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一、判断题:下面说法中,你认为对的请在答题卡上把“√”涂黑,错的把“×”涂黑。(每小题2分,共20分)1.(2025五上·高州期末)在死海里,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被淹死,是因为它含有高浓度的糖分。( )【答案】错误【知识点】地球上的水【解析】【分析】 在死海里,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被淹死,是因为它含有高浓都的盐。2.(2025五上·高州期末)琪琪把一粒红糖放进热水里,红糖慢慢溶解了,水的颜色也改变了,这一过程没有产生新物质。( )【答案】正确【知识点】物理变化【解析】【分析】红糖放入热水中溶解,是红糖颗粒在水分子作用下分散到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此过程中,红糖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蔗糖等)未发生改变,只是状态从固态变为分子级别的分散状态,水的颜色变化是由于红糖成分的溶解导致,没有新物质生成。这属于物理变化,符合 “没有产生新物质” 的判断,因此该说法正确。3.(2025五上·高州期末)在阳光下的植物,周围氧气含量比在遮光环境下多。( )【答案】正确【知识点】光合作用【解析】【分析】阳光下的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而遮光环境下,植物光合作用受抑制,主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因此,阳光下植物释放的氧气量通常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量,周围氧气含量会积累增多;遮光时氧气消耗大于产生,含量较低。两者对比,阳光下植物周围氧气含量更多,故该说法正确。4.(2025五上·高州期末)叶片利用光能把氧气和水分转化成营养物质,释放出二氧化碳。( )【答案】错误【知识点】光合作用【解析】【分析】叶片的光合作用是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淀粉等营养物质,并释放氧气,这是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核心过程。而题干中 “利用光能把氧气和水分转化成营养物质,释放出二氧化碳” 的描述完全颠倒了原料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营养物质和氧气,并非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的过程,因此该说法错误。5.(2025五上·高州期末)材料具有的漂浮能力是相对稳定的。()【答案】正确【知识点】物体的沉浮【解析】【分析】不同的材料,漂浮能力不同。同一种材组成不同大小的物体,它们的承重能力会不一样。材料具有的漂浮能力是相对稳定的。题目说法正确。6.(2025五上·高州期末)沉船打捞过程要保持平衡,方便沉船浮起来。( )【答案】正确【知识点】浮力【解析】【分析】沉船打捞时,保持平衡是关键操作。若沉船倾斜,受力不均会导致打捞设备负荷失衡,可能损坏船体或打捞装置。平衡状态下,沉船所受浮力能均匀作用于船体,便于通过排水、充气等方式逐步克服重力,使沉船平稳上浮。若失衡,浮力难以有效转化为向上的升力,甚至可能导致沉船再次倾覆,增加打捞难度和风险。因此,保持平衡是确保沉船顺利浮起的必要条件,该说法正确。7.(2025五上·高州期末)鸡蛋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向下的。( )【答案】错误【知识点】物体的沉浮【解析】【分析】浮力是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向上的力,其方向始终竖直向上,与重力方向相反。鸡蛋在水中时,水对鸡蛋的浮力同样遵循这一规律,是向上的,用于平衡部分重力。题干中 “浮力是向下的” 与浮力的基本特性矛盾,因此该说法错误。8.(2025五上·高州期末)植物的果实是制造营养物质的“加工厂”。( )【答案】错误【知识点】光合作用【解析】【分析】植物制造营养物质的 “加工厂” 是叶片,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营养物质)。而果实的主要功能是保护种子、储存营养物质,并非制造营养。题干混淆了叶片和果实的功能,因此该说法错误。9.(2025五上·高州期末)夹竹桃的叶是对生排列,簕杜鹃的叶是互生的。( )【答案】错误【知识点】叶的特征【解析】【分析】夹竹桃的叶片在茎上呈对生排列,即每节上相对生长两片叶,左右对称;簕杜鹃(三角梅)的叶片则为互生,即每节上只生一片叶,叶片在茎上交替排列。二者的叶序特征符合题干描述,因此该说法正确。10.(2025五上·高州期末)纸燃烧时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答案】错误【知识点】化学变化【解析】【分析】纸燃烧是化学变化。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等有机物,燃烧时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等新物质,同时释放能量。构成物体的物质从纤维素等转化为了其他物质,物质本身发生了根本改变,并非保持不变。因此该说法错误。二、单项选择题:下面每题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把正确答案的字母涂黑。(每小题2分,共50分)11.(2025五上·高州期末)下面哪种自然现象是水蒸气在低空中遇冷而凝结成微小水滴?( )A.雾 B.霜 C.露【答案】A【知识点】凝结;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分析】雾是水蒸气在低空中遇冷后凝结成的微小水滴,这些水滴悬浮在空气中,使能见度降低,属于低空中的水汽凝结现象。霜是水蒸气在地表或物体表面遇 0℃以下低温直接凝华成的固态冰晶,属于凝华现象。露是水蒸气在地表物体表面遇冷(温度高于 0℃)凝结成的液态水滴,附着在物体上,而非悬浮于空中。因此,符合 “低空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微小水滴” 的是雾,选A。12.(2025五上·高州期末)能让潜艇在水中沉浮自如,改变的主要是潜艇的( )。A.高低 B.大小 C.质量【答案】C【知识点】浮力的变化【解析】【分析】潜艇通过调节压载水舱内的水量来改变自身质量。当吸入水时,质量增加,重力大于浮力,潜艇下沉;当排出水时,质量减小,重力小于浮力,潜艇上浮。选项 A “高低” 是沉浮的结果而非原因;选项 B “大小”(体积)基本不变,因为潜艇外壳体积固定,浮力主要由排开水的体积决定,而体积不变时浮力相对稳定。因此,潜艇沉浮主要通过改变质量实现,选C。13.(2025五上·高州期末)在一个大烧杯中点燃一高一低两支蜡烛(如图),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沿着杯内壁倒入烧杯中。观察现象,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A.两支蜡烛自上而下先后熄灭B.两支蜡烛同时熄灭C.两支蜡烛自下而上先后熄灭【答案】C【知识点】认识空气【解析】【分析】二氧化碳气体比空气重,沿着杯壁倒的时候会像水一样先 “流” 到烧杯底部,慢慢往上 “堆”。因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底部的二氧化碳多了,低处的蜡烛会先因为没有足够的空气而熄灭;接着二氧化碳继续往上 “堆”,高处的蜡烛也会熄灭。所以两支蜡烛是下面的先灭,上面的后灭,也就是自下而上先后熄灭,选C。14.(2025五上·高州期末)洗过的湿衣服在阳光下晾一段时间就会变干,这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衣服上的水不断地往下滴B.风吹走了衣服上的水分C.衣服上的水蒸发了【答案】C【知识点】水的蒸发【解析】【分析】洗过的湿衣服变干,不是因为水滴下来(A错误),也不是风直接吹走水分(B错误)。实际上,衣服上的水会变成我们看不见的水蒸气,慢慢跑到空气中去,这种水从液态变成气态跑到空气中的现象叫做蒸发。阳光下温度高,能加快水的蒸发,所以衣服很快就干了。因此正确答案是C。15.(2025五上·高州期末)用相同的铁钉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铁钉生锈最明显的是( )。A. B. C.【答案】B【知识点】生锈【解析】【分析】铁钉生锈需要水和空气(氧气)共同作用。选项A(干燥的空气)中缺少水分,铁钉很难生锈;选项C(植物油)会隔绝空气和水,铁钉接触不到生锈所需的条件,几乎不生锈;选项B(清水)中,铁钉既能接触到水,又能接触到水中溶解的空气,满足生锈的两个必要条件,所以生锈最明显。因此,正确答案是B。16.(2025五上·高州期末)叶在植物茎上的排列特点是( )。A.互不遮挡的镶嵌排列B.互相重叠排列C.