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一、选择题(共30小题,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处。)1.(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李明看到地上有一只小虫子,它的身体两侧各有三条腿,头上有一对触角。李明推测它可能是一种( )。A.鸟 B.昆虫 C.哺乳动物2.(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暴雨来临前,鱼会游到水面,鳃不停地开和关,这是鱼在( )。A.玩耍 B.吃食物 C.呼吸3.(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诗中的莺、燕具有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A.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B.身体表面有鳞片和鳍C.身体表面有毛,哺乳4.(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胎生动物一般都用( )的方法喂养它们的后代。A.哺乳 B.喂食 C.放养5.(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许多珍稀动物有逐渐减少甚至灭绝的危险。为了保护珍稀动物,最有效的措施是( )。A.捕捉到动物园里,精心喂养B.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不遭受破坏C.在大自然中适者生存6.(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下列有关测量水温的做法正确的是( )。A.将水温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在水中B.将温度计靠在容器内壁C.读数时将温度计拿出水面再读数7.(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如下图所示)在空烧瓶上所插玻璃管中有一段小水柱停在中间位置(箭头所指位置),当我们用双手握住烧瓶后,这段小水柱的位置变化情况是( )。A.向瓶外移动(在图中向左移动)B.停在中间不动C.向瓶内移动(在图中向右移动)8.(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铁路上的铁轨之间留有一定缝隙的原因是( )。A.防止热胀冷缩 B.为了美观好看 C.为了经济实惠9.(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空气的冷热程度称为空气温度。冬季想知道供热温度是否达标,选择( )来测量室内空气温度更合适。A.体温计 B.水温计 C.气温计10.(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空气在加热过程中,( )。A.体积缩小,往上升 B.体积膨胀,往上升 C.不会发生变化11.(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下列选项与热空气上升原理无关的是( )。A.热气球升空B.抽油烟机安在厨房上方C.火箭升空12.(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风扇可以给我们送风,主要是因为 ( )。A.风扇可以让周围的空气流动B.风扇可以压缩空气C.空气没有质量13.(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我市2023年12月18日,﹣4℃~0℃,东南风3级,多云。”没描述的天气要素是( )。A.气温 B.降水量 C.风14.(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小华观察到红旗飘向北面,感觉到风从南面吹来,他初步判断此时吹的是( )。A.东风 B.南风 C.北风15.(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小科同学用气温计测量并记录了一天中8时到16时的气温,数据如下表所示。关于该时段的气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时间 8时 9时 10时 11时 12时 13时 14时 15时 16时气温 16℃ 17℃ 19℃ 20℃ 22℃ 24℃ 25℃ 23℃ 21℃A.14时比8时温度高9℃B.最高气温是25℃C.12时以后的气温一直在上升16.(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下列天气现象中,( )是降水的形式之一。A.雾霾 B.雾 C.冰雹17.(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下列选项中描述天气的是( )。A.昆明四季如春 B.济南四季分明 C.青岛明天下雨18.(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黑板就干了,水“跑”到哪去了?( )A.水全部渗到黑板里去了B.水流掉了C.水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19.(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同学们在做水沸腾实验时,测量出水沸腾时的温度为98℃,跟课本上说的100℃不一致,应该在实验报告单上记录的温度是( )。A.100℃ B.96℃ C.98℃20.(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水沸腾时,可以看到烧水壶口的上方会出现“白气”。这“白气”是( )。A.水蒸气 B.空气 C.小水滴21.(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有关水的三态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烧开后继续加热,温度会持续升高B.洗过的衣服晾晒后就干了,这是蒸发现象C.夏天的早晨,花草上有露珠,这是凝结现象22.(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冰是属于水的三态中的( )A.气态 B.液态 C.固态23.(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当水的温度下降到( )的时候,水开始结冰。A.3℃ B.0℃ C.-3 ℃24.(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在2022年卡塔尔足球世界杯小组赛阶段中,根据The athletic统计的球员榜单:加纳边锋苏莱马纳以35.7千米/小时居首,其次是西班牙的尼科威廉姆斯35.6千米/小时,第三名是德国的劳姆35.5千米/小时。这个榜单是按照球员的运动( )排序的。A.路程 B.时间 C.速度25.(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小朋友们正站在操场上参加升旗仪式,能准确地描述此时小芳的位置的是( )。A.小芳在离主席台5米的地方B.小芳在主席台的西边C.小芳在主席台西边5米处26.(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科学课上,同学们针对风的观测方法展开了讨论,其中观测方法错误的是( )。A.观察旗杆上的国旗飘动情况B.站在校园,观察柳枝的摆动情况C.坐在车里,关上车窗,观察车开动时车内挂饰的晃动情况27.(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如果我们说青山是运动的,是以( )参照物。A.竹排 B.岸边的树 C.村庄28.(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自行车刹车系统的制动部分在刹车时,是以增大刹车块与车圈之间的压力,从而( )使自行车停下来。A.增大摩擦力 B.减少摩擦力 C.增加动力29.(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以下可以使面团形成膨大、松软、蜂窝状结构的材料是( )。A.碱 B.盐 C.酵母30.(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木拱廊桥虽然结构简单,却坚固异常,下列哪个不是它的特点( )。A.利用众多的铆钉B.利用摩擦力和直径的大小C.所成的角度和水平的距离二、非选择题(共3题)31.(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连一连。