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李端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李端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李端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雪夜寄卢纶兼呈秘书元丞
李端
闻君随谢脁[注],春夜宿前川。
看竹云垂地,寻僧月满田。
熊寒方入树,鱼乐稍离船。
独夜羁愁客,惟知惜故年。
[注]谢脁,南朝齐著名的山水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内涵丰富,既点明了写诗的时节、环境,又通过一“寄”字交代此诗写作目的。
B.首联中“闻君”二字极富表现力,友人们追寻前贤、寄情山水的自在画面如在读者眼前。
C.诗人精心选择竹、云、月、田等意象,营造清寂、辽阔的意境,与夜宿山川浑然一体。
D.颈联用“熊”入树、“鱼”离船两处巧妙写出友人们远离之后,诗人孤独寂寞的处境。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瘦马行(节选)
李端
城傍牧马驱未过,一马徘徊起还卧。
眼中有泪皮有疮,骨毛焦瘦令人伤。
往时汉地相驰逐,如雨如风过平陆。
陆岂意今朝驱不前 蚊蚋满身泥上腹。
路人识是名马衰,畴昔三军不得骑。
玉勒金鞍既已远,追奔获兽有谁知
终身枥上食君草,遂与驽骀一时老。
倘借长鸣陇上风,犹期一战安西道。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四句写景由面到点,先看见群马,再看见一匹老马,对老马进行了动作、神态、外貌等描写。
B.“路人识是名马衰”此句突转,老马前后境况不同,强烈的落差给人无尽凄凉之感。
C.老马对享用朝廷赐给的槽中草食的生活感到欣喜,对没想到要与劣马一块荒老此间感到无奈悲愤。
D.全诗以物喻人,卒章显志;老马希望有一天能借着陇上之风,长鸣于塞上,驰骋沙场,报效国家。
4.全诗善于运用反问句式,请简要分析节选部分“岂意”与“有谁知”两个反问句式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淮浦忆司空文明①
李端
愁心一倍长离忧,夜思千重恋旧游。
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
诸溪近海潮皆应,独树边淮叶尽流。
别恨转深何处写,前程唯有一登楼②。
(注)①唐大历末年,李端由校书郎外放任杭州司马,司空曙(字文明)等友人仍留在长安,此诗作于李端前往杭州赴任途中。②登楼,汉末王粲避乱荆州,曾作《登楼赋》以抒写去国怀乡、怀才不遇之情。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开门见山,先拈出“愁心”二字,总领全诗,再用“恋旧游”三字呼应标题。
B.颔联虚实结合,将远在长安的故人和身在楚地的自己进行对举,暗寓自伤不遇的感慨。
C.尾联“别恨”二字点明主旨,“转深”表明诗人的别恨之情在诗中一联比一联沉重。
D.此诗章法细腻,言之有物,情真意切,抒写“别恨”无一丝矫揉造作之态,故能动人。
6.本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别恨”?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度关山
李端
雁塞日初晴,胡关雪复平。
危楼缘广漠,古窦[注]傍长城。
拂剑金星出,弯弧玉羽鸣。
谁知系虏者,贾谊是书生。
【注】窦:沟渠。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日初晴”与“雪复平”的晴雪映衬,勾勒出边塞开阔洁净的图景,暗含诗人对边塞风光的惊异。
B.颔联中“危楼”“广漠”“古窦”“长城”等意象组合,既展现边塞地势之险,又透出历史沧桑之感。
C.颈联通过“拂剑”“弯弧”的动作描写,又结合“金星”“玉羽”的视听效果,凸显了将士的英武气势。
D.尾联以问句收束,用汉代贾谊典故,既表达对文才治国的推崇,也暗含了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8.“胡关雪复平”中的“胡”字,一说是“孤”,你认为哪个字更合适?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闺情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①朝来鹊喜声。