互相交叉排列【答案】A【知识点】叶的特征【解析】【分析】植物的叶子在茎上生长时,会尽量互不遮挡,形成像拼图一样的镶嵌排列。这是因为叶子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如果叶子互相重叠或交叉,下面的叶子就会被挡住阳光,无法好好工作。这种互不遮挡的排列方式,能让每片叶子都尽可能多地接收到阳光,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形成的特点。所以正确答案是A。17.(2025五上·高州期末)下而哪种方法不能再现用米汤在白纸上写的字( )。A.将稀释后的碘液喷在白纸上B.把白纸放在蜡烛上烤(注意白纸与蜡烛保持在20厘米左右的距离,不能让白纸点然)C.用清水喷在白纸上【答案】C【知识点】淀粉的检验【解析】【分析】米汤里含有淀粉,淀粉有特殊的性质:选项A中,碘液遇到淀粉会变蓝,能显现出字迹;选项B中,米汤里的水分受热蒸发,淀粉会留下棕黄色痕迹,也能看到字;选项C中,清水和淀粉不发生反应,喷上去后白纸还是原来的样子,无法再现字迹。因此,不能再现字迹的方法是C。18.(2025五上·高州期末)如图所示,常温下的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杯口分别盖有玻璃片①、②,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玻璃片出现小水珠,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①②A.小水珠都在玻璃片①、②的上表面B.小水珠都在玻璃片①、②的下表面C.小水珠在玻璃片①的上表面、②的下表面【答案】C【知识点】凝结【解析】【分析】小水珠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液化的结果,关键在于判断水蒸气来源和遇冷位置:①号烧杯装冰块,玻璃片温度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到玻璃片上表面(温度低),遇冷液化成小水珠;②号烧杯装热水,热水蒸发产生大量水蒸气,向上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片下表面,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因此,①的小水珠在上表面,②的在下表面,正确答案是C。19.(2025五上·高州期末)一个物体放入甲杯时是浮的,放入乙杯时是沉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杯里装的可能是盐水,乙杯里装的可能是清水B.甲杯里装的可能是清水,乙杯里装的可能是盐水C.甲杯里装的可能是油,乙杯里装的可能是盐水【答案】A【知识点】物体的沉浮【解析】【分析】物体在液体里浮还是沉,和液体的 “轻重” 有关。有的液体 “重”,能托住物体;有的液体 “轻”,托不住。物体在甲杯能浮,说明甲杯的液体比较 “重”,能托住它;在乙杯沉,说明乙杯的液体比较 “轻”,托不住。盐水比清水 “重”,油比清水 “轻”。A.盐水(重)能托住物体(浮),清水(轻)托不住(沉),符合情况;B.清水比盐水 “轻”,不可能让物体在清水浮、盐水沉;C.油比盐水 “轻”,也不符合浮和沉的情况。所以正确答案是A。20.(2025五上·高州期末)植物自己制造“食物”的器官是( )。A.根 B.茎 C.叶【答案】C【知识点】叶的作用;光合作用【解析】【分析】 植物自己制造食物的器官是叶。叶是维管植物营养器官之一。功能为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有蒸腾作用提供根系从外界吸收水和矿质营养的动力。21.(2025五上·高州期末)植物的叶片利用阳光提供的能量,将( )制造成营养物质,并释放出氧气。A.无机盐和二氧化碳 B.水分和氧气 C.水分和二氧化碳【答案】C【知识点】光合作用【解析】【分析】这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叶片中的叶绿体像 “小工厂”,利用阳光的能量,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分和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合起来,制造成淀粉等营养物质,同时释放出氧气。A.“无机盐” 是植物生长需要的养分,但不是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的原料;B.“氧气” 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不是原料;C.“水分和二氧化碳” 正是光合作用的两种原料,符合过程。因此,正确答案是C。22.(2025五上·高州期末)在探究“植物体内是否含有水分”的实验中,加热法操作正确的是( )。A.用火焰的内焰加热 B.用火焰的外焰加热 C.用火焰的焰心加热【答案】B【知识点】酒精灯的使用【解析】【分析】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效果最好,能快速、均匀地加热物体,也是实验中规范的加热方法。内焰温度低于外焰,加热速度慢;焰心温度最低,还可能因焰心处有未充分燃烧的酒精蒸气,导致加热时温度不稳定,甚至使容器受热不均。在探究植物体内水分的实验中,需用酒精灯加热干燥的叶片(如将叶片放入试管加热),用外焰加热能更高效地使叶片中的水分蒸发,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因此,正确答案是B。23.(2025五上·高州期末)下列现象能说明植物根系的分布情况与水在土壤中的分布有关的是( )。A.在水分较多的土壤一侧,植物的根系分布也多B.植物的根总是竖直向地下生长C.栽在土壤浸出液里的植物比栽在蒸馏水里的更壮【答案】A【知识点】根【解析】【分析】根系的分布会适应水分在土壤中的分布。A.水分多的土壤一侧根系分布也多,直接体现了根系分布与水分分布的关联,说明根会向水分充足的地方生长,符合题意;B.根竖直向地下生长,是根的向地性,与水分分布无关;C.比较的是土壤浸出液(含养分)和蒸馏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体现的是养分的作用,而非水分分布与根系的关系。因此,正确答案是A。24.(2025五上·高州期末)流水的力量很大,不仅会侵蚀地表,还会搬运泥土和沙土。下列地貌的成因属于流水作用形成的是( )。A.青藏高原 B.长白山天池 C.长江三角洲【答案】C【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解析】【分析】流水作用包括侵蚀、搬运和沉积,会形成不同地貌。长江三角洲是长江水流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水流变缓,泥沙逐渐沉积形成的平原,属于流水沉积作用的结果,符合题意。青藏高原是板块碰撞挤压抬升形成的,与流水作用无关;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形成的,属于火山活动的结果。因此,正确答案是C。25.(2025五上·高州期末)不同植物的叶大小、形状各不相同,叶的排列方式也各有特点,观察下图,属于对生排列的是( )。A. B. C.【答案】C【知识点】叶的特征【解析】【分析】叶的对生排列是指在茎的同一节上,相对着生两片叶子,左右对称分布,比如丁香、薄荷的叶子就是这种排列方式。A选项中叶子生长没有明显的两两相对的特征,更偏向于簇生 ,B选项中叶子在茎上单个生长(互生),C选项中茎的每个节上有两片叶子,且位置相对、方向相反,就是对生排列。因此,正确答案是C。三、可燃冰是一种藏在深海海底的新能源,由天然气和水结合在一起的固体化合物,外形与冰相似。由于含有大量甲烷等可燃气体,因此极易燃烧。同等条件下,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而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避免了最让人们头疼的污染问题。科学家们如获至宝,把可燃冰称作“属于未来的能源”。2017年5月18日,我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也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26.(2025五上·高州期末)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 )A.煤 B.石油 C.可燃冰【答案】C【知识点】保护自然资源【解析】【分析】煤和石油属于常规能源。可燃冰是天然气的水合物是新能源。27.(2025五上·高州期末)潜艇常应用于海洋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开采中,科研人员进入深海探查寻找可燃冰,乘坐的潜艇可能是( )。A.三角形 B.菱形 C.圆柱形【答案】C【知识点】浮筒【解析】【分析】潜艇的形状设计要适应深海环境。三角形和菱形的棱角明显,在深海中会受到更大的水压力,容易损坏,而且航行时阻力大,不适合深海探测。圆柱形没有尖锐的棱角,水压力能均匀分散在表面,能承受深海的巨大压力;同时,圆柱形在水中航行时阻力小,更适合在海洋中灵活移动,方便科研人员进行探查。