袋鼠 鹅 蚂蚁 海马 蝴蝶 鲨鱼 鸵鸟昆虫 鱼类 鸟类 哺乳动物32.(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为了探究水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同学们做了如下实验:某小组实验得到如下一组数据:(时间:分钟;温度:℃)时间 0 1 2 3 4 5 6 7 8 7 9 10 11温度 53 61 68 74 79 84 88 92 95 97 98 98 ?(1)“?”处的温度最可能是( )。A.97 B.98 C.100(2)各小组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图最符合水温变化规律。A.B.C.(3)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会迅速产生大量 ,并不停地翻腾,这种现象叫 。(4)根据实验数据,熬粥时,粥沸腾后我们应该选择 (“大火”或“小火”)继续加热。(5)蒸发和沸腾都是水变成 的现象,在变化的过程中都要 热量。(选填:“排出”或“吸收”)(6)借助图表对数据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就是在( )。A.处理信息 B.推理 C.得出结论33.(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冬季汽车窗户玻璃上经常会出现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呢?小科做了如下实验:向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倒入等量热水。用试管夹夹取一片玻璃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另一片玻璃片不加热。然后将两片玻璃片同时盖在烧杯上,观察玻璃片表面的变化。(1)实验现象: 的玻璃片上有小水珠。(选填:“加热”或“没加热”)(2)实验结论:水蒸气 (选填:“遇冷”或“受热”)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 。(3)根据以上实验,如果让车窗玻璃上不形成小水珠,用空调吹冷风还是吹热风好?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昆虫【解析】【分析】昆虫具有鲜明的特征: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生有一对触角,胸部则长着三对足。李明在地上发现了一只小虫子,经过观察,他发现这只虫子的形态与昆虫的特征相吻合。基于此,他推测这只小虫子很可能属于昆虫类。 鸟类全身(除少数部位外)被覆羽毛,这是鸟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哺乳动物是指直接接生小动物,胎生,用乳汁喂养小动物。昆虫是往往是卵生动物。2.【答案】C【知识点】鱼的特点【解析】【分析】鱼类是典型的水生生物,它们依靠鳍来游动,借助鳃进行呼吸。鱼的鳃藏在鳃盖下方的鳃腔里,小鱼鳃部不停张合的动作,其实是在完成呼吸过程。暴雨降临之前,水里的氧气含量会下降,这时鱼就会游到水面附近,鳃也会持续地开合 —— 这同样是鱼在进行呼吸。因此,选项 C 的说法是正确的,而 A、B 两个选项的表述存在错误。3.【答案】A【知识点】鸟类【解析】【分析】鸟类有着一系列独特的特征:体表覆盖着羽毛;前肢演化成翼,成为飞行的重要器官;嘴巴为喙,没有牙齿;呼吸方式特殊,用肺呼吸,同时借助气囊辅助,形成双重呼吸;心脏分为四腔,拥有两条循环路径,循环功能强劲;繁殖方式为卵生,且体温保持恒定。题目诗句中提到的 “莺” 和 “燕” 都属于鸟类,它们具备鸟类共有的特征,比如体表覆盖羽毛、长有喙、前肢变成翼等。需要注意的是,卵生是鸟类的特征,而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的特点;身体表面有鳞片和鳍则是鱼类的标志。因此,A 选项的描述符合题意。4.【答案】A【知识点】哺乳动物【解析】【分析】卵生动物是指用产卵方式繁殖的动物,如蛇、乌龟、恐龙、鳄鱼、青蛙、鱼、鸟、鸡、鸭、鹅;胎生动物是指用胎生方式繁殖的动物,如猫、狗、猴、狮子、老虎、猪等。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它们的后代。5.【答案】B【知识点】珍稀动物【解析】【分析】中国在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上,在全球范围内都位居前列。截至目前,我国已设立 226 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涵盖了 80% 的野生动物种类以及 60% 的高等植物种类。我国的生物物种极为繁多,其中不乏诸多特有的珍稀动物,像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大鲵、白唇鹿、中华鲟、蒙古野驴等,都是我国独有的宝贵生灵。要守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举措便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以此保障它们的生存环境免受破坏,为各类生物提供安稳的栖息之所。6.【答案】A【知识点】温度计【解析】【分析】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方法:手拿温度计的上端。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测量连续变化的温度时除外)。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玻璃泡是温度计的感温部位,需完全浸没在水中(不接触容器底或壁),以准确测量水温。A选项符合题意。7.【答案】A【知识点】气体的热胀冷缩【解析】【分析】热胀冷缩是物体普遍具备的一种基本特性:通常情况下,物体受热时体积会发生膨胀,遇冷时则会收缩,绝大多数物体都遵循这一规律。空气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特点。假设在一个空烧瓶上插入的玻璃管中,有一段小水柱停留在中间位置(如箭头所指处)。当我们用双手握住烧瓶时,烧瓶内部的空气会因受热而体积变大,此时玻璃管中的这段小水柱就会朝着瓶外的方向移动(对应图中向左的方向)。8.【答案】A【知识点】固体的热胀冷缩【解析】【分析】物体普遍存在一种基本属性,那就是热胀冷缩:在常规状态下,物体遇热会出现体积膨胀的现象,受冷时则会发生体积收缩,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很多都具备这样的特性。铁路轨道的铁轨之间特意预留出一定空隙,其原因就在于避免铁轨因受热膨胀而相互挤压,从而防止轨道受损。这种设计正是巧妙利用了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为铁轨的稳定使用提供了保障。9.【答案】C【知识点】测量气温【解析】【分析】气温计的功能是测量空气温度,而体温计用于人体、水温计用于液体。A选项,体温计是用于测量人体体温的工具,量程通常在35℃到42℃,精度较高,贴合人体皮肤测量,且量程较小,无法满足室内空气温度的测量需求,不适合测量空气温度;B选项,水温计用于测量液体(如水)的温度,其刻度和结构适合接触液体,通常量程较大(如 0℃到100℃),但测量空气温度时,测量结果不够准确,也不是用于空气温度测量的工具;C选项,气温计(又称温度计)是专门用于测量空气温度的工具,量程通常包含日常环境温度,符合冬季室内温度的测量范围,考虑了空气热传导的特点,能更准确地反映空气的冷热程度,是测量室内外空气温度的专用工具。因此,应选C选项。10.【答案】B【知识点】制作热气球;对流【解析】【分析】空气有热胀冷缩特性:受热后体积膨胀,同体积下比冷空气轻,故会上升。热气球正是利用这一原理,因此 B 选项正确。11.【答案】C【知识点】气体的热胀冷缩【解析】【分析】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受热后体积膨胀,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因此,热空气会上升运动,冷空气会下沉运动,热气球升空、抽油烟机安在厨房上方都与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关,选项C与热空气上升原理无关,符合题意;AB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2.