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版本 统编版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上/下 册 上
单元名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课题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课时 1课时
课型 授新课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1. 教材地位 本课属于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朝确立了大一统的基本框架,而汉武帝通过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领域的措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格局,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本课上承 “秦统一中国” 的制度基础,下启后世王朝对中央集权的延续与发展,在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 的历史脉络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 2. 内容结构 本课以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为主线,分为四个核心板块: 政治领域:通过 “推恩令”、削爵夺地、迁徙豪强、设立刺史制度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领域:通过统一铸币(五铢钱)、盐铁酒官营、均输平准、征收车船税等措施,强化朝廷对经济的控制; 思想领域:接受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兴办太学,将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实现思想统一; 军事领域: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漠北战役),解除边疆威胁,拓展疆域,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学习者分析 1. 认知基础 七年级学生已学习秦朝统一的措施(如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文字等),对 “大一统” 有初步概念;通过课前导入对汉武帝的生平有简单了解,但对 “推恩令”“刺史制度” 等具体措施的内涵及逻辑缺乏深入认识。 2. 思维特点 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故事化、直观化的历史素材(如史料引文、文物图片)兴趣浓厚,但对制度性、系统性的历史措施(如经济管控的多重手段)理解易碎片化。 3. 学习障碍 难以区分 “推恩令” 与汉景帝 “削藩” 的本质差异,对 “不费一兵一卒削弱诸侯” 的巧妙性理解不足; 对 “尊崇儒术” 与秦朝 “焚书坑儒” 的异同及根本目的(均为思想控制)易混淆; 难以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措施关联起来,理解其 “共同服务于大一统巩固” 的整体性。
教学目标 1. 课程目标 知道汉武帝在政治(推恩令、刺史制度)、经济(五铢钱、盐铁官营)、思想(尊崇儒术)、军事(北击匈奴)等领域巩固大一统的具体措施; 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理解汉武帝时期西汉鼎盛局面的形成原因。 2. 核心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结合 “西汉十三州刺史分布图”“漠北战役形势图”,明确汉武帝措施的实施范围与时间线;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汉书》《史记》引文及海昏侯墓酎金等文物史料,佐证汉武帝措施的具体内容; 历史解释:对比汉景帝与汉武帝的削藩手段,解释 “推恩令” 的巧妙性;对比秦皇汉武的思想政策,分析其异同; 家国情怀:通过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等史实,感受古代中国的民族自信,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具体措施(政治、经济、思想、军事领域的具体内容及作用)。 难点 理解各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均服务于中央集权与国家统一); 认识大一统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如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中央集权模式的延续)。
