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耿湋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耿湋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耿湋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日即事
耿湋①
数亩东皋宅,青春独屏居。家贫僮仆慢,官罢友朋疏。
强饮沽来酒,羞看读破书。闲花更满地,惆怅复何如?
【注】①耿湋于唐宝应二年(763年)举进士,不久任周至(今陕西周至)尉,四年任满后,罢居在家。此诗大约就写于此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居住在郊外,种着几亩薄田,过着隐士般的田园生活,日子很是清贫。
B.颔联以通俗的语言道破人情世故之淡薄:家贫官罢则僮仆怠慢、朋友见疏。
C.幸而尚可畅饮沽来美酒,诗人家里的藏书也很丰富,不必翻来覆去读破书。
D.以隐居为题材的诗歌往往着重表现生活的闲适与恬静,本诗可谓大异其趣。
2.同样是归隐田园,《春日即事》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为什么?试作简要比较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上将行
耿湋
萧关扫定犬羊群,闭阁层城白日曛。
枥上骅骝嘶鼓角,门前老将识风云。
旌旗四面寒山映,丝管千家静夜闻。
谁道古来多简册,功臣唯有卫将军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起句称强敌为“犬羊群”,表示了对敌人的蔑视。“萧关扫定犬羊群”指在萧关边塞,消灭了进犯的敌人。
B.第二句实写边关的景物,楼阁层城,落日余晖,景象雄浑壮阔。“闭”暗示了边关将士的严阵以待,防卫谨严。
C.颔联先写耳之所闻,再写眼之所见,有声有色。马是良马,将是“老”将,表明边关将士装备精良,能征善战。
D.“旌旗四面寒山映”写旌旗招展映照山川,侧面烘托军威强盛;“寒山”既交代边塞苦寒,又暗示战争形势严峻。
4.请简要说明尾联用典的好处。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塞上曲
耿湋
惯习干戈事鞍马,初从少小在边城。
身微久属千夫长,家远多亲五郡兵。
懒说疆场曾大获,且悲年鬓老长征。
塞鸿过尽残阳里,楼上凄凄暮角声。
5.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技巧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惯习干戈事鞍马,初从少小在边城”的意思是写自己少小长在边塞,早已习惯了戎马生活,从质朴的语言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哀伤情绪。
B.尾联“塞鸿过尽残阳里”描写了一幅夕阳西下,塞外的鸿雁已经纷纷飞走,消失在遥远的天际的夕阳鸿雁秋景图,意境辽远开阔,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
C.诗歌尾联以景作结,借助“塞鸿”“残阳”“暮角声” 等意象,营造了凄凉的意境,凸显长年战乱后的荒凉,也表现出诗人的伤感。
D.诗歌以边塞为题材,比较真切地描写出了在纷乱的时代背景下的个人遭际,不但是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饱含诗人个人情感。
E.全诗有叙事,有抒情,有景物描绘,意境优美恬静,于平淡质朴中,凸显长年战乱后的荒凉,展示了诗人戍边的感受。
6.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简要概括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喜侯十七校书【1】见访
(唐)耿湋
东城独屏居,有客到吾庐。
发廪因舂黍,开畦复剪蔬。
许酣令乞酒,辞窭【2】任无鱼。
遍出新成句,更通未悟书。
藤丝秋不长,竹粉【3】雨仍余。
谁为须张烛,凉空有望舒【4】。
注释:【1】侯十七校书:作者友人。校书,官职名。【2】窭:贫穷。【3】竹粉:附着在竹节旁的白色粉末。【4】望舒:代指月亮。
7.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交代了诗人在东城屏客独居的状态,为后文写友人来访时的心情做铺垫。
B.“发廪”二句,表现出诗人生活的辛劳,又暗含他招待友人时的真诚与热情。
C.“藤丝”二句,使用藤丝、竹粉和秋雨等意象,营造出了萧索、冷清的意境。
D.末句中“凉”字点出了秋雨后环境的特点,也表现出友人离去后诗人的孤寂之情。
