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顾况诗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塞上曲顾况黠虏初南下,尘飞塞北境。汉将怀不平,仇①扰当远屏。金革卧不暖,起舞霜月冷。点军三十千,部伍严以整。酣战祈成功,于焉罢边衅。注释:①仇:仇敌。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标题“塞上曲”表明这是首边塞诗,前两句的“黠虏”和“塞北”也表明了这一点。B.“仇扰当远屏”一句是对唐将心理的揭示,“远屏”就是远远地拒敌于国门之外。C.第七句写兵士众多,第八句写军容严整,表明了唐军战斗力之强,预示了战争的胜利。D.末二句强调唐将取得了消除边衅的胜利,以“酣”修饰“战”表明胜利来之不易。2.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韦秀才赴举①顾况鄱阳中酒②地,楚老③独醒年。芳桂君应折,沉灰我不然。洛桥④浮逆水,关树接非烟⑤。唯有残生梦,犹能到日边。【注】①此诗作于贞元五年至九年诗人任饶州司户时。②中酒:醉酒。③楚老:屈原。④洛桥:洛阳之天津桥。⑤关树:潼关一带的树木。非烟:谓帝京祥云缭绕。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点明送别地点,下句暗用屈原的典故;“独醒”与“中酒”照应,耐人寻味。B.颔联上句预祝韦秀才登第;下句说“我”并不认为自己心若沉灰,透露出强烈的自信。C.颈联虚写,想象韦秀才赴京应举路上所见风景,借“非烟”意象暗示韦秀才如其所愿。D.与结尾劝慰被送之人的送别诗不同,本诗结尾的表现重心由被送之人转到了诗人自己。4.本诗尾联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都写了诗人对余生的认知,但表达的情感内涵却有很大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湖南客中春望顾况①鸣雁嘹嘹北向频,渌波何处是通津。风尘海内怜双鬓,涕泪天涯惨一身。故里音书应望绝,异乡景物又更新。便抛印缓从归隐,吴渚香莼②漫吐春【注】①顾况:中唐著名诗人,苏州(古属吴地)人。②香莼:莼菜。《世说新语》记载,晋人张翰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归乡。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起兴,以声声鸣叫、频繁北返的大雁反衬宦游难归、充满苦闷的自己。B.颔联第一句“风尘”喻指战乱,因天下处处动荡不安,诗人两鬓斑白,顾影生怜。C.颔联第二句直抒胸臆,诗人涕泪交流,为沦落天涯、孤孑一身而深感凄楚、哀痛。D.颈联上句写对“故里音书”已绝望,下句白描春日他乡之景,以哀景衬哀情。6.请简要赏析本诗的尾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刘禅奴弹琵琶歌顾况乐府只传横吹好,琵琶写出关山道。羁雁出塞绕黄云,边马仰天嘶白草。明妃愁中汉使回,蔡琰愁处胡笳哀。鬼神知妙欲收响,阴风切切四面来。李陵寄书别苏武,自有生人无此苦。当时若值霍骠姚,灭尽乌孙夺公主。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昭君先后被迫嫁给匈奴王父子,蔡文姬被匈奴左贤王掳走,流落边地,二人皆“愁”。B.李陵出征匈奴被擒而投降,苏武出使匈奴被扣而不屈,李陵书别苏武,苦楚难以言诉。C.诗歌在写琵琶声的同时,还联想到相关历史人物,两相结合突出曲调慷慨雄壮的特点。D.本诗借古讽今,影射现实,寄寓感慨,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也运用类似手法。8.同样是写琵琶演奏,白居易的《琵琶行》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本诗又寄寓了作者的哪些情感呢?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郑女弹筝歌顾况郑女八岁能弹筝,春风吹落天上声。一声雍门泪承睫,两声赤鲤露鬐鬣①,三声白猿臂拓②颊。郑女出参丈人时,落花惹断游空丝。高楼不掩许声出,羞杀百舌黄莺儿。[注]①鬐鬣:指鱼的脊鳍和鳃盖。②拓:托、举。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揭示了诗歌的核心人物及主要事件,“歌”这一诗歌体裁与“行”“吟”一样都属于古体诗范畴,用韵较为灵活。B.“春风吹落天上声”将筝声与天上仙音相联系,巧妙地避开了对筝声具体音色的描绘,展现出诗人独特的艺术构思。C.诗歌化用战国时齐国琴师雍门子周鼓琴使孟尝君涕泪交加的典故,写出郑女恨无知音的悲苦之叹。D.“一声”“两声”“三声”,三个数量词既是对弹奏过程的如实记录,也逐步推进了对音乐效果的夸张描述,韵味悠远。10.本诗和《李凭箜篌引》都善于从侧面对精彩的音乐进行描写,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大理张卿顾况(唐)春色依依惜解携,月卿今夜泊隋堤。白沙洲上江蓠长,绿树村边谢豹①啼。迁客比来无倚仗,故人相去隔云泥。越禽②唯有南枝分,目送孤鸿飞向西。[注]①谢豹,鸟名,即子规。