学习评价设计 课堂提问评价:通过 “推恩令为何比直接削藩更有效?”“盐铁官营如何增加政府收入?” 等问题,检测学生对措施内涵的理解; 史料分析评价:提供《史记 平准书》中关于富商大贾垄断经济的史料,要求学生归纳汉武帝经济管控的背景,评估史料解读能力; 练习题评价:课后完成中考真题(如文档中 “汉武帝时期取名风气与北击匈奴的关联”“推恩令属于政治‘有为’的表现”),巩固核心知识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呀!在正式开启今天的历史之旅前,咱们先玩个 “猜人物” 小游戏 。屏幕上有这样一位帝王,他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建立起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还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更是《沁园春 雪》里 “惜秦皇汉武” 提到的 “汉武” 。大家快速在脑海里过一遍西汉的帝王,猜猜他是谁呀?对啦,就是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那可太了不起啦,开拓疆土 198 万平方公里,让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响彻四海,汉朝成当时世界超强大的国家,他的国号甚至成了一个民族的名字。那么,这位帝王是如何将西汉推向鼎盛,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呢?今天,我们就一同学习《第 12 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知识拓展: 教师讲解:汉武帝首创了年号制度。这会咱们聊聊古代帝王的 年号、谥号、庙号 ,这仨可是了解帝王和古代政治文化的小钥匙,跟着老师一起解锁新知识! 教师讲解:古代帝王用来 纪年 的名号。新皇帝一上台,就得换个新年号,叫 “改元” 。汉武帝是第一个搞年号制度的,后来就成了定制。比如汉武帝有 “建元”“元光” 等年号,咱们看历史,说 “贞观之治”(唐太宗年号)、“康熙盛世”(康熙帝年号 ),这 “贞观”“康熙” 就是年号 谥号就是帝王死后 ,朝廷根据他一辈子的德行、作为,选个带 “评判性质” 的字当谥号。注意哦,是 “死后才有” ,而且字里藏着对他的评价!比如 “汉武帝” 的 “武” ,就是褒奖,说明他武功厉害(像北击匈奴);要是帝王昏庸,可能会有 “炀”(比如隋炀帝)这类贬义词。 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祭祀 时追尊的名号。啥样的帝王能有庙号?标准是 “祖有功而宗有德” ,开国或打天下的帝王一般称 “祖”(唐高祖、宋太祖 ),守成且有德的称 “宗”(唐太宗、宋太宗 )。不是所有帝王都有庙号,得够格才行! 人物连线 —— 实战辨一辨 现在看下面这些帝王,咱们来给 “年号、谥号、庙号” 找主人! 答案:汉武帝:谥号;唐高祖唐太宗:这是庙号 ;康熙、乾隆:这俩是 年号 教师总结: 年号:活着用,纪年用,常变(新帝改元),像 “康熙”“乾隆” ; 谥号:死后有,带评价(褒贬),格式 “×× 帝”(汉武帝、隋炀帝 ); 庙号:太庙用,看功劳,格式 “×× 祖 / 宗”(唐高祖、唐太宗 )。 概念解读 教师讲解:大一统” 可不是简单的 “地域大统一” 哦。它的核心是 中央对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全方位的统一领导 ,最终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啥意思呢?就是中央得牢牢掌控国家的方方面面,让全国上下拧成一股绳,听中央的指挥! 秦朝的时候,秦始皇确立了 “大一统” 的基本框架 !他搞郡县制,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让经济文化交流顺畅;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军事上巩固统一 。这一套操作,就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领域,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领导 。 到了汉朝,汉武帝接力跑 !采取一系列动作,巩固大一统,让中央集权更稳、更强 ! 简单说,秦朝是 “打基础 —— 确立大一统”,汉朝是 “建高楼 —— 巩固大一统”。此后“大一统” 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的主流,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直到今天,咱们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追求,也和 “大一统” 理念一脉相承 !