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秦统一中国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秦统一中国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版本 统编版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上/下 册 上
单元名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课题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课时 1课时
课型 授新课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的核心课目。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其统一进程、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及巩固统一的措施,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更对后世 “大一统” 观念的形成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课在单元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又为后续汉朝巩固统一的内容埋下伏笔。 2.内容结构
本课以 “秦兴之因 — 秦固之策” 为逻辑主线,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秦灭六国及疆域开拓”:介绍秦灭六国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统一的意义,以及统一后通过北击匈奴、南征百越、控制西南等举措拓展疆域的史实。 第二部分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阐述秦朝在政治上的创新,包括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中央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工)、地方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对比)。 第三部分 “巩固统一的措施”:从文化(统一文字为小篆)、经济(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交通(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开凿灵渠)等方面,分析秦朝维护统一的具体举措及影响。
学习者分析 认知基础
学生已学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和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崛起有初步了解;通过影视剧、博物馆等渠道,对秦始皇、兵马俑等有感性认知,但对 “中央集权”“统一多民族国家” 等概念缺乏系统理解。 思维特点
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强,对故事性、直观性素材兴趣浓厚,但抽象思维仍在发展,对制度设计的逻辑(如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历史事件的长远影响(如统一文字对文化传承的作用)理解难度较大。 学习障碍 难以区分 “中央集权制度” 中各层级的关系(皇帝 — 三公九卿 — 郡县); 对 “统一” 的深层意义(如促进民族交融、奠定版图基础)认识片面,易停留在表面措施;对史料的解读能力较弱,如从《孟子》《论衡》等文献中提取有效信息存在困难。
教学目标 1.课程目标 了解秦灭六国的基本史实,识记统一时间(公元前 221 年)和顺序。 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及巩固统一的措施(文字、货币、度量衡、交通等)。 理解秦统一的意义:结束分裂局面,建立首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为后世政治制度和国家发展奠定基础。 2.核心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如公元前 230 年 — 前 221 年灭六国)和秦朝疆域图,明确秦统一的时空范围。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睡虎地秦简家书、《孟子》“定于一” 等材料,理解秦统一的民心基础和历史必然性。 历史解释:对比分封制与郡县制,解释秦朝选择郡县制的原因及其对中央集权的作用。 家国情怀: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增强对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认同感。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秦朝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措施(如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 难点:理解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的内涵,以及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长远影响。
学习评价设计 课堂提问:通过 “秦灭六国的顺序是什么?”“皇帝制度有哪些特点?” 等问题,检查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史料分析任务:提供《史记》中关于郡县制的记载,让学生对比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差异,评价学生对制度的理解能力。 课堂练习:完成文档中 “随堂练习”(如判断 “海内皆臣” 反映的中央集权、识别统一后的小篆),巩固核心知识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解:湖北省博物馆珍藏着两封特殊的 “家书”—— 睡虎地秦简墓黑夫“家信”木牍,来自两千多年前的秦军士兵黑夫和惊,据考证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家信。信中写道:“愿母幸遗钱五六百…… 室弗遗,即死矣。急急急。” 这是秦国士兵黑夫和惊写给母亲的求救信,字里行间满是战乱中的挣扎。而秦始皇陵兵马俑中,每个士兵都有独特面容 —— 他们曾是征战六国的士兵,也是被离乱磋磨的普通人,他们既是统一战争的参与者,也是统一的见证者。这些文物背后,藏着一个王朝从分裂到统一的秘密。为何是秦国结束了战乱?统一后的秦朝又如何治理天下?今天,我们就走进第 9 课《秦统一中国》,探寻秦朝如何结束乱世,开创 “大一统” 的格局。 (展示学习目标) 请大家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了解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基本史实。 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及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意义。 (强调重难点) 重点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难点在于理解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展示时间轴:西周 — 东周 — 秦 — 汉) 通过时空轴梳理线索:公元前 770 年东周开始,春秋战国纷争不断;公元前 356 年商鞅变法让秦国崛起;公元前 221 年,嬴政灭六国,建立秦朝;公元前 207 年秦朝灭亡。 过渡语:要理解秦朝兴起的原因,首先得回顾它是如何一步步兼并六国的实现统一的。。
