统编版语文二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任务式】第三单元第2课时 《彩虹》 教案 统编版语文二上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课题:《彩虹》
内容分析: 《彩虹》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散文。课文描写了雨后天空出现彩虹时,“我”展开的丰富想象:把彩虹想象成一座神奇的桥,并想象自己提着爸爸的水壶浇花、拿着妈妈的镜子照妈妈梳头、把哥哥的秋千系在彩虹上荡来荡去。这些充满童真的想象,生动地展现了儿童纯真烂漫的内心世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人的关心与爱。语言生动活泼,特别是由多个分句构成的反问句,是指导学生朗读和感受语言魅力的好素材。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 :感受文中蕴含的中华家庭有爱美德。 语言运用 :正确流利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基本要求。重点在于“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长句子,注意分句间的停顿”和“试着读出问句的语气”, 思维能力:感受纯真的想象世界;读懂句子意思(理解长句和反问句的意图) 审美创造:感受纯真的想象世界;体会关心家人的美好情感;朗读中感受语言美、情感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想象的美好。 难点: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读好长句子(注意分句停顿),并尝试读出反问句的语气(疑问、向往、童趣)。
情境导入:小朋友们,快乐的童年就像一颗颗闪闪发亮的宝石,藏在我们的记忆宝盒里。这个单元,我们将化身“童趣时光收藏家”!去寻找、发现、记录和分享那些充满童真童趣的美好生活片段。 揭示核心任务:让我们朗读充满童真的语言。在收藏夹中收藏一枚“五彩宝石”,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心感受,用语言描绘,把最珍贵的童年记忆珍藏起来,并和伙伴们分享吧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猜谜激趣。 课件出示:“雨过天晴挂天上,身材细弯像座桥,让我仔细数一数,七种颜色真漂亮。”同学们,猜猜看,它的答案是什么?(彩虹) 揭题:对,今天,我们认识的新朋友就是彩虹。(板书:彩虹) 3.(课件出示漂亮的彩虹)导入:大家想和彩虹交朋友吗?那就和它打个招呼吧!(学生齐读课题彩虹强调“虹”字是后鼻音) 4.学习“虹”字。 (1)指生领读。 (2)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记“虹”字。出示生字卡片“虹”,结合图片理解(虫子旁)?为什么?古人以为彩虹是巨虫在饮水。激发兴趣即可,不作深究)。 预设: 加一加:虫+工=虹 换一换:江—氵+虫=虹 5.提问:“看到美丽的彩虹,你会想到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想象) 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里,一个小女孩看到彩虹后,产生了许多奇妙的想法,她想到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吧!” 观看图片/视频。 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提问:“下过雨后,天空中有时会出现什么美丽的景象?”(预期回答:彩虹)。 自由表达看到彩虹时的感受或联想 听老师强调“虹”的读音。 认读生字卡片“虹”,听老师讲解字源故事,观察图片。 思考并回答老师提问:“看到美丽的彩虹,你会想到什么?”(进行自由联想表达)。 带着好奇心和问题(小女孩想到了什么)进入课文学习
第二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引路: 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或播放优秀朗读音频),要求学生认真听,初步感受语言美和想象的神奇。 2.自读课文,圈画生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并圈画出来。 标出自然段序号(共4个自然段)。 3.集中识字,突破难点: 出示带拼音生字词卡片(重点包含11个认读字): 彩虹 (hóng) 、洒水 (sǎ) 、浇花 (jiāo) 、提水壶 (tí hú) 、镜子 (jìng) 、拿着 (ná zhe) 、梳头 (shū) 、荡来荡去 (dàng) 裙( qún)子 4.多种方法识字: 图片联想: “虹”(彩虹图)、“镜”(镜子图)、“浇”(浇花动作图)、“提”(提水壶图)、“荡”(荡秋千图)。 动作演示: “提”“拿”“洒”“浇”“梳”“照”(做动作理解)。 熟字比较/加一加: 虹(工+虫)、浇(氵+尧)、提(扌+是)、镜(钅+竟)、拿(合+手)、照(昭+灬)、荡(艹+汤)。 5.检查认读: 开火车读、小组赛读、去拼音读生字词。 6.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其他同学认真听。 思考并简单交流:小女孩把彩虹想象成了什么?(一座桥)她站在这座“桥”上想为谁做哪些事情?(为爸爸浇花、为妈妈照镜子、为哥哥荡秋千) 初步感受:你觉得这个小女孩怎么样?(充满想象、关心家人) 安静、专注地听老师或音频朗读课文。 初步感受课文内容、语言和情感。 观察图片,将生字与具体事物或动作联系起来(如:看图说“虹”“镜”;看动作理解“提”“浇”)。 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在哪里见过或用过这些词(如:镜子、秋千)。 在老师引导下,尝试将生字词放回课文的句子中朗读。 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认读检查活动。 简单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小女孩充满想象、关心家人、天真可爱等)。