像我们常见的潜艇大多是圆柱形,所以科研人员乘坐的潜艇可能是圆柱形,选C。28.(2025五上·高州期末)科研人员乘坐潜艇下潜到深海时,水舱阀门会打开,使水舱充水,增大艇身重量,此时,就会逐渐下沉。( )。A.潜艇重力小于水对潜艇的浮力B.潜艇重力大于水对潜艇的浮力C.潜艇重力等于水对潜艇的浮力【答案】B【知识点】浮力的变化【解析】【分析】潜艇下沉的原理与浮力和重力的关系直接相关,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当潜艇水舱充水时,艇身重量(重力)增大。若重力大于水对潜艇的浮力,潜艇就会在重力作用下下沉;若重力小于浮力,潜艇会上浮;若重力等于浮力,潜艇则悬浮在水中。题目中潜艇 “逐渐下沉”,说明此时重力大于浮力,故正确答案是B。29.(2025五上·高州期末)科研人员探测结束后要上浮到水面,可以利用压缩空气将水排出,通过( )来使得潜艇上浮。A.增大艇身周围水的浮力B.减小艇身重量C.增大艇身重量【答案】B【知识点】浮力的变化【解析】【分析】潜艇上浮的关键是调整重力与浮力的关系。潜艇排开水的体积基本不变,因此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对稳定。当用压缩空气排出水舱中的水时,艇身重量会减小。若重量减小到小于浮力,潜艇就会在浮力作用下上浮;选项A错误,因为水的浮力由排开水的体积决定,艇身周围水的浮力并未改变;选项C与上浮需求相反,增大重量会导致潜艇下沉。因此,正确答案是B。30.(2025五上·高州期末)大型潜水艇的外观多为( )。A.长方形 B.圆柱形 C.圆形【答案】B【知识点】浮筒【解析】【分析】大型潜水艇的外观设计需适应深海高压环境。圆柱形能更均匀地分散海水压力,减少局部受力过大导致的损坏,是潜艇的典型外形;长方形棱角处压力集中,难以承受深海高压,不符合结构需求;圆形通常指横截面为圆形的球体,虽抗压性好,但纵向空间利用率低,不适合大型潜艇的功能布局(如容纳设备、人员等)。因此,正确答案是B。四、碳酸饮料俗称汽水,其中包括日常汽水,如七喜、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平时很受年轻人喜欢,但是危害也很大。碳酸会影响钙吸收,因此很容易导致年轻人骨骼发育缓慢。另外,里面的二氧化碳也会影响胃肠道吸收,造成胃肠功能紊乱、腹胀等不适。此外,长期喝碳酸饮料,牙齿也会被其腐蚀,容易出现蛀牙。31.(2025五上·高州期末)碳酸饮料是充入( )气体的饮料。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氢气【答案】A【知识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解析】【分析】碳酸饮料的特征是含有碳酸,而碳酸由二氧化碳气体与水反应生成。充入二氧化碳后,饮料会带有刺激的气泡感,且二氧化碳能抑制微生物生长,延长保质期,这是碳酸饮料的核心特征;氧气易导致饮料氧化变质,不适合充入;氢气难溶于水,且易燃易爆,无法形成碳酸饮料的特性。因此,正确答案是A。32.(2025五上·高州期末)下面( )物质与小苏打混合后一样会产生很多气泡的实验效果。A.牛奶 B.雪碧 C.盐水【答案】B【知识点】产生气体的变化【解析】【分析】小苏打(碳酸氢钠)与酸性物质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表现为大量气泡。雪碧属于碳酸饮料,含有碳酸(酸性),与小苏打混合时,酸会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产生气泡;牛奶呈弱酸性,但酸性极弱,与小苏打反应微弱,几乎无明显气泡;盐水是中性的氯化钠溶液,与小苏打不发生反应,无气泡产生。因此,正确答案是B。33.(2025五上·高州期末)我们可以与爸爸妈妈一起,使用食用小苏打和( )来自制汽水。A.牛奶 B.柠檬汁 C.白酒【答案】B【知识点】产生气体的变化【解析】【分析】自制汽水的核心是利用酸性物质与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泡。柠檬汁富含柠檬酸,与小苏打混合时,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的二氧化碳使液体充满气泡,模拟汽水口感;牛奶、白酒都不能与小苏打混合后产生气体。因此,正确答案是B。34.(2025五上·高州期末)在家里处理水壶中的水垢时,我们可以选物品( )。A.白开水 B.白醋 C.牛奶【答案】B【知识点】化学变化【解析】【分析】水壶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镁等碳酸盐或碱类物质,可与酸性物质反应溶解。白醋含有醋酸,能与水垢中的碳酸钙等发生化学变化,使水垢溶解脱落,是家庭去水垢的常用方法;白开水、牛奶都不会与水垢产生化学变化,因此,正确答案是B。35.(2025五上·高州期末)除了制作碳酸饮料,对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作用描述不正确的是:( )。A.面团加入酵母粉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会让面包变得很硬B.二氧化碳灭火器利用了“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原理C.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常用于保持物体冷冻的状态。【答案】A【知识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解析】【分析】A.错误:酵母粉发酵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在面团中形成许多小气孔,使面包、馒头等变得松软多孔,而非 “很硬”,这是二氧化碳在食品加工中的典型应用;B.正确: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能覆盖在燃烧物表面隔绝氧气,因此可用于灭火;C.正确: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周围温度骤降,常用于冷藏运输、人工降雨等需要低温的场景。因此,描述不正确的是A。五、探究实践:请在答题卡对应的题目上把正确答案的字母涂黑。(每小题2分,共30分)(2025五上·高州期末)科学小组为探究“物质的变化”,用玻璃容器、蜡烛和厨房里的小苏打、白醋进行探究实验:他们先在干燥的玻璃容器底部放入足够的小苏打,再将点燃的蜡烛黏于玻璃容器底部,位于小苏打的旁边,用滴管向玻璃容器中的小苏打滴加白醋(白醋不能溅到蜡烛上)(如图)36.当用滴管向烧杯中的小苏打滴加白醋时,会听到嗤嗤的声音,小苏打表面会产生较多的( )。A.气泡 B.水蒸气 C.冰块37.不断滴加白醋,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蜡烛火焰会慢慢熄灭B.蜡烛火焰会越来越旺C.蜡烛火焰先慢慢熄灭,再复燃越来越旺38.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 )。A.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能支持燃烧的氧气气体B.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能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气体C.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不能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气体39.在这个探究实验中,可以用下列哪种物质替代白醋与小苏打混合产生的反应现象( )。A.甜牛奶 B.柠檬汁 C.清水40.科学小组通过探究物质的变化,下列结论最全面、最正确的是:( )。①蜡烛燃烧时蜡烛变短了,并能发光发热。②蜡烛燃烧生成了新物质。③蜡烛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A.① B.② C.①②③【答案】36.A37.A38.C39.B40.C【知识点】产生气体的变化【解析】【分析】物质的变化有不同类型。比如蜡烛受热时,会从固态慢慢变成液态,这个过程里,蜡烛只是形态上发生了改变,并没有产生新的东西,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而当小苏打和白醋碰到一起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它们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出醋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这些原本不存在的新物质,像这样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就叫做化学变化。36.