【答案】A【知识点】风【解析】【分析】A选项,风扇可以让周围的空气流动,风扇工作时,叶片转动会推动周围的空气,让空气朝着一个方向移动,这样流动的空气吹到身上,就感觉到了风;B选项,风扇转动时并不会把空气压缩变小,这个说法不符合实际;C选项,空气是有质量的,比如气球充气后会变重,所以这个选项本身就是错误的。送风的本质是空气的流动,风扇的作用正是带动空气流动,所以应选A选项。13.【答案】B【知识点】天气现象【解析】【分析】天气要素通常包括气温、风、云量、降水量等。分析题目中的描述:①“-4℃~0℃”:这是对气温的描述,说明当天的温度范围,对应A选项,因此气温被描述了。②“东南风 3 级”:“东南风”是风向,“3 级”是风力,这是对风的描述,对应C选项,因此风被描述了。③“多云”:这是对云量的描述,属于天气状况的一部分。④B选项的降水量指的是下雨、下雪等降水的多少,题目中没有提到下雨、下雪或降水量的相关信息,因此降水量是未被描述的天气要素,所以应选B选项。14.【答案】B【知识点】风的大小和方向【解析】【分析】1.观察现象:红旗飘向北面,红旗飘动的方向是由风的推动决定的,风会带动红旗向风吹来的反方向飘动。红旗向北飘,说明风是从相反方向(南面)吹来的,这是判断风向的直观依据。2.感知体验:风从南面吹来,小华直接感觉到风的来向是南面,这是对风向的直接感知。风向的定义就是 “风吹来的方向”,从南面吹来的风,即为南风。3.判断结论:此时吹的是南风。结合 “红旗向北飘”(风从南面推动)和 “风从南面吹来”(直接感知来源),两者一致印证了风向 —— 风从南面而来,因此小华判断此时吹的是南风。15.【答案】C【知识点】测量气温【解析】【分析】A选项,8时气温是,14时气温是,通过减法运算, 可知14时比8时温度高,该选项正确;B选项,从表格数据看,14时的是这一时间段里出现的最高数值,符合找出的最高气温,该选项正确;C选项,观察12时之后的数据:12时、13时、14时 、15时、16时。可见14时之后(15时、16时)气温是下降的,并不是一直在上升,该选项错误。因此,应选C选项。16.【答案】C【知识点】降水形式【解析】【分析】降水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A选项,雾霾是空气中的颗粒物、水汽等混合形成的污染现象,不是从天空降下的液态或固态水,它不属于降水形式,该选项错误;B选项,雾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的细小水滴,它是漂浮在空气中的,没有降落到地面(降水要求降落到地面),所以雾不属于降水形式,该选项错误;C选项,冰雹是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的固态水,属于降水形式(降水形式包括雨、雪、冰雹等),该选项正确。综上所述,答案选C选项。17.【答案】C【知识点】天气现象【解析】【分析】A选项描述的是昆明长期、稳定的气候特征,体现的是多年平均的天气状况,属于气候范畴,而非短期天气,该选项错误;B选项是对济南长期气候特点的概括,反映的是多年的季节变化规律,属于气候,不是具体某段时间的天气,该选项错误;C选项,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青岛明天下雨描述的是青岛短期内(明天)的具体大气现象,符合天气的定义,该选项正确。综上所述,答案选C选项。18.【答案】C【知识点】水的蒸发【解析】【分析】蒸发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会吸收热量并扩散到空气中。A选项,黑板通常由光滑的材料(如木质、磁性板材等)制成,其结构紧密,水分难以大量渗透。用湿抹布擦后黑板很快变干,并非水分全部渗进黑板,该选项错误;B选项,用湿抹布擦黑板时,水分均匀附着在黑板表面,并未形成明显的水流掉落,因此水流掉了不符合实际现象,该选项错误;C选项,湿黑板上的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这种看不见的气态水分子会飞散到周围空气中,导致黑板变干,这一过程属于蒸发,该选项正确。综上所述,答案选C选项。19.【答案】C【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解析】【分析】A选项,实验记录需尊重实际测量结果,而非照搬课本理论值。100℃是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理论温度,但实验中实际测得98℃,不能为迎合理论而记录100℃,该选项错误;B选项,96℃并非本次实验的实际测量值,实验记录需以真实测量数据为依据,随意修改数据不符合科学实验的真实性原则,该选项错误;C选项,实验数据应如实记录,即使与预期不符,也要记录实际测量结果。本次实验中实际测量的水沸腾温度为98℃,应如实记录这一真实数据,该选项正确。综上所述,答案选C选项,因为科学实验要求如实记录实际测量数据,98℃是实验中真实测得的温度,应按此记录。20.【答案】C【知识点】凝结【解析】【分析】水蒸气遇到低温会转变为液态水,这一过程被称为凝结。凝结发生时,水从气态转为液态,离不开低温条件的作用。当水沸腾时,烧水壶口上方会出现 “白气”,其实这些 “白气” 并非气态的水蒸气,而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空气后,凝结形成的细小水珠。21.【答案】A【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解析】【分析】水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形态:气态的水蒸气、液态的水以及固态的冰,这三种状态能够相互转化。而水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需要吸收或释放热量,这一过程主要由温度的变化来决定。A 选项:水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是 100℃,当水沸腾后,即便持续加热,其温度也不会再上升,会始终维持在 100℃,因此 A 选项的说法错误。B 选项:洗过的衣服经过晾晒后变干,这属于蒸发现象,是水分转变为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导致的,所以 B 选项正确。C 选项:夏季清晨气温较低时,花草上出现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凝结形成的小水珠,故而 C 选项正确。22.【答案】C【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解析】【分析】“水的三态” 指的是水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三种基本物理状态,即气态(水蒸气)、液态(通常所说的水)和固态。 “冰” 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 属于水的固态形式。23.【答案】B【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解析】【分析】考查水结冰的过程,水在0摄氏度开始结冰。24.【答案】C【知识点】距离与时间;速度【解析】【分析】速度是用来衡量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通过单位时间内物体移动的距离来体现。在 2022 年卡塔尔世界杯小组赛期间,据《The Athletic》统计的球员数据显示:加纳边锋苏莱马纳的速度达到 35.7 千米 / 小时,位列榜首;西班牙的尼科 威廉姆斯以 35.6 千米 / 小时紧随其后;德国球员劳姆则以 35.5 千米 / 小时排在第三。这份榜单正是依据球员的运动速度进行的排序。25.【答案】C【知识点】描述物体的位置【解析】【分析】确定某个地点的方位,离不开参照物、方向和距离这三个要素。若要精准描述小芳的位置,可表述为 “小芳在主席台西侧 5 米处”,这里以主席台为参照物,明确了方向是西边,距离为 5 米。26.【答案】C【知识点】风【解析】【分析】选项 A 通过观察旗杆上国旗的飘动状态来判断风的情况,这种方法是正确的;选项 B 在校园里观察柳枝的摆动情形,同样能有效感知风的存在,该做法正确;选项 C 坐在车内且关闭车窗时,观察车辆启动时车内挂饰的晃动来判断风,这种方式是错误的。因为关窗后车内空气几乎不流动,无法形成风,自然也就不能以此观测风的状况。27.【答案】A【知识点】参照物【解析】【分析】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具有相对性,这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可任意选定,通常以地面为参照。若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有变化,它相对于参照物就是运动的;若位置没变,则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里,说青山在运动,是以竹排为参照物的 —— 此时青山与竹排的位置持续改变,因此青山相对竹排是运动的。