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 15 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版本 统编版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上/下 册 上
单元名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课题 第 15 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时 1课时
课型 授新课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地位
本课选自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大一统格局在科技文化领域的集中体现。造纸术的改进推动了文明传播,医学、数学等成就反映了实用科技的发展,《史记》奠定了中国史学传统,道教与佛教的兴起则丰富了社会思想。这些内容既展现了秦汉时期的文化繁荣,也为理解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节点,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素材。 内容结构
本课以 “科技突破与文化多元” 为主题,分为四个板块: 第一板块 “造纸术的发明”:讲述西汉早期纸的出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原料与工艺,以及造纸术对中外文明的影响。 第二板块 “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介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 “麻沸散” 与 “五禽戏” 的医学贡献,《九章算术》的数学地位,以及《氾胜之书》的农学价值。 第三板块 “司马迁与《史记》”:阐述《史记》的作者、体例(纪传体通史)、内容(黄帝至汉武帝史事)及史学与文学价值。 第四板块 “道教和佛教”:对比道教(本土宗教,东汉张角、张陵创立)与佛教(古印度传入,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兴起背景、教义及影响。
学习者分析 认知基础:学生对 “四大发明” 中的造纸术有初步认知,听说过 “医圣”“史记” 等名词,但对具体成就的细节(如蔡伦造纸的原料、《史记》的体例)缺乏系统了解,对宗教的概念较为模糊。 思维特点:七年级学生对实物史料(如古纸、文物图片)和故事性内容(如司马迁发愤著书)兴趣浓厚,具备一定的信息提取能力,但对 “科技文化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等抽象联系理解较弱。 学习障碍:易混淆 “西汉造纸” 与 “蔡伦改进造纸术” 的时间和意义; 对 “纪传体通史”“辨证施治” 等专业术语理解困难; 难以区分道教与佛教的起源、教义差异。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识记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时间、原料及意义;知道张仲景、华佗的医学成就,《九章算术》的数学地位。 了解《史记》的作者、体例、内容及历史价值。 掌握道教兴起与佛教传入的基本史实,对比两者的不同特点。 认识秦汉科技文化成就对中国及世界文明的贡献,理解文化繁荣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理解秦汉大一统局面为科技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认识社会存在对思想文化的影响(如佛教传播与社会动荡的关系)。 时空观念:梳理 “西汉造纸→东汉蔡伦改进→4 世纪纸取代简帛” 的时间线,明确各科技文化成就的历史坐标。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后汉书 蔡伦传》《伤寒论 序》等材料,培养对历史记载的解读能力。 历史解释:结合具体史实,解释造纸术为何被称为 “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家国情怀:通过秦汉科技文化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习司马迁、张仲景等人的钻研精神,培养责任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意义;张仲景与华佗的医学贡献;《史记》的体例与价值;道教与佛教的兴起。 难点:理解造纸术对文明传播的推动作用;区分 “纪传体通史” 与其他史书体例;分析宗教传播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学习评价设计 课堂观察评价:通过学生对 “蔡伦造纸原料”“《史记》记载范围” 等问题的回答,检测基础知识掌握程度。 材料分析评价:提供《后汉书》中关于蔡伦造纸的记载,让学生提炼关键信息,评价史料解读能力。 表格填写评价:设计 “道教与佛教对比表”(起源、教义、代表人物),检测学生对相似历史事物的区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先玩个 “知识抢答”:中国四大发明是啥?(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 )对!今天咱们聚焦造纸术,结合所学知识思考,造纸术发明前古人的书写材料有哪些?陶器、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简、木简、丝帛石头 这些材料有什么缺点?笨重、不方便携带、价格昂贵、不易保存、占地方、书写不便 这些材料要么笨重,要么昂贵。经过反复试验,直到秦汉时期,一项伟大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 —— 这就是造纸术。除了造纸术,秦汉时期还有哪些影响深远的科技与文化成就?今天,我们就走进第 15 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过渡语:造纸术的发明,可是 “救大命” 的事儿 —— 它能让知识 “轻装上阵”,让更多人读得起书、学得到知识。接下来,咱们就看看秦汉时期,造纸术咋从 “难题” 里 “破茧而出”!
