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版本 统编版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上/下 册 上
单元名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课题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课时 1课时
课型 授新课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1. 教材地位 本课选自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理解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与大一统王朝兴衰关系的关键内容。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其迅速灭亡的教训为后世王朝提供了重要借鉴,本课上承秦朝统一及制度建设,下启西汉王朝的建立,在单元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 “得民心者得天下” 的历史规律。 2. 内容结构 本课以 “秦朝灭亡” 为主线,分为三个核心板块: 秦的暴政:从经济(赋役繁重,如修长城、筑阿房宫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农民赋税沉重)、政治(刑法严苛,如连坐法、残酷刑罚)、思想(焚书坑儒,钳制思想)及秦二世的残暴统治等方面,阐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陈胜吴广起义:介绍公元前 209 年大泽乡起义的背景(大雨误期)、过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建立张楚政权)、结果(失败)及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秦统治)。 秦朝的灭亡:讲述起义的延续,即项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歼灭秦军主力)和刘邦(约法三章,收揽民心,率军入咸阳接受秦王子婴投降)的反秦斗争,最终导致秦朝在公元前 207 年灭亡,并简要提及秦亡后楚汉之争的开端。
学习者分析 1. 认知基础 七年级学生已学习秦朝统一的过程及巩固统一的措施,对秦始皇的历史地位有初步认知,但对秦朝统治的消极面了解较少,且尚未形成对 “暴政与起义” 因果关系的系统认识。 2. 思维特点 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对故事性、互动性内容兴趣浓厚,如文档中的 “剧本杀” 形式易引发共鸣,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 “历史规律”“阶级矛盾” 等概念理解难度较大。 3. 学习障碍 难以区分秦朝灭亡的 “直接原因”(陈胜吴广起义)与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对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认识片面,可能将其简单等同于 “暴力反抗”。 对 “楚汉之争” 与 “秦末农民起义” 的关系易混淆。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赋役繁重、刑法严苛、焚书坑儒、秦二世的残暴)。 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口号及历史地位,知道项羽、刘邦灭秦的关键事件(巨鹿之战、入咸阳)。 理解秦朝灭亡的原因及 “得民心者得天下” 的道理。 核心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原因的分析,培养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材料和相关史事的研究学习,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2.时空观念:结合地图,梳理陈胜吴广起义、巨鹿之战、刘邦入咸阳的时间和空间线索,初步培养历史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研读和分析,感受秦朝的暴政,探究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 4.历史解释:通过 “剧本杀” 角色辩论,多角度解读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的必然性)。 5.家国情怀:秦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秦的暴政表现。陈胜吴广起义的史实及意义。 难点 理解秦朝灭亡是多种因素(暴政、起义、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习评价设计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 “剧本杀” 活动中的参与度(如能否结合材料为角色辩护),评估其对史料的运用能力。 知识检测:通过课堂提问(如 “秦的暴政有哪些表现?”)和随堂练习(选择与秦速亡相关的措施),检验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能力评价:布置小组任务 “梳理秦朝灭亡线索”,根据成果的逻辑性和完整性,评价学生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大秦二世元年,千古一帝秦始皇躺在坟墓里慢慢腐烂秦二世胡亥坐在王位上与赵高玩着指鹿为马的游戏,大泽乡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怒吼撕破蒙在涌动暗流上的伪装,公元前207年,辉煌一时的秦朝,仅存在15年就灭亡了.......为何从 “虎视雄哉” 迅速走向灭亡?今天我们就通过一场 “真人沉浸式剧本杀”,一起探究 “消失的大秦”。
