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权德舆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权德舆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权德舆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张周二秀才谒宣州薛侍郎
权德舆
儒衣两少年,春棹毂溪船。
湖月供诗兴,岚风费酒钱。
上帆涵浦岸,欹枕傲晴天。
不用愁羁旅,宣城太守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春天送别,以乐景写哀情,奠定全诗伤感的基调。
B.颔联写饯别,但有明月春风相伴,激起了大家喝酒吟诗的雅兴,潇洒超脱。
C.颈联想象张周两秀才前行途中之景,景色开阔,暗示了张周两人前途美好。
D.尾联劝慰两位少年不用担心羁旅愁苦,宣州侍郎贤能,定会赏识支持他们。
2.临别之际,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权德舆说“不用愁羁旅,宣城太守贤”。请你分析这三位诗人的离别句中蕴含的不同情谊。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二月二十七日社兼春分端居有怀简所思者
权德舆
清昼开帘坐,风光处处生。
看花诗思发,对酒客愁轻。
社日双飞燕,春分百啭莺。
所思终不见,还是一含情。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天既是社日又是春分,诗人客居他乡,作诗饮酒,以排遣心中的怨愤。
B.首联直陈其事,诗人白天端居闲坐,撩开门帘,满眼所见都是大好春光
C.颈联由颔联的抒情转入写景,用燕子和黄莺两个特写具体展现春天之美。
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质朴无华,毫无雕琢之气,虽用语浅近但韵味悠长。
4.请简要赏析“所思终不见”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南亭即事
权德舆
虚斋坐清昼,梅坼①柳条鲜。
节候开新历,筋骸减故年。
振衣惭艾绶②,窥镜叹华颠。
独有开怀处,孙孩戏目前。
[注]①坼:裂开,在此指梅花绽放。②艾绶:艾色的印绶,即绿绶。系印纽的绿色丝带。汉官秩二千石以上者用之。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用“梅坼”和“柳条”两种季节感鲜明的植物,呼应了标题中“早春”二字。
B.颔联中的“新历”指的是新年历书,“开新历”直接点明了又是新的一年春来到。
C.颈联运用了借代、对偶等修辞手法,比如“振衣”和“窥镜”就属于借代手法。
D.尾联一改诗歌前几联的情绪,认为“孙孩戏目前”是让自己感到开怀开心的事情。
6.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浑邓州①
权德舆
年少守南阳,新恩印绶光。
轻轩出绕霤②,利刃发干将③。
风劲初下叶,云寒方护霜④。
想君行县处,露冕⑤菊潭香。
[注]①邓州:地名,属河南南阳管辖。②绕霤:古地名。在今陕西省,以地势险要著称。③干将:古代名剑。④护霜:结霜。⑤晋陈寿《益都耆旧传》:“郭贺拜荆州刺史。明帝巡狩到南阳,特见嗟叹,赐以三公之服,截戢旐晃,敕去檐露冕,使百姓见此衣服,以彰其德。”后遂成为官员治政有方、皇帝恩宠有加的典故。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点明了写作对象,这里不提人名,而以其辖地之名代称,含尊敬之意。
B.首联紧承题目,指出浑邓州少年得志,刚刚接受任命,赞许之情不言而喻。
C.“轻轩”句写浑邓州从地势险要之地轻车而出,不言形象而潇洒形象已出。
D.颈联暗示了季节与环境特点,以令人凄恻哀婉的景象反衬了浑邓州的得志。
8.第四句和第八句各有怎样的含义?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尹赴东都
权德舆
商於留异绩,河洛①贺新迁。
朝选吴公守②,时推杜尹贤。
如纶③披凤诏,出匣淬龙泉。
风雨交中土,簪裾④敞别筵。
清明人比玉,照灼府如莲。
伫报司州政,征黄似颍川⑤。
【注】①河洛:指洛阳。②汉文帝时,河南太守吴公,治理郡的成绩为天下第一,文帝征以为廷尉。③如纶:指君王的话。《礼记》有“王言如丝,其出如纶”之句。④簪裾:古代显贵者的服饰。⑤西汉黄霸任颍川太守,深得吏民之心,治为天下第一,被征到朝廷任职。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点明了事件,第八句是对题目的照应,其中“别”字透露出惜别之情。
