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戎昱诗歌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辰州建中四年多怀①戎昱荒徼辰阳远,穷秋瘴雨深。主恩堪洒血,边宦更何心!海上红旗满②,生前白发侵。竹寒宁改节,隼静早因禽③。务退④门多掩,愁来酒独斟。天涯忧国泪,无日不沾襟。【注】①此诗作于戎昱被贬辰州(治所辰阳,今湖南怀化)任上。②此句指藩镇割据,战乱四起。③禽:通“擒”。④务退:处理完公务之后。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起笔描写所居之地偏僻荒远,又适逢连绵瘴雨,透露出诗人孤寂伤感的心境。B.诗人此时虽然远离京城,但仍表示为报答皇恩甘愿倾洒热血,誓死不移忠贞之心。C.诗人用被擒的隼鸟作比,形象地表达了对于自己被贬远地的愤怒、怨恨和无奈。D.诗歌的最后四句从日常生活场景入笔,用语平易朴实,忧国忧民之情显豁浓烈。2.后人多认为,戎昱在诗歌创作上追摹杜甫。请以本诗“海上”两句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为例,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上湖南崔中丞①戎昱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注】崔中丞,即崔瓘。崔瓘时任湖南军政长官,戎昱此时来到湖南,做崔瓘的幕僚。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泥岂合得相亲”以反问的语气表明了自己和崔中丞地位悬殊。B.颔联“举世尽嫌”和“唯君不弃”形成对比,重在讽刺世人不识贤才。C.颈联化用季布“一诺千金”的典故,委婉含蓄,为尾联直抒胸臆张本。D.本诗前两联侧重写崔,后两联多写己,前后映照,使整首诗结构浑成。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塞下曲·其六 戎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注】①骎骎: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为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边塞战场上的景象,北风凛冽,战马奔腾,气势雄壮,为边将的出场做了铺垫。B.颔联选取了“戍楼月”这一典型物象来烘托边将的形象,表现了边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C.“铁衣霜露重”中的“重”字语意双关,既指秋季边地霜重,又指将士久戍边地的苦难之深重。D.“战马岁年深”是说陪着边将的战马已经在边关好多年了,侧面烘托了边将的戍边之久。6.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桂州西山登高上陆大夫戎昱①登高上山上,高处更堪愁。野菊他乡酒,芦花满眼秋。风烟连楚郡,兄弟客荆州。早晚朝天去,亲随定远侯②。[注]①戎昱,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仕途不畅,长期担任地方官员的幕僚。②定远侯:东汉名将班超,因平定西域有功,封定远侯。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门见山,呼应标题,交代自己登上高山后的心理感受,为全诗奠定了愁苦的基调。B.颔联通过把“野菊”“酒”“芦花”等意象组合在一起,表现了清冷的环境和诗人的心怀。C.颈联写诗人在高楼上看到风和烟雾一直蔓延到楚郡,想到自己的兄弟还客居在遥远的荆州。D.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情景交融,音韵和谐有致,语言质朴无华,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8.同是登高望远之作,戎昱《桂州西山登高上陆大夫》和杜甫的《登高》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采莲曲(唐)戎昱虽听采莲曲,讵识采莲心。漾楫爱花远,回船愁浪深。烟生极浦色,日落半江阴。同侣怜波静,看妆堕玉簪。9.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对仗看,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B.本诗虽是拟乐府旧题,但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创新。C.“讵识采莲心”句写采莲人的心别人难以理解。D.“日落半江阴”句写太阳下山半个江面都变得阴沉。10.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豪迈雄奇 B.清新高雅 C.深沉含蓄 D.刚劲凝练11.扣住“怜”字,赏析“同侣怜波静,看妆堕玉簪”两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戎昱去年长至①在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②。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北望南郊消息断,江头唯有泪阑干。[注]①长至:指夏至。夏至白昼最长,故称。②獬豸冠:指古代御史等执法官吏戴的帽子,后指御史等执法官吏。