8.下列诗句中的“任”字与“辞窭任无鱼”句中的“任”字,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B.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C.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秦观《南乡子》)
D.有井极甘便试茗,无花可插任空瓶。(赵师秀《移居谢友人见过》)
9.诗人因朋友到访而喜,诗中写了二人相处时的哪些“喜”?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陇西行
耿湋
雪下阳关路,人稀陇戍头。
封狐①犹未剪,边将岂无羞。
白草三冬色,黄云万里愁。
因思李都尉②,毕竟不封侯。
【注】①封狐:大狐,这里指边境敌人。②李都尉:西汉名将李广。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大雪”“稀”,言边地酷寒、人烟稀少;“阳关”“陇”,点明边塞诗的题材。
B.三、四句中边关将士的情感,与“燕然未勒归无计”句中流露出的情感是不同的。
C.五、六句蕴藉丰富,塞外之荒凉,时空之无限,心中之忧愁,皆熔铸在这十字之中。
D.全诗用字凝练,用典精当;写景壮阔,格调高昂,体现出了作者积极进取的胸怀。
11.人言此诗有“万里之愁”,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因何而愁。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路傍老人
唐 耿湋
老人独坐倚官树,欲语潸然泪便垂。
陌上归心无产业,城边战骨有亲知。
余生尚在艰难日,长路多逢轻薄儿。
绿水青山虽似旧,如今贫后复何为。(注)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写诗人见到老人的苦况以及向老人发问,后三联是老人自述。诗歌由对话组成,叙事具体,绘景细致。
B.诗句中的“余生”既指劫后余生的老人自己,又指幸存下来的人们。这句诗交代了战祸连绵、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C.诗歌第六句写老人在流浪途中经常受到轻薄儿的欺凌,这让老人的处境更为可怜。劫后余生本是幸事,但由此更加悲苦。
D.这首诗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以下层老百姓为主角,通过描写路旁老人的不幸遭遇,再现了战争对老百姓的无情伤害。
13.诗歌的颔联交代了什么事实?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C 2.(1)《春日即事》着重表现诗人青春隐居的抑郁不平、韶光易逝时不我待的惆怅和伤感。诗人是任满而罢居在家,不得已而隐居。(2)《归园田居》则真切抒发了诗人归隐山林、躬耕田园的自由和喜悦之情,以及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快慰、惬意与欢欣。诗人是主动辞官归隐,他本就热爱山林(田园),虽误入官场,但一直渴望归隐。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幸而尚可畅饮沽来美酒,诗人家里的藏书也很丰富,不必翻来覆去读破书”错误。“强饮沽来酒,羞看读破书”,诗人沽酒浇愁而已,并不快乐;仅有的藏书已翻来覆去读破,实在羞于再看。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春日即事》一、二两句开门见山,写他此时过着隐士般的田园生活。“青春独屏居”这句话透露出了他心里的烦闷:这样的年华,这样的时节,正是应该有所作为的时候,应该饱尝生活乐趣的时候,而自己却不得不独自被排斥在这种生活之外,这是不平的表现。这句诗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家贫僮仆慢,官罢友朋疏”,这是从人的关系方面说的。由于失去了官俸,仅靠几亩薄田生活,家境困窘,连僮仆都怠慢自己,不那么听使唤了。因为没有了权势,连朋友都渐渐疏远自己,不那么来往了。“强饮沽来酒,羞看读破书”,这是从贫居生活方面说的。“闲花更满地,惆怅复何如”,处处不如意,事事不称心,偏偏又看到落花满地,平添一段伤春的惆怅,韶光易逝,时不我待,这样的惆怅,不能不叫人伤怀。结合注释内容可知,诗人是任满而罢居在家,不得已而隐居。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诗人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诗人是主动辞官归隐。