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一起深入学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具体措施,接着探索“大一统” 是咋一步步夯实的。 今天咱们换个有趣的方式学历史,看看 “汉朝文治武功群” 的聊天记录,挖掘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那些事儿。 先看群成员:“大汉天子” 是汉武帝,“舅舅(田蚡丞相)”“主父偃” 是他身边的大臣。从聊天能发现,汉武帝虽有 “文景之治” 积累的富强,但面临一堆难题,皇上有何烦忧 学生回答:地方诸侯王势力大、地主恶霸横行、思想不统一、富商控制经济、匈奴边患没解决。 教师讲解:他是 “幸运皇帝” ,“文景之治” 攒下丰厚家底,粮食多、钱财足,给他打下基础;但他也是 “麻烦皇帝” ,地方诸侯势力大到威胁中央,豪族在地方捣乱,思想上大家各说各的没统一,匈奴老来边境闹事,经济还混乱…… 这些难题,都绕不开一个核心 —— 地方和中央的博弈,以及国家整体的稳定 。因此“削弱地方势力” 就是汉武帝解决麻烦的第一步! 设计思路:用群聊场景拉近距离,提炼背景信息,衔接后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探究汉武帝巩固措施的兴趣,理解措施与背景的关联 。
二、探究新知 环节一:政治篇——巧破地方割据 削弱地方势力 1.背景 展示相关材料,提问:材料反映西汉建立之初面临哪些问题,有何危害? 学生回答:诸侯势大、豪强横行 教师讲解:西汉实行 郡国并行制 ,刘邦分封同姓王,结果诸侯 “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封地大、权力大(有官吏任免、铸币等权),像材料里说的,诸侯势力膨胀,和中央 “掰手腕”(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图能直观看到:封国人口、辖郡比中央多)。这就导致 诸侯势大,形成离心力量 ,威胁中央集权!还有豪强地主,“役财骄溢,武断乡曲”,在地方兼并土地、欺负百姓,搞得社会秩序混乱。这些问题叠加,西汉初年看似统一,实际中央对地方管控力弱,经济、社会都不稳定,成了汉武帝必须解决的 “大麻烦”! 2.诸侯王国问题解决措施: 展示 “汉景帝七国之乱形势图” 与 “推恩令封地分割示意图”,对比汉景帝直接削藩导致叛乱的教训,引导学生分析:“推恩令允许诸侯将封地分给子弟,看似‘恩赐’,实则如何削弱诸侯势力?”(学生总结:侯国增多,封地缩小,无力对抗中央)。结合《史记》材料 “实分其国,不削而削弱矣”,明确其 “和平削藩” 的巧妙性。 问题:在问题面前,汉景帝是如何应对的,有何效果? 学生:汉景帝的 :汉景帝听晁错的,直接“削藩”结果,引发 “七国之乱” 教师讲解:(看地图,叛乱的七国范围大,差点动摇汉朝根基)。这说明 “硬刚” 诸侯容易激化矛盾,汉武帝得换思路。 教师:汉武帝咋把 “诸侯势大” 这个难题,用巧妙的制度设计化解?有何影响? 学生:汉武帝采纳主父偃 “推恩令” 的主意:诸侯王把封地 分给子弟 ,每个子弟都能有侯国,侯国归附近的郡管。作用: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教师讲解:比如诸侯有一块大封地,以前只有嫡长子继承,现在得拆成好几块,分给所有儿子。这样一来,侯国越分越多,越分越小(看卡通图,大封地变成小块),诸侯的势力自然就削弱了! 展示材料,思考:与汉景帝相比较,同样是削藩,汉武帝的“推恩令”妙在何处? 材料一 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削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材料二 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诸侯寡弱,贫者至乘牛车。 ——《晋书·舆服志》 答案提示:1)方法相对缓和,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2)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不仅没有反抗,还对皇帝感恩戴德。 教师讲解:汉景帝 强力夺权 + 武力镇压 ,直接削诸侯封地,结果引发七国之乱,差点搞出大动荡;汉武帝的推恩令,是利诱 + 转移矛盾。表面是 “皇帝给诸侯子弟恩赐” ,实际是 “温柔一刀” ,不费一兵一卒,就把诸侯的力量拆分了。诸侯子弟开心(能分到封地),中央更开心(诸侯没实力对抗了)。 和平削弱:不用打仗,靠制度设计拆分诸侯,避免社会动荡; 人心所向:诸侯子弟支持,中央得人心,诸侯孤立无援。 过渡:对比汉景帝的 “硬削藩” ,推恩令用 和平、渐进 的方式解决了诸侯王国问题,既避免了战争,又巩固了中央集权,巧妙的制度设计能事半功倍,这就是政治智慧!接下来,咱们还要看汉武帝咋用 “双管齐下” ,把地方势力彻底管起来! 