小苏打与白醋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当二者接触时,产生的气体以气泡形式从液体中逸出,因此会观察到小苏打表面产生较多气泡,并伴随 “嗤嗤” 的声响(气体释放的声音)。水蒸气通常由液态水受热汽化产生,此实验中无明显加热过程,且反应不直接生成大量水蒸汽;冰块是固态水,实验环境为常温,反应也不会产生冰块。因此,正确答案是A。37.小苏打与白醋反应会持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且比空气重,会逐渐在玻璃容器底部堆积并向上蔓延,最终覆盖蜡烛火焰,隔绝其燃烧所需的氧气。因此,随着二氧化碳不断增多,蜡烛火焰会因缺氧而慢慢熄灭。选项B错误,二氧化碳不助燃,无法使火焰变旺;选项C错误,容器内氧气被耗尽后,火焰熄灭且无复燃条件(缺乏氧气)。故正确答案是A。38.小苏打与白醋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会在玻璃容器内逐渐聚集,隔绝蜡烛燃烧所需的氧气。选项A错误,反应产物中没有氧气,且氧气是支持燃烧的气体,与蜡烛熄灭的现象矛盾;选项B错误,二氧化碳本身不支持燃烧,该描述违背其化学性质;选项C正确,明确了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且其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是蜡烛熄灭的直接原因。因此,正确答案是C。39.小苏打与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表现为冒泡等现象。需选择酸性物质替代白醋。柠檬汁含有柠檬酸,属于酸性物质,与小苏打混合时会发生类似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泡,现象与白醋一致;甜牛奶、清水与小苏打不发生化学变化。因此,能替代白醋产生相同反应现象的是B。40.蜡烛燃烧是典型的化学变化。①正确:燃烧过程中,蜡烛因燃烧消耗而变短,同时释放光和热,这是可直接观察到的现象;②正确:燃烧属于化学变化,一定生成新物质(如二氧化碳、水等),符合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③正确:结合实验中蜡烛因二氧化碳熄灭的现象,可推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这是具体的产物之一。三者从现象、本质和产物三个层面完整描述了蜡烛燃烧的变化,结论全面且正确。故答案为C。(2025五上·高州期末)在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往水中加入一平勺食盐。轻轻搅拌,使食盐完全溶解在水中。将鸡蛋放入盐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现象。继续往水中逐勺加入食盐,鸡蛋的沉浮状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41.实验中变量是:( )。A.鸡蛋 B.盐水浓度 C.烧杯42.关于实验,错误说法的是:( )。A.鸡蛋上浮 B.盐水浓度逐渐增加 C.盐水浓度逐渐降低43.实验结论是:( )。A.鸡蛋在盐水中变轻B.鸡蛋在不同的液体中沉浮状态不同C.鸡蛋在不同的液体中沉浮状态相同4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鸡蛋在盐水中才会浮起来B.鸡蛋在一定浓度的糖水中可以浮起来C.潜水艇是通过改变海水中的盐水浓度而上浮45.下面哪种盐溶液所产生的浮力最大?( )。A.100毫升水中加入5克食盐B.100毫升水中加入10克食盐C.100毫升水中加入15克食盐【答案】41.B42.C43.B44.B45.C【知识点】浮力的变化【解析】【分析】把食盐放进水里,用筷子搅一搅,盐粒就会慢慢化在水里,变成了均匀的盐水。不同的液体有不一样的 “轻重”。比如同样多的水和盐水,盐水会更重一些。这种 “轻重” 的差别,会让它们对放进里面的东西产生不一样的托力 —— 也就是浮力。不只是盐水,要是往水里加很多糖,让糖水变得足够 “重”,鸡蛋也能浮起来。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液体的特点不一样,对物体的浮力和浮沉情况影响也不一样。41.实验探究的是食盐加入量对鸡蛋沉浮的影响。变量是指实验中被改变的因素。鸡蛋和烧杯在实验中始终保持不变,属于常量;随着食盐逐勺加入,盐水的浓度(溶质与溶液的比例)不断升高,这是唯一被改变的因素,即变量。鸡蛋的沉浮状态随盐水浓度变化而改变,因此实验的变量是盐水浓度。故答案为B。42.实验中,随着食盐不断加入并溶解,盐水里的溶质(食盐)增多,而溶剂(水)量基本不变,因此盐水浓度会逐渐增加。根据浮力原理,液体浓度越高,对物体的浮力越强。当盐水浓度足够高时,浮力大于鸡蛋重力,鸡蛋会上浮。综上,错误的说法是C。43.实验中,随着食盐加入,盐水浓度逐渐升高,鸡蛋从下沉逐渐变为上浮,体现了同一鸡蛋在浓度不同的盐水中(属于不同液体)沉浮状态的变化。A.错误:鸡蛋本身重量未改变,上浮是因盐水浮力增大;B.正确:实验核心是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浓度不同的盐水)中沉浮状态有差异,符合现象与逻辑;C.错误:实验明显显示鸡蛋在不同浓度盐水中沉浮状态不同;故实验结论为B。44.A.错误:不只是盐水能让鸡蛋浮起来。只要液体里溶解了足够多的东西(比如盐、糖),让液体变 “重” 了,鸡蛋就可能浮起来,所以 “只有盐水” 的说法不对。B.正确:如果糖水里放了很多糖,糖水变得足够 “重”,就像浓盐水一样,能把鸡蛋托起来,让它浮着,这个说法是对的。C.错误:潜水艇不是靠改变海水里盐的多少上浮的。它是通过装水或排水,让自己变重或变轻来上下浮动的。所以正确的是B。45.在相同体积的水中(都是 100 毫升),加入的食盐越多,盐在水里溶解得就越多,盐水就越 “浓”、越 “重”。液体越 “重”,对放入其中的物体产生的浮力就越大。A中加了5克盐,盐水较淡;B中加了 10 克盐,盐水比A浓;C中加了15克盐,是三者中盐最多的,盐水最浓、最重。因此,C选项的盐溶液产生的浮力最大。(2025五上·高州期末)阅读以下的铁生锈实验设计46.此次实验中,1号的试管有塞子,原因是( )。A.防止潮湿的空气与铁钉接触B.防止空气与铁钉接触C.防止水与铁钉接触47.此次实验中,让1号的试管里的铁钉只与空气接触的办法是( )。A.放点干燥剂入试管内,不需要用塞子堵住试管口B.用塞子堵住试管口即可C.放点干燥剂入试管内,还需要用塞子堵住试管口48.此次实验中,2号的试管里加了油,原因是( )。A.防止外界的空气与铁钉接触B.防止水中的空气与铁钉接触C.防止外界的水与铁钉接触49.此次实验中,试管内用的水是烧开后的“凉开水”,原因是( )。A.烧开后能赶走水中的空气,防止铁钉与水中的空气接触B.检验下“凉开水”和一般的水对铁钉生锈的影响C.所有的科学实验用的水都是“凉开水”50.3号试管内的铁钉的最容易生锈( )。A.在空气中的半根 B.在水中的半根 C.空气和水的交界处【答案】46.A47.C48.A49.A50.C【知识点】生锈;对比实验【解析】【分析】铁之所以会生锈,是因为它和空气中的氧气、周围的水分碰到一起,发生了变化。这就像一场需要 “水” 和 “氧气” 两个小伙伴同时参与的化学反应,缺了谁都不行。既然知道了生锈的 需要的条件,那想办法不让铁碰到水和空气,就能阻止它生锈。比如给铁制品刷上油漆,就像穿上一层雨衣,把水和空气挡在外面;给铁镀上一层锌,相当于加了层防护盾;或者涂上油,让铁和水、空气隔离开来。46.铁生锈通常需要空气(尤其是氧气)和水的共同作用。实验中设置不同试管是为了对比不同条件对铁生锈的影响。1号试管加塞子,目的是隔绝试管内外的空气交换,让试管内缺少水汽。选项A正确。47.要让铁钉只与空气接触,需同时排除 “水” 这个干扰因素。空气中本身含有少量水蒸气,若仅用塞子堵口,试管内原有的水蒸气会与铁钉接触,无法保证铁钉只接触空气。若只放干燥剂不堵口,外界空气中的水蒸气会进入试管,干燥剂无法持续防潮,仍可能让铁钉接触到水。只有同时放入干燥剂(吸收试管内原有水分)和用塞子堵口(阻止外界水蒸气进入),才能确保试管内只有干燥空气与铁钉接触。C正确。48.铁生锈需要空气和水。实验中2号试管的设计是为了让铁钉只接触水、不接触空气,以此对比空气对生锈的影响。油会漂浮在水面形成一层密封膜。这样能隔绝试管外的空气进入水中,避免空气与铁钉接触。A正确。49.铁生锈需要空气(氧气)和水的共同作用,实验需控制变量以明确各因素的影响。凉开水是经煮沸的水,煮沸过程会使水中溶解的空气(尤其是氧气)逸出,减少水中的空气含量。A.正确:使用凉开水可排除 “水中空气” 对实验的干扰,确保实验中 “空气” 变量仅来自外界,符合控制实验条件的目的。B.错误:实验核心是探究生锈与空气、水的关系,而非对比不同水的影响。C.错误:“所有实验都用凉开水” 不符合实际,此操作仅针对本实验需求。因此,用凉开水是为了赶走水中空气,选A。50.铁生锈的关键条件是空气(氧气)和水的同时存在。3号试管的实验设计是让铁钉一部分接触空气、一部分浸入水中,形成 “空气 - 水交界” 的环境。C正确。1 / 1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一、判断题:下面说法中,你认为对的请在答题卡上把“√”涂黑,错的把“×”涂黑。(每小题2分,共20分)1.