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课内精彩语段和拓展阅读 进阶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课内精彩语段和拓展阅读 进阶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课内精彩语段和拓展阅读 进阶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
一、课内阅读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 )。 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 ),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 )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按原文内容填空
2.作者按 的观察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从“ ”“ ” “ ”这几个词组可以看出来。
3.作者是从 、 这两个方面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 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宏大气势。
5.语段中把浪潮比作 、 和 ,让我们仿佛看到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的景象。
走月亮(节选)
①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  )。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  )的(  )……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②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7.读一读这段话,完成填空: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 ,闻到了 ,想到了 。
8.读画线的句子,我从“ ”这个字(词)中感受到 。
9.在作者吴然笔下,这个走月亮的夜晚是 的;穿越时空,在古人白居易的笔下,月亮是 的,因为“ , 。”
繁星(节选)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候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10.从选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安静——   好像—— 
11.选文写了作者在海上看繁星的情景及自己的感受。在选文中用“______”画出一句写实景的句子,用“ ”画出一句作者想象和联想的句子。
12.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半明半昧”写出了夜晚星星非常明亮的特点。
(2)“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13.选文的最后一句话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繁星的 以及对母亲和祖国的深切 之情。
阅读现代诗,完成练习。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14.选择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用“√”表示。
尽管(jǐn jìn) 一瞬(sùn shùn)
15.用简要的语言给诗中的两幅画面各取一个小标题,字数不超过所给的空格。
第一段:
第二段:
16.“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这句话运用 的修辞手法,体现了归鸟 的精神。
17.“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这句话用的修辞手法是 。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景象: 。
18.整首诗通过描绘 、 、 、 等景物,构成了一幅 的画面。
二、拓展阅读
南山春色
阳春三月,我和外婆到南山去游玩。
________在山脚上就看见满山坡粉红的茶花在微微的春风中绽开笑脸,迎接来自各地的客人。
________这儿的茶花不仅数目多,种类也很多,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有的茶花早就盛开了,有大红的、粉白的、桃红的、纯白的;有的茶花才长出花骨朵儿,小小的,可爱极了!无数的茶花像一个个小仙女在花枝上尽情嬉戏玩耍。路边长着许多翠绿的小草。空气中不时飘荡着茶花和小草的芳香。
________我们来到了观景台脚下,啊,真是雄伟!我们顺着石阶爬到了观景台顶——群山的最高点。真是太高了!我慢慢伸出手,拉住前面的栏杆,眼前豁然开朗,茂盛的林海被一层轻纱似的薄雾笼罩着,真是美丽极了!
随着人流走下观景台,我的心还在怦怦直跳呢!
19.联系上下文,把下面三句话分别放在文中的横线上。
①过了一会儿,我和外婆顺着山路终于爬上了山顶。
②走在山路上,我们不停地欣赏着路旁的茶花。
③我和外婆下了车,来到山脚下。
20.按游览顺序,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山脚下→( )→( )→( )→走下观景台
21.第3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
22.按要求摘抄句子。
(1)描写“我”观赏茶花时的感受:
(2)描写“我”登上观景台时的感受:
钱塘江秋潮
①九月的一天,我来到钱塘江边,观赏那举世闻名的钱塘江秋潮。
②江边,几座山峰突起。山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一片。山顶上,人们正焦急地望着地平线,等待着秋潮到来。
③开始,远处的江面( )。突然,远处的江面上出现了一个个小白点。不一会儿,那白点连成一条细长的白线,侧耳倾听,隐隐传来“轰隆、轰隆”的响声,一瞬间,就像擂起了阵阵战鼓,震耳欲聋。转眼间,潮水便涌向眼前,( ),旋涡急转,浪花飞溅,好似一座巨大的水墙,气势犹如万马奔腾,令人心惊胆战。潮水涌来,( ),掀起七米多高的浪头,声传数十里,我为“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自然景观所折服!