设计逻辑:聚焦 “推恩令妙在何处” ,用对比(汉景帝 vs 汉武帝)、史料(《史记》《晋书》)分析 “利诱 + 转移矛盾” 的逻辑。讲清推恩令的 “软智慧” ,突出其和平、高效的特点,让学生理解汉武帝的政治谋略,衔接后续内容,强化 “削弱地方势力” 的主题 。 教师讲解:推恩令是 “温柔一刀”,汉武帝还有 “强硬手腕”—— 酎金夺爵!看材料和海昏侯墓的金饼,“酎金” 是诸侯给朝廷祭祀用的贡金。汉武帝规定,诸侯得献酎金助祭,可他找茬说 “成色不好、斤两不足”,直接夺爵、夺地、除国!公元前 112 年,106 个列侯被夺爵,占了一半。这招多狠?诸侯本来靠推恩令已经被拆分,现在又被找借口收拾,势力大减。 对比推恩令的 “软”,酎金夺爵是 “硬” 。推恩令让诸侯 “自愿拆分”,酎金夺爵是 “找理由硬削” ,双管齐下,诸侯彻底没反抗力。作用很明显:诸侯王一蹶不振,中央对地方控制大大加强! 设计逻辑:紧扣 “削爵、夺地、除国”,用史料 + 文物(金饼)讲酎金夺爵的过程、效果。对比推恩令,突出 “软硬兼施”,强化汉武帝削弱诸侯的决心与智慧,衔接刺史制度,保持 “削弱地方” 主线连贯 。 3.豪强势大问题解决措施 提问:解决了诸侯问题,汉武帝还要对付地方豪强!这些豪强 “乱众民”,兼并土地、欺负百姓,咋治他们? 学生回答:刺史监察、迁徙豪强 教师讲解:先看迁徙豪强 :把郡国里的豪强(资产三百万以上的),全迁到京师一带(比如茂陵)。为啥?豪强在地方根深蒂固,中央管不着,迁到京城,就像把 “地头蛇” 放到中央眼皮底下,没法在地方 “作威作福” ,削弱了他们的势力(材料一说 “内实京师,外销奸猾” ,既充实京城,又除掉地方祸害)。 再看刺史监察 :汉武帝把全国划成 13 个州部,每个州派刺史巡视。刺史就像中央的 “监察员” ,监督地方官吏、豪强,不许他们横征暴敛、结党营私。这就给地方豪强套上 “紧箍咒” ,中央随时能管。 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作用:削弱豪强势力,强化了监察制度,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教师讲解:迁徙豪强是 “物理隔离” ,把威胁从地方挪走;刺史监察是 “制度监控” ,实时盯着地方。双管齐下,豪强势力大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强了! 设计逻辑:聚焦 “豪强问题解决措施”,拆分 “迁徙” 和 “刺史” 两大招。用史料解释措施目的、效果,突出 “双管齐下” 削弱豪强。衔接经济措施,保持 “削弱地方、巩固大一统” 主线,让学生理解措施的系统性 。 拓展:治理国家需要人才,汉武帝咋选拔人才?选官制度 —— 察举制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 年),下诏让郡国 “举孝廉各一人” ,这标志着察举制成了完备的选官途径。啥是察举制?就是 自下而上推荐人才 :地方官发现有德有才的人(像孝顺父母、品行廉洁、有能力的),推荐到中央,经过考核,就能当官! 标准:主要是“孝、廉、能、贤” ,既看品德(孝、廉),又看才能(能、贤)。这样选拔的人才,能为国家所用。比如董仲舒、公孙弘,都是通过察举制进入官场,成了汉武帝的得力助手! 察举制选拔范围广 ,不管出身,只要优秀就能被推荐;人才辈出 ,汉武帝时期好多厉害的大臣、学者,都是察举制选出来的,为大一统王朝提供了 “人才支撑” 。 设计逻辑:聚焦 “察举制”,讲清含义、标准、影响。用具体例子(董仲舒)关联前文措施,突出选官制度对巩固大一统的 “人才支撑”。衔接总结环节,强化 “汉武帝全面巩固大一统” 的逻辑,让学生理解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 。 过渡语:政治稳定需要经济支撑,接下来,咱们要从政治转向经济,看看汉武帝咋通过经济管控,巩固大一统! (二)经济之控:加强朝廷掌控 过渡语: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经济基础得扎实!咱们先看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表现 ,这是经济管控的 “底气”。 1、经济发展表现 展示材料:归纳汉武帝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学生回答:农业: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六辅渠、白渠),提高粮食产量。发明新型播种工具耧车,加快播种速度。手工业:纺织、冶炼、制陶、酿造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教师讲解:农业上,汉武帝重视水利,亲临瓠子决口指挥,还修了六辅渠、白渠(看地图,这些水渠灌溉农田);推广代田法(两年轮耕,保墒增产),发明耧车(新型播种工具,能快速播种)。这些措施让粮食产量提高,农业更发达! 手工业 呢,纺织、冶炼、制陶、酿造都进步啦!看茂陵出土的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工艺超精湛;还有铜釉陶器、纺织场贮贝器,说明手工业技术牛。