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是诗人对去年的回想,当时在长安受到重用时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B.诗人由眼前霜雪漫天的情景联想到自己被贬的处境,抚今追昔,感慨万千。C.颈联与辛弃疾的“梦回吹角连营”都表达报国之志难以实现的悲愤之情。D.身在南方的诗人在江边等不到北方的消息,深感绝望的同时不禁泪水纵横。13.全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诗篇简要分析。答案1.C 2.这两联诗句体现了戎诗与杜诗的相似之处:①都反映了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国家处于动荡离乱之中的现实,诗人此时身体衰弱,处境艰难,报国无门;②都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与个人心境的苦闷哀伤融合在一起,情感深沉蕴藉,感人至极,彰显了沉郁的风格特点。【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愤怒、怨恨和无奈”错误。从全诗来看,诗的基调是忧和愁,没有愤和恨。“隼静早因禽”中“静”应理解为静待为国效力的时机。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海上红旗满,生前白发侵”指藩镇割据,战乱四起,国家处于动荡离乱之中的现实,而自己此时被贬远地,已是满头白发,身体衰弱,但仍表示为报答皇恩甘愿倾洒热血,誓死不移忠贞之心。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与个人心境的苦闷哀伤融合在一起,情感深沉蕴藉。“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意思是: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的精神痛苦,感人至极,彰显了沉郁的风格特点。3.B 4.①对崔中丞的仰慕。以“山上青松”喻崔中丞,以“陌上尘”喻自己,字里行间充满了仰慕之情;②对崔中丞的感激。颔联写崔中丞在“举世尽嫌”时赏识自己,后两联写自己轻千金、重然诺,表达了对崔中丞知遇之恩的感激;③对才华的自信。诗人以“良马”“卧龙”自喻,流露出自信之情。【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重在讽刺世人不识贤才”错,原文为“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应是重在感激崔中丞对自己的赏识。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山上青松陌上尘”,以“山上青松”喻崔中丞,以“陌上尘”喻自己,自己与崔中丞有云泥只别,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崔中丞的仰慕之情。“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以良马喻自己,全世界的人都嫌弃自己,可是崔中丞却没有嫌弃自己贫穷、地位低微,而是赏识自己,作者充满感激之情。“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意思是即使千金也不能改变我的本性,为了诺言我会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不要说书生不会感激别人,我一定会报答我的恩人。意在表达作者会感激、报答崔中丞的知遇之恩。“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以“良马”“卧龙”喻自己,表现诗人对才华的自信。5.A 6.①巧用借代。烟尘弥漫至今,实际上是说战争至今不息,用“烟尘”代指战争,生动形象,具有画面感。②卒章显志。尾联抒发议论,写长久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无穷无尽的苦难,升华了主旨,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A.“战马奔腾,气势雄壮”错误,首联说北风吹凋白草,敌人的战马步步逼近,战场上的气氛是肃杀、紧张的。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这是诗人从边将的形象中自然引发出来的深深的感叹,表达了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恶。从注释来看,“卢龙塞”是古地名,此地形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此处使用借代的手法,以古地名代指这些兵家必争之地。“烟尘”则代指战争。诗句都以具体形象代事物,使诗句生动形象,具有画面感。尾联意为“自建塞初始,边境就一直不安宁,战争的烟尘一直飞扬至今”。诗句对前面塑造的守边将士的内心做了更深层次的解剖和引申,使思想在形象的基础上得到了自然的升华,此处抒发议论,卒章显志,从而揭示出更为深远的意义,写长久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无穷无尽的苦难,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7.D 8.相同:都表达了漂泊他乡的羁旅之愁以及独自一人登上高台的孤独寂寞之愁。不同:《登高》还表达了年老多病,以及忧国伤时的情操。 《桂州西山登高上陆大夫》还表达了想要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语言质朴无华”错误。