④啊,钱塘江秋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23.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短的词语。

2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一个词语概括是: 。
25.下面这些词语都是描写潮水的,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波涛起伏 水平如镜 汹涌澎湃
26.《观潮》一文是以总分结构来写的,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形式先交代了观潮的 、 、 。结尾与《观潮》的开头有着异曲同工之感,都赞美了钱塘江大潮是 。
山里的月亮(节选)
①月,穿一身美丽的素装,款款地走来了……
②在山里,他一走进我们的夜晚,大伙儿就格外高兴起来——
③当一片片皎洁的光辉轻轻洒向远远近近的房屋、树林、山冈、田野时,你会觉得仿佛是一阵隐隐约约的歌声在山野里飘散开来,那景致,可美极啦。
④他款款地走来,不声不响地为草丛里的蟋蟀、瓜蔓上的纺织娘、豆棚里的蝈蝈儿,为稻田中的青蛙,为欢乐的萤火虫,布置出一个银色、恬静的舞台,让它们尽兴地弹琴、歌唱、跳舞。
⑤他款款地走来,来到河边芦苇丛上空,静静陪伴我们玩起了“藏猫猫”的游戏。大伙儿的笑声呵,被月儿用银粉涂得亮亮的,从河湾像芦花一样飞起……
⑥望着月儿,我常常想:他是一位慈爱的老爷爷,圆圆的脸庞永远是那么柔和地微笑着,漫山遍野的月光多像他飘拂的白胡须啊!
⑦有时候,他还摇着一只弯弯的船儿停在村头树梢尖,是来接我们去跟天上的孩子……
⑧午夜,大伙儿都睡了,他还没有离去,又给每个孩子的梦插上透明的翅膀,去遥远的天地飞翔……
⑨在山里,月亮一走进我们的夜晚,大伙儿的梦就格外香甜。
27.按要求写词语。
(1)远远近近
(2)不声不响
28.根据解释写词语。
(1)朴素淡雅的装束。( )
(2)不明显,模糊不清。( )
(3)布满山冈原野,形容数量很多,到处都是。( )
29.望着月儿,“我”常常想到什么?
30.读画横线的句子,想一想,月亮接“我们”去跟天上孩子干什么呢?
沙漠落日
①在暑假的旅途中,我有幸看到了沙漠落日,那壮观的景象,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萦绕。还没上火车,就听到别人说沙漠的傍晚是一( )胜景,于是我就留心起来了。当列车刚驰上辽阔的腾格里大沙漠的时候,正是夕阳西下的时间。在茫茫的沙海中奔波了一天的太阳,此时又红又大,看起来也不是白天那般耀眼了。原本荒凉的沙漠,披上了一( )柔和的色彩,不再是白得刺眼的单一的沙光了。这时,天空中的云朵儿也似着了一( )淡黄的衫儿,飘移不定。随着这云衫儿色彩的加浓,橙红的太阳也渐渐接近地平线了。当太阳挨到地平线上的一刹那,天地间好像忽然变了样:西边天上层层的云堆好似被胭脂染过一般,蓬蓬松松、悠然自得地飘在那晶莹透彻的碧空上,似一( )光滑的蓝缎上绣上了层层橙红的花纹儿。在蓝天、彩云的陪衬下,浩瀚的沙漠也显得别样的美。蒸腾起来的水汽淡淡地笼罩在沙漠上空,隐隐闪现着七色的光圈。远处沙丘上的沙生植物,在红晕的光的包围下,似生在凌霄上的仙花瑶草一般。偶尔掠过的鸟雀,也给这静态的美添上了一丝动的生机……
②太阳只剩半个了,但是仍不肯马上走到地那边。它在这最后的几分钟内,尽着全力装饰打扮着世界。橙红的云更红了,连东边天上的云,也镶着一( )淡黄的边儿。满天绯红的云似裱在蓝油光纸上的重重叠叠的花瓣儿,并且变幻着各种繁乱的形态。整个沙漠被霞光笼罩着,色彩变得柔和极了。那橙红的光融入蒙蒙的雾气中,不时闪光的沙漠绿洲像在雾光中浮动着。飘浮不定,一( )晚归的骆驼突然间出现在那线条优美的沙丘上,脖下的大铃铛依稀可见,高耸的驼峰和庞大的躯体也披上了一层光。它们列着长队,从容不迫地迈着阔步。
③太阳终于下去了,天渐渐地暗下来,曾经绚烂的云变成了深褐红色。大漠的雾渐渐浓了,沙丘渐渐地不明显了,刚才闪入视线的驼队也变得模糊不清。白天热得炙人的暑气渐渐地融入了深沉的暮色。
31.选择恰当的量词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层 件 队 道 块 个
32.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 的作用,其中“ ”这一短语概括了文章的中心。
33.作者是按___________顺序写沙漠落日的。( )
A.时间 B.地点转移 C.空间
34.本文多处用到了拟人手法,请用“ ”画出一处这样的句子,并说说好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我们祖国风光秀丽,还有许多风景名胜也都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如 、 、 等。
参考答案
1.人声鼎沸 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山崩地裂 2. 从远到近 从远处 再近些 越来越近 3. 声音 形态 4. 比喻 夸张 5. 白线 水墙 战马
【导语】这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语段颇具艺术感染力。作者采用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通过听觉(隆隆声)和视觉(白线、水墙)的双线描写,生动展现潮水奔涌的壮观景象。比喻手法的运用尤为出色,将浪潮比作战马、水墙等,既形象又富有气势。短句的节奏感与潮水推进的动势相得益彰,特别是“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等四字短语的运用,强化了排山倒海般的视觉冲击力。全文通过多感官描写和动态刻画,成功营造出令人震撼的现场感。
1.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默写。
书写时注意“鼎”“静”“接”“裂”的正确写法。
2.本题考查对文章观察顺序的理解与信息提取能力。
结合文中第①自然段“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第②自然段“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可知,文中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以“从远处”点明最初的观察位置;接着“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中,“再近些”体现了观察视角向近处的移动;最后“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越来越近”进一步强调了浪潮不断逼近、观察距离持续拉近的过程。“从远处”“再近些”“越来越近”这三个词组串联起了浪潮从远处出现到逐渐靠近的整个观察过程,完整展现了从远到近的观察顺序,让读者能跟随作者的视角,逐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由远及近的壮观景象。
3.本题考查对文章描写角度的把握。