二、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秦兴之因 —— 秦灭六国及疆域开拓 (一)统一的过程、意义 展示 “战国七雄” 地图,结合地图梳理秦灭六国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秦国以 “远交近攻” 策略逐步兼并六国,于公元前 221 年完成统一 提问:阅读课本,结合“秦灭六国形势图”思考秦国是怎样完成统一大业的? 学生回答: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秦朝建立,定都咸阳。 教师提问:说说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体现了秦灭六国采取的是怎样的策略 学生回答:这一顺序体现秦灭六国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 教师讲解:从公元前 230 年到公元前 221 年,秦国用了 10 年时间,逐个兼并六国。这里有个关键策略 —— 远交近攻,对近处的韩、赵、魏先动手,和远处的燕、齐交好,避免树敌太多,就这样一步步 “各个击破” 。大家想想,秦国能这么规划,得有地理优势加持,咸阳所处位置,让它能 “据河山之固,东制诸侯” ,西边拿下巴蜀,又多了战略大后方,粮草、人力补给稳定,这才破纵连横,各个击破,兼并天下。 教师提问:秦的统一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教师指导:战国时期各国打仗,老百姓得受多少苦?赋税重、家人被征去当兵,说不定就再也回不来。秦统一后,战争停了,社会能安定下来,经济也能好好发展。正如李白在《古风》中所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这场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往后两千年的封建王朝,都得沿着 “统一” 这条路接着走。而且,统一让文化交流更顺畅,之前各国 “文字异形、车途异轨” ,往后这些都能慢慢统一规范,民族之间的融合也会加速。从历史发展看,这是国家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重要起点! (二)原因/条·件: 提问:阅读教材P52第一段内容,结合材料,归纳为何秦能灭六国统一全国? 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孟子 “定于一”、商鞅变法、嬴政雄才大略)总结原因:民心所向、变法基础、人才策略、历史趋势。 材料一,孟子说 “定于一”,说明民心所向 —— 长期战乱后,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材料二,“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奠定了物质基础。 材料三,秦王嬴政 “招揽人才,择贤用能”,他的雄才大略和正确军事策略(如远交近攻)是重要因素。 材料四,梁启超说 “天下之统一,势也”,说明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便不是秦国,也会有其他国家完成统一。 答案提示 教师总结:综上,秦统一是民心、国力、个人才能与历史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统一后,秦朝并未止步,而是继续开疆拓土。 (三)开疆拓土 展示秦朝疆域图,介绍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百越设三郡(桂林、南海、象郡)的史实,说明秦朝疆域 “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南达南海” 的规模。 请大家观察秦朝疆域的四至:北起长城一带,南达南海,东至东海,西到陇西。为了巩固边疆,秦朝做了三件大事: 北击匈奴,将匈奴赶到长城以北,随后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南征百越,征服岭南后设桂林、南海、象郡,还开凿灵渠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 控制西南,在云贵一带设郡管理。 (提问)这些措施有何影响?(引导学生回答)不仅扩大了疆域,更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辖,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答案提示: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扩大了秦朝疆域的范围,使秦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过渡语:秦灭六国后,面对广阔的疆域和复杂的局面,如何巩固统治?这需要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 第二部分:秦固之策 —— 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 情境创设:“假如你是秦始皇,灭六国后会遇到哪些难题?”(如称号不足、事务繁重、地方管理困难)假如你是秦朝的大臣,你有何良策来为嬴政分忧? (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创立皇帝制度 讲解皇帝制度:结合 “朕为始皇帝,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的史料,总结 “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的特点。 (解决第一个问题)与六国一般称王,不能体现我的政绩,“大王”这个称呼得换。 学生回答:确立皇帝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大权。 教师讲解:嬴政认为自己 “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于是首创 “皇帝” 称号,自称 “始皇帝”阅读以下史料,概括皇帝制度的特点。 学生: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三大特点:皇权至上(天下事皆决于上)、皇帝独尊(专用 “朕”“诏” 等字)、皇位世袭。 教师讲解: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于是更改名号,号称"皇帝"。 2.中央设三公九卿制 (解决第二个问题)国家事务实在过于繁重,谁能分担?怎么分工? 学生回答:中央确立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三公之下,设置“九卿”,分别掌管财政、宫廷等事务。 教师讲解: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九卿分管具体事务,如奉常管祭祀、治粟内史管财政。当国家面临重要事情及君王遇到难断之事,皇帝便会召集三公九卿及相关官员召开会议,商谈解决方案,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手中,三公九卿只是 “议事” 机构。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都直接为皇帝负责,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 解析三公九卿制:用结构图展示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的分工,强调 “皇帝最终决断” 的集权本质。 2.地方实行郡县制 (展示辩论场景)
面对广阔领土,朝廷爆发了一场辩论:第一届秦朝辩论会。丞相王绾主张分封皇子到燕、齐等地,廷尉李斯则力推郡县制。(提问)如果你是嬴政,会支持谁? 辩论活动:呈现丞相王绾(主张分封制)与廷尉李斯(主张郡县制)的争论,引导学生对比两者的划分依据(血缘 VS 地域)、任职方式(世袭 VS 任免),得出郡县制 “加强中央集权” 的优势 (解决第三个问题)领土众多,疆域广阔,如何牢牢控制地方权力? 学生回答: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郡和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教师讲解:嬴政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将全国分为36郡,郡的行政长官称为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为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有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还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 请同学结合所学对比分封制与郡县制,完善表格。 答案提示: 提问:有何历史意义? 答案提示:意义: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教师讲解:郡县制打破了分封制的血缘政治关系,官僚制取代了官位世袭制,地方严格服从中央。 