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版本 统编版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上/下 册 上
单元名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课题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时 1课时
课型 授新课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1. 教材地位 教材地位:本课是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中的第 11 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它上承秦朝的兴衰,秦的暴政及秦末战乱为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奠定了背景;下启汉武帝时期的强盛,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及 “文景之治” 为汉武帝时期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是理解西汉历史发展脉络的关键一课。 2.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围绕三个核心内容展开。 首先是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讲述了秦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的楚汉之争,以及刘邦获胜后于公元前 202 年建立西汉、定都长安的过程;其次是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分析了汉初社会残破的景象,阐述了实行该政策的原因、具体措施及产生的影响;最后是 “文景之治”,介绍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举措,以及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的繁荣景象。这三部分内容层层递进,清晰地展现了西汉从建立到初步发展强盛的历史进程。
学习者分析 认知基础: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秦朝的历史,对秦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等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这为理解楚汉之争的背景以及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提供了知识铺垫。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与历史相关的影视作品、书籍等,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思维特点: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直观的历史图片和史料比较感兴趣,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对历史事件的本质、历史政策的深层原因等方面的理解还存在一定难度。 学习障碍: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楚汉之争与秦末农民战争在性质上的区别,对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与影响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不清,对于 “文景之治” 局面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也可能理解不到位。此外,由于历史年代较为久远,部分历史术语也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障碍。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通过了解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使学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认识到恰当的政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楚汉之争中刘邦和项羽的不同做法及结果,认识到民心向背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史料实证:引导学生阅读《汉书》等相关史料,分析汉初社会状况和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内容,提升学生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 “文景之治” 的表现和影响进行解释,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西汉初期统治者为国家发展所做的努力,以及 “文景之治” 的繁荣景象,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认识到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及结果、“文景之治”。 难点: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学习评价设计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学生关于楚汉之争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等基础问题,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史料分析作业:让学生阅读一段关于汉初社会状况的史料,分析其反映的问题及原因,评价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小结环节对本课知识的梳理和总结情况,评估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整体把握程度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介绍瓦当的视频: 从瓦当看西汉 同学们,大家看老师展示的这些图片,这是西汉时期的瓦当,上面刻有 “汉并天下”“与天久长” 等字样,这些瓦当反映了西汉统一全国以及希望长治久安的愿望。那么,西汉王朝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在它建立之初,社会是怎样的景象?统治者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发展国家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 11 课《西汉建立和 “文景之治”》,去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过渡语:要了解西汉的建立,我们首先得从秦亡之后的一场重要战争说起,那就是楚汉之争。