作者是从声音、形态这两个方面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文中对声音的描写十分生动,比如文中第①自然段“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一开始就用“隆隆的响声”和“闷雷滚动”的比喻,让读者先从听觉上感受到大潮的到来;随着大潮逼近,又有第②自然段“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的描述,进一步强化了声音的震撼力。而在形态方面,作者同样细致刻画,先是第②自然段“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展现了大潮初现时的样子;接着第②自然段“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描绘出浪潮靠近时的壮阔形态;最后第②自然段“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大潮奔腾而来的磅礴气势。这声音、形态两方面的描写相互结合,全方位地展现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4.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
结合文中第②自然段“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可知,句子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中,将浪潮比作千万匹齐头并进的白色战马,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浪潮奔腾时的形态和磅礴气势,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中,“山崩地裂”以及大地被震得颤动,对大潮声音的威力进行了极度夸大,强调了声音的巨大和震撼力,这两种修辞手法相结合,从形态和声音两方面,有力地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宏大气势。
5.本题考查对文章比喻修辞的识别与理解。
语段中作者巧妙运用比喻,赋予浪潮鲜活又震撼的形象。结合文中第①自然段“过了一会儿,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可知,此时浪潮初现,作者将其比作“白线”,那细长的一抹横在江面与天际之间,让我们仿佛看到远处浪潮如一条灵动的白线,正缓缓勾勒出大潮来临的初始轮廓,带着一种神秘而新奇的意味。文中第②自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可知,随着浪潮推进,作者又把浪潮比作“水墙”,那高高涌起、翻滚着的浪头,真如一堵坚固又雄伟的墙矗立在江面,让我们直观感受到浪潮的磅礴气势与雄伟之姿。文中第②自然段“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可知,当浪潮近在眼前,作者将浪潮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瞬间,那奔腾不息、勇往直前的画面跃然眼前,让我们仿佛看到钱塘江大潮以排山倒海之势汹涌而来,尽显奇特、雄伟、壮观的景象。
6.河床 新鲜 花瓣 7. 鹅卵石布满河床,小水塘抱着月亮 山草和野花的香味 白天,妈妈洗衣裳,“我”用树叶作小船的情景 8. 哟 “我”看到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的惊喜之情 9. 奇妙 可爱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导语】这篇节选自《走月亮》的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充满诗意的夜晚。作者以溪水、月光、鹅卵石等自然元素为背景,巧妙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温馨的母子互动场景。
6.本题考查补充课文内容。
书写时注意“瓣”的正确写法。
7.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
从文中第①自然段“细细的溪水……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可知,“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鹅卵石布满河床,小水塘抱着月亮。
从第①自然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可知,“我”和阿妈走月亮时,闻到了山草和野花的香味。
从第①自然段“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 可知,“我”和阿妈走月亮时,想到了白天阿妈在溪里洗衣裳,“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花瓣。
8.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首先要仔细阅读第①自然段画线句子,分析句子中的每个字词,找出具有表现力、能够传递情感或体现特点的关键字词。 然后结合句子的整体语境以及文章的主题和氛围,思考这个关键字词所表达的含义、营造的氛围或带来的感受等。
示例:读画线的句子,我从“抱”这个字中感受到小水塘的可爱以及作者对小水塘、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9.本题考查拓展性思维。
首先需要从给定的《走月亮》选段中体会作者笔下夜晚的特点,可通过选段中对溪水、鹅卵石、小水塘等景物的描写,以及作者和阿妈走月亮时的温馨氛围来感受。
然后要联想到古人白居易笔下与月亮相关的诗句,需要回忆平时积累的白居易写月的诗词,找到能体现月亮特点且符合情境的诗句。
示例:在作者吴然笔下,这个走月亮的夜晚是温馨、美好、富有诗意的。穿越时空,在古人白居易的笔下,月亮是静谧、澄澈的,因为“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0. 静寂 仿佛 11.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12. × × 13. 喜爱 怀念
【导语】这是著名作家巴金《繁星》中的一段描述,展现了作者在海上欣赏繁星的场景和由此产生的深切感受。作者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梦幻般的境界,令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温暖。最后,作者将自己比喻成母亲怀中的孩子,传达了对大自然的深爱和依赖,也隐喻了对母亲和祖国的深情。
10.本题考查近义词。
“安静”意思是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这句话中“静寂”有安静的意思,用来形容海上的夜很安静。故“安静”的近义词是 “静寂”。