设计意图:用图片联想、动作演示、生活联系、熟字比较/加一加、语境认读等多种识字方法,符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时间短的特点,提高识字效率和趣味性,加深理解(特别是动词)。 教师或音频的声情并茂的朗读,为学生树立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榜样。 初步感知内容与情感: 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感受语言的美妙和小女孩想象的奇特、情感的美好(关心家人)。
第三节:聚焦长句,指导朗读
1.引出难点句: 课件出示课文中的典型长句子(特别是包含反问句的),例如: “爸爸,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呢?如果我提着它,走到桥上去,把水洒下来,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 “妈妈,你梳头用的那面镜子呢?如果我拿着它,走到桥上去,天上不就多了一个月亮吗?” “哥哥,你系在门前树上的秋千呢?如果我把它挂在彩虹桥上,坐着秋千荡来荡去,花裙子飘啊飘的,不就成了一朵彩云吗?” 2.理解句意: 教师指名学生读句子,说一说每句话里小女孩想做什么?(提爸爸水壶洒水、拿妈妈镜子照亮、挂哥哥秋千荡)。 提问:“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 / “天上不就多了一个月亮吗?” / “不就成了一朵彩云吗?” 这些句子是在问别人问题,还是表达小女孩自己的想法?(表达她美好的想象和愿望,语气是向往的、兴奋的、有点俏皮的)。 3.指导长句停顿: 教师范读(重点示范分句间的停顿),用“”在课件或黑板上标出合理的停顿点。例如: “爸爸,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呢? 如果我提着它, 走到桥上去, 把水洒下来, 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 讲解:读长句子时,要根据意思的完整性,在词语或小分句后面稍作停顿,换口气,这样读起来才不累,也更好听。 学生尝试跟读、自由练读,注意停顿。 初步感受反问语气:教师再次范读,强调句尾“吗?”语调微微上扬,读出好奇、兴奋、充满向往的感觉。 4.引导学生尝试:想象自己就是这个小女孩,心里很高兴地想着这些美好的事情,用这样的感觉来读一读这些句子。不必强求完美,重在体验。 认真听老师范读,注意老师在哪里停顿换气。 看课件/黑板上的停顿标记“”。 尝试跟着老师的节奏读。 自由练习朗读,有意识地按照合理的停顿点来读。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重点: 直接点出课文中结构较长、包含反问句式的句子作为本环节的教学重点。 掌握朗读技巧: 解决低年级学生读长句易出现的“唱读”“读破句”问题。通过范读和划分停顿,教会学生根据语义合理断句,使朗读更流畅、自然、有节奏感。 训练语感: 反复练习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语感。
第四节:指导字词。
回顾本节课认识的新字词,课件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教师进行书写指导。 课件出示每个生字在书写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教师讲解的时候可以叫学生上台进行演示,规避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一些细节的错误。 3.指导书写:丽:横画宜长。“丽”左右两部分收紧,长短宽窄一致,竖画平行,间距均匀,点画位置居中偏上。 提:“扌”横画宜短,竖钩端正。“是”上框大小适中,中横稍长,下竖对上框中部,撇短捺长。 吗:左小右大。“口”上宽下窄,大小适中。“马”头部不宜太宽;横折和竖折折钩均向左斜,横画位置稍靠上。 4.学生练写: 学生先描红,再临写(每个字写2-3遍)。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写字姿势,及时纠正错误笔顺和结构问题。 5.展示评价: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书写进行投影展示,师生共同评价(结构、关键笔画、整洁度)。 观察与倾听: 观察教师板书或课件展示的范字,认真听教师讲解字形结构、关键笔画、笔顺及书写要点 实践练习: 在课本或练习本上认真书写生字。
拓展作业:你知道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吗?请你搜集一下有关彩虹的资料,不懂的问题可以向父母请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