颈联在描写风烟时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烟雾的弥漫。尾联在抒发自己的豪情时,运用了典故。所以语言质朴无华不合适。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登高》前两联写景,写作者登高远眺看到的夔州这个地方特有的秋景,后两联抒情,“万里”说明作者离家之远,“常作客”说明作者经常客居他乡,“百年”说明作者离家的时间之长,“悲秋”是作者在悲凉的秋天登高,所以抒发的是作者常年漂泊在外的羁旅之愁。“多病”说明作者年老多病。“独登台”说明作者是独自一人等上高台,亲朋好友不再身边,表达的是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愁。“艰难苦恨”不仅指作者自身的艰难潦倒,还包含国运的艰难,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所以还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操。《桂州西山登高上陆大夫》中首先交代自己登上高山后的心理感受,作者登上高山看到凄凉的秋景,作者满心的忧愁。“他乡酒”体现了作者漂泊他乡的羁旅之愁,作者只能借酒消愁。颈联写到作者在高楼上看到风和烟雾一直蔓延到楚郡,想到自己的兄弟还客居在遥远的荆州,体现出自己对兄弟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一人登高的孤独寂寞之情。而尾联运用东汉名将班超的典故,以班超自己,表现出自己也想像班超一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9.A 10.B 11.“怜”即是爱。“同侣怜波静,看妆堕玉簪”两句写纯洁可爱的采莲女爱惜那如明镜一样的“静波”,在船上探出身子,俯首水面照看自己的妆扮是否漂亮,以致于头上的玉簪都掉落水中。“怜”字,准确地刻画出采莲女的爱美之心,很有感染力。【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体裁和理解诗词的内容的能力。A.“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错误,诗题以“曲”命名,是唐代人拟乐府旧题所做的乐府诗;三、四两句“爱花远”与“愁良深”、五、六两句“极浦色”与“半江阴”不构成对仗,不符合律诗要求,故不是五言律诗。故选A。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的语言风格的能力。诗歌前一部分写因未采到喜爱的花朵而心生忧愁,后一部分写“同侣”因俯首看妆而将玉簪掉落水中,以后文“爱美之心”打断前文“未能得花的愁绪”,充分体现了“讵识采莲心”一句的内涵。诗歌描写了采莲女纯洁、活泼又可爱的美好形象,以“愁”和“怜”直接抒情,情感真挚,语言清新自然,毫无做作,展示出诗人的姿态高雅、清新脱俗。故“清新高雅”是本诗的风格。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炼字的能力。题目要求扣住“怜”字,赏析“同侣怜波静,看妆堕玉簪”两句,可以从字的含义、手法、作用、效果等角度加以分析。从字的含义看,“怜”,是“爱”的意思。“波静”如镜,采莲女心生喜爱,从船上探出身子,俯首照水细细照看自己的妆扮,以致于头上的玉簪都掉落水中,借“怜”字揭示了采莲女“怜”波静实际上是“爱”美心的体现;从效果上看, “怜”字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准确生动,有很强的感染力。12.D 13.①对比。将“去岁”和“今年”的际遇对比,表现诗人对仕途不顺的感慨。②虚实结合。“梦随”和“身寄”两句,一虚一实,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③直抒胸臆。“报国难”直接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身在南方的诗人在江边等不到北方的消息”,错误,诗中“北望南郊消息断”并没有点明具体的落脚点,“江头”也只是诗人“泪阑干”之处,而非“在江边等不到北方的消息”。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考生要对表达技巧有相应的了解,表达技巧包含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构思技巧。首联“去年长至在长安”和颔联“此岁长安逢至日”,去年的夏至日时,诗人还是意气风发的官员,而今年的冬至日,诗人却处在寒冷的雪霜中,“去年”夏至日和“今年”冬至日的际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且借助诗歌标题《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说明此时诗人处在被贬谪之时,内心感慨仕途不顺。颈联“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中,“梦随”句虚写自己在梦中跟随队伍前往报国,“身寄”句实写身处被贬之地,难以报国。该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之情。颈联“身寄穷荒报国难”句,“报国难”译为报效国家很难,此为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综上所述,整理答案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