“好像”意思是有些像,仿佛。“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和“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句话中“仿佛”和“好像”意思相近,都表示一种感觉上的相像。故“好像”的近义词是“仿佛”。
11.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子。
实景是指作者实实在在看到的客观景象,没有经过想象加工。 想象和联想则是作者在看到实景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产生的新的形象或感觉。
写实景的句子:“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
这句话直接描写了作者在海上看到的真实景象,包括深蓝色的天空、半明半昧的星星以及船动星也动的状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想象和联想的句子:“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这里作者通过“仿佛看见”“仿佛听见”表达了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在柔和、静寂、梦幻的海上之夜,作者望着星星,产生了星星在对自己眨眼、小声说话的想象,使星星更加生动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星星的喜爱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的陶醉之感。
联想的句子还有:“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这一句作者在看星星时,由于眼睛逐渐模糊,把星星想象成了萤火虫在周围飞舞。
1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1)“半明半昧”意思是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这个词语并不是在强调星星非常明亮,而是描绘了星星明暗交替的状态。 例如,我们可以想象在天空中有一些星星的光忽隐忽现,就像闪烁的信号灯一样,有明有暗。所以“半明半昧”不能体现星星非常明亮的特点。
故该说法是错误的。
(2) “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句话运用的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一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 在这里“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是作者的想象,把星星拟人化了,赋予星星人的行为(说话),这种修辞手法是拟人。
故该说法是错误的。
13.本题考查句子表达的情感。
首先理解句子的含义,“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睡在母亲的怀里”体现出一种亲密、依赖的情感。联系上下文,作者在描写繁星的美好,这种美好让作者有了像孩子在母亲怀里一样的感受。故最后一句话“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体现了作者在仰望星空时的满足与宁静,表现出对大自然和繁星的热爱,同时将自己比作小孩子睡在母亲怀里,表达了对母亲和祖国的深切依恋之情。
14.jǐn(√) shùn(√) 15.倦鸟归巢 江上斜阳 16. 夸张 摆脱负重,追求自由 17. 拟人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映照着江边丛生的芦苇。红艳的晚霞给摇曳的芦花染上了胭脂,就像姑娘羞红的脸颊 18. 归鸟 斜阳 清江 芦苇 江边秋天黄昏时
【解析】14.本题考查字音。
尽:读“jìn”,释义:1、完。2、达到极限。3、终结;结束。4、全部使出等。读“jǐn”,释义:1、力求达到极限。2、介词。引进范围的极限,表示不得超过等。
句子中的“尽管”的“尽”是力求达到极限的意思。故选“jǐn”;
瞬间:转眼之间。故“瞬”选“shùn”。
15.本题考查拟写标题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含义,然后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概括,写出标题。
对诗句分析可知,第一段的诗句中“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中抓住“归巢、鸟儿、倦了”这几个关键词语进行概括,可拟题为“倦鸟归巢”。
第二段的诗句中“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中抓住“斜阳、江上”这两个关键词语进行概括,可拟题为“江山斜阳”。
16.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句中夸大了斜阳落下的景象,夸大其词的说成是鸟儿一双翅膀让斜阳“掉”到江上,故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出众可以看出归鸟勇敢地挣脱束缚,获得自由的强烈愿望和力量。
17.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和想象写话。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句子中的“白头”“红颜”是形容人的外貌特征,“妆成”是人的动作,句中把芦苇人格化,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芦苇被夕阳映照后,由白变红的景象。结合对句子的理解,发挥想象写出这句话的景象即可。如:夕阳西下,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在一瞬间,白头的芦苇瞬间变成了火红的颜色,构成了一幅黄昏江面的美景图。
18.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阅读全诗可知,结合诗句“ 归巢的鸟儿”可知,有“归鸟”;结合诗句“ 还驮着斜阳回去。”可知,有“斜阳”;结合诗句“ 把斜阳掉在江上”可知,有“江上”;结合诗句“ 头白的芦苇,”可知,有“芦苇”;全诗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刻画出了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见到的景色,构成了一幅“秋天晚上江面上的黄昏”的画面。
19.③ ② ① 20. 山路上 观景台脚下 观景台顶 21.这儿的茶花不仅数目多,种类也很多,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22. 这儿的茶花不仅数目多,种类也很多,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真是太高了!真是美丽极了!