【注】①不忿:不满,恼恨。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为《闺情》,作者是以闺中少妇的口吻架构全诗。诗歌情感已在题目中暗暗溢出。
B.诗人抓住“月”“星”“天”“灯”“梦”等意象,巧妙渲染出无比哀伤的抒情氛围。
C.诗歌第三句属于细节描写,写出了女主人公听到门前的声响急匆匆地披衣迎夫的一幕。
D.诗歌语言明白晓畅,诗人以清新的语言委婉细腻地写出闺中少妇盼望丈夫回家的情景。
10.诗歌第四句女主人公移情于“鹊”,请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野寺病居喜卢纶见访
李端
青青麦垄白云阴,古寺无人新草深。
乳燕拾泥依古井,鸣鸠拂羽历花林。
千年驳藓明山履,万尺垂萝入水心。
一卧漳滨今欲老,谁知才子忽相寻。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点明了地点、人物、事件,“喜”字是全诗的灵魂,各联都围绕着它而写。
B.“青青麦垄”“新草”“乳燕拾泥”等表明这是春天,写出了野寺周围的环境特点。
C.“千年”夸张地写苔藓生命之长久,委婉地透露出作者在病中希望长寿的心理。
D.“忽”字表明卢纶来访出乎意料,可见作者平时孤寂,这表现了他的惊喜之情。
12.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
1.D 2.①对友人的思念牵挂之情。②对友人自由自在生活的羡慕之情。③羁旅漂泊的愁苦之情。④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写出友人们远离之后,诗人孤独寂寞的处境”错误,此处表现的是友人们尽兴游玩的场景,而非描写诗人。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由原文“闻君随谢脁,春夜宿前川”可知,此联写诗人听说卢纶随谢脁而去,自己则独自在前川过夜,表达对友人的思念牵挂之情。
由原文“看竹云垂地,寻僧月满田。熊寒方入树,鱼乐稍离船“可知,此两联写他观赏着竹子垂下的云彩,寻找僧人,看着月亮照耀满田野,诗人用简练的语言刻画了竹云垂地、月满田野的美景,展现了自然的宁静和恬淡;同时,熊寒入树、鱼乐离船的描写也增添了一丝生动和活泼的氛围,表达对友人自由自在生活的羡慕之情。
由原文“独夜羁愁客”可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诗人独自一人在夜晚里感受着羁绊和忧愁。
由原文“惟知惜故年”可知,此句写他只知道珍惜逝去的年岁,怀旧和对人世间短暂美好的珍惜之情溢于言表,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3.C 4.① “岂意今朝驱不前”,用反问表达出对名马如今不能前行的意外和困惑,强调了其现状与往昔的巨大反差,增强了诗句的情感张力。
②“追奔获兽有谁知”,通过反问突出了名马曾经的功绩如今被遗忘的悲哀,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名马的落寞和无奈。
【导语】在岁月的长河中,一匹瘦马的身影格外凄凉。李端的《瘦马行》(节选),为我们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城边的瘦马徘徊卧地,眼中含泪、皮疮骨瘦,令人心伤。往昔它如风驰过汉地,如今却蚊蚋满身、驱之不前。曾经的名马,玉勒金鞍不再,功绩被忘,只能终老枥间。但它心中仍存期望,若借长风长鸣,犹盼再战安西道,尽显其壮志未泯与命运的无奈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对享用朝廷赐给的槽中草食的生活感到欣喜”错误,“终身枥上食君草,遂与驽骀一时老”,意思是老马现在只能终老在槽枥之间,与驽马平庸地生活在一起,写出了老马的悲惨境遇,并没有“感到欣喜”。
故选C。
4.①“岂意”即“哪里想到”,是一种反问语气。它将诗人对名马如今状态的惊讶和不解直接表达出来,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震动。往昔这匹马在汉地驰骋追逐,“如雨如风过平陆”,速度飞快,气势如虹,而如今却“驱不前”,这种鲜明的对比通过反问句式被进一步强化。读者在反问中,更能体会到名马今昔境遇的巨大变化,从而增强了诗句所传达的情感冲击力,使读者对名马的遭遇产生更强烈的同情和感慨。