这些发展,为经济管控提供了物质基础 —— 农业稳、手工业强,国家才有钱、有粮去搞大一统! 设计逻辑:聚焦 “经济发展表现”,拆分农业(水利、耕作、工具)和手工业(文物实证)。用地图、文物、示意图讲清发展成果,为后续 “经济管控措施” 做铺垫,让学生理解 “经济发展是管控的前提”,强化 “经济基础支撑大一统” 的逻辑 。 思考: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商业上又面临哪些问题呢? 学生回答:私人铸币、盐铁私营、富商横行,威胁中央集权 教师讲解:看材料一:诸侯 “即山铸钱”(私人铸币),像吴王、邓通,铸钱赚得比天子还多,最后还叛乱;材料二:富商大贾 “冶铸煮盐”(盐铁私营),垄断财货,“不佐国家之急”,百姓更苦。这说明西汉经济有三大难题 :私人铸币、盐铁私营、富商横行,威胁中央集权(经济命脉被地方、商人把控)! 创业太难了,要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朕该怎么办??汉武帝咋解决? 目的: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展示材料:材料一:(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把铸币权收归朝廷,统一铸造五铢钱,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规定由上林三官(水衡都尉所属 钟官、辨铜、均输三官)专铸。一律禁止郡国私铸,命令各郡国将以前所铸钱作废熔化,把铜料 送到上林三官。 --摘编自王春英《新中国货币统一初探(1949-1953)》 材料二: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盐铁出身的孔仅和东郭咸阳建议实行盐铁专卖政策,武帝颁令推行。筦盐的办法,是在产盐地区设立盐官,募人煮盐,产品由盐官收购贩卖,国家间接控制盐的生产。筦铁的办法,就是在产铁地区设立铁官,管理和经营铁的采冶铸造和产品销售,国家直接控制铁的生产和流通。 ——以上材料均来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影响? 答案提示①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削弱诸侯王、地方豪强经济势力 ②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教师指导:统一铸币:介绍 “五铢钱” 的形制,强调 “上林三官专铸” 使货币统一,杜绝私铸; 盐铁官营:展示 “汉代盐井画像砖”“铁官管理示意图”,说明国家垄断盐铁生产与销售,增加财政收入;这些措施使 “中央财政大大改善”,为后续政策奠定经济基础。 设计逻辑:用史料分析 “经济难题”(私人铸币、盐铁私营、富商),突出威胁(中央集权、百姓困苦)。关联后续措施,让学生理解 “管控的必要性”,强化 “经济基础支撑大一统” 的逻辑,为讲解具体措施做铺垫 。 展示材料,汉武帝的经济管控,不止统一铸币、盐铁专卖,还有什么?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统一调配物资(均输)+ 平抑物价(平准) :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意义: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教师讲解:均输官把地方要运到京城的物资,转运到其他地方卖(比如地方产的水果,京城不缺,就卖到缺水果的地方),让物资合理流动。 平准官在长安等城市盯着物价,物价贵了就抛售物资,物价低了就收购,把物价稳住(看漫画,商人想哄抬粮价,平准官用 “官方指导价” 打压)。这样一来,富商大贾没法 “炒物价”,国家还能赚差价,经济更稳定! 征收车船税 :商人用车船运货,得交税(车 240 钱、五丈以上船 120 钱)。这就限制商人 “赚大钱却不帮国家”,让财富流向中央,充实财政。 均输平准 “稳物价、控市场”,车船税 “削商人、增收入”,和前面的铸币、盐铁专卖配合,形成 “统制经济组合拳” 。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力大大加强,国家有钱了,才能支持汉武帝搞大一统(打仗、修水利、推政策)。 设计逻辑:拆分 “均输平准、车船税”,用漫画、史料讲清操作和效果。突出 “组合拳” 的系统性,关联财政改善与大一统措施的关系。衔接总结环节,强化 “经济管控支撑国家强盛” 的逻辑,让学生理解措施的协同作用 。 环节三:思想篇——儒学定鼎一统 尊崇儒术 背景 思考:依据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概括汉武帝调整治国理念的原因。 