3.D 4.①尾联巧妙用典,情感含蓄深沉。②用卫青的典故来赞美诗中上将的不朽功勋,祝愿这位上将像西汉名将卫青那样永载史册;③通过写对上将的美好祝愿,表达了诗人对扫除强虏、赢取和平安定局面的由衷欣喜,对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将士的赞美与景仰。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D项,“暗示战争形势严峻”分析错误,颈联的下句是“丝管千家静夜闻”,即千家万户夜弄“丝管”(音乐),描绘的是一幅和平安宁的温馨场景,因此,“战争形势严峻”与和平安详的场景相矛盾。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能力。赏析诗歌表达技巧,首先指出一个运用何种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歌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歌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要求简要说明尾联用典的好处。已经确定要赏析的表达技巧是用典。用典的好处是运用读者熟知的故事来表达情感,既含蓄委婉,又庄重典雅,言近旨远。解答时,应先说明典故的内容,再说明典故所表达的含义及情感。尾联“谁道古来多简册,功臣唯有卫将军”,“卫将军”指西汉名将卫青。意思是:谁说从古到今,这么多的史书,仅仅载了西汉长平侯卫青大将军一个人的大名?言外之意,除了卫青将军,还有为我们带来“丝管千家静夜闻”安定局面上将也将和卫青一样载入史册。这里是运用卫青的典故赞美扫除强虏,迎来“丝管千家静夜闻”安定局面上将的大名一定也会像西汉名将卫青那样,永载史册。既表达了对上将的美好祝愿,又表达了对扫除强虏、赢取和平安定局面的由衷欣喜,对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将士的赞美与景仰之情。
【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CD 6.①连年征战,久戍塞外的乡愁;②身份卑微,报国无门的怨愤;③年华易逝,容颜苍老的悲伤。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歌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干戈事”“身微”“家远”“年鬓”分析“乡愁”“报国无门”“年华易逝”的情感。
【解析】5.试题分析:A项,诗歌前两句写自己少小离家戍边,早已习惯于戎马生活,而不是从小长在边关。B项,“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错。E项,“意境优美恬静”不准确,应该是“苍凉、凄怆”。
6.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歌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干戈事”“身微”“家远”“年鬓”分析“乡愁”“报国无门”“年华易逝”的情感。
7.A 8.C 9.①不在意物质条件简陋,一起畅饮的喜悦。②畅谈交流的喜悦。③清雅美景相伴的喜悦。
【导语】耿湋此诗以简淡笔墨勾勒隐逸之乐:首联“独屏居”与“客到”对比,暗含惊喜;中二联舂黍剪蔬、诗酒论书,尽显贫中真趣;尾联“望舒”点睛,清辉代烛,烘托出超然物外的文人雅致。白描间见深挚,枯淡处得风流,唐人五律中上品。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表现出诗人生活的辛劳”错误。“发廪因舂黍,开畦复剪蔬”中,“发廪舂黍”“开畦剪蔬”是诗人为招待友人主动准备食物的动作,体现的是待客的真诚热情,而非“生活的辛劳”。诗句未强调劳作的辛苦,而是突出主人的殷勤。
C.“营造出了萧索、冷清的意境”错误。“藤丝秋不长,竹粉雨仍余”描绘的是秋日雨后藤丝轻垂、竹节带粉的清新景致,“秋不长”写藤丝在秋日未过度生长的疏朗,“雨仍余”留秋雨润泽后的洁净,整体营造的是清幽雅致的意境,而非“萧索、冷清”。
D.“也表现出友人离去后诗人的孤寂之情”错误。末句“凉空有望舒”中,“凉”字点出秋雨后空气的清爽,“望舒(月亮)”则增添了夜色的宁静美好。结合全诗,友人来访后诗人心境是愉悦的,诗句未体现“友人离去后的孤寂”,反而以月色收尾,暗含相聚后的平和惬意。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之炼字的能力。
“辞窭任无鱼”中的“任”意为“听凭、任凭”。句意:(即便)有摆脱贫困的想法,也能任凭(眼下)不如意的处境存在。
A.任:听凭、任凭。句意:身体寄托在天地之间,又能有多少时间呢?为什么不随心所欲,任凭自然地生死来去呢?