B.“如纶披凤诏”一句,点明杜尹升迁到河洛任职的新任命是天子的诏令。
C.虽然是风雨交加的天气,但阻挡不了朋友为杜尹饯行,送其赴任的心意。
D.杜尹管理州政后不久,就会像黄霸那样政绩天下第一,从而被调任京官。
10.诗人是如何抒发对杜尹的赞颂之情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A 2.①王勃:四海之内只要存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同近邻一样。表现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表达诗人的乐观豁达。
②王维:劝君再饮下这杯离别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再难遇到故人。表达诗人对朋友远行的深切关心和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③权德舆:不必担心旅途劳顿、往而无果,听说宣城太守非常贤明,一定会慧眼识珠。表达诗人对朋友一定会求有所成的美好祝愿。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以乐景写哀情,奠定全诗伤感的基调”说法错误。通过阅读诗歌可知,全诗的基调轻松,充满着对远行者的祝福,有别于一般送别诗的凄楚哀伤。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四海之内只要存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同近邻一样。这两句境界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不用愁羁旅,宣城太守贤”的意思是:不必担心旅途劳顿、往而无果,听说宣城太守非常贤明,一定会慧眼识珠。结合标题“送张周二秀才谒宣州薛侍郎”可知,这里包含了作者美好的祝福,祝愿朋友一定会求有所成。
3.A 4.①以无写有,情味浓郁。诗人思念之人最终也没出现,使诗人更加陷入深深的思念之中,使思念之情更推进一层。
②与物对比,凸显现状。诗人所思之人终未到来,自己仍形单影只,与上文“双飞燕”形成对比,更突出了自己孤独的处境。
③身份不定,引起人的遐思。诗人所思之人究竟是谁,是朋友还是亲人,抑或是心上人,没有言明,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导语】在中国古代诗词的浩瀚星空中,权德舆的《二月二十七日社兼春分端居有怀简所思者》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勾勒出一幅春日怀人的画卷。这首诗作于春分时节,诗人端坐于帘下,沐浴着春光,却在心底泛起对远方之人的无尽思念。诗中既有春日的生机与美好,又有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二者交织成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权德舆的这首诗,去感受那春日的暖阳与怀人的情愫,体会诗人在时光流转中对情感的细腻捕捉和深刻表达。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以排遣心中的怨愤”错误。从诗中“看花诗思发,对酒客愁轻”可知,诗人作诗并不是为了排遣心中之愁,而是赞美春光;“怨愤”用语过重,诗中“愁轻”,只是 淡淡的愁绪。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重要语句的能力。
①以无写有,情味浓郁:从全诗来看,前文诗人描绘了春日美好的风光,在这样的情境下,诗人有“所思”之人。而“所思终不见”,诗人思念的人最终没有出现。结合前文“看花诗思发,对酒客愁轻”,诗人原本在春日的氛围中情绪有所舒缓,但因为所思之人未到,这种等待的结果使诗人更加陷入深深的思念之中,将思念之情进一步推进。就好像诗人在美好的环境中满心期待着所思之人的到来,然而最终落空,思念之情愈发浓烈,所以说以无写有,情味浓郁。
②与物对比,凸显现状:诗中颈联“社日双飞燕,春分百啭莺”描绘了成双成对的燕子,形成了一种美好的、有伴的画面。而“所思终不见”表明诗人所思之人终未到来,自己仍然是形单影只。通过这种与“双飞燕”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孤独的处境。诗人在美好的春光中,却无人相伴,这种对比让孤独感更加明显。