28.【答案】A【知识点】摩擦力【解析】【分析】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移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部位会产生摩擦,运动的物体随之受到一种阻碍其运动的力,这就是摩擦力。物体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则越大。此外,物体越重,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就越小。自行车的刹车系统在制动时,其原理是通过增大刹车块与车圈之间的压力,进而增大摩擦力,最终让自行车停下。29.【答案】C【知识点】微生物【解析】【分析】微生物往往有着独特的构造与功能,以此适应周边环境。作为生物,它们具备与其他生物相同的共性,比如对环境有特定需求、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可以繁殖等。面团之所以会发 “胖”,是由于酵母菌把面团里的部分糖分发酵,转化成酒精和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蜂窝状结构,从而让各类面食变得暄软可口。30.【答案】A【知识点】桥梁的结构【解析】【分析】这种拱桥由梁木相互穿插、嵌压构成,桥的支撑部分直接落在两岸的岩石上。其底部结构颇为特别,是用几十根粗壮的圆木纵横交错拼接,对顶成 “八字形” 拱架。整座桥完全不用钉子或铆钉固定,全凭木料自身的强度、接触面的摩擦力,再结合木料的直径、拼接角度以及水平间距等因素,通过巧妙的搭接组合而成。别看它构造简约,却异常坚固耐用。31.【答案】【知识点】动物的分类【解析】【分析】动物依据体内是否有脊椎骨,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在脊椎动物中,按进化程度从低到高排序,依次为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典型特征包括:身体表面覆盖毛发,属于恒温动物,繁殖方式为胎生,且通过哺乳哺育后代,像袋鼠、鲸都属于这一类。鱼类的共同特点是:体表长有鳞片,借助鳃进行呼吸,依靠鳍来游动,采用卵生方式繁殖,一生都生活在水中,鲨鱼、海马便属于鱼类。鸟类作为脊椎动物,具有体表覆盖羽毛、长有翅膀、体温恒定、卵生的特征,例如鹅、鸵鸟都属于鸟类。而昆虫属于无脊椎动物,其特征为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生有 6 条腿,蚂蚁、蝴蝶都属于昆虫。32.【答案】(1)B(2)C(3)气泡;沸腾(4)小火(5)气体;吸收(6)A【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解析】【分析】水在自然界中存在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态。其中,气态形式是水蒸气,液态形式是我们日常所见的水,固态形式则是冰,这三种状态能够相互转化。液态水可以转变为气态的水蒸气,这个过程需要吸收热量,被称为蒸发;反过来,水蒸气遇冷后会凝结成液态的水。液态水变成固态冰的过程叫做凝固,此过程会释放热量;而固态的冰在温度升高时,能直接融化成液态水,这一过程需要吸收热量。(1)在对水进行加热时,其温度会持续攀升,可一旦水沸腾,即便继续加热,水温也会维持稳定,同时水会迅速汽化,产生大量气泡,这些气泡升至水面后便会破裂。依据表格中水温变化的相关数据能够推断,当水温达到 98℃时,水已处于沸腾状态,此后温度不再上升。所以,表格中 “?” 所对应的温度,最有可能是 98℃。(2)由(1)题的分析可知,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会持续上升;而当水沸腾后,即便继续加热,水温也不再发生变化,会保持恒定。观察各小组绘制的 “温度随时间变化” 曲线图,C 图的曲线走势为先呈现上升趋势(对应水沸腾前的加热过程),之后转为水平直线(对应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的状态),这与水加热时的温度变化规律完全相符。因此,C 图是最符合要求的曲线图。(3)当水被加热到特定温度时,会急剧产生大量气泡,并且不停地翻滚涌动,这种剧烈的汽化现象被称为沸腾 。(4)从上述实验数据能得出结论:熬粥时,当粥沸腾后,我们应选用小火继续加热。这是因为水沸腾后,温度会稳定在 100℃不再升高,此时若用大火熬粥,不仅会白白消耗更多能源,还会使粥中的大量水分快速蒸发流失,既不经济也不利于保持粥的口感和状态。(5)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都会伴随着热量的传递:比如冰融化成水需要吸热,水凝固成冰会放热,水蒸气凝结成水会放热,水蒸发或沸腾变成水蒸气则会吸热。其中,蒸发和沸腾作为水转化为水蒸气的两种现象,虽然表现形式不同(蒸发是在液体表面缓慢进行的汽化,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但它们在变化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 需要吸收热量。(6)在水沸腾的实验过程中,我们会观察到各种现象(如温度变化、气泡产生情况等)并记录相关数据。而借助图表这一工具,将这些零散的现象和数据进行系统的记录、有序的整理(比如将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成曲线图),再通过对图表的观察和分析(如判断沸腾的温度、沸腾前后温度的变化规律等),从而得出实验结论,这一完整的过程就是对信息的处理。这种通过图表处理信息的方式,能让实验现象和数据更加直观、清晰,有助于我们更高效地发现规律、总结结论,是科学实验中常用的信息处理方法。(1)水在加热过程中,水温不断上升,当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保持不变,水会快速汽化,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冒出水面破裂。从表中水温变化数据可以判断,水温达到98℃时,水已经沸腾了,水温不再升高。因此,“?”处的温度最可能是98℃。(2)根据(1)题的分析可知,水在加热过程中,水温不断上升,当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保持不变。从下面的各小组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可以判断,C图最符合水温变化规律。(3)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会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并不停地翻腾,这种现象叫沸腾。(4)根据以上实验数据可以判断,熬粥时,粥沸腾后我们应该选择小火继续加热,因为水沸腾后,水温保持在100℃不再上升,大火熬粥不但浪费能源,而且会导致大量水分散失。(5)水的三态变化都伴随着热量传递过程,蒸发和沸腾都是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在变化的过程中都要吸收热量。(6)在水沸腾实验中,借助图表对沸腾现象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这就是在处理信息。33.【答案】没加热;遇冷;凝结;用空调吹冷风好,冷的水蒸气不容易凝结【知识点】凝结【解析】【分析】水存在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且能相互转化: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的过程称为蒸发,此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液态水变为固态冰的过程叫做凝固,该过程会释放热量;固态冰变为液态水的过程是熔化(融化),这一过程要吸收热量;气态水蒸气变为液态水的过程则称为凝结。(1)依据上述材料信息,我们进行如下实验:向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倒入等量的热水,用试管夹夹住一片玻璃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另一片玻璃片不做加热处理,随后将两片玻璃片同时盖在烧杯上。观察发现,未加热的玻璃片表面会出现小水珠。(2)由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时,会转变为液态的水,这一现象被称为凝结。(3)结合上述实验原理,如果想让车窗玻璃上不形成小水珠,使用空调吹冷风是较好的选择。