②越禽,南方的鸟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送别友人的时间、地点,用拟人的手法将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描绘得别致动人。B.颔联融情于景,写出了白沙洲上水草茂盛生长,绿树村边杜鹃悲啼,渲染了离别之人心中的悲愁。C.颈联直抒胸臆,用“迁客”点出了友人被贬的身份,直接表达对友人远行无所倚仗的牵挂之情。D.尾联化用《古诗十九首》中“越禽巢南枝”的诗句,与孤鸿向西飞的画面结合,将友人天各一方的形象地描摹出来。12.古诗中在结尾常常以景结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答案1.D 2.这首诗表达的是唐将在听到敌人入侵的消息后,决意扫清外患、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末二句强调唐将取得了消除边衅的胜利,以‘酣’修饰‘战’表明胜利来之不易”错误,从第九句的“祈”字看,胜利尚未到来,诗中以“酣”修饰“战”表明了战争的激烈。故选D项。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然后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的意象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从诗歌标题来看,“塞上曲”表明这是首边塞诗,边塞诗一般表达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从诗中的内容来看,诗的前两句写狡猾的敌人开始向南侵犯,,战争的尘烟飞扬弥漫着北部的边境,突出了唐朝边境紧张的战争形势,三、四句写唐朝的将士对敌人的侵扰充满了激愤,下决心要将敌人驱除得远远的,“金革卧不暖”是说将士们睡觉时披革戴甲,已做好了战斗准备,“起舞霜月冷”指将士们在寒月秋霜中起身舞剑,这两句表现了唐将意欲杀敌建功、保家卫国的心理,七、八两句,一写兵士众多,一写军容严整,突出了唐军的战斗力之强,预示了战争的胜利,最后两句与开头写的敌人的气势、上两句所写的唐军的战斗力形成呼应,“祈”表现的是对战争胜利的渴望,由此可知,全诗表现了唐将决意扫除外患、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情。【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3.B 4.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抒发的是迟暮之年仍渴望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②本诗尾联说余生只能在梦境中到达帝都,联系上文的“楚老”“沉灰”等意象,可见该联抒发了诗人年迈坎坷、仕途多舛、壮志未酬的失落、绝望之情。【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B.“‘我’并不认为自己心若沉灰,透露出强烈的自信”理解有误。然:同“燃”。“不然”不能理解为“不以为然”。“沉灰我不然”,是以死灰自比,表达自己被贬之后对仕途不再抱任何幻想。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古代诗歌思想情感内涵的能力。题干着眼于尾联,与经典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关联,从情感内涵角度设问,要求考生进行比较鉴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抒发的是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宏伟抱负。本诗尾联“唯有……犹……”呼应上文“楚老独醒年”“沉灰我不然”,抒发的是年迈坎坷、仕途舛逆的失落、绝望之情。因此,二者表达的情感内涵是明显不同的。5.D 6.①联用典。诗人以张翰因思念家乡莼菜美、鲈鱼脍,从而弃官归隐的故事,表达作者也要效法前贤,弃官不做,归隐于故乡。②虚写(想象)诗人想象故乡小洲边莼菜茁壮生长,散发出阵阵清香的情景,从而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③以景结情。以想象之景结束抒情,表达了强烈的思乡归隐之念。【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以哀景衬哀情”错误,“故里音书应望绝,异乡景物又更新”,“异乡景物又更新”是乐景,而“故里音书应望绝”是哀情,故应为乐景哀情。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分析设题句子所写的内容,接着分析使用的手法和达到的效果。本题要求“简要赏析本诗的尾联”。“便抛印缓从归隐,吴渚香莼漫吐春”,尾联是说从此之后弃官归隐,故乡小洲边的莼菜生长茂盛,散发阵阵清香;结合注释二“香莼:莼菜。《世说新语》记载,晋人张翰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归乡”可知,尾联后一句使用典故,借典故表达归隐之思;结合标题“湖南客中春望”可知,此时诗人身在旅途,由此可知尾联所写故乡情形属于想象,是虚写,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最后一句“吴渚香莼漫吐春”描写的对象是故乡的莼菜,是写景,这是以景结情。