材料 汉代统治阶级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实行了与民休息的无为之治,并因之带来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但是这种治民之术,既不能解决化民易俗、建立统一的封建伦常观念的问题,也不能使分散的小农经济与政权凝聚为一体,更为有害的是这种放任政策,听凭富贾豪族掠夺民财,兼并土地,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 ——摘编自黄现璠《汉代学术思想之三变》 学生回答:西汉初年,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朝廷对地方的控制相对松弛,思想不统一,不利于稳固统治。 教师讲解:西汉初年的 “无为而治” ,到了汉武帝时期,已经不适应 “大一统需要” 。国家要稳定、要强大,就得换思想,用更积极、更能统一人心的理念,把全国人凝聚起来。这就是汉武帝调整治国理念的原因 —— 用思想统一,解决 “无为而治” 留下的隐患,巩固大一统! 设计逻辑:紧扣 “调整治国理念的原因”,从思想、阶级、政权三方面拆解 “无为而治” 的弊端。用材料 + 漫画讲清汉武帝的 “思想焦虑”,突出 “时代需要思想转型”。衔接 “尊崇儒术” 的具体措施,让学生理解 “思想统一是巩固大一统的必然选择” 。 措施 结合教材P69内容说一说,面对上述问题,统治者是如何解决的? 答案提示①尊崇儒术 ②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儒士也进入各级政府机构 教师讲解:面对 “思想混乱、百家争鸣” 的问题,汉武帝靠董仲舒的 “新儒学” 破局!董仲舒的 “新儒学” ,有四大核心:天人感应:说皇帝是 “天选之子” ,权力来自天,大家得听皇帝的(巩固皇权,让百姓觉得 “反抗皇帝 = 违背天意” );君权神授:给皇帝权力 “镀一层天的金” ,强化中央权威; 三纲五常:定君臣、父子、夫妻的规矩,让社会有 “秩序” ,别乱套;大一统:喊出 “思想得统一” ,全国都得尊儒家,别的学说靠边站。这套理论,把儒家变成 “维护大一统” 的思想工具!汉武帝采纳后,儒家成了正统,思想混乱的问题解决了 —— 大家都信儒家那套,中央集权就更稳。 (影响:)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 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批量培养 “懂儒家、听中央” 的人才,给国家输送干部;儒士参政:儒生进入政府,把儒家思想 “落地执行”,让儒学从理论变成治国实践。用教育、选官让儒学 “落地生根” 。 (影响:)培养了治国安邦的人才,儒士参政,推动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总结 “尊崇儒术” 的影响,感受它对国家、文化的深远意义! 答案提示意义: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历朝推崇,影响深远。 设计逻辑:聚焦 “新儒学内容 + 实践”,拆解董仲舒思想的作用(巩固皇权、稳定社会、统一思想)。用讲经图关联教育、选官,讲清 “思想落地” 的过程。突出 “思想大一统支撑政治大一统”,衔接影响总结,强化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 探究: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选择儒家思想呢? 答案提示: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所宣扬的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主张为强化皇权提供了理论依据,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教师讲解:董仲舒改造的儒学,给汉武帝提供了理论武器 : “大一统”,就是告诉全国人 “思想得统一,听中央的”;“君权神授”,就是给皇帝权力 “镀一层天的金”,让百姓觉得 “反抗皇帝 = 违背天意”; 说 “天人感应”,就是约束皇帝别乱来(灾异是天的警告),但核心还是巩固皇权。
这些主张,完美 迎合汉武帝 “加强中央集权” 的需要 !汉武帝要搞大一统,就得有思想理论支撑,新儒学刚好补上这个 “缺口”,所以被选中。 探究: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态度和目的有什么异同? 态度不同: 秦始皇 “焚书坑儒” ,打压儒家(还有其他学说),结果激化矛盾,百姓更反感; 汉武帝 “尊崇儒术” ,把儒家当正统,用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国家更稳。 目的相同:
不管是 “打压” 还是 “尊崇”,本质都是 控制思想,巩固统治 !秦始皇怕思想乱,汉武帝也怕,只是方法不一样 —— 秦用 “硬暴力”,汉用 “软同化”。 总结:思想服务于统治 设计逻辑:拆分两个探究,用 “理论迎合需要” 讲清汉武帝选儒学的原因;用 “态度对比、目的剖析” 讲透秦汉对儒家的同与异。突出 “思想服务统治” 的核心,关联现实思考,让学生理解历史决策的逻辑和影响 。 环节四:军事篇——铁骑扫边患 北击匈奴 过渡语:内忧解决后,汉武帝将目光投向边疆 —— 长期威胁西汉的匈奴。他如何改变汉初 “和亲” 的被动局面? 结合图片和教材,西汉对匈奴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因何而变? 政策转变:对比汉初 “和亲” 与汉武帝 “战争反击”,分析原因:“文景之治积累的国力为军事行动提供了什么条件?”(经济、兵力支持)。 教师讲解:汉初 :国力弱(刚经历秦末战乱,经济没恢复),匈奴冒顿单于统一漠北,老南下抢劫。汉朝打不过,只能搞和亲政策 (嫁公主、送财物),换暂时和平。这是 “国力衰弱,无奈妥协”。 汉武帝时 :文景之治攒了家底,国力强盛(粮食多、钱财足、军队强)。汉武帝喊出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对匈奴 战争反击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这是 “国力强盛,主动出击”。 西汉对匈政策的 转变逻辑 :从被动妥协(和亲)到主动反击(战争),背后是国力从弱到强的变化。 设计逻辑:拆分 “汉初 - 武帝” 政策变化,用 “国力强弱” 讲清转变原因。结合图片(和亲、战争场景)、漫画(汉武帝喊话)直观呈现。突出 “国力决定政策” 的核心,衔接军事战役学习,强化 “大一统需要综合国力支撑” 的逻辑 。 漠北战役: 展示 “漠北战役形势图”,介绍公元前 119 年卫青、霍去病率军大败匈奴,“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并设置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根据课本P70,归纳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的历史史实。 时间:公元前 119 年 将领:卫青、霍去病(西汉 “双子星” ,勇猛善战) 结果:匈奴被打残,再无力对抗西汉!西汉控制阴山以南、河西走廊,还在河西设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四郡(这就是后来 “河西四郡” ,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作用:解决了匈奴南扰的问题,巩固了边疆的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 教师讲解:漠北战役是汉武帝 “北击匈奴” 的决定性胜利,这场战役解决了匈奴南扰的大问题,边疆稳定了;西汉控制河西走廊,打通了和西域交流的通道(为后来丝绸之路铺垫);而且,战争让汉匈人民接触更多,促进民族交融 (比如匈奴人归降、汉人去边疆生活)。这就是军事措施对大一统的 “硬支撑” ! 设计逻辑:拆分 “战役信息、意义、背后逻辑”,用表格 + 地图 + 雕塑讲清内容。突出 “军事与大一统” 的关联(国家安全、疆域拓展、民族交融)。衔接总结环节,强化 “多维措施巩固大一统” 的逻辑,让学生理解军事行动的战略价值 。 政治、经济、思想、军事 “四位一体”缔造了西汉鼎盛!观察秦朝和西汉疆域图,西汉的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影响? 答案提示:民族与国家:汉民族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更巩固; 边疆管理:设置郡县(如河西四郡),加强对边疆的控制; 交流融合:疆域拓展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原和边疆联系更紧密。 教师讲解:夏曾佑说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就是指汉武帝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本框架,让 “中国” 的范围更清晰、稳固。这体现了汉武帝大一统措施(政治、军事等)的成效,把国家从 “秦朝基础” 推向 “更广、更稳” 的格局。 设计逻辑:拆分 “疆域变化 + 影响”,用地图对比、史料(夏曾佑话)讲清内容。关联大一统措施,突出疆域拓展对民族、国家、交流的作用。衔接总结环节,强化 “汉武帝塑造国家格局” 的逻辑,让学生理解疆域稳定对国家的长远意义 。 教师讲解:同学们,对比秦皇汉武的大一统措施,能发现历史的 “传承与创新” : 秦始皇开了 “中央集权” 的头(政治上立制度、军事上击匈奴),汉武帝接着干:政治用推恩令、刺史,延续 “收权中央”;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延续 “打击匈奴”;经济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延续 “掌控经济命脉” 。这说明 “大一统的核心需求(中央集权、国家稳定),跨越朝代传承” 。 但汉武帝也 “创新” :思想上,秦始皇 “焚书坑儒(硬打压)” ,汉武帝 “尊崇儒术(软统一)” ,用儒家当 “粘合剂” ,更适合长治久安;政治上,秦始皇直接 “立制度” ,汉武帝用推恩令 “拆分诸侯” ,更灵活地解决地方问题。