因为冷风能降低玻璃周围水蒸气的温度,使水蒸气不易达到凝结所需的条件,从而减少小水珠的形成。1 / 1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一、选择题(共30小题,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处。)1.(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李明看到地上有一只小虫子,它的身体两侧各有三条腿,头上有一对触角。李明推测它可能是一种( )。A.鸟 B.昆虫 C.哺乳动物【答案】B【知识点】昆虫【解析】【分析】昆虫具有鲜明的特征: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生有一对触角,胸部则长着三对足。李明在地上发现了一只小虫子,经过观察,他发现这只虫子的形态与昆虫的特征相吻合。基于此,他推测这只小虫子很可能属于昆虫类。 鸟类全身(除少数部位外)被覆羽毛,这是鸟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哺乳动物是指直接接生小动物,胎生,用乳汁喂养小动物。昆虫是往往是卵生动物。2.(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暴雨来临前,鱼会游到水面,鳃不停地开和关,这是鱼在( )。A.玩耍 B.吃食物 C.呼吸【答案】C【知识点】鱼的特点【解析】【分析】鱼类是典型的水生生物,它们依靠鳍来游动,借助鳃进行呼吸。鱼的鳃藏在鳃盖下方的鳃腔里,小鱼鳃部不停张合的动作,其实是在完成呼吸过程。暴雨降临之前,水里的氧气含量会下降,这时鱼就会游到水面附近,鳃也会持续地开合 —— 这同样是鱼在进行呼吸。因此,选项 C 的说法是正确的,而 A、B 两个选项的表述存在错误。3.(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诗中的莺、燕具有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A.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B.身体表面有鳞片和鳍C.身体表面有毛,哺乳【答案】A【知识点】鸟类【解析】【分析】鸟类有着一系列独特的特征:体表覆盖着羽毛;前肢演化成翼,成为飞行的重要器官;嘴巴为喙,没有牙齿;呼吸方式特殊,用肺呼吸,同时借助气囊辅助,形成双重呼吸;心脏分为四腔,拥有两条循环路径,循环功能强劲;繁殖方式为卵生,且体温保持恒定。题目诗句中提到的 “莺” 和 “燕” 都属于鸟类,它们具备鸟类共有的特征,比如体表覆盖羽毛、长有喙、前肢变成翼等。需要注意的是,卵生是鸟类的特征,而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的特点;身体表面有鳞片和鳍则是鱼类的标志。因此,A 选项的描述符合题意。4.(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胎生动物一般都用( )的方法喂养它们的后代。A.哺乳 B.喂食 C.放养【答案】A【知识点】哺乳动物【解析】【分析】卵生动物是指用产卵方式繁殖的动物,如蛇、乌龟、恐龙、鳄鱼、青蛙、鱼、鸟、鸡、鸭、鹅;胎生动物是指用胎生方式繁殖的动物,如猫、狗、猴、狮子、老虎、猪等。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它们的后代。5.(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许多珍稀动物有逐渐减少甚至灭绝的危险。为了保护珍稀动物,最有效的措施是( )。A.捕捉到动物园里,精心喂养B.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不遭受破坏C.在大自然中适者生存【答案】B【知识点】珍稀动物【解析】【分析】中国在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上,在全球范围内都位居前列。截至目前,我国已设立 226 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涵盖了 80% 的野生动物种类以及 60% 的高等植物种类。我国的生物物种极为繁多,其中不乏诸多特有的珍稀动物,像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大鲵、白唇鹿、中华鲟、蒙古野驴等,都是我国独有的宝贵生灵。要守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举措便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以此保障它们的生存环境免受破坏,为各类生物提供安稳的栖息之所。6.(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下列有关测量水温的做法正确的是( )。A.将水温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在水中B.将温度计靠在容器内壁C.读数时将温度计拿出水面再读数【答案】A【知识点】温度计【解析】【分析】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方法:手拿温度计的上端。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测量连续变化的温度时除外)。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玻璃泡是温度计的感温部位,需完全浸没在水中(不接触容器底或壁),以准确测量水温。A选项符合题意。7.(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如下图所示)在空烧瓶上所插玻璃管中有一段小水柱停在中间位置(箭头所指位置),当我们用双手握住烧瓶后,这段小水柱的位置变化情况是( )。A.向瓶外移动(在图中向左移动)B.停在中间不动C.向瓶内移动(在图中向右移动)【答案】A【知识点】气体的热胀冷缩【解析】【分析】热胀冷缩是物体普遍具备的一种基本特性:通常情况下,物体受热时体积会发生膨胀,遇冷时则会收缩,绝大多数物体都遵循这一规律。空气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特点。假设在一个空烧瓶上插入的玻璃管中,有一段小水柱停留在中间位置(如箭头所指处)。当我们用双手握住烧瓶时,烧瓶内部的空气会因受热而体积变大,此时玻璃管中的这段小水柱就会朝着瓶外的方向移动(对应图中向左的方向)。8.(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铁路上的铁轨之间留有一定缝隙的原因是( )。A.防止热胀冷缩 B.为了美观好看 C.为了经济实惠【答案】A【知识点】固体的热胀冷缩【解析】【分析】物体普遍存在一种基本属性,那就是热胀冷缩:在常规状态下,物体遇热会出现体积膨胀的现象,受冷时则会发生体积收缩,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很多都具备这样的特性。铁路轨道的铁轨之间特意预留出一定空隙,其原因就在于避免铁轨因受热膨胀而相互挤压,从而防止轨道受损。这种设计正是巧妙利用了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为铁轨的稳定使用提供了保障。9.(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空气的冷热程度称为空气温度。冬季想知道供热温度是否达标,选择( )来测量室内空气温度更合适。A.体温计 B.水温计 C.气温计【答案】C【知识点】测量气温【解析】【分析】气温计的功能是测量空气温度,而体温计用于人体、水温计用于液体。A选项,体温计是用于测量人体体温的工具,量程通常在35℃到42℃,精度较高,贴合人体皮肤测量,且量程较小,无法满足室内空气温度的测量需求,不适合测量空气温度;B选项,水温计用于测量液体(如水)的温度,其刻度和结构适合接触液体,通常量程较大(如 0℃到100℃),但测量空气温度时,测量结果不够准确,也不是用于空气温度测量的工具;C选项,气温计(又称温度计)是专门用于测量空气温度的工具,量程通常包含日常环境温度,符合冬季室内温度的测量范围,考虑了空气热传导的特点,能更准确地反映空气的冷热程度,是测量室内外空气温度的专用工具。因此,应选C选项。10.(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空气在加热过程中,( )。A.体积缩小,往上升 B.体积膨胀,往上升 C.不会发生变化【答案】B【知识点】制作热气球;对流【解析】【分析】空气有热胀冷缩特性:受热后体积膨胀,同体积下比冷空气轻,故会上升。热气球正是利用这一原理,因此 B 选项正确。11.(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下列选项与热空气上升原理无关的是( )。