(2025五上·高州期末)在死海里,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被淹死,是因为它含有高浓度的糖分。( )2.(2025五上·高州期末)琪琪把一粒红糖放进热水里,红糖慢慢溶解了,水的颜色也改变了,这一过程没有产生新物质。( )3.(2025五上·高州期末)在阳光下的植物,周围氧气含量比在遮光环境下多。( )4.(2025五上·高州期末)叶片利用光能把氧气和水分转化成营养物质,释放出二氧化碳。( )5.(2025五上·高州期末)材料具有的漂浮能力是相对稳定的。()6.(2025五上·高州期末)沉船打捞过程要保持平衡,方便沉船浮起来。( )7.(2025五上·高州期末)鸡蛋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向下的。( )8.(2025五上·高州期末)植物的果实是制造营养物质的“加工厂”。( )9.(2025五上·高州期末)夹竹桃的叶是对生排列,簕杜鹃的叶是互生的。( )10.(2025五上·高州期末)纸燃烧时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二、单项选择题:下面每题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把正确答案的字母涂黑。(每小题2分,共50分)11.(2025五上·高州期末)下面哪种自然现象是水蒸气在低空中遇冷而凝结成微小水滴?( )A.雾 B.霜 C.露12.(2025五上·高州期末)能让潜艇在水中沉浮自如,改变的主要是潜艇的( )。A.高低 B.大小 C.质量13.(2025五上·高州期末)在一个大烧杯中点燃一高一低两支蜡烛(如图),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沿着杯内壁倒入烧杯中。观察现象,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A.两支蜡烛自上而下先后熄灭B.两支蜡烛同时熄灭C.两支蜡烛自下而上先后熄灭14.(2025五上·高州期末)洗过的湿衣服在阳光下晾一段时间就会变干,这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衣服上的水不断地往下滴B.风吹走了衣服上的水分C.衣服上的水蒸发了15.(2025五上·高州期末)用相同的铁钉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铁钉生锈最明显的是( )。A. B. C.16.(2025五上·高州期末)叶在植物茎上的排列特点是( )。A.互不遮挡的镶嵌排列B.互相重叠排列C.互相交叉排列17.(2025五上·高州期末)下而哪种方法不能再现用米汤在白纸上写的字( )。A.将稀释后的碘液喷在白纸上B.把白纸放在蜡烛上烤(注意白纸与蜡烛保持在20厘米左右的距离,不能让白纸点然)C.用清水喷在白纸上18.(2025五上·高州期末)如图所示,常温下的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杯口分别盖有玻璃片①、②,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玻璃片出现小水珠,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①②A.小水珠都在玻璃片①、②的上表面B.小水珠都在玻璃片①、②的下表面C.小水珠在玻璃片①的上表面、②的下表面19.(2025五上·高州期末)一个物体放入甲杯时是浮的,放入乙杯时是沉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杯里装的可能是盐水,乙杯里装的可能是清水B.甲杯里装的可能是清水,乙杯里装的可能是盐水C.甲杯里装的可能是油,乙杯里装的可能是盐水20.(2025五上·高州期末)植物自己制造“食物”的器官是( )。A.根 B.茎 C.叶21.(2025五上·高州期末)植物的叶片利用阳光提供的能量,将( )制造成营养物质,并释放出氧气。A.无机盐和二氧化碳 B.水分和氧气 C.水分和二氧化碳22.(2025五上·高州期末)在探究“植物体内是否含有水分”的实验中,加热法操作正确的是( )。A.用火焰的内焰加热 B.用火焰的外焰加热 C.用火焰的焰心加热23.(2025五上·高州期末)下列现象能说明植物根系的分布情况与水在土壤中的分布有关的是( )。A.在水分较多的土壤一侧,植物的根系分布也多B.植物的根总是竖直向地下生长C.栽在土壤浸出液里的植物比栽在蒸馏水里的更壮24.(2025五上·高州期末)流水的力量很大,不仅会侵蚀地表,还会搬运泥土和沙土。下列地貌的成因属于流水作用形成的是( )。A.青藏高原 B.长白山天池 C.长江三角洲25.(2025五上·高州期末)不同植物的叶大小、形状各不相同,叶的排列方式也各有特点,观察下图,属于对生排列的是( )。A. B. C.三、可燃冰是一种藏在深海海底的新能源,由天然气和水结合在一起的固体化合物,外形与冰相似。由于含有大量甲烷等可燃气体,因此极易燃烧。同等条件下,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而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避免了最让人们头疼的污染问题。科学家们如获至宝,把可燃冰称作“属于未来的能源”。2017年5月18日,我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也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26.(2025五上·高州期末)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 )A.煤 B.石油 C.可燃冰27.(2025五上·高州期末)潜艇常应用于海洋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开采中,科研人员进入深海探查寻找可燃冰,乘坐的潜艇可能是( )。A.三角形 B.菱形 C.圆柱形28.(2025五上·高州期末)科研人员乘坐潜艇下潜到深海时,水舱阀门会打开,使水舱充水,增大艇身重量,此时,就会逐渐下沉。( )。A.潜艇重力小于水对潜艇的浮力B.潜艇重力大于水对潜艇的浮力C.潜艇重力等于水对潜艇的浮力29.(2025五上·高州期末)科研人员探测结束后要上浮到水面,可以利用压缩空气将水排出,通过( )来使得潜艇上浮。A.增大艇身周围水的浮力B.减小艇身重量C.增大艇身重量30.(2025五上·高州期末)大型潜水艇的外观多为( )。A.长方形 B.圆柱形 C.圆形四、碳酸饮料俗称汽水,其中包括日常汽水,如七喜、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平时很受年轻人喜欢,但是危害也很大。碳酸会影响钙吸收,因此很容易导致年轻人骨骼发育缓慢。另外,里面的二氧化碳也会影响胃肠道吸收,造成胃肠功能紊乱、腹胀等不适。此外,长期喝碳酸饮料,牙齿也会被其腐蚀,容易出现蛀牙。31.(2025五上·高州期末)碳酸饮料是充入( )气体的饮料。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氢气32.(2025五上·高州期末)下面( )物质与小苏打混合后一样会产生很多气泡的实验效果。A.牛奶 B.雪碧 C.盐水33.(2025五上·高州期末)我们可以与爸爸妈妈一起,使用食用小苏打和( )来自制汽水。A.牛奶 B.柠檬汁 C.白酒34.(2025五上·高州期末)在家里处理水壶中的水垢时,我们可以选物品( )。A.白开水 B.白醋 C.牛奶35.(2025五上·高州期末)除了制作碳酸饮料,对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作用描述不正确的是:( )。A.面团加入酵母粉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会让面包变得很硬B.二氧化碳灭火器利用了“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原理C.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常用于保持物体冷冻的状态。五、探究实践:请在答题卡对应的题目上把正确答案的字母涂黑。(每小题2分,共30分)(2025五上·高州期末)科学小组为探究“物质的变化”,用玻璃容器、蜡烛和厨房里的小苏打、白醋进行探究实验:他们先在干燥的玻璃容器底部放入足够的小苏打,再将点燃的蜡烛黏于玻璃容器底部,位于小苏打的旁边,用滴管向玻璃容器中的小苏打滴加白醋(白醋不能溅到蜡烛上)(如图)36.当用滴管向烧杯中的小苏打滴加白醋时,会听到嗤嗤的声音,小苏打表面会产生较多的( )。A.气泡 B.水蒸气 C.冰块37.不断滴加白醋,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蜡烛火焰会慢慢熄灭B.蜡烛火焰会越来越旺C.蜡烛火焰先慢慢熄灭,再复燃越来越旺38.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 )。A.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能支持燃烧的氧气气体B.