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教师指导:秦始皇所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以及郡县制。皇帝是最高统治者,中央机关是"三公九卿"制。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都直接为皇帝负责,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地方建立一套官僚体系叫郡县制,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为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还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郡县的长官都有朝廷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就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教师指导: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而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 补充:君主专制:是指决策方式 ,一切军国大政均由君主一人决定;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中央集权:是指国家结构 或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指中央领导地方,地方必有服从中央的领导。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过渡语:政治制度的统一为其他领域的整合奠定了基础,秦朝还在文化、经济、交通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 制度与民生的整合 阅读史料,材料所述现象会有什么影响? 材料分析:展示 “田畴异亩、车涂异轨、文字异形” 的史料,让学生归纳统一前的混乱现象 情景设置:唉!有些地方路宽阔有的太窄,马车差点过不去;找人问路,听不懂话,写出字,他又不认识;到楚国买纪念品,那里的人只认楚国的货币,秦国的钱花不出;我让他称一斤牛肉,他只给了八两,还说他们都是这么卖的...太混乱了,这可咋整? 学生回答:货币不一、度量衡不同、语言不通、道路不一 提问:秦始皇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答案提示:统一文字为小篆 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 统一度量衡 统一车轨和道路宽度,修筑道路;开凿灵渠。 师生归纳:结合表格梳理措施及影响: 教师指导:①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使人们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在全国推行小篆后不久,出现了更为简便的隶书。 ②货币的统一,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克服了货币流通、换算的困难,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从秦朝开始,圆形方孔这一货币形制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③度量衡的统一,使贸易有了统一的计量标准,方便各地贸易往来和国家财政税收,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④交通的统一,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往来,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便利秦朝的水运和陆路交通。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边疆。 过渡语:这些措施如同纽带,将辽阔的疆域凝聚成一个整体,秦朝的统一究竟有何深远意义? 展示材料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秦并六国,分建四十二郡,造成此下二千年中国疆域之大轮廊。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春秋时代华、夷杂处之局,逐渐消融,而成“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封建制破弃,郡县制成立,平民、贵族两阶级对立之消融。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钱穆在《国史大纲》 师生归纳:看 “国家版图”,秦朝划定北至长城、南达南海等疆域,奠定古代中国版图基本轮廓,后世王朝皆在此框架拓展,这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地理基石”。 “政治制度” 上,皇帝制、三公九卿、郡县制,构建 “君主专制 + 中央集权 + 官僚政治” 模式。分封易分裂,官僚政治让国家管理更高效,后世王朝制度调整,也没跳出这框架,是国家治理的 “制度基因”。 “民族交融” 里,统一措施让各民族交流加速。匈奴用中原铁器、百越学农耕,交流消弭隔阂,让 “统一多民族” 从领土统一,走向民族深度融合,成为国家发展的 “融合动力”。 “社会文化” 中,秦朝规范文字、文化,种下 “大一统” 观念。此后无论战乱分裂,“大一统” 都是中国人的执念,三国时魏蜀吴争正统,就是这文化基因的体现,是民族凝聚的 “精神纽带”。秦统一从版图、制度、民族、文化,为中国历史定调。“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的底色,自此奠定。正如钱穆先生所说,秦朝的统一为 “中国版图之确立”“民族之抟成”“政治制度之创建” 奠定了根基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秦统一的过程、原因、巩固措施及意义。当我们回望黑夫与惊的家书,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牵挂,更是一个王朝凝聚 “家” 与 “国” 的努力。秦的统一不仅是领土的统一,更是制度、文化、民族的凝聚,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奠定了基础。下节课我们将探讨:强大的秦朝为何迅速灭亡?下课! 四. 课后作业(2 分钟) 基础题:完成教材课后习题,绘制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结构图”。 拓展题:查阅资料,分析 “秦简中的法律条文”(如睡虎地秦简),思考秦朝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写一篇 200 字短文。 板书设计 第9课秦统一中国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本课设计体现立德树人理念,落实核心素养。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了学生为主的思想。 制作精美课件,整合图片、表格、视频,突出重点内容(如对比表格、动态地图(秦灭六国过程)、时间轴(秦汉时空脉络);),直观教学;通过历史小视频和游戏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打造高效课堂。 3.睡虎地秦简 “黑夫家书”:直观反映秦统一战争中的士兵生活,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纪录片《何以中国》片段:展示兵马俑、长城等文物,增强视觉冲击,理解 “统一” 的物质载体。《孟子》《论衡》等史料节选(增强说服力) 秦朝疆域图、政治建制示意图:通过空间可视化,帮助学生理解疆域范围和制度层级。
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用 “黑夫家书” 和兵马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实现情感共鸣。 通过情境创设和辩论活动,将抽象制度转化为具象问题,降低理解难度。 不足之处 对 “统一多民族国家” 内涵的讲解不够深入,学生可能仅停留在 “疆域统一” 的层面。 史料分析时间不足,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讨论。 改进措施 增加 “西南夷与中原文化交流” 的案例,补充民族交融的具体史实。 课前布置史料预习任务,课堂预留更多时间让学生展示分析成果,提高参与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