A.热气球升空B.抽油烟机安在厨房上方C.火箭升空【答案】C【知识点】气体的热胀冷缩【解析】【分析】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受热后体积膨胀,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因此,热空气会上升运动,冷空气会下沉运动,热气球升空、抽油烟机安在厨房上方都与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关,选项C与热空气上升原理无关,符合题意;AB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2.(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风扇可以给我们送风,主要是因为 ( )。A.风扇可以让周围的空气流动B.风扇可以压缩空气C.空气没有质量【答案】A【知识点】风【解析】【分析】A选项,风扇可以让周围的空气流动,风扇工作时,叶片转动会推动周围的空气,让空气朝着一个方向移动,这样流动的空气吹到身上,就感觉到了风;B选项,风扇转动时并不会把空气压缩变小,这个说法不符合实际;C选项,空气是有质量的,比如气球充气后会变重,所以这个选项本身就是错误的。送风的本质是空气的流动,风扇的作用正是带动空气流动,所以应选A选项。13.(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我市2023年12月18日,﹣4℃~0℃,东南风3级,多云。”没描述的天气要素是( )。A.气温 B.降水量 C.风【答案】B【知识点】天气现象【解析】【分析】天气要素通常包括气温、风、云量、降水量等。分析题目中的描述:①“-4℃~0℃”:这是对气温的描述,说明当天的温度范围,对应A选项,因此气温被描述了。②“东南风 3 级”:“东南风”是风向,“3 级”是风力,这是对风的描述,对应C选项,因此风被描述了。③“多云”:这是对云量的描述,属于天气状况的一部分。④B选项的降水量指的是下雨、下雪等降水的多少,题目中没有提到下雨、下雪或降水量的相关信息,因此降水量是未被描述的天气要素,所以应选B选项。14.(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小华观察到红旗飘向北面,感觉到风从南面吹来,他初步判断此时吹的是( )。A.东风 B.南风 C.北风【答案】B【知识点】风的大小和方向【解析】【分析】1.观察现象:红旗飘向北面,红旗飘动的方向是由风的推动决定的,风会带动红旗向风吹来的反方向飘动。红旗向北飘,说明风是从相反方向(南面)吹来的,这是判断风向的直观依据。2.感知体验:风从南面吹来,小华直接感觉到风的来向是南面,这是对风向的直接感知。风向的定义就是 “风吹来的方向”,从南面吹来的风,即为南风。3.判断结论:此时吹的是南风。结合 “红旗向北飘”(风从南面推动)和 “风从南面吹来”(直接感知来源),两者一致印证了风向 —— 风从南面而来,因此小华判断此时吹的是南风。15.(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小科同学用气温计测量并记录了一天中8时到16时的气温,数据如下表所示。关于该时段的气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时间 8时 9时 10时 11时 12时 13时 14时 15时 16时气温 16℃ 17℃ 19℃ 20℃ 22℃ 24℃ 25℃ 23℃ 21℃A.14时比8时温度高9℃B.最高气温是25℃C.12时以后的气温一直在上升【答案】C【知识点】测量气温【解析】【分析】A选项,8时气温是,14时气温是,通过减法运算, 可知14时比8时温度高,该选项正确;B选项,从表格数据看,14时的是这一时间段里出现的最高数值,符合找出的最高气温,该选项正确;C选项,观察12时之后的数据:12时、13时、14时 、15时、16时。可见14时之后(15时、16时)气温是下降的,并不是一直在上升,该选项错误。因此,应选C选项。16.(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下列天气现象中,( )是降水的形式之一。A.雾霾 B.雾 C.冰雹【答案】C【知识点】降水形式【解析】【分析】降水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A选项,雾霾是空气中的颗粒物、水汽等混合形成的污染现象,不是从天空降下的液态或固态水,它不属于降水形式,该选项错误;B选项,雾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的细小水滴,它是漂浮在空气中的,没有降落到地面(降水要求降落到地面),所以雾不属于降水形式,该选项错误;C选项,冰雹是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的固态水,属于降水形式(降水形式包括雨、雪、冰雹等),该选项正确。综上所述,答案选C选项。17.(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下列选项中描述天气的是( )。A.昆明四季如春 B.济南四季分明 C.青岛明天下雨【答案】C【知识点】天气现象【解析】【分析】A选项描述的是昆明长期、稳定的气候特征,体现的是多年平均的天气状况,属于气候范畴,而非短期天气,该选项错误;B选项是对济南长期气候特点的概括,反映的是多年的季节变化规律,属于气候,不是具体某段时间的天气,该选项错误;C选项,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青岛明天下雨描述的是青岛短期内(明天)的具体大气现象,符合天气的定义,该选项正确。综上所述,答案选C选项。18.(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黑板就干了,水“跑”到哪去了?( )A.水全部渗到黑板里去了B.水流掉了C.水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答案】C【知识点】水的蒸发【解析】【分析】蒸发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会吸收热量并扩散到空气中。A选项,黑板通常由光滑的材料(如木质、磁性板材等)制成,其结构紧密,水分难以大量渗透。用湿抹布擦后黑板很快变干,并非水分全部渗进黑板,该选项错误;B选项,用湿抹布擦黑板时,水分均匀附着在黑板表面,并未形成明显的水流掉落,因此水流掉了不符合实际现象,该选项错误;C选项,湿黑板上的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这种看不见的气态水分子会飞散到周围空气中,导致黑板变干,这一过程属于蒸发,该选项正确。综上所述,答案选C选项。19.(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同学们在做水沸腾实验时,测量出水沸腾时的温度为98℃,跟课本上说的100℃不一致,应该在实验报告单上记录的温度是( )。A.100℃ B.96℃ C.98℃【答案】C【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解析】【分析】A选项,实验记录需尊重实际测量结果,而非照搬课本理论值。100℃是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理论温度,但实验中实际测得98℃,不能为迎合理论而记录100℃,该选项错误;B选项,96℃并非本次实验的实际测量值,实验记录需以真实测量数据为依据,随意修改数据不符合科学实验的真实性原则,该选项错误;C选项,实验数据应如实记录,即使与预期不符,也要记录实际测量结果。本次实验中实际测量的水沸腾温度为98℃,应如实记录这一真实数据,该选项正确。综上所述,答案选C选项,因为科学实验要求如实记录实际测量数据,98℃是实验中真实测得的温度,应按此记录。20.(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水沸腾时,可以看到烧水壶口的上方会出现“白气”。这“白气”是( )。A.水蒸气 B.空气 C.小水滴【答案】C【知识点】凝结【解析】【分析】水蒸气遇到低温会转变为液态水,这一过程被称为凝结。凝结发生时,水从气态转为液态,离不开低温条件的作用。当水沸腾时,烧水壶口上方会出现 “白气”,其实这些 “白气” 并非气态的水蒸气,而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空气后,凝结形成的细小水珠。21.(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有关水的三态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烧开后继续加热,温度会持续升高B.