【解析】19.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掌握。
注意文中表示地点的词语,根据每段的内容选择正确的句子。
第二段主要写在山脚下看见了茶花,所以选③;
第三段主要写看到了很多色彩丰富的茶花,所以选②;
第四段我们在观景台顶看到的景色,所以选①。
20.本题考查提取短文关键信息。
从第二段“我和外婆下了车,来到山脚下。”是写山脚下;从第三段的句子“走在山路上,我们不停地欣赏着路旁的茶花。”可知写的是山路上;从第四段的“我们来到了观景台脚下”可知到的是观景台脚下;从第四段的句子“我们顺着石阶爬到了观景台顶”可知到的是观景台顶。所以顺序是山脚下→山路上→观景台脚下→观景台顶→走下观景台。
21.本题考查找中心句。
中心句就是高度概括本段或是本篇文章的中心意思的句子。有的在段落的开头,起概括和总述的作用;有的在段落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的在段落的末尾,起归纳和总结的作用。
第三段主要写看到了很多色彩丰富、种类多的茶花,所以中心句是:这儿的茶花不仅数目多,种类也很多,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22.本题考查提取短文关键信息。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1)句子“这儿的茶花不仅数目多,种类也很多,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是描写“我”观赏茶花时的感受。“心旷神怡”意思是: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2)从句子“真是太高了!我慢慢伸出手,拉住前面的栏杆,眼前豁然开朗,茂盛的林海被一层轻纱似的薄雾笼罩着,真是美丽极了!”可知描写“我”登上观景台时的感受的句子是:真是太高了!真是美丽极了!
23. 突然 不一会儿 一瞬间 转眼间 24.人山人海 25.水平如镜 波涛起伏 汹涌澎湃 26. 时间 地点 人物 天下奇观
【导语】这篇短文以观潮者视角,勾勒钱塘江秋潮奇观。开篇点题,继而铺陈观潮人群的期待,再聚焦潮水由静至动的全过程:从江面初平到白点现、白线连,再到巨浪滔天,以听觉、视觉交织的笔触,借“战鼓”“水墙”“万马奔腾”等意象,浓缩潮势之雄,终以诗句收束惊叹,全文节奏张弛有度,于简洁中见壮阔,尽显自然伟力与文字张力。
23.本题考查找关键词。
在文中表示时间短的词语有“突然”“不一会儿”“一瞬间”“转眼间”,这些词语集中在第③段,生动展现了钱塘江秋潮从出现到汹涌而至的快速变化过程:
突然 :出现在“突然,远处的江面上出现了一个个小白点”中,这个词强调了小白点出现的猝不及防,打破了江面最初的状态,从无到有的变化在极短时间内发生,既写出了潮水初现的意外感,也为后续潮水快速推进的过程埋下伏笔,让秋潮“来势迅猛”的特点从一开始就有所体现。
不一会儿:出现在“不一会儿,那白点连成一条细长的白线”中。“不一会儿”表明从江面上出现小白点到白点连成白线的时间很短,体现了潮水初现时变化的迅速。
一瞬间:出现在“一瞬间,就像擂起了阵阵战鼓,震耳欲聋”中。“一瞬间”强调了从隐隐传来响声到声音变得震耳欲聋的时间极短,突出了潮水逼近时声音突然放大的特点,表现出潮水的迅猛。
转眼间:出现在“转眼间,潮水便涌向眼前……令人心惊胆战”中。“转眼间”说明潮水从远处快速涌向眼前的时间很短,形象地描绘出潮水推进速度之快,让读者感受到秋潮到来时的急促与震撼。
这些词语从时间角度精准刻画了钱塘江秋潮不同阶段的变化,层层递进地展现了秋潮由远及近、由弱到强的动态过程,凸显了其“天下奇观”的磅礴气势。