②“有谁知”这一反问,直接将名马曾经辉煌功绩被遗忘的现实摆在读者面前,引发读者的思考。这种被忽视、被遗忘的悲哀,通过反问的形式,更加深刻地触动读者的内心。反问句让读者意识到名马的落寞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的衰老和困境,更因为曾经的荣耀无人铭记。这种双重的悲哀和无奈,通过反问句式得以凸显,使读者更能与名马产生情感共鸣,对其命运感到惋惜和痛心。
5.B 6.①直抒胸臆。客居他乡,愁思悠长,思念旧友,辗转难眠,直接表达诗人内心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②借景抒情。以“秦地”与“楚天”的空间距离来表达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之伤,以“远梦”“凉雨”“孤舟”等意象来渲染诗人客宿异地的凄凉之情。③使用比喻与对比的手法。以诸溪临近大海来比喻友人留居秦地春风得意,以独树叶流来比喻诗人孤舟远行之境,通过对比凸显了诗人的孤苦与无奈。④用典。尾联借王粲的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写自己天涯流落的忧愤和去国怀乡的伤感。
【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虚实结合”错误。颔联写的是诗人离开长安,秦地故人已远,楚天高渺,夜雨寒凉,我只有在这孤舟之中独自叹息。颔联是实写,并没有虚写。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题的题眼是“手法”,分析诗歌的“别恨”,可以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角度加以分析。
结合诗歌首联“愁心一倍长离忧”“恋旧游”可知,首联开门见山揭示“愁心”,直贯全篇,指出离开长安和友人,诗人内心充满对朋友的思念;尾联正式点出“别恨”,此种“别恨”在诗中一联比一联沉重,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心中的离愁别绪。
颔联“秦地故人”“楚天孤舟”写故人仍在长安,自己却前往“楚地”,空间距离遥远;“远梦”“凉雨”“孤舟”等词语写作者远离长安,客居异地,天气寒冷,内心孤独的处境。作者借景抒情,既流露出离别朋友的伤感,又暗寓自伤不遇的感慨。
颈联“诸溪近海潮皆应,独树边淮叶尽流”意思是溪水邻近大海,呼应着潮起潮落,淮水边孤独的树木落下的叶子,尽随水流走。诗人借景物自比,明写景而实抒情,上句以万水朝宗于海象征诗人留恋都城,下句以独树叶流象征诗人孤舟漂泊的处境,友人留居都城生活惬意,自己客宿异地孤独凄凉,作者运用象征和对比的手法抒发了内心的孤苦之情。
7.D 8.示例一:“胡”字更合适。
①“胡”在古时指少数民族。“胡关”明确边塞位置,勾勒出塞外广袤边关冰雪覆盖的苍茫画面。
②与“雁塞”呼应,强化塞外异域特色,营造雄浑壮阔的边塞意境。
③为后文写边塞战斗及书生报国做铺垫,凸显诗歌建功塞外的主题。
④“孤”字着意孤寂,与全诗雄浑豪迈的战斗基调相悖,且淡化边塞地域标识,不能充分彰显戍边主题。
示例二:“孤”字更合适。
①“孤”指孤单、孤独。“孤关”以拟人化手法,生动展现关隘孤立无援的寂寥之感。
②与“危楼”“古窦”等意象组合,渲染出边关的荒寒与萧瑟氛围。
③借“孤”字暗含戍边者的孤独心境,深化思乡与报国之情。
④“胡”字强调地域,难以融入“危楼”“古窦”构建的孤寂意境,无法充分传达戍边者内心的孤独与乡愁。
【导语】这首诗通过边塞风光的描绘(晴雪映衬、广漠长城)与将士形象的刻画(剑光弓鸣),展现了雄浑壮阔的边塞气象。尾联借贾谊典故,将书生报国之志与边关英武之气形成张力,含蓄表达了对文人建功立业的思考。全诗意象苍劲,笔力遒健,在盛唐边塞诗豪迈基调中别具历史纵深。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也暗含了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错,尾联“谁知系虏者,贾谊是书生”,以贾谊的典故,主要表达了对书生亦能建功立业的肯定,展现了诗人对文才报国的推崇,并未体现“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示例一:“胡”字更合适