洗过的衣服晾晒后就干了,这是蒸发现象C.夏天的早晨,花草上有露珠,这是凝结现象【答案】A【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解析】【分析】水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形态:气态的水蒸气、液态的水以及固态的冰,这三种状态能够相互转化。而水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需要吸收或释放热量,这一过程主要由温度的变化来决定。A 选项:水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是 100℃,当水沸腾后,即便持续加热,其温度也不会再上升,会始终维持在 100℃,因此 A 选项的说法错误。B 选项:洗过的衣服经过晾晒后变干,这属于蒸发现象,是水分转变为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导致的,所以 B 选项正确。C 选项:夏季清晨气温较低时,花草上出现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凝结形成的小水珠,故而 C 选项正确。22.(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冰是属于水的三态中的( )A.气态 B.液态 C.固态【答案】C【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解析】【分析】“水的三态” 指的是水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三种基本物理状态,即气态(水蒸气)、液态(通常所说的水)和固态。 “冰” 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 属于水的固态形式。23.(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当水的温度下降到( )的时候,水开始结冰。A.3℃ B.0℃ C.-3 ℃【答案】B【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解析】【分析】考查水结冰的过程,水在0摄氏度开始结冰。24.(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在2022年卡塔尔足球世界杯小组赛阶段中,根据The athletic统计的球员榜单:加纳边锋苏莱马纳以35.7千米/小时居首,其次是西班牙的尼科威廉姆斯35.6千米/小时,第三名是德国的劳姆35.5千米/小时。这个榜单是按照球员的运动( )排序的。A.路程 B.时间 C.速度【答案】C【知识点】距离与时间;速度【解析】【分析】速度是用来衡量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通过单位时间内物体移动的距离来体现。在 2022 年卡塔尔世界杯小组赛期间,据《The Athletic》统计的球员数据显示:加纳边锋苏莱马纳的速度达到 35.7 千米 / 小时,位列榜首;西班牙的尼科 威廉姆斯以 35.6 千米 / 小时紧随其后;德国球员劳姆则以 35.5 千米 / 小时排在第三。这份榜单正是依据球员的运动速度进行的排序。25.(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小朋友们正站在操场上参加升旗仪式,能准确地描述此时小芳的位置的是( )。A.小芳在离主席台5米的地方B.小芳在主席台的西边C.小芳在主席台西边5米处【答案】C【知识点】描述物体的位置【解析】【分析】确定某个地点的方位,离不开参照物、方向和距离这三个要素。若要精准描述小芳的位置,可表述为 “小芳在主席台西侧 5 米处”,这里以主席台为参照物,明确了方向是西边,距离为 5 米。26.(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科学课上,同学们针对风的观测方法展开了讨论,其中观测方法错误的是( )。A.观察旗杆上的国旗飘动情况B.站在校园,观察柳枝的摆动情况C.坐在车里,关上车窗,观察车开动时车内挂饰的晃动情况【答案】C【知识点】风【解析】【分析】选项 A 通过观察旗杆上国旗的飘动状态来判断风的情况,这种方法是正确的;选项 B 在校园里观察柳枝的摆动情形,同样能有效感知风的存在,该做法正确;选项 C 坐在车内且关闭车窗时,观察车辆启动时车内挂饰的晃动来判断风,这种方式是错误的。因为关窗后车内空气几乎不流动,无法形成风,自然也就不能以此观测风的状况。27.(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如果我们说青山是运动的,是以( )参照物。A.竹排 B.岸边的树 C.村庄【答案】A【知识点】参照物【解析】【分析】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具有相对性,这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可任意选定,通常以地面为参照。若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有变化,它相对于参照物就是运动的;若位置没变,则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里,说青山在运动,是以竹排为参照物的 —— 此时青山与竹排的位置持续改变,因此青山相对竹排是运动的。28.(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自行车刹车系统的制动部分在刹车时,是以增大刹车块与车圈之间的压力,从而( )使自行车停下来。A.增大摩擦力 B.减少摩擦力 C.增加动力【答案】A【知识点】摩擦力【解析】【分析】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移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部位会产生摩擦,运动的物体随之受到一种阻碍其运动的力,这就是摩擦力。物体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则越大。此外,物体越重,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就越小。自行车的刹车系统在制动时,其原理是通过增大刹车块与车圈之间的压力,进而增大摩擦力,最终让自行车停下。29.(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以下可以使面团形成膨大、松软、蜂窝状结构的材料是( )。A.碱 B.盐 C.酵母【答案】C【知识点】微生物【解析】【分析】微生物往往有着独特的构造与功能,以此适应周边环境。作为生物,它们具备与其他生物相同的共性,比如对环境有特定需求、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可以繁殖等。面团之所以会发 “胖”,是由于酵母菌把面团里的部分糖分发酵,转化成酒精和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蜂窝状结构,从而让各类面食变得暄软可口。30.(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木拱廊桥虽然结构简单,却坚固异常,下列哪个不是它的特点( )。A.利用众多的铆钉B.利用摩擦力和直径的大小C.所成的角度和水平的距离【答案】A【知识点】桥梁的结构【解析】【分析】这种拱桥由梁木相互穿插、嵌压构成,桥的支撑部分直接落在两岸的岩石上。其底部结构颇为特别,是用几十根粗壮的圆木纵横交错拼接,对顶成 “八字形” 拱架。整座桥完全不用钉子或铆钉固定,全凭木料自身的强度、接触面的摩擦力,再结合木料的直径、拼接角度以及水平间距等因素,通过巧妙的搭接组合而成。别看它构造简约,却异常坚固耐用。二、非选择题(共3题)31.(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连一连。袋鼠 鹅 蚂蚁 海马 蝴蝶 鲨鱼 鸵鸟昆虫 鱼类 鸟类 哺乳动物【答案】【知识点】动物的分类【解析】【分析】动物依据体内是否有脊椎骨,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在脊椎动物中,按进化程度从低到高排序,依次为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典型特征包括:身体表面覆盖毛发,属于恒温动物,繁殖方式为胎生,且通过哺乳哺育后代,像袋鼠、鲸都属于这一类。鱼类的共同特点是:体表长有鳞片,借助鳃进行呼吸,依靠鳍来游动,采用卵生方式繁殖,一生都生活在水中,鲨鱼、海马便属于鱼类。鸟类作为脊椎动物,具有体表覆盖羽毛、长有翅膀、体温恒定、卵生的特征,例如鹅、鸵鸟都属于鸟类。