二、探究新知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1.楚汉之争 教师展示楚汉之争的相关地图和史料,向学生介绍楚汉之争的背景:秦亡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 提问学生:楚汉之争的交战双方是谁?时间是多久?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交战双方是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时间是公元前 206 - 前 202 年,结果是项羽战败,乌江自刎,刘邦胜利。 教师讲解:秦亡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楚汉之争从公元前 206 年开始,到公元前 202 年结束 。这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天下展开的较量。一开始,刘邦和项羽势力有别,可随着战争推进,情况发生变化。先说 “楚河汉界”,这和 “鸿沟议和” 有关 。当时双方打累了,就约定以鸿沟为界,以西归汉,以东归楚,这就是楚河汉界的由来 。但议和后,刘邦可没闲着,他联合各方力量,继续追击项羽 。 垓下之战,是楚汉之争的关键战役 。项羽被刘邦军队包围,夜里听到四面都是楚地的歌声,也就是 “四面楚歌”,他以为楚地已尽被刘邦占领,军心大乱 。项羽带着八百多骑兵突围,到乌江畔时,觉得 “无颜见江东父老”,最终乌江自刎 。而刘邦在公元前 202 年击败项羽后,建立了汉朝 。 【唯物史观】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理由。引导学生对比刘邦和项羽在战争中的做法,如刘邦 “约法三章” 得民心,项羽烧杀掳掠失民心,结合唯物史观,让学生理解刘邦获胜的原因。 学生回答:刘邦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比如重用张良、萧何、韩信,得民心;而项羽刚愎自用,连范增的建议都不听,还放纵部下烧杀抢掠,失去了民心 教师讲解:项羽贵族出身,拥兵 40 万;刘邦布衣亭长,不足 10 万。但起点≠结局,关键看怎么 “用资源”。项羽刚愎自用,有范增不用,还烧杀掳掠失民心;刘邦善用人才(张良、萧何、韩信 ),约法三章得民心。从唯物史观看,“天亡” 是借口!战争成败,是人(用人、民心)决定的,不是 “天命”。项羽失人才、失民心,把好牌打烂;刘邦得人才、得民心,逆袭成功 ——事在人为,历史由人的行动推动。楚汉之争,是 “用人、民心观” 的较量。启示我们:懂合作、得人心,才能成大事,这是千年不变的智慧! 师生总结:交战双方: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 时间:公元前206-前202年(4年) 结果:项羽战败,鸟江自刎。刘邦胜利,建立西汉 目的:争夺国家统治权 思考:这场战争与刘邦和项羽在秦亡前领导的战争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学生回答:秦末农民起义是农民阶级反抗秦暴政的战争;楚汉之争是地主阶级为争夺王位的战争 教师讲解:秦末农民起义是 “官逼民反”,底层百姓和不甘压迫的势力,为生存权而战;楚汉之争则是旧秩序崩塌后,新的统治权角逐,是地主阶级内部 “争天下” 。从反秦到争王,本质是斗争性质随时代阶段变了。反秦是求生存、反暴政;楚汉之争是争权力、抢王位。 性质: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过渡语:刘邦在楚汉之争中获胜后,便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 —— 西汉。 2.西汉建立 学生完善朝代卡片 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公元前 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1.汉初景象 展示《汉书 食货志》中关于汉初社会状况的史料:“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提问学生:结合材料思考,西汉初期是种怎样的社会状况?造成这样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西汉初期景象残破荒凉,社会生产遭到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田地荒芜,物资匮乏。 原因:秦的暴政和长期的战乱 结合情景,思考当时的人民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学生回答:社会稳定、恢复生产 此时刘邦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学生回答: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过渡: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看看汉初统治者是咋找思路的。 2.休养生息的提出 展示材料“老子的天下是靠骑在马上南征北战打出来的,哪里用得着《诗》《书》! 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故无为者乃有为也......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陆贾新语》 教师讲解:先看刘邦的想法,他说 “老子的天下是靠骑在马上南征北战打出来的,哪里用得着《诗》《书》!” 这反映出刘邦一开始觉得,打天下靠武力,治天下也不用讲文化、讲治国理论。但很快,有个人站出来反驳他,就是陆贾。他认为政策越繁琐、法令越严苛、打仗越多,天下反而越乱。他还点明 “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就是秦朝虽然想把国家治好,但搞太多大工程、用太重的刑罚,把自己搞垮了。 问题探究:陆贾认为秦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据此他提出了什么样的治国理念?这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学生回答:陆贾认为秦失天下的原因是举措太众、刑罚太极;因此主张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体现了诸子百家中道家的思想 教师讲解:刘邦一开始不屑于用《诗》《书》这些治国理论,陆贾却用秦朝灭亡的例子,说服他得换思路。这说明啥?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武力,得借鉴历史经验,选对治国思想。