①地域指向明确:“胡”在古诗中常指代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胡关”直接点明边塞的地理位置,引发读者联想到“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苍茫寒冷之景,强化了地域的异域感和特殊性。
②意境雄浑壮阔:“胡关雪复平”描绘出边疆关隘被白雪覆盖、天地开阔的苍茫景象,与首句“雁塞”(边塞的代称)形成呼应,与颔联“危楼缘广漠”的广袤、颈联“拂剑金星出”的豪迈相契合,营造出雄浑的边塞氛围。
③主题契合度高:全诗围绕边塞风光、将士风貌及书生报国展开,“胡关”的地域标识为后文写战斗场景和建功之志做了铺垫,凸显了戍边卫国、建功塞外的核心主题。
④与“孤”字对比:“孤”字侧重孤寂感,与诗中“金星出”“玉羽鸣”的昂扬气势及“系虏者,贾谊是书生”的豪情不符,会削弱边塞诗的雄浑基调。
示例二:“孤”字更合适
①意象氛围统一:“孤关”突出关隘的孤立无援,不仅是地理形态,更用拟人手法,写出塞外关隘孤立无援的孤寂之感。
②手法及意境氛围:“孤”字不仅写关隘的孤立,更与与颔联“危楼”(高耸险峻的楼)、“古窦”(古老的沟渠)共同构成边塞的荒寒、萧瑟意象,渲染出苍凉寂寥的氛围。
③情感内涵丰富:“孤”更暗含戍边者身处边疆的孤独心境,将景物与人物情感结合,运用拟人手法,深化了思乡与坚守报国的复杂情感。
④与“胡”字对比:“胡”字仅强调地域属性,难以融入“危楼”“古窦”所营造的孤寂意境,无法像“孤”字那样细腻传达戍边者内心的情感张力。
9.B 10.①恼恨忧伤,喜鹊是无辜的,早晨的“鹊声”带来的本该是喜气,只不过由于丈夫不归,因而显得恼恨且忧伤。
②对丈夫深深的爱,女主人公满心欢喜披衣而望,却失望而回,体现出对丈夫深切的爱。
③痛苦与怨叹,女主人公独守空房的痛苦和对命运不公的怨叹皆在尾句流露。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无比哀伤的抒情氛围”错误,主要是用这些意象烘托闺中思妇因思念而彻夜难眠的情境氛围。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刻画了妇人出门张望后失望的神态,表达了妇人急切盼夫归来的情怀。“不忿朝来鹊喜声”闺中思妇彻夜难眠,女主人公独守空房的痛苦和对命运不公的怨叹皆在尾句“忿”中流露出来。
“披衣更向门前望”写女子起身张望动作。“不忿朝来鹊喜声”,原来,是黎明时分勤快的喜鹊飞到门前树枝上,那声音让女子误以为是郎君归来。一刹那的惊喜随即转为恼恨,因此对喜鹊“不忿”起来,其实只不过由于丈夫不归,忧伤烦恼因而恼恨喜鹊。
其实,这罪过不是喜鹊的,女子的不忿,表面是怨恨喜鹊让自己空欢喜一场,实际上是对迟迟不归的郎君的痴怨,对自己独守空房、在相思之苦中煎熬的气恼,体现出对丈夫深切的爱。
11.C 12.①点出古寺,照应了题目。
②它以麦垄、白云、新草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明丽可爱的春天景色,衬托了作者因为友人来访而产生的喜悦之情。
③清新的景色,轻快的语调,为全诗定下了欢悦的感情基调。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委婉地透露出作者在病中希望长寿的心理”理解有误。“千年”夸张的写苔藓的生命之久,并不是作者想要长寿,而是苔藓在这里长了这么长时间依旧无人问津,写环境的荒凉以及作者自身的孤独,故“委婉地透露出作者在病中希望长寿的心理”理解错误。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1)诗歌标题为“野寺病居喜卢纶见访”,首联“古寺无人新草深”中的“古寺” 照应了诗歌的题目中的“野寺”。
(2)首联“青青麦垄白云阴,古寺无人新草深”是写景句,白云遮蔽着青青的麦田小路,古寺由于无人来访,故到处草木丛生,“青青麦垄”、“新草”写出了野寺周围的清新的环境特点。故首联以景色描写奠定诗歌欢快的感情基调。
(3)在结构上,诗人通过“白云,古寺,新草”等一系列明丽而又蕴有生机的景物的描写,渲染出清新、幽静的氛围。语调清新欢快,“良辰、美景、美事”皆备,为后文诗人因卢纶来访而生发的喜悦之情作了铺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