7.C 8.①对刘禅奴琵琶曲的欣赏;②对羁留边塞的历史人物(王昭君、蔡文姬、李陵、苏武等)的同情;③对当朝抗击匈奴将领无能(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C.“突出曲调慷慨雄壮的特点”理解有误,“明妃愁中汉使回,蔡琰愁处胡笳哀。……李陵寄书别苏武,自有生人无此苦”,由“哀”“苦”知道应该是突出曲调“悲怨凄凉”的特点。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由“鬼神知妙欲收响,阴风切切四面来”可知从侧面突出刘禅奴琵琶曲的感染力,表达了对刘禅奴琵琶曲的欣赏;“明妃愁中汉使回,蔡琰愁处胡笳哀。……李陵寄书别苏武,自有生人无此苦”,王昭君先后被迫嫁给匈奴王父子,蔡文姬被匈奴左贤王掳走,流落边地,二人皆“愁”。李陵出征匈奴被擒而投降,苏武出使匈奴被扣而不屈,李陵书别苏武,苦楚难以言诉。可知表达了对羁留边塞的历史人物(王昭君、蔡文姬、李陵、苏武等)的同情;“当时若值霍骠姚,灭尽乌孙夺公主”,作者认为如果有像霍骠姚一样的人物,不至于打败仗,表达了对当朝抗击匈奴将领无能(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9.C 10.①用听众的感受表现音乐魅力。本诗通过听众的反应和动物被音乐吸引的状态来烘托郑女筝声的动人,听众听后落泪,赤鲤露出鱼鳍,白猿托颊倾听,反映出郑女筝声的感染力之强,展现出音乐的强大魅力;《李凭箜篌引》写李凭的乐声仿佛使老鱼瘦蛟都随着乐声起舞,月宫中吴质彻夜不眠,玉兔被露水打湿却浑然不觉,以听众的反应从侧面表现出乐声的美妙动人,具有摄人心魄的魅力。②以环境烘托音乐氛围。本诗“春风吹落天上声”句使得乐声与春风相互交融,衬托出郑女弹筝的乐声像灵动的春风一样,仿佛来自天上,具有超凡脱俗、空灵美妙的特点;《李凭箜篌引》中“十二门前融冷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通过写长安城的月光变得温煦,衬托出乐声的温暖柔和;以乐声传到天上,震裂补天之石,引来秋雨,衬托出音乐的高亢激昂,侧面写出乐声的感染力。【导语】在古代诗歌的星河中,音乐之美常被诗人用妙笔绘就。顾况的《郑女弹筝歌》便是其中璀璨一笔。诗中郑女八岁便能弹筝,其音如春风携来天籁。她的筝声魔力非凡,能让听者落泪、赤鲤显形、白猿动容。这一曲筝音背后,有着怎样的艺术魅力?且一同走进诗中探寻。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写出郑女恨无知音的悲苦之叹” 错误。诗歌化用雍门子周鼓琴使孟尝君涕泪交加的典故,是为了通过这一典故中琴音的感染力,来侧面烘托郑女弹筝技艺高超,其筝声如同雍门子周的琴音一样,能引发人们强烈的情感反应,而不是为了表现郑女恨无知音的悲苦之叹。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用听众的感受表现音乐魅力:在《郑女弹筝歌》里,“一声雍门泪承睫”,化用雍门子周鼓琴的典故,体现出听众听闻郑女筝声后如孟尝君般涕泪交加,“两声赤鲤露鬐鬣,三声白猿臂拓颊”,写赤鲤、白猿被筝声吸引,这些都生动地展现出郑女弹筝技艺高超,其筝声感染力极强,侧面烘托出音乐的强大魅力。《李凭箜篌引》中,“老鱼跳波瘦蛟舞” 描绘了老鱼瘦蛟随着李凭乐声起舞的画面,“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刻画了吴质倚树不眠、玉兔被露水打湿却浑然不知的情景,以听众(包括神话中的人物和动物)的反应,从侧面突出李凭乐声的美妙动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摄人心魄。②以环境烘托音乐氛围:《郑女弹筝歌》的 “春风吹落天上声”,将春风与郑女的弹筝声相融合,营造出一种空灵美妙的氛围。春风给人灵动、轻柔之感,此句衬托出郑女弹筝的乐声如同从天上飘来,超凡脱俗,充满了空灵之美。《李凭箜篌引》中,“十二门前融冷光”,长安十二门前的月光因李凭的乐声变得温煦,以月光的变化衬托出乐声的温暖柔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竟能震裂补天石并引来秋雨,通过这种奇幻的环境描写,衬托出音乐高亢激昂,从侧面体现出乐声强大的感染力。11.C 12.(1)尾联写景,以越禽南飞,孤鸿西飞的画面,将友人天各一方的形象描摹出来,渲染了离别的悲愁。(2)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友人被贬的身份”错,“迁客比来无倚仗”说自己是“迁客”,点明被贬的身份,写出故人离去,自己无所倚仗的孤独。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尾联“越禽唯有南枝分,目送孤鸿飞向西”意思是,诗人与友人分别,就像那越鸟向南飞,孤鸿向西飞一样,从此天各一方。此处化用《古诗十九首》中“越禽巢南枝”的诗句,与孤鸿向西飞的画面结合,将友人天各一方形象地描摹出来。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尾联写景,以景结情,把对友人的离别之情寄寓在景物的描绘之中,使离情抒发的更加含蓄和深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