汉初刚经历战乱,百姓需要安定,经济需要恢复,“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就特别契合当时的需求。道家就强调 “无为”,不过这 “无为” 不是啥都不干,而是少折腾、让百姓自然发展。 3.休养生息政策原因和目的 教师讲解:休养生息是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加人口,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核心是 “休养(节流:轻徭薄赋)+ 生息(开源:增人口、促生产)” 。 提问:结合所学,思考为什么西汉初年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休养生息,是国家在经历大动荡、大变革后,为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加人口的政策。核心包含 “休养(节流,如轻徭薄赋)” 与 “生息(开源,如充实人口、发展生产 )” 两方面,是古代王朝恢复国力的重要手段。 提问:结合所学,思考为什么西汉初年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1)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百废待兴、经济凋敝(必要性) 2)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举措太众、刑罚太极(重要性) 3)汉统治者的特殊经历:出身下层、了解民间(可能性) 教师讲解:西汉初年,承接秦末战乱,社会呈现 “百废待兴、经济凋敝” 的局面。战争致使人口锐减,大量土地荒芜,民生艰难。这种残破景象,决定了国家必须通过轻徭薄赋、鼓励生产,让百姓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基础,否则政权难以维系。 秦朝灭亡,为汉初统治者提供了深刻教训。秦推行 “举措太众、刑罚太极” 政策,大兴土木(如修筑长城、阿房宫 ),过度征发民力;严刑酷法,使社会矛盾激化。汉初统治者以秦为鉴,认识到高压统治、过度役使百姓,会引发统治危机,故而需以 “无为而治”“轻刑薄赋”,避免重蹈覆辙,保障政权稳定。 汉高祖刘邦出身底层,起于市井,亲身经历民间疾苦,对百姓需求有直观认知。相较于出身显贵、脱离民生的统治者,他更能理解 “民力有限,需休养生息” 的道理,这为政策制定提供了 “知民间疾苦、愿惠民养民” 的主观条件,使休养生息政策具备落地的可能性。 休养生息政策,是汉初统治者综合 “社会现实、历史教训、自身经历” 作出的选择,目的就是 巩固新生政权、稳定社会局势,体现了“以史为鉴、因时而变、顺势而为” 的治国智慧, 实现“顺民心、应时势、稳统治” 的治国逻辑。它不仅是恢复经济的手段,更是巩固政权、延续统治的战略考量,彰显了古代王朝治理的务实智慧。 过渡:汉高祖刘邦采纳这些理念后,具体咋实施休养生息政策,让西汉慢慢恢复生机。 阅读史料,归纳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归纳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 补充:阏氏,拼音是yān zhī,汉语词语, 汉 代 匈奴 单于、诸王妻的统称;借指其他少数民族君主之妻妾;絮缯 ,拼音是xù zēng,释义是丝帛之类的总称。 学生回答:让士兵还乡务农;鼓励生育;将奴婢释放为平民;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赋税(十五税一),减免徭役及兵役;与匈奴和亲。 提问学生: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目的是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影响是使西汉的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巩固了汉朝的统治。 过渡语:汉高祖之后,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得西汉社会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历史上称为 “文景之治”。 (三)“文景之治” 1、政策延续 教师讲解:从公元前 202 年汉高祖开国,到公元前 157 年汉景帝时期,历任统治者 —— 刘邦、刘盈(汉惠帝)、吕雉(太后掌权)、刘恒(汉文帝)、刘启(汉景帝),都在 坚持休养生息 。 这不是巧合,而是西汉初年 “稳住国家、恢复经济” 的核心策略! 措施 问题探究: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夫农,天下之本也......器内以供察祀的谷物)-《汉书·文帝纪》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汉书·景帝纪》 答案提示:(1)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 教师讲解:在古代,农业是国家的经济支柱,文帝、景帝都强调 “农业是天下根本”。文帝景帝要求各级官吏重视农桑,鼓励百姓种地、养蚕,保障衣食供应。 提问:为什么统治者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财政来源。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社会安定。 教师讲解:农业是国家根本,只有百姓安心务农,社会才安定,国家才能发展。这是 “重农固本,安定民生” 的智慧。 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算赋也由税一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一钱。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答案提示:(2)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三十税一) 教师讲解:文帝曾全免田租,景帝定 “三十税一” 为常制;算赋、徭役也大幅减轻。田租、人头税少收,徭役少征,百姓手里能留更多粮食和钱,有精力、财力搞生产。国家暂时少收税,换来的是百姓积极务农,经济快速恢复。这是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让利于民,为国家攒家底。 夏,四月,大旱,蝗。令诸侯无入贡;弛山泽,减诸服御,损郎更员,发仓庾以振民;民得卖爵。《资治通鉴》 答案提示:(3)积极赈济灾民 教师讲解:遇到大旱、蝗灾,文帝景帝灾年时,国家先 “节流”,精简开支;再 “开源”,开放山泽让百姓谋生,开粮仓赈济。这体现灾年与百姓共担,保障灾民生存,稳住社会秩序。是 “灾年互助,守护民生” 的担当。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史记·孝文帝本纪》 答案提示:(4)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教师讲解:文帝景帝带头节俭,不建新宫殿、不添奢华器物,发现政策不利民就调整。皇帝勤俭,一来省国库的钱用于民生;二来带动官员、社会风气俭朴。上行下效,让国家少些虚耗,多些实干。