③身份不定,引起人的遐思:诗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诗人“所思”之人究竟是谁。在古代诗歌中,诗人的思念对象可能是朋友、亲人或者心上人等。“所思终不见”这一句没有言明思念对象的身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去推测诗人所思之人的身份,从而使诗歌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5.C 6.(1)对时光流逝、岁月变迁的感慨:前两联诗人写到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到来了,又是新的一年,自己又老了一岁,身体不复往日强健。(2)对自己年老仍未能承担众人的惭愧:颈联中提到镜中的自己头发花白,已经年老,抖抖衣襟,惭愧自己在官场上没有达成心愿,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3)对温馨家庭生活的满足:尾联写在感叹感慨之中,唯独能让自己感到开心的事,便是自己的孙儿在眼前嬉戏玩耍了。
【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手法的赏析能力。
C.“‘振衣’和‘窥镜’就属于借代”错误,应该是“艾绶”使用借代,以衣饰代指官职。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首联“虚斋坐清昼,梅坼柳条鲜”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事件;颔联“节候开新历”是说新的一年又来了,而自己的身体却不如往年,“筋骸减故年”,对镜一照,头发已白,“窥镜叹华颠”,这里流露出对时光流逝、自己年华逝去的感慨。
颈联中诗人“振衣惭艾绶,窥镜叹华颠”,抖动衣带,惭愧官职低微,照照镜子,感叹年华已逝,由此可知,诗人已经年老,却官职不高,对此他深感惭愧。
尾联“独有开怀处,孙孩戏目前”是说儿孙绕膝,让诗人有含饴弄孙的欣闻开怀,直接点明诗人对温馨家庭生活的满足之情。
7.D 8.①第四句以名剑干将利刃新发,比喻浑邓州虽然年少,却有极高的才能。这是鼓励他建功立业。②第八句运用典故,想象浑邓州巡视属县时菊潭的菊花散发芳香,这是祝愿浑邓州治理好属地,进而受到皇帝嘉奖。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以令人凄恻哀婉的景象反衬了浑邓州的得志”错。不是以哀景反衬浑邓州的得志,而是哀景衬哀情,表达送别愁绪。从秋风劲、云寒来看,景象并不令人凄恻哀婉,这也不是反衬。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第四句“利刃发干将”的表面意思是干将剑有着锐利的刀刃,实际上指的是浑邓州少年意气、志气满满的潇洒形象,比喻浑邓州虽然年少,却有极高的才能,表达对浑邓州少年得志的欣赏赞美之情。这是鼓励他建功立业。
第八句“露冕菊潭香”运用典故表面写郭贺治政有方,被皇帝恩宠有加的典故,实际借用这个典故想象浑邓州巡视属县时菊潭的菊花散发芳香,这是祝愿浑邓州治理好属地,表达诗人对浑邓州的祝福,认为他也可以治政有方,拥有佳绩,进而受到皇帝嘉奖。
9.D 10.①直抒胸臆。首句直接赞颂其非凡的政绩,第四句则写其贤能受到了公认。
②用典抒情。提到西汉吴公、黄霸两人做官之事,以此赞美杜尹是类似的能干官员。
③比喻。龙泉宝剑之喻,言其才能卓越;玉与莲之喻,言其品格清廉。
【导语】这首《送杜尹赴东都》是唐代权德舆为好友杜尹赴任洛阳所作,表达了对杜尹的赞颂与惜别之情。诗中通过典故与比喻,如“如纶披凤诏”“出匣淬龙泉”,展现了杜尹的才能与朝廷的器重。风雨中的别宴更显友情深厚,结尾以黄霸的典故寄寓对杜尹未来政绩的期许。全诗语言典雅,情感真挚,既是对杜尹的祝福,也体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杜尹管理州政后不久,就会像黄霸那样政绩天下第一”错,“伫”是期待的意思,原诗表达的是“期待”杜尹能像黄霸一样政绩卓著。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①首联“商於留异绩”直接点明杜尹在商於任职时留下了卓越政绩,“河洛贺新迁”则以洛阳百姓的庆贺侧面凸显其功绩。第四句“时推杜尹贤”更直言其贤能为众人公认,通过直接褒扬展现其德才兼备。
②颔联“朝选吴公守”化用汉文帝时吴公治郡天下第一的典故,将杜尹比作吴公,暗喻其治政能力出众。尾联“征黄似颍川”则以西汉黄霸治理颍川的典故,期待杜尹在洛阳也能取得卓越政绩,表达对其未来的厚望。
③颈联“出匣淬龙泉”以龙泉宝剑喻指杜尹的卓越才能,暗示其刚被启用便锋芒毕露;尾联“清明人比玉,照灼府如莲”则以玉之高洁、莲之清廉象征其品格端正,为官清廉。多重比喻从才德两方面塑造了杜尹的完美形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