正所谓,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秦始皇 “打基础”(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汉武帝 “建高楼”(西汉鼎盛,拓展疆域、巩固思想)。两人一 “始” 一 “盛” ,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 “大一统王朝” 的基本框架 —— 政治集权、经济管控、思想统一、军事巩固,让 “大一统” 成为中华民族最深的 “文化基因” 。 设计逻辑:聚焦 “传承 + 创新”,拆分政治、思想等维度对比,讲清 “核心逻辑传承、措施因时创新”。关联 “中国框架塑造”,突出两人对大一统传统的共同作用。用 “密码” 比喻让学生理解历史影响,升华对大一统文化基因的认知 。 课堂小结 “汉武帝以推恩令拆解诸侯,用盐铁专卖充实国库,借儒学凝聚人心,凭铁骑拓土安边。他的‘大有为’使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定!汉武帝就像个 “拼图大师” ,把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的 “小拼图” ,拼成 “大一统鼎盛图” 。西汉从此进入巅峰,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更奠定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正如史书记载 “汉武之功,光耀千古”,他的探索为后世王朝提供了中央集权的范本,而 “大一统” 的理念,也成为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精神纽带。 课后作业 基础题 完成P30“秦皇汉武措施对比表”,重点标注汉武帝的创新性(如推恩令vs郡县制) 拓展题 选择身份撰写奏折:① 诸侯子弟(感谢推恩令)② 盐商(控诉专卖政策)③ 刺史(举报豪强罪状,需引用P14史料) 五.板书设计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本课设计体现立德树人理念,落实核心素养。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了学生为主的思想。 3.特色学习资源分析:史料资源:精选《史记》《汉书》引文(如 “推恩令”“富商大贾” 记载)、海昏侯墓酎金金饼、汉代盐井画像砖等,增强历史真实性; 图像资源:利用 “推恩令示意图”“西汉疆域对比图” 等可视化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制度; 3.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上述文物图片、史料文献和地图等资源,将抽象的历史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和文字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动画演示推恩令实施前后诸侯封地的变化过程,让学生清晰看到 “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的具体情况,加深对这一政策巧妙性的理解。
教学反思与改进 1. 成功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了丰富的史料和图片资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了提问、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符合七年级学生认知特点; 通过对比(如汉景帝与汉武帝削藩、秦皇与汉武思想政策),培养学生历史比较能力。 2. 不足之处 对 “经济措施的联动性”(如铸币、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的相互配合)讲解不足,虽然结合了史料,但可能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充分,部分学生可能还是难以深入理解和理解碎片化; 课堂讨论时间较紧,部分学生未能充分表达观点。 课堂上学生的互动时间相对较少,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 改进措施 设计 “经济措施逻辑关系图”,用箭头标注 “铸币统一→盐铁垄断→财政增收→支持军事” 的链条; 增加小组展示环节,让学生用 “思维导图” 总结某一领域措施,提升参与度。 对于难点问题,可以设计更多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要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增加学生的互动环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