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能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气体C.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不能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气体39.在这个探究实验中,可以用下列哪种物质替代白醋与小苏打混合产生的反应现象( )。A.甜牛奶 B.柠檬汁 C.清水40.科学小组通过探究物质的变化,下列结论最全面、最正确的是:( )。①蜡烛燃烧时蜡烛变短了,并能发光发热。②蜡烛燃烧生成了新物质。③蜡烛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A.① B.② C.①②③(2025五上·高州期末)在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往水中加入一平勺食盐。轻轻搅拌,使食盐完全溶解在水中。将鸡蛋放入盐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现象。继续往水中逐勺加入食盐,鸡蛋的沉浮状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41.实验中变量是:( )。A.鸡蛋 B.盐水浓度 C.烧杯42.关于实验,错误说法的是:( )。A.鸡蛋上浮 B.盐水浓度逐渐增加 C.盐水浓度逐渐降低43.实验结论是:( )。A.鸡蛋在盐水中变轻B.鸡蛋在不同的液体中沉浮状态不同C.鸡蛋在不同的液体中沉浮状态相同4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鸡蛋在盐水中才会浮起来B.鸡蛋在一定浓度的糖水中可以浮起来C.潜水艇是通过改变海水中的盐水浓度而上浮45.下面哪种盐溶液所产生的浮力最大?( )。A.100毫升水中加入5克食盐B.100毫升水中加入10克食盐C.100毫升水中加入15克食盐(2025五上·高州期末)阅读以下的铁生锈实验设计46.此次实验中,1号的试管有塞子,原因是( )。A.防止潮湿的空气与铁钉接触B.防止空气与铁钉接触C.防止水与铁钉接触47.此次实验中,让1号的试管里的铁钉只与空气接触的办法是( )。A.放点干燥剂入试管内,不需要用塞子堵住试管口B.用塞子堵住试管口即可C.放点干燥剂入试管内,还需要用塞子堵住试管口48.此次实验中,2号的试管里加了油,原因是( )。A.防止外界的空气与铁钉接触B.防止水中的空气与铁钉接触C.防止外界的水与铁钉接触49.此次实验中,试管内用的水是烧开后的“凉开水”,原因是( )。A.烧开后能赶走水中的空气,防止铁钉与水中的空气接触B.检验下“凉开水”和一般的水对铁钉生锈的影响C.所有的科学实验用的水都是“凉开水”50.3号试管内的铁钉的最容易生锈( )。A.在空气中的半根 B.在水中的半根 C.空气和水的交界处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错误【知识点】地球上的水【解析】【分析】 在死海里,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被淹死,是因为它含有高浓都的盐。2.【答案】正确【知识点】物理变化【解析】【分析】红糖放入热水中溶解,是红糖颗粒在水分子作用下分散到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此过程中,红糖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蔗糖等)未发生改变,只是状态从固态变为分子级别的分散状态,水的颜色变化是由于红糖成分的溶解导致,没有新物质生成。这属于物理变化,符合 “没有产生新物质” 的判断,因此该说法正确。3.【答案】正确【知识点】光合作用【解析】【分析】阳光下的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而遮光环境下,植物光合作用受抑制,主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因此,阳光下植物释放的氧气量通常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量,周围氧气含量会积累增多;遮光时氧气消耗大于产生,含量较低。两者对比,阳光下植物周围氧气含量更多,故该说法正确。4.【答案】错误【知识点】光合作用【解析】【分析】叶片的光合作用是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淀粉等营养物质,并释放氧气,这是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核心过程。而题干中 “利用光能把氧气和水分转化成营养物质,释放出二氧化碳” 的描述完全颠倒了原料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营养物质和氧气,并非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的过程,因此该说法错误。5.【答案】正确【知识点】物体的沉浮【解析】【分析】不同的材料,漂浮能力不同。同一种材组成不同大小的物体,它们的承重能力会不一样。材料具有的漂浮能力是相对稳定的。题目说法正确。6.【答案】正确【知识点】浮力【解析】【分析】沉船打捞时,保持平衡是关键操作。若沉船倾斜,受力不均会导致打捞设备负荷失衡,可能损坏船体或打捞装置。平衡状态下,沉船所受浮力能均匀作用于船体,便于通过排水、充气等方式逐步克服重力,使沉船平稳上浮。若失衡,浮力难以有效转化为向上的升力,甚至可能导致沉船再次倾覆,增加打捞难度和风险。因此,保持平衡是确保沉船顺利浮起的必要条件,该说法正确。7.【答案】错误【知识点】物体的沉浮【解析】【分析】浮力是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向上的力,其方向始终竖直向上,与重力方向相反。鸡蛋在水中时,水对鸡蛋的浮力同样遵循这一规律,是向上的,用于平衡部分重力。题干中 “浮力是向下的” 与浮力的基本特性矛盾,因此该说法错误。8.【答案】错误【知识点】光合作用【解析】【分析】植物制造营养物质的 “加工厂” 是叶片,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营养物质)。而果实的主要功能是保护种子、储存营养物质,并非制造营养。题干混淆了叶片和果实的功能,因此该说法错误。9.【答案】错误【知识点】叶的特征【解析】【分析】夹竹桃的叶片在茎上呈对生排列,即每节上相对生长两片叶,左右对称;簕杜鹃(三角梅)的叶片则为互生,即每节上只生一片叶,叶片在茎上交替排列。二者的叶序特征符合题干描述,因此该说法正确。10.【答案】错误【知识点】化学变化【解析】【分析】纸燃烧是化学变化。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等有机物,燃烧时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等新物质,同时释放能量。构成物体的物质从纤维素等转化为了其他物质,物质本身发生了根本改变,并非保持不变。因此该说法错误。11.【答案】A【知识点】凝结;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分析】雾是水蒸气在低空中遇冷后凝结成的微小水滴,这些水滴悬浮在空气中,使能见度降低,属于低空中的水汽凝结现象。霜是水蒸气在地表或物体表面遇 0℃以下低温直接凝华成的固态冰晶,属于凝华现象。露是水蒸气在地表物体表面遇冷(温度高于 0℃)凝结成的液态水滴,附着在物体上,而非悬浮于空中。因此,符合 “低空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微小水滴” 的是雾,选A。12.【答案】C【知识点】浮力的变化【解析】【分析】潜艇通过调节压载水舱内的水量来改变自身质量。当吸入水时,质量增加,重力大于浮力,潜艇下沉;当排出水时,质量减小,重力小于浮力,潜艇上浮。选项 A “高低” 是沉浮的结果而非原因;选项 B “大小”(体积)基本不变,因为潜艇外壳体积固定,浮力主要由排开水的体积决定,而体积不变时浮力相对稳定。因此,潜艇沉浮主要通过改变质量实现,选C。13.【答案】C【知识点】认识空气【解析】【分析】二氧化碳气体比空气重,沿着杯壁倒的时候会像水一样先 “流” 到烧杯底部,慢慢往上 “堆”。因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底部的二氧化碳多了,低处的蜡烛会先因为没有足够的空气而熄灭;接着二氧化碳继续往上 “堆”,高处的蜡烛也会熄灭。所以两支蜡烛是下面的先灭,上面的后灭,也就是自下而上先后熄灭,选C。14.【答案】C【知识点】水的蒸发【解析】【分析】洗过的湿衣服变干,不是因为水滴下来(A错误),也不是风直接吹走水分(B错误)。实际上,衣服上的水会变成我们看不见的水蒸气,慢慢跑到空气中去,这种水从液态变成气态跑到空气中的现象叫做蒸发。阳光下温度高,能加快水的蒸发,所以衣服很快就干了。因此正确答案是C。15.【答案】B【知识点】生锈【解析】【分析】铁钉生锈需要水和空气(氧气)共同作用。