而昆虫属于无脊椎动物,其特征为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生有 6 条腿,蚂蚁、蝴蝶都属于昆虫。32.(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为了探究水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同学们做了如下实验:某小组实验得到如下一组数据:(时间:分钟;温度:℃)时间 0 1 2 3 4 5 6 7 8 7 9 10 11温度 53 61 68 74 79 84 88 92 95 97 98 98 ?(1)“?”处的温度最可能是( )。A.97 B.98 C.100(2)各小组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图最符合水温变化规律。A.B.C.(3)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会迅速产生大量 ,并不停地翻腾,这种现象叫 。(4)根据实验数据,熬粥时,粥沸腾后我们应该选择 (“大火”或“小火”)继续加热。(5)蒸发和沸腾都是水变成 的现象,在变化的过程中都要 热量。(选填:“排出”或“吸收”)(6)借助图表对数据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就是在( )。A.处理信息 B.推理 C.得出结论【答案】(1)B(2)C(3)气泡;沸腾(4)小火(5)气体;吸收(6)A【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解析】【分析】水在自然界中存在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态。其中,气态形式是水蒸气,液态形式是我们日常所见的水,固态形式则是冰,这三种状态能够相互转化。液态水可以转变为气态的水蒸气,这个过程需要吸收热量,被称为蒸发;反过来,水蒸气遇冷后会凝结成液态的水。液态水变成固态冰的过程叫做凝固,此过程会释放热量;而固态的冰在温度升高时,能直接融化成液态水,这一过程需要吸收热量。(1)在对水进行加热时,其温度会持续攀升,可一旦水沸腾,即便继续加热,水温也会维持稳定,同时水会迅速汽化,产生大量气泡,这些气泡升至水面后便会破裂。依据表格中水温变化的相关数据能够推断,当水温达到 98℃时,水已处于沸腾状态,此后温度不再上升。所以,表格中 “?” 所对应的温度,最有可能是 98℃。(2)由(1)题的分析可知,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会持续上升;而当水沸腾后,即便继续加热,水温也不再发生变化,会保持恒定。观察各小组绘制的 “温度随时间变化” 曲线图,C 图的曲线走势为先呈现上升趋势(对应水沸腾前的加热过程),之后转为水平直线(对应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的状态),这与水加热时的温度变化规律完全相符。因此,C 图是最符合要求的曲线图。(3)当水被加热到特定温度时,会急剧产生大量气泡,并且不停地翻滚涌动,这种剧烈的汽化现象被称为沸腾 。(4)从上述实验数据能得出结论:熬粥时,当粥沸腾后,我们应选用小火继续加热。这是因为水沸腾后,温度会稳定在 100℃不再升高,此时若用大火熬粥,不仅会白白消耗更多能源,还会使粥中的大量水分快速蒸发流失,既不经济也不利于保持粥的口感和状态。(5)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都会伴随着热量的传递:比如冰融化成水需要吸热,水凝固成冰会放热,水蒸气凝结成水会放热,水蒸发或沸腾变成水蒸气则会吸热。其中,蒸发和沸腾作为水转化为水蒸气的两种现象,虽然表现形式不同(蒸发是在液体表面缓慢进行的汽化,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但它们在变化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 需要吸收热量。(6)在水沸腾的实验过程中,我们会观察到各种现象(如温度变化、气泡产生情况等)并记录相关数据。而借助图表这一工具,将这些零散的现象和数据进行系统的记录、有序的整理(比如将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成曲线图),再通过对图表的观察和分析(如判断沸腾的温度、沸腾前后温度的变化规律等),从而得出实验结论,这一完整的过程就是对信息的处理。这种通过图表处理信息的方式,能让实验现象和数据更加直观、清晰,有助于我们更高效地发现规律、总结结论,是科学实验中常用的信息处理方法。(1)水在加热过程中,水温不断上升,当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保持不变,水会快速汽化,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冒出水面破裂。从表中水温变化数据可以判断,水温达到98℃时,水已经沸腾了,水温不再升高。因此,“?”处的温度最可能是98℃。(2)根据(1)题的分析可知,水在加热过程中,水温不断上升,当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保持不变。从下面的各小组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可以判断,C图最符合水温变化规律。(3)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会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并不停地翻腾,这种现象叫沸腾。(4)根据以上实验数据可以判断,熬粥时,粥沸腾后我们应该选择小火继续加热,因为水沸腾后,水温保持在100℃不再上升,大火熬粥不但浪费能源,而且会导致大量水分散失。(5)水的三态变化都伴随着热量传递过程,蒸发和沸腾都是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在变化的过程中都要吸收热量。(6)在水沸腾实验中,借助图表对沸腾现象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这就是在处理信息。33.(2024四上·市北区期末)冬季汽车窗户玻璃上经常会出现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呢?小科做了如下实验:向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倒入等量热水。用试管夹夹取一片玻璃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另一片玻璃片不加热。然后将两片玻璃片同时盖在烧杯上,观察玻璃片表面的变化。(1)实验现象: 的玻璃片上有小水珠。(选填:“加热”或“没加热”)(2)实验结论:水蒸气 (选填:“遇冷”或“受热”)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 。(3)根据以上实验,如果让车窗玻璃上不形成小水珠,用空调吹冷风还是吹热风好? 。【答案】没加热;遇冷;凝结;用空调吹冷风好,冷的水蒸气不容易凝结【知识点】凝结【解析】【分析】水存在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且能相互转化: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的过程称为蒸发,此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液态水变为固态冰的过程叫做凝固,该过程会释放热量;固态冰变为液态水的过程是熔化(融化),这一过程要吸收热量;气态水蒸气变为液态水的过程则称为凝结。(1)依据上述材料信息,我们进行如下实验:向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倒入等量的热水,用试管夹夹住一片玻璃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另一片玻璃片不做加热处理,随后将两片玻璃片同时盖在烧杯上。观察发现,未加热的玻璃片表面会出现小水珠。(2)由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时,会转变为液态的水,这一现象被称为凝结。(3)结合上述实验原理,如果想让车窗玻璃上不形成小水珠,使用空调吹冷风是较好的选择。因为冷风能降低玻璃周围水蒸气的温度,使水蒸气不易达到凝结所需的条件,从而减少小水珠的形成。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学生版).docx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