B.任:听凭、任凭。句意: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便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呢?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我照样安然度过一生。
C.任:即使、纵然,表假设让步。句意:都说如此高超的画技,如此美艳的人,可是看过之后却有些遗憾,可惜不是真人,不通情愫。这样美丽的女子,即使无情也是很动人的。
D.任:听凭、任凭。句意:有口井水格外甘甜,便取来试着煮茶;没有鲜花可以插瓶,就任凭空瓶闲置在一旁。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发廪因舂黍,开畦复剪蔬。许酣令乞酒,辞窭任无鱼”写到友人到访,诗人欣然忙碌备餐,打开粮仓舂米做饭,到菜畦采摘新鲜蔬菜。诗人任凭友人畅饮,甚至吩咐家人去乞酒添兴;虽因家境贫寒无鱼可食,却毫不在意。写出了二人不在意物质条件简陋,一起畅饮的喜悦。
②“遍出新成句,更通未悟书”写到二人分享新作诗句,探讨未解的书中奥义,在文学与思想的交流中达成精神共鸣,写出了超越物质的畅谈之乐。
③“藤丝秋不长,竹粉雨仍余”描绘了秋日雨后的清新:藤丝疏朗,竹节带粉,空气洁净湿润。夜色渐浓时,“谁为须张烛,凉空有望舒”,无需点灯,清凉夜空已有明月高悬,月光与清幽景致相融,为相聚增添了宁静美好的底色。这份因环境清幽而更显融洽的氛围,让相聚的喜悦更添一层惬意。
10.D 11.①边患未息。边境敌人仍然没有被消灭,国家处于战事之中。
②环境艰苦。边地苦寒,积雪封路,人烟稀少,将士们艰苦难耐,胜利无望。
③朝政昏暗。用毕生未能封侯的李广的典故,暗指朝廷昏庸腐朽,对边关将士赏罚不公。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体现出了作者积极进取的胸怀”错误。“积极进取”太绝对,因为作者在似乎有一种为国效力的愿望时,又同时害怕朝廷的刻薄寡恩。
故选 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开首两句“雪下阳关路,人稀陇戍头”描绘了一幅边疆积雪封路、人迹稀少的艰苦景象。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将士们英勇奋战,但遗憾的是“封狐犹未剪”,战事依旧,胡虏未灭,“边将岂无羞”那些将士们似乎应该感到羞惭。故诗人愁的是环境艰苦、边患未息。
“白草三冬色,黄云万里愁”这两句又转为写景,极写广阔的边疆白草遍地,寒冬季节,阴云密布,给人以艰难困苦、不胜愁苦之感,也喻示着战争还在进行。“因思李都尉,毕竟不封侯”,汉代的“飞将军”李广,他多年在边疆保卫了国家但朝廷又是怎么对待的呢!言外之意,似乎在批评朝廷的刻薄寡恩、赏罚不公。诗人愁的是朝政昏暗。
12.C 13.事实:老人无产业、无亲故,空有归心而无处可归;情感:对老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对罪恶战争的诅咒;对和平安定生活的企盼。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在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题干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A项,“绘景细致”错,是个最后两句。“绿水青山虽似旧,如今贫后复何为。”意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老人却历尽劫难,备尝辛酸,如今一贫如洗,真不知怎么办才好!”这两句借与大自然的对比,喊出了老人心中郁积已久的声音,对那个动乱的社会的控诉,并非“绘景细致”;
B项,“余生”有双重意义,一是指虎口余生,没有象“亲知”那样化为城边的战骨,二是说年纪老迈,剩下的生命已为日不多了,此处并不是指“幸存下来的人们”;
D项,“这首诗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分析错误,本诗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手法。
故选C。
13.此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的内容,其次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句来进行分析。
本题题干要求“颔联交代了什么事实?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颔联是“陌上归心无产业,城边战骨有亲知。”“陌上”,即老人面前的大路,“归心”即思归之心,接着句中又陡然来一转折“无产业”,虽然思归,可是故乡的产业已经荡然无存,回去又靠什么生活呢?假如有亲朋可以托付,或许仍然可以归乡,可是老人的“亲知”—— 亲戚和朋友,又都化为城边的战骨。前句强调有归心无产业,后句强调“亲知”战死。表达的情感可以从诗人、老人两个角度来分析、概括,即对老人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期盼。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诗中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句来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中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这样就能和参考答案非常接近,另外,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丢掉诗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