二、探究新知 (一)案情提要: 展示材料,请同学们对比两首诗,他们描述的是秦什么阶段? 学生回答:正是国家耀眼时,生机勃勃;恰似流星迅速陨落 教师指导: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风 秦王扫六合》中写道:“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展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霸气;而另一首《七绝 叹亡秦》则感叹:“秦若深谙民本理,如何落得骤然亡?”一个是帝国初建,正是国家耀眼之时,一个是秦朝灭亡,像流星一样迅速陨落,千古遗憾,大秦帝国消失了,是谁灭了大秦我们一起来侦查吧 (二)破案目标 在这场 “剧本杀” 中,我们的主线任务是找出大秦灭亡的真相,支线任务有三个:一是掌握秦朝暴政的表现,二是了解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灭亡的史实,三是理解 “得民心者得天下” 的道理。 过渡语:大家先想想,要破案,得先找 “嫌疑人”,下面我们进入进入个人搜证环节。 个人搜证 任务:谁是真凶:通读课本,找出嫌疑人 (1.介绍你搜证到的嫌疑人 注意:我认为XXX是嫌疑人 嫌疑人具体做了什么事 嫌疑人跟秦朝灭亡有什么关系 (2.每位侦探只推荐一位嫌疑人 (3.每次介绍只有最多一分钟时间 通读课本后,我们能发现哪些嫌疑人物? 学生回答:我认为秦始皇是嫌疑人,他专制独裁,选错继承人,导致了秦的衰亡。 过渡语:他们谁是真凶?各位 “侦探”,要破案,先得分析嫌疑人的 “罪证”。我们就逐一分析他们的 “行为”。 2.集中推理 角色自辩 秦始皇自辩稿 同学们,我是秦始皇嬴政。我扫六合、统天下,建中国首个大一统封建王朝,推行郡县制、书同文等,为华夏大一统奠基。我盼大秦传至万世,怎会让我大秦二世而亡! 秦二世自辩稿 我是秦二世胡亥。我承认想享富贵,可朝中政事都由赵高专断,我被他蒙蔽、操控,处死兄弟姐妹也有他煽风点火。秦朝灭亡我有责任,但赵高才是推大秦入深渊的主因,我也有无奈,秦亡非我愿呀! 角色罪证 请根据线索信息,归纳秦始皇和秦二世的的罪证 展示材料:秦朝农民的告白(“老大修长城,老二戍边关,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和司马迁的记载(“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二十倍于古”),引导学生归纳经济上赋役繁重。 呈现史料:“五人盗窃一钱以上,断左足,涂墨为刑徒”“令下三十日不烧《诗》《书》者,黥为城旦”,结合图片(铁钳、脚镣),总结政治上刑法严苛、思想上焚书坑儒。 引入秦二世的行为:“处死 20 多个兄弟姐妹,朝政由赵高独断”,明确秦二世的残暴加剧了统治危机。 总结归纳:秦的暴政 经济:赋役(赋税、兵役、徭役)繁重,民生艰难 政治:刑法严苛,高压统治 思想:焚书坑儒 文化专制 秦二世更加残酷 秦朝的暴虐统治会带来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 过渡语:在这样的暴政下,百姓忍无可忍,公元前 209 年,大泽乡的一场暴雨,点燃了一场起义。 展示《陈胜吴广起义形势图》 。 师生探究: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等 900 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走到大泽乡时,遇到大雨,道路被冲毁,没法按期到达。按照秦朝律法,误期要被处死。在绝境下,他们决定起义,这就是大泽乡起义的开端 。 起义后,他们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靠简陋武器,首先攻下附近县城 。大家看地图上的箭头,起义军一路推进,很快占领了陈县。在陈县,他们建立了政权,叫张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意义重大 。之后,起义军继续挺进关中,逼近咸阳,可最终在秦军反扑下,陈胜、吴广被害,起义失败。 结合地图,讲解起义过程:大泽乡起义→攻县城→占领陈,建张楚政权→挺进关中→失败。 思考: 陈胜、吴广起义为什么能得到各地农民的响应? 百姓对秦朝暴政的强烈反抗,起义获得了民心。 完成支线任务 有人认为如果没有这场暴雨,起义就不会发生,你怎样认为呢 答案:大雨误期(直接原因)奉的暴政(根本原因) 陈胜吴广起义的性质和地位 发放线索卡: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最终)亡秦,由涉首事也。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答案:农民起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其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干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分析意义:引用《史记》“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强调其首创精神和对秦统治的沉重打击。 组织 “角色自辩” 活动:请学生扮演陈胜,结合材料(“失期当斩”)辩护,讨论 “如果没有暴雨,起义是否会发生?”,明确大雨是直接原因,秦的暴政才是根本原因。 展示辩词:(陈胜)我和吴广都是大秦的良民啊!苍天可鉴,我一片丹心向着大秦!我们出身卑贱,幸的朝廷信任,让我们担任900多个征发农民的领队。得此厚爱,理应报答朝廷。但是我们不能按时到达,就会死。不得已我才带领农民,奔赴咸阳,用尽我们平庸的才能,推翻秦的暴政我们没错!! (播放语音) 各位侦探能认定他们是凶手吗? 学生:不能,起义失败,大秦还没消失,证据不足 过渡语: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反秦的怒火已燎原,接下来登场的是项羽和刘邦。