是 “以身作则,清朗政风” 的示范。 教师总结:汉文帝、汉景帝通过 “重农、轻赋、赈灾、勤俭”,深化休养生息,让西汉经济繁荣、社会安定,造就 “文景之治”。这告诉我们:国家发展要抓根本、惠民生、共担当、倡勤俭,政策贴合百姓需求,才能长治久安。 表现 合作探究:结合教材,将下列史料归类。(只写图片序号)? 幕上有 8 组史料(指向 PPT),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咱们要像 “历史分类员”,把它们放进对应的 “筐” 里 —— 农业、手工业、商业 展示西汉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相关图片和史料,如素纱单衣、长安城平面示意图等,让学生了解 “文景之治” 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 答案提示:农业⑥⑧手工业②①③⑤商业④⑦ 结合教材,概括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社会经济有何表现? 答案提示:手工业:纺织、漆器等有较大发展。(纺织技术水平高超丝织品种类繁多;漆器造型美观。) 商业:些商人依靠经营煮盐、冶铁等成为富商大贾。长安城已初具规模,布局规整:汉景帝时开通边境贸易,各族往来更加频繁 展示材料,提问:汉初几十年间发生了什么变化?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亿太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业,景,美矣!《汉书·景帝纪》 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早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面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和只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上》 答案:从经济凋敝社会残破到文景之治 师生总结: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总结:以小见大看治世 教师指导:同学们,今天咱们换个有趣的视角,通过汉阳陵出土的陶俑 “笑脸”,感受 “文景之治” 的魅力!这些陶俑来自西汉景帝的汉阳陵,最大特点是 ——集体 “微笑” ! 有的笑了 2000 多年,有的带着 “笑一笑,十年少” 的憨态。这可不是艺术家随便捏的,背后藏着西汉百姓的生活密码! → 陶俑的 “笑”,是西汉百姓富足、安乐的写照 !他们不用饿肚子、不用怕乱兵,生活有盼头,才会打心底笑出来。 这些陶俑虽无名,却 “千人千面” 。它们让我们看到:“文景之治” 不只是课本里的 “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更是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 。 课堂小结 从“楚汉之争→西汉建立→休养生息(基础)→文景之治(结果)” ,一步一步,把西汉从战后废墟,带向繁荣治世。这一路,是 “战乱后重建→政策接力→治世形成” 的逻辑,更藏着 “得民心者得天下,顺时势者兴国家” 的智慧。希望大家记住:历史从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因果相连、代代传承的发展脉络 —— 前人努力攒下的 “治世”,终将成为后世腾飞的起点! 课后作业 基础题 完成表格 《西汉初期政策对比表》(高祖 vs 文景时期)。 拓展题: 撰写 “长安市民日记” (公元前170年),描述市井生活变化; 搜集 “文景之治” 的成语典故(如 “路不拾遗”),制作手抄报。 板书设计 第 11 课 西汉建立和 “文景之治” 一、西汉建立 楚汉之争:前 206 - 前 202 年,刘邦胜 建国:前 202 年,刘邦,都长安 二、休养生息(汉高祖) 背景:经济凋敝(秦暴政 + 战乱) 措施:士兵还乡、释奴为民、轻徭薄赋(十五税一) 影响: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三、文景之治 措施:重农、减税(三十税一)、勤俭 表现:政治清、经济兴、人民安 意义:为汉强盛奠基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本课设计体现立德树人理念,落实核心素养。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了学生为主的思想。 3.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本课的特色学习资源包括西汉时期的瓦当图片,如 “汉并天下” 瓦当等,这些瓦当直观地反映了西汉的时代特征和统治者的愿望;《汉书》《史记》等史籍中的相关史料,为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和政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还有西汉时期的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文物图片,如素纱单衣、长安城平面示意图等,有助于学生直观感受 “文景之治” 时期的社会繁荣。 3.技术手段应用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史料等资源,将抽象的历史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利用动画演示楚汉之争的主要战役和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战争的进展。此外,通过在线问答平台进行课堂提问和作业提交,方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了丰富的史料和图片资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了提问、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通过对楚汉之争、休养生息政策和 “文景之治” 的讲解,帮助学生梳理了西汉初期的历史脉络,达成了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在讲解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时,虽然结合了史料,但可能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充分,部分学生可能还是难以深入理解。此外,课堂上学生的互动时间相对较少,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难点问题,可以设计更多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要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增加学生的互动环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