24.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一个词语概括是:人山人海。该句出自第②段“山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一片”。“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直接体现了人的数量极多,空间被人群占满;“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一片”则从视觉上描绘出人群聚集的密集程度和庞大规模。“人山人海”这个词语恰好能概括这种人非常多、拥挤不堪的场景,与句子中“密密麻麻”“黑压压的一片”所传递的人群密集、数量庞大的意思完全契合,生动展现了人们为观赏钱塘江秋潮而聚集的盛况。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还可以用“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来概括,能反映观潮时人多的盛况即可。
25.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第一个括号填入“水平如镜”,对应第③段“开始,远处的江面( )”。文章开篇描写潮水未出现时的初始状态,“水平如镜”形容江面平静无波,与后文 “突然出现小白点”形成对比,突出潮水到来前的宁静,为后续的动态变化做铺垫。
第二个括号填入“汹涌澎湃”,对应第③段“转眼间,潮水便涌向眼前,( ),旋涡急转,浪花飞溅,好似一座巨大的水墙,气势犹如万马奔腾”。“汹涌澎湃”指水流猛烈翻腾、声势浩大,与句中“旋涡急转、浪花飞溅、巨大水墙、万马奔腾”等描述高度契合,精准展现了潮水逼近时的猛烈气势。
第三个括号填入“波涛起伏”,对应第③段“潮水涌来,( ),掀起七米多高的浪头,声传数十里”。“波涛起伏”侧重潮水翻滚、高低错落的动态,与 “掀起七米多高的浪头”相呼应,既体现了潮水的起伏变化,又突出了浪头之高,进一步强化了秋潮的壮阔景象。
这三个词语按顺序递进,从“水平如镜”的静态,到“汹涌澎湃”的猛烈,再到“波涛起伏”的动态延续,完整呈现了钱塘江秋潮从平静到爆发再到持续壮阔的全过程,与第③段对潮水变化的描写逻辑一致。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时间:第①段“九月的一天”明确交代了观潮的时间。
地点:第①段“我来到钱塘江边”和第②段 “江边,几座山峰突起”点明了观潮的地点是钱塘江边(及江边的山上)。
事件:第①段“观赏那举世闻名的钱塘江秋潮”直接说明了观潮的事件——观赏钱塘江秋潮。
文章开篇便清晰交代,为后文描写秋潮的过程奠定了基础。
第④段“啊,钱塘江秋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这句话是文章的结尾句,直接抒发了对钱塘江秋潮的赞叹,明确指出其“天下奇观”的地位。而《观潮》一文开头通常也会点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二者虽处于文章不同位置(一为开头,一为结尾),但都以凝练的语言概括了大潮的独特与壮观,形成“异曲同工之感”。
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形式先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地点、人物。结尾与《观潮》的开头有着异曲同工之感,都赞美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27. 大大小小 高高兴兴 平平安安 不三不四 不言不语 不明不白 28. 素装 隐隐约约 漫山遍野 29.老爷爷微笑的脸,白胡须;摇着一只弯弯的船儿接“我们”去跟小星星们玩耍;给孩子的梦插上翅膀,去遥远的天地飞翔。 30.一起做游戏、一起唱歌跳舞。
【导语】此文以孩童视角描摹山月,赋予月亮人格化温情。“款款走来”的素装月,既是万物的舞台设计者,又是藏猫猫的玩伴,更化作慈爱的老爷爷与载梦的船儿。银辉、笑声、梦的翅膀,在诗意想象中交织,将月光的皎洁与山野的灵动熔铸一体,字间满是纯真的欣喜,尽显自然与童心的和谐之美。
27.本题考查词语仿写。
(1)“远远近近”是AABB式词语,且由一对反义词(远、近)重叠构成,强调不同的范围或程度。仿写时符合这些要求即可。
例如:多多少少、上上下下、前前后后。