我们继续搜证 证据收集—农民起义 教师提问: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痛恨暴秦的人民纷纷起来响应,反秦浪潮席卷全国。秦末农民起义后期的主要领导人是谁?他们是如何推翻秦朝的? 学生回答:秦末农民大起义后期的主要领导人是项羽和刘邦。他们所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分别对秦军作战。公元前207年,项羽与秦军在巨鹿展开激战,史称巨鹿之战。 教师提问:与巨鹿之战有关的一个成语是什么?你认为项羽的这种做法高明吗? 学生回答:破釜沉舟。这一做法体现了项羽义无反顾与秦军决一死战的英雄气概,激励了士兵英勇作战,最终项羽军队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 教师讲解:与此同时,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被迫出城投降,秦朝灭亡。 展示项羽辩词:我少时学书、剑皆无所成,然胸怀反秦大志。秦二世元年九月,我随项梁起兵会稽,响应陈胜、吴广起义。陈胜死后,又领导反秦武装主力,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巨鹿之战中,我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我是灭秦的大功臣呀!留个悬念 展示刘邦辩词:大丈夫就要志存高远,我的梦想就是当皇帝。我初仕秦朝,当沛县泗水亭长,陈胜起义之后,大家推举我为沛公,领导大家起事。我便顺从民意,也率兵响应,攻占沛县。后接受秦王子婴投降,灭亡秦朝!大丈夫理应如此,何罪之有! 各位侦探能认定他是凶手吗?留个悬念 要认定大秦消失的凶手,我们必须搞清楚大秦消失的标志是什么?请结合下面的线索卡 线索卡: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 。早年到外黄县跟随张耳 ,秦朝建立后,出任沛县泗水亭长。后因释放刑徒,藏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义后,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在沛县响应,自称沛公,投奔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共立楚怀王,任砀郡长,封武安侯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率军进驻灞上,接受秦王子婴投降。 秦王子婴出城投降意味着什么? 明确结局:公元前 207 年,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大秦灭亡(消失) 凶手认定——接受秦王子婴投降的刘邦 三、案件梳理 1.结合我们对于嫌疑人的集中推理,结合教材,梳理出秦朝衰亡的案件线索,讲明大秦帝国是如何从威震四方一步步走同灭亡的 2.前后两排自动成为一个破案小组 3.各位侦探请注意:只有2分钟时间 总结:通过今天的 “破案”,我们发现,大秦帝国的灭亡,不是某一个人的 “罪行”,而是秦的暴政(繁重赋役、严苛刑法、文化专制)激化了阶级矛盾,陈胜吴广起义点燃了反秦烈火,项羽、刘邦等势力最终完成了灭亡秦朝的使命。 同学们,今天咱们化身 “历史侦探”,用这张时间轴,梳理 “秦朝 15 年速亡” 的案件全过程,破解它从统一到覆灭的密码。 案件背景:秦的暴政 —— 灭亡的 “导火索” 先看案件起点,公元前 221 年秦朝统一,可这辉煌背后,藏着让百姓窒息的 “暴政” 。秦朝搞了啥?赋役繁重!修长城、建阿房宫、筑骊山陵,无数百姓被征去当苦力,家里地没人种,赋税还收得狠;焚书坑儒,把不同声音全掐灭,思想被死死锁住;刑法严苛到啥程度?偷点东西可能就砍手脚,一人犯罪,全家邻居跟着受罚;到秦二世更过分,杀兄弟姐妹,把朝政全扔给赵高,自己只管享乐,百姓日子彻底没法过,这就是秦朝灭亡的 “原罪” 。 案件爆发:农民起义 —— 推翻的 “主力军” 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带头起义,这是 “前期农民起义” 。他们喊着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砍树当武器、举竹竿当旗帜,还建立了 “张楚” 政权,虽然后来失败了,但这把火彻底点着了全国反抗的势头 。接着,“后期起义军” 刘邦、项羽登场,项羽在巨鹿之战 “破釜沉舟”,把秦军主力打残;刘邦一路西进,对百姓 “约法三章”,赢了民心,两路夹击,秦朝彻底扛不住 。 案件结局:秦朝灭亡 —— 历史的 “判决书” 公元前 207 年,秦王子婴出城投降,秦朝短短 15 年就亡了 。咱们复盘下:秦的暴政是 “因”,把百姓逼上绝路;农民起义是 “果”,也是推翻秦朝的 “手术刀” 。这起 “消失的大秦案”,本质是 “失民心者失天下” 。不管王朝多强大,要是让百姓活不下去,早晚得被推翻。 4,案件后续 讲述项羽的巨鹿之战:用 “破釜沉舟” 的典故,说明其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的作用。分析刘邦入咸阳:强调 “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如何赢得民心,对比项羽 “屠咸阳、烧宫室” 的失民心行为。 教师讲解:秦亡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楚汉之争从公元前 206 年开始,到公元前 202 年结束 。这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天下展开的较量。一开始,刘邦和项羽势力有别,可随着战争推进,情况发生变化。先说 “楚河汉界”,这和 “鸿沟议和” 有关 。当时双方打累了,就约定以鸿沟为界,以西归汉,以东归楚,这就是楚河汉界的由来 。但议和后,刘邦可没闲着,他联合各方力量,继续追击项羽 。 垓下之战,是楚汉之争的关键战役 。项羽被刘邦军队包围,夜里听到四面都是楚地的歌声,也就是 “四面楚歌”,他以为楚地已尽被刘邦占领,军心大乱 。项羽带着八百多骑兵突围,到乌江畔时,觉得 “无颜见江东父老”,最终乌江自刎 。