选项A(干燥的空气)中缺少水分,铁钉很难生锈;选项C(植物油)会隔绝空气和水,铁钉接触不到生锈所需的条件,几乎不生锈;选项B(清水)中,铁钉既能接触到水,又能接触到水中溶解的空气,满足生锈的两个必要条件,所以生锈最明显。因此,正确答案是B。16.【答案】A【知识点】叶的特征【解析】【分析】植物的叶子在茎上生长时,会尽量互不遮挡,形成像拼图一样的镶嵌排列。这是因为叶子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如果叶子互相重叠或交叉,下面的叶子就会被挡住阳光,无法好好工作。这种互不遮挡的排列方式,能让每片叶子都尽可能多地接收到阳光,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形成的特点。所以正确答案是A。17.【答案】C【知识点】淀粉的检验【解析】【分析】米汤里含有淀粉,淀粉有特殊的性质:选项A中,碘液遇到淀粉会变蓝,能显现出字迹;选项B中,米汤里的水分受热蒸发,淀粉会留下棕黄色痕迹,也能看到字;选项C中,清水和淀粉不发生反应,喷上去后白纸还是原来的样子,无法再现字迹。因此,不能再现字迹的方法是C。18.【答案】C【知识点】凝结【解析】【分析】小水珠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液化的结果,关键在于判断水蒸气来源和遇冷位置:①号烧杯装冰块,玻璃片温度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到玻璃片上表面(温度低),遇冷液化成小水珠;②号烧杯装热水,热水蒸发产生大量水蒸气,向上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片下表面,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因此,①的小水珠在上表面,②的在下表面,正确答案是C。19.【答案】A【知识点】物体的沉浮【解析】【分析】物体在液体里浮还是沉,和液体的 “轻重” 有关。有的液体 “重”,能托住物体;有的液体 “轻”,托不住。物体在甲杯能浮,说明甲杯的液体比较 “重”,能托住它;在乙杯沉,说明乙杯的液体比较 “轻”,托不住。盐水比清水 “重”,油比清水 “轻”。A.盐水(重)能托住物体(浮),清水(轻)托不住(沉),符合情况;B.清水比盐水 “轻”,不可能让物体在清水浮、盐水沉;C.油比盐水 “轻”,也不符合浮和沉的情况。所以正确答案是A。20.【答案】C【知识点】叶的作用;光合作用【解析】【分析】 植物自己制造食物的器官是叶。叶是维管植物营养器官之一。功能为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有蒸腾作用提供根系从外界吸收水和矿质营养的动力。21.【答案】C【知识点】光合作用【解析】【分析】这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叶片中的叶绿体像 “小工厂”,利用阳光的能量,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分和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合起来,制造成淀粉等营养物质,同时释放出氧气。A.“无机盐” 是植物生长需要的养分,但不是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的原料;B.“氧气” 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不是原料;C.“水分和二氧化碳” 正是光合作用的两种原料,符合过程。因此,正确答案是C。22.【答案】B【知识点】酒精灯的使用【解析】【分析】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效果最好,能快速、均匀地加热物体,也是实验中规范的加热方法。内焰温度低于外焰,加热速度慢;焰心温度最低,还可能因焰心处有未充分燃烧的酒精蒸气,导致加热时温度不稳定,甚至使容器受热不均。在探究植物体内水分的实验中,需用酒精灯加热干燥的叶片(如将叶片放入试管加热),用外焰加热能更高效地使叶片中的水分蒸发,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因此,正确答案是B。23.【答案】A【知识点】根【解析】【分析】根系的分布会适应水分在土壤中的分布。A.水分多的土壤一侧根系分布也多,直接体现了根系分布与水分分布的关联,说明根会向水分充足的地方生长,符合题意;B.根竖直向地下生长,是根的向地性,与水分分布无关;C.比较的是土壤浸出液(含养分)和蒸馏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体现的是养分的作用,而非水分分布与根系的关系。因此,正确答案是A。24.【答案】C【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解析】【分析】流水作用包括侵蚀、搬运和沉积,会形成不同地貌。长江三角洲是长江水流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水流变缓,泥沙逐渐沉积形成的平原,属于流水沉积作用的结果,符合题意。青藏高原是板块碰撞挤压抬升形成的,与流水作用无关;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形成的,属于火山活动的结果。因此,正确答案是C。25.【答案】C【知识点】叶的特征【解析】【分析】叶的对生排列是指在茎的同一节上,相对着生两片叶子,左右对称分布,比如丁香、薄荷的叶子就是这种排列方式。A选项中叶子生长没有明显的两两相对的特征,更偏向于簇生 ,B选项中叶子在茎上单个生长(互生),C选项中茎的每个节上有两片叶子,且位置相对、方向相反,就是对生排列。因此,正确答案是C。26.【答案】C【知识点】保护自然资源【解析】【分析】煤和石油属于常规能源。可燃冰是天然气的水合物是新能源。27.【答案】C【知识点】浮筒【解析】【分析】潜艇的形状设计要适应深海环境。三角形和菱形的棱角明显,在深海中会受到更大的水压力,容易损坏,而且航行时阻力大,不适合深海探测。圆柱形没有尖锐的棱角,水压力能均匀分散在表面,能承受深海的巨大压力;同时,圆柱形在水中航行时阻力小,更适合在海洋中灵活移动,方便科研人员进行探查。像我们常见的潜艇大多是圆柱形,所以科研人员乘坐的潜艇可能是圆柱形,选C。28.【答案】B【知识点】浮力的变化【解析】【分析】潜艇下沉的原理与浮力和重力的关系直接相关,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当潜艇水舱充水时,艇身重量(重力)增大。若重力大于水对潜艇的浮力,潜艇就会在重力作用下下沉;若重力小于浮力,潜艇会上浮;若重力等于浮力,潜艇则悬浮在水中。题目中潜艇 “逐渐下沉”,说明此时重力大于浮力,故正确答案是B。29.【答案】B【知识点】浮力的变化【解析】【分析】潜艇上浮的关键是调整重力与浮力的关系。潜艇排开水的体积基本不变,因此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对稳定。当用压缩空气排出水舱中的水时,艇身重量会减小。若重量减小到小于浮力,潜艇就会在浮力作用下上浮;选项A错误,因为水的浮力由排开水的体积决定,艇身周围水的浮力并未改变;选项C与上浮需求相反,增大重量会导致潜艇下沉。因此,正确答案是B。30.【答案】B【知识点】浮筒【解析】【分析】大型潜水艇的外观设计需适应深海高压环境。圆柱形能更均匀地分散海水压力,减少局部受力过大导致的损坏,是潜艇的典型外形;长方形棱角处压力集中,难以承受深海高压,不符合结构需求;圆形通常指横截面为圆形的球体,虽抗压性好,但纵向空间利用率低,不适合大型潜艇的功能布局(如容纳设备、人员等)。因此,正确答案是B。31.【答案】A【知识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解析】【分析】碳酸饮料的特征是含有碳酸,而碳酸由二氧化碳气体与水反应生成。充入二氧化碳后,饮料会带有刺激的气泡感,且二氧化碳能抑制微生物生长,延长保质期,这是碳酸饮料的核心特征;氧气易导致饮料氧化变质,不适合充入;氢气难溶于水,且易燃易爆,无法形成碳酸饮料的特性。因此,正确答案是A。32.【答案】B【知识点】产生气体的变化【解析】【分析】小苏打(碳酸氢钠)与酸性物质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表现为大量气泡。雪碧属于碳酸饮料,含有碳酸(酸性),与小苏打混合时,酸会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产生气泡;牛奶呈弱酸性,但酸性极弱,与小苏打反应微弱,几乎无明显气泡;盐水是中性的氯化钠溶液,与小苏打不发生反应,无气泡产生。因此,正确答案是B。33.【答案】B【知识点】产生气体的变化【解析】【分析】自制汽水的核心是利用酸性物质与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泡。柠檬汁富含柠檬酸,与小苏打混合时,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的二氧化碳使液体充满气泡,模拟汽水口感;牛奶、白酒都不能与小苏打混合后产生气体。因此,正确答案是B。34.