(2)“不声不响”是“不A不B”式词语,其中“声”和“响”意义相近,整体表达一种否定的状态或态度。仿写时符合这些要求即可。
例如:不慌不忙、不折不扣、不偏不倚。
28.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素装”指朴素淡雅的衣着打扮,“素”有朴素、淡雅之意,“装” 指装束,与“朴素淡雅的装束” 这一解释完全匹配,精准体现了装束的简约、不艳丽的特点。除“素装”外,还可以是“素服”。“素服”指颜色朴素、不华丽的服装,“素”体现朴素淡雅,“服”指衣物装束,与 “朴素淡雅的装束” 含义一致,常用于形容衣着简约不张扬的状态。
(2)“隐隐约约”形容事物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晰、不真切,存在一种模糊的状态。比如文中第③段“侧耳倾听,隐隐传来‘轰隆、轰隆’的响声”,这里的“隐隐传来”与“隐隐约约”意思相近,都体现了声音最初不明显、模糊不清的特点,与“不明显,模糊不清”的释义完全匹配,侧重于感官上对事物感知的模糊性。除“隐隐约约”外,还可以是“朦胧”。“朦胧”常用来形容事物不清晰、模糊的状态,无论是视觉上的模糊(如朦胧的月色),还是抽象意义上的不明显(如朦胧的记忆),都符合“不明显,模糊不清”的解释,是表达此类状态的典型词语。
(3)“漫山遍野”中,“漫山”指布满山野,“遍野”指遍布原野,整体词义为数量极多、遍布山冈和原野,与“布满山冈原野,形容数量很多,到处都是”的描述高度契合,生动展现了事物分布广泛、数量庞大的景象。除“漫山遍野”外,还可以是“铺天盖地”。“铺天盖地”形容来势猛、声势大,到处都是,“铺天”“盖地”体现了覆盖范围极广,与“布满山冈原野,数量很多,到处都是” 的描述相契合,强调分布的广泛性和数量的庞大,且适用范围更宽泛,不仅限于山野场景。
2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想到月儿是一位慈爱的老爷爷:出自第⑥段“他是一位慈爱的老爷爷,圆圆的脸庞永远是那么柔和地微笑着,漫山遍野的月光多像他飘拂的白胡须啊!”可知,这句话将月亮比作“慈爱的老爷爷”,用“圆圆的脸庞”形容满月的形态,用“漫山遍野的月光”比作“飘拂的白胡须”,赋予月亮温暖、亲切的人格化特征,体现了“我”对月亮的喜爱与亲近感。
想到月儿摇着弯弯的船儿来接“我们”:出自第⑦段“有时候,他还摇着一只弯弯的船儿停在村头树梢尖,是来接我们去跟天上的孩子……”可知,这里将弯月比作“弯弯的船儿”,想象月亮是来接孩子们与天上的孩子相聚的,充满了童真童趣,展现了 “我” 对月亮的浪漫想象。
想到月儿给每个孩子的梦插上透明的翅膀:出自第⑧段“午夜,大伙儿都睡了,他还没有离去,又给每个孩子的梦插上透明的翅膀,去遥远的天地飞翔……”可知,这句话进一步赋予月亮守护与祝福的意象,想象月亮在夜晚守护孩子们的梦,并为梦境增添飞翔的翅膀,体现了“我”对月亮的依赖与美好憧憬。
这些想法均围绕月亮展开,通过拟人化的想象,将月亮与慈爱、陪伴、梦想等温暖的元素联系起来,既展现了“我”对月亮的细致观察,也流露了孩童纯真的情感。
30.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月亮接“我们”去跟天上的孩子,大概率会一起做些与文中“欢乐、恬静”氛围相契合的事,结合第④段和第⑤段的描写可推测:
文中第④段提到月亮为草丛里的蟋蟀、瓜蔓上的纺织娘等布置“银色、恬静的舞台,让它们尽兴地弹琴、歌唱、跳舞”,第⑤段写月亮陪伴“我们”玩“藏猫猫”,笑声“被月儿用银粉涂得亮亮的”。这些内容展现了月亮带来的欢乐、和谐的场景,充满了自然的生机与童真的乐趣。
由此可想象,月亮接“我们”去跟天上的孩子,或许会像人间的伙伴们一样,在月光搭建的“舞台”上一起唱歌跳舞——就像草丛里的小生物们那样;或许会在银河边玩“藏猫猫”,躲在云朵后面让对方寻找,笑声像“被银粉涂得亮亮的”那样清脆;还可能一起分享彼此的快乐:“我们”讲给天上的孩子田野里萤火虫的舞蹈,他们告诉“我们”星星如何在夜空中“弹琴”(闪烁)。这些想象既延续了文中月亮营造的欢乐、恬静的氛围,也呼应了孩子们在自然中嬉戏的纯真场景,让天上与人间的欢乐相互交融。