而刘邦在公元前 202 年击败项羽后,建立了汉朝 。 楚汉之争这四年,有很多经典故事,像霸王别姬,展现了项羽的英雄末路;刘邦的知人善任、灵活应变,也和项羽的刚愎自用形成鲜明对比 。从这些故事和战役里,咱们能看到两人不同的性格与决策,如何影响了战争的走向,最终塑造了新的王朝格局 。 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性质一样吗?“为什么而战” 学生回答:秦末农民起义是农民阶级反抗秦暴政的战争;楚汉之争是地主阶级为争夺王位的战争 教师讲解:秦末农民起义是 “官逼民反”,底层百姓和不甘压迫的势力,为生存权而战;楚汉之争则是旧秩序崩塌后,新的统治权角逐,是地主阶级内部 “争天下” 。从反秦到争王,本质是斗争性质随时代阶段变了。反秦是求生存、反暴政;楚汉之争是争权力、抢王位。 史料证实:项羽失败、刘邦获胜的原因? 材料一:《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材料二: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 学生回答:刘邦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比如重用张良、萧何、韩信;而项羽刚愎自用,连范增的建议都不听,还放纵部下烧杀抢掠,失去了民心 问题探究: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秦亡汉兴给我们什么借鉴? 学生回答:“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课堂小结(案情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趟 “探案” 之旅,带咱们走完了大秦帝国从崛起到陨落的全程!从秦襄公始封诸侯奠基,到秦孝公商鞅变法变强,再到秦始皇一统天下,秦朝曾有多辉煌,秦末的崩塌就有多震撼。 从秦的暴政让百姓陷入水深火热,到陈胜吴广起义点燃反抗星火,再到项羽、刘邦接力反秦,直至秦朝灭亡、楚汉之争定乾坤 。这一路,我们看到了暴政如何激化矛盾,见证了农民起义的磅礴力量,也懂得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 的真理 。秦的速亡是教训,楚汉的成败是启示,它们共同构成秦汉交替的波澜壮阔,也让我们明白:历史的车轮,永远向着顺应民心、守护百姓的方向前行,这是值得我们铭记一生的智慧,更该成为后世治国理政的永恒遵循 ! 模拟法庭;:秦始皇被秦朝人民告上法庭。请你为被告秦始皇写一份辩词,或为原告秦朝人民写一份诉状。 示例一: 秦始皇的辩词:我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我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文化和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我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抵御了匈奴的进攻;统一南疆,兴修了灵渠,促进了江南与中原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我是千古一帝,功德无量。 提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特定的历史背景 2、确定评估标准 (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人民的长远利益、民族团结,是否顺应了历史潮流等) 3、防止以偏概全 4、要史论结合,不能空下结论 5、克服英雄史观 四. 课后作业(2 分钟) 基础题:列表归纳秦的暴政表现、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意义、秦朝灭亡的标志。 拓展题:结合本课材料,任选一方(秦始皇 / 秦朝农民),写一段 300 字的辩词或诉状,阐述对秦朝统治的看法。 板书设计 秦末农民大起义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本课设计体现立德树人理念,落实核心素养。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了学生为主的思想。 特色学习资源:文档中的 “剧本杀” 素材(角色自辩、案情提要)能增强学生代入感,激发探究兴趣;李白与彭婵婵的诗歌对比,可直观呈现秦朝兴衰的反差;《史记》引文和农民告白等原始材料,能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 3.技术手段应用:利用 PPT 展示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动态标注起义路线和关键战役地点,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播放 “巨鹿之战”“大泽乡起义” 相关影视片段(如《楚汉传奇》节选),增强历史场景的直观性。 互动工具:采用小组合作式 “破案” 任务单,引导学生分工整理 “嫌疑人罪证”“起义线索”,提升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剧本杀” 形式贴合学生兴趣,能有效调动课堂参与度;通过多则史料对比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 “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 的区分仍不清晰,抽象思维训练需加强;课堂讨论时间较难控制,可能导致部分环节讲解仓促。 改进措施:设计阶梯式问题(如 “秦朝的哪些行为让百姓不满?”→“这些行为会引发什么后果?”),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因果关系;提前划分学习小组,明确 “记录员”“发言人” 角色,提高讨论效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