【答案】B【知识点】化学变化【解析】【分析】水壶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镁等碳酸盐或碱类物质,可与酸性物质反应溶解。白醋含有醋酸,能与水垢中的碳酸钙等发生化学变化,使水垢溶解脱落,是家庭去水垢的常用方法;白开水、牛奶都不会与水垢产生化学变化,因此,正确答案是B。35.【答案】A【知识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解析】【分析】A.错误:酵母粉发酵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在面团中形成许多小气孔,使面包、馒头等变得松软多孔,而非 “很硬”,这是二氧化碳在食品加工中的典型应用;B.正确: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能覆盖在燃烧物表面隔绝氧气,因此可用于灭火;C.正确: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周围温度骤降,常用于冷藏运输、人工降雨等需要低温的场景。因此,描述不正确的是A。【答案】36.A37.A38.C39.B40.C【知识点】产生气体的变化【解析】【分析】物质的变化有不同类型。比如蜡烛受热时,会从固态慢慢变成液态,这个过程里,蜡烛只是形态上发生了改变,并没有产生新的东西,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而当小苏打和白醋碰到一起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它们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出醋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这些原本不存在的新物质,像这样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就叫做化学变化。36.小苏打与白醋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当二者接触时,产生的气体以气泡形式从液体中逸出,因此会观察到小苏打表面产生较多气泡,并伴随 “嗤嗤” 的声响(气体释放的声音)。水蒸气通常由液态水受热汽化产生,此实验中无明显加热过程,且反应不直接生成大量水蒸汽;冰块是固态水,实验环境为常温,反应也不会产生冰块。因此,正确答案是A。37.小苏打与白醋反应会持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且比空气重,会逐渐在玻璃容器底部堆积并向上蔓延,最终覆盖蜡烛火焰,隔绝其燃烧所需的氧气。因此,随着二氧化碳不断增多,蜡烛火焰会因缺氧而慢慢熄灭。选项B错误,二氧化碳不助燃,无法使火焰变旺;选项C错误,容器内氧气被耗尽后,火焰熄灭且无复燃条件(缺乏氧气)。故正确答案是A。38.小苏打与白醋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会在玻璃容器内逐渐聚集,隔绝蜡烛燃烧所需的氧气。选项A错误,反应产物中没有氧气,且氧气是支持燃烧的气体,与蜡烛熄灭的现象矛盾;选项B错误,二氧化碳本身不支持燃烧,该描述违背其化学性质;选项C正确,明确了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且其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是蜡烛熄灭的直接原因。因此,正确答案是C。39.小苏打与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表现为冒泡等现象。需选择酸性物质替代白醋。柠檬汁含有柠檬酸,属于酸性物质,与小苏打混合时会发生类似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泡,现象与白醋一致;甜牛奶、清水与小苏打不发生化学变化。因此,能替代白醋产生相同反应现象的是B。40.蜡烛燃烧是典型的化学变化。①正确:燃烧过程中,蜡烛因燃烧消耗而变短,同时释放光和热,这是可直接观察到的现象;②正确:燃烧属于化学变化,一定生成新物质(如二氧化碳、水等),符合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③正确:结合实验中蜡烛因二氧化碳熄灭的现象,可推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这是具体的产物之一。三者从现象、本质和产物三个层面完整描述了蜡烛燃烧的变化,结论全面且正确。故答案为C。【答案】41.B42.C43.B44.B45.C【知识点】浮力的变化【解析】【分析】把食盐放进水里,用筷子搅一搅,盐粒就会慢慢化在水里,变成了均匀的盐水。不同的液体有不一样的 “轻重”。比如同样多的水和盐水,盐水会更重一些。这种 “轻重” 的差别,会让它们对放进里面的东西产生不一样的托力 —— 也就是浮力。不只是盐水,要是往水里加很多糖,让糖水变得足够 “重”,鸡蛋也能浮起来。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液体的特点不一样,对物体的浮力和浮沉情况影响也不一样。41.实验探究的是食盐加入量对鸡蛋沉浮的影响。变量是指实验中被改变的因素。鸡蛋和烧杯在实验中始终保持不变,属于常量;随着食盐逐勺加入,盐水的浓度(溶质与溶液的比例)不断升高,这是唯一被改变的因素,即变量。鸡蛋的沉浮状态随盐水浓度变化而改变,因此实验的变量是盐水浓度。故答案为B。42.实验中,随着食盐不断加入并溶解,盐水里的溶质(食盐)增多,而溶剂(水)量基本不变,因此盐水浓度会逐渐增加。根据浮力原理,液体浓度越高,对物体的浮力越强。当盐水浓度足够高时,浮力大于鸡蛋重力,鸡蛋会上浮。综上,错误的说法是C。43.实验中,随着食盐加入,盐水浓度逐渐升高,鸡蛋从下沉逐渐变为上浮,体现了同一鸡蛋在浓度不同的盐水中(属于不同液体)沉浮状态的变化。A.错误:鸡蛋本身重量未改变,上浮是因盐水浮力增大;B.正确:实验核心是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浓度不同的盐水)中沉浮状态有差异,符合现象与逻辑;C.错误:实验明显显示鸡蛋在不同浓度盐水中沉浮状态不同;故实验结论为B。44.A.错误:不只是盐水能让鸡蛋浮起来。只要液体里溶解了足够多的东西(比如盐、糖),让液体变 “重” 了,鸡蛋就可能浮起来,所以 “只有盐水” 的说法不对。B.正确:如果糖水里放了很多糖,糖水变得足够 “重”,就像浓盐水一样,能把鸡蛋托起来,让它浮着,这个说法是对的。C.错误:潜水艇不是靠改变海水里盐的多少上浮的。它是通过装水或排水,让自己变重或变轻来上下浮动的。所以正确的是B。45.在相同体积的水中(都是 100 毫升),加入的食盐越多,盐在水里溶解得就越多,盐水就越 “浓”、越 “重”。液体越 “重”,对放入其中的物体产生的浮力就越大。A中加了5克盐,盐水较淡;B中加了 10 克盐,盐水比A浓;C中加了15克盐,是三者中盐最多的,盐水最浓、最重。因此,C选项的盐溶液产生的浮力最大。【答案】46.A47.C48.A49.A50.C【知识点】生锈;对比实验【解析】【分析】铁之所以会生锈,是因为它和空气中的氧气、周围的水分碰到一起,发生了变化。这就像一场需要 “水” 和 “氧气” 两个小伙伴同时参与的化学反应,缺了谁都不行。既然知道了生锈的 需要的条件,那想办法不让铁碰到水和空气,就能阻止它生锈。比如给铁制品刷上油漆,就像穿上一层雨衣,把水和空气挡在外面;给铁镀上一层锌,相当于加了层防护盾;或者涂上油,让铁和水、空气隔离开来。46.铁生锈通常需要空气(尤其是氧气)和水的共同作用。实验中设置不同试管是为了对比不同条件对铁生锈的影响。1号试管加塞子,目的是隔绝试管内外的空气交换,让试管内缺少水汽。选项A正确。47.要让铁钉只与空气接触,需同时排除 “水” 这个干扰因素。空气中本身含有少量水蒸气,若仅用塞子堵口,试管内原有的水蒸气会与铁钉接触,无法保证铁钉只接触空气。若只放干燥剂不堵口,外界空气中的水蒸气会进入试管,干燥剂无法持续防潮,仍可能让铁钉接触到水。只有同时放入干燥剂(吸收试管内原有水分)和用塞子堵口(阻止外界水蒸气进入),才能确保试管内只有干燥空气与铁钉接触。C正确。48.铁生锈需要空气和水。实验中2号试管的设计是为了让铁钉只接触水、不接触空气,以此对比空气对生锈的影响。油会漂浮在水面形成一层密封膜。这样能隔绝试管外的空气进入水中,避免空气与铁钉接触。A正确。49.铁生锈需要空气(氧气)和水的共同作用,实验需控制变量以明确各因素的影响。凉开水是经煮沸的水,煮沸过程会使水中溶解的空气(尤其是氧气)逸出,减少水中的空气含量。A.正确:使用凉开水可排除 “水中空气” 对实验的干扰,确保实验中 “空气” 变量仅来自外界,符合控制实验条件的目的。B.错误:实验核心是探究生锈与空气、水的关系,而非对比不同水的影响。C.错误:“所有实验都用凉开水” 不符合实际,此操作仅针对本实验需求。因此,用凉开水是为了赶走水中空气,选A。50.铁生锈的关键条件是空气(氧气)和水的同时存在。3号试管的实验设计是让铁钉一部分接触空气、一部分浸入水中,形成 “空气 - 水交界” 的环境。C正确。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学生版).docx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