31.个 层 件 块 道 队 32. 总起 壮观的景象 33.A 34.它们列着长队,从容不迫地迈着阔步。 把骆驼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35. 杭州西湖 苏州园林 安徽黄山
【导语】这篇写沙漠落日的文章,以时间为轴,用细腻笔触勾勒奇观。从夕阳西下的柔和色彩,到落日半沉的绚烂,再到余晖散尽的静谧,层层递进。拟人手法赋予太阳“不肯走”“装饰世界”的情态,比喻让云、天空更鲜活。字里行间满是对自然之美的惊叹,读来如亲历沙漠落日,壮阔又温情。
31.本题考查选字填空。
“层”:侧重表层次、层级。
“件”:多用于个体事物,常搭配具体物件。
“队”:用于计量成行列的人或事物。
“道”:多形容长条状、连续的事物。
“块”:用于块状或某些片状的事物。
“个”:是通用个体量词,可用于没有专用量词的事物,常表单独的、完整的事物概念。
在第①自然段“沙漠的傍晚是一( )胜景”中,“胜景”是一个整体的、抽象的景观概念,用“个”搭配能体现其作为单独景观的表意,其他量词无法精准匹配,故选“个”。
第①自然段“披上了一( )柔和的色彩”,沙漠被色彩覆盖,“层”能体现色彩像一层薄纱、涂层一样附着在沙漠上的状态,比其他量词更贴合“色彩覆盖沙漠”的画面感,故选“层”。
第①自然段“云朵儿也似着了一( )淡黄的衫儿”,“衫儿”是衣服,用“件”搭配符合语言习惯,故选“件”。
第①自然段“似一( )光滑的蓝缎上绣上了层层橙红的花纹儿”,把天空比作“蓝缎”,“块”能体现蓝缎作为块状平面的形态,故选“块”。
第②自然段“连东边天上的云,也镶着一( )淡黄的边儿”,“边儿”是长条状,“道”能精准体现其长条、连续的特点,故选“道”。
第②自然段“一( )晚归的骆驼突然间出现在那线条优美的沙丘上”,骆驼是成队行走的,用“队”搭配能体现其队列形态,故选“队”。
32.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和中心句。
从全文来看,文章围绕“沙漠落日”展开,第①自然段开篇写“在暑假的旅途中,我有幸看到了沙漠落日,那壮观的景象,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萦绕”,先点明“沙漠落日”这一写作对象,还强调其“壮观”,引发读者兴趣,为后文具体描写沙漠落日的壮观景象做铺垫,所以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故第一空可填“总领全文”。
第①自然段中“我有幸看到了沙漠落日,那壮观的景象,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萦绕”,后续段落②③都是围绕沙漠落日的“壮观景象”展开详细描写,如落日时沙漠、云朵、天空等的变化,都体现“壮观”,所以“壮观的景象”这一短语概括了文章中心,即展现沙漠落日的壮观。故第二空填“壮观的景象”。
33.本题考查文章的顺序。
第①段“正是夕阳西下的时间”,第②段“太阳只剩半个了”,第③段“太阳终于下去了”。这些词句清晰呈现太阳从“夕阳西下”到“只剩半个”再到“下去了”的变化,是时间推移的体现。所以是时间的顺序。
故选A。
34.本题考查找拟人句和赏析句子的能力。
先明确拟人手法是把事物人格化,赋予人的动作、情感等。然后在文中找将沙漠落日相关事物(太阳、云朵等)当作人来写的句子,再分析拟人让描写更生动、赋予事物情感的效果,体现对沙漠落日的独特感受。
示例:
句子:太阳只剩半个了,但是仍不肯马上走到地那边。它在这最后的几分钟内,尽着全力装饰打扮着世界。
分析:把太阳拟人化,“不肯走”“装饰打扮”赋予太阳人的情感与动作,生动展现太阳落山前的动态与眷恋,让画面鲜活,凸显沙漠落日的独特美。
35.本题考查拓展性思维。
题目要求列举我国吸引游客的风景名胜,需选取知名度高、具有代表性的景点,涵盖不同地域或特色(如自然景观、文化古迹等),确保符合“风光秀丽”“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描述。
示例:九寨沟、桂林山水、长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