二、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造纸术的发明 —— 文明传播的载体(10 分钟) 1.造纸术发明出现 展示 “西汉早期麻纸” 图片(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提问:“这张纸有什么特点?说明什么?” 答案提示(1)论从史出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术的基本方法。 (2)结论:纸面平整、结构紧密,但又软又薄,表面有细纤维渣,可见造纸技术比较原始。缺点:质地粗糙,使用不便,价格昂贵。 教师讲解:以前有人怀疑 “西汉有没有纸”,西汉早期麻纸就是“实锤” —— 用麻做原料,虽然薄、软,表面还有纤维渣(造纸技术原始 ),但确实是 “纸”!结合文献 “西汉时期,人们已懂得造纸基本方法”,能得出结论:西汉时,中国已经能生产纸 。但这张纸 “不好用” :质地粗糙(写字容易划破 )、价格贵(麻原料成本高 ),所以西汉纸没普及,大部分人还在用竹简、丝帛。它的缺点,为改进造纸术,埋下了 “改进的需求”。接下来,咱们看看问题咋解决的! 1.造纸术的改进 自主学习:展示材料,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范晔的《后汉书》 1、阅读材料,说说在什么时候是谁改进了造纸术? 答案提示:105 年,东汉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 2、从记载中,蔡伦用什么原料造纸? 答案提示:树皮 麻头 破布 旧鱼网 蔡伦制造的纸被称为什么?有什么优点? 答案提示:蔡侯纸 原料易找,轻薄柔韧质量高,轻便又经济适用,成本低,价格便宜,易于推广应用。 西汉纸有 “粗糙、昂贵” 的缺点,东汉的蔡伦,就成了 “造纸术的救星”! 教师讲解:蔡伦,字敬仲,是东汉时期桂阳郡(今湖南耒阳 )人,活跃于公元 1 世纪 - 2 世纪初,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家,以改进造纸术而闻名于世。蔡伦出身于普通农家,自幼聪明伶俐。 永平末年,他入宫为宦,凭借自身的才学与机敏,逐步得到升迁。汉和帝时期,蔡伦担任尚方令一职,掌管宫廷手工作坊,这为他进行造纸术的改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持。 在前人经验基础上,于元兴元年(公元 105 年),改进了造纸工艺。他选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作为造纸原料,制造出了轻薄柔韧、质量较高、成本低廉且易于推广应用的纸张,这种纸被世人称为 “蔡侯纸” 。 3、造纸工艺流程 如何将这些原料变成纸?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看看古代造纸术的流程 教师讲解:将麻头、破布等原料经洗涤、蒸煮、舂捣、漂洗,加水配成悬浮的浆液,捞取纸浆,晾晒干燥后即成为纸张。从原料到成纸,7 大步骤,是汉代人对 “造纸术” 的深度探索。这流程,让纸从 “贵族奢侈品”,变成 “全民文具”,推动了文化传播。 4.影响 阅读材料,说说造纸术的影响。 展示材料“蔡侯纸”平滑光洁,适宜书写,而且原料廉价,降低了造纸的成本,适合大规模推广造纸的技术。3至4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简牍绢帛,成为中国唯一的书写材料。 到了4世纪,书卷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是奢侈品了,它的平价使得人们对纸本书籍司空见惯。 ——《纸影寻踪:旷世发明的传奇之旅》 (1)对中国: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教师讲解:以前 “学富五车”(竹简太沉,一车装不了几本书 ),现在 “几本书能随身带”(纸轻、便宜 );纸普及后,典籍流传更方便(书能大量印刷,知识不再 “藏在少数人手里” )对中国而言,造纸术是 “文化传播的引擎” ——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不仅解决了此前书写材料的诸多弊端,推动了知识的传播与文化的发展,让书籍的制作与流通变得更加便捷,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学术的繁荣;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造纸术传播的特点。 答案提示:传播特点:持续时间久,传播范围广,主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 教师讲解:造纸术在4 世纪传朝鲜→7 世纪传日本→8 世纪传阿拉伯→12 世纪传欧洲、非洲→16 世纪传美洲……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羊皮、小牛皮等书写材料,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科学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从东汉到近代,造纸术用 “千年时间” ,通过丝绸之路完成 一场“全球文明接力” 。补充:羊皮纸 :以羊皮制成。两面光滑,都能书写,且书写方便,比纸莎草纸更加适用,但价格昂贵。广泛用于欧洲。 莎草纸:古埃及人采用的书写载体,用纸莎草的茎制成。类似于竹简的概念,但比竹简的制作过程复杂。莎草纸一直使用到8世纪左右。 展示材料: “没有纸的发明,就不可能有现代文明。……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纸,世界将会怎么样。造纸术改变世界面貌。 --(美国)M.H.哈特 答案提示:(2)对世界:造纸术的传播,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保存和传播。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教师讲解:对欧洲:取代羊皮纸(羊皮贵只有教会用,纸便宜普通人读书),推动文艺复兴(书籍大量印刷,知识爆炸);对阿拉伯:成文化中转站(传中国造纸术到欧洲,也用纸张存自己文化); 对全球:让知识传播突破材料限制,各文明用纸记录历史思想(如非洲存口述史、美洲记殖民地历史)。它让知识不再被 “昂贵材料” 垄断,让每个文明都能 “用纸书写未来”。这就是中国对世界的 “伟大贡献” —— 用一张纸,推动全人类的文明进步! 过渡语:“造纸术让知识传播更便捷,而秦汉时期的医学家们,则用智慧守护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第二部分: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 —— 实用科技的辉煌(12 分钟) 1.医学成就: 播放张仲景相关视频,了解他的故事 展示 “张仲景画像” 与 “医圣祠” 图片,讲解:“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提出‘辨证施治’‘治未病’思想,被称为‘医圣’。” 出示 “五禽戏” 图片,介绍华佗:“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世界最早麻醉剂),创编‘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健身操)。” 教师讲解:张仲景,东汉末年南阳人(河南南阳 ),生活在战乱年代(百姓看病难 )。写了《伤寒杂病论》,这是中医 “辨证施治” 的鼻祖 (看病得 “辨症状、分寒热、开对药” ),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就是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结合季节、环境这些因素,综合判断病情,然后对症下药。比如说,同样是感冒,症状不一样,病因不一样,治疗方法就不一样。《伤寒杂病论》就像一本中医治病的 “宝典”,给后世医生提供了超多宝贵经验。被尊称为 “医圣”(后世中医的 “祖师爷” ),还留下 “坐堂医生” 的传统(张仲景在大堂给百姓看病,药店从此叫 “堂” )。 还有华佗,也是东汉的名医,东汉末年安徽人,从小在外游学,医术 “全科全能”(会针灸、开汤药、做外科手术 )。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手术水平领先世界千年(欧洲 19 世纪才用麻醉剂,比华佗晚 1600 年 )。他发明了 “麻沸散”,这可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在做手术的时候,病人喝了 “麻沸散”,就感觉不到疼了,这在当时简直太了不起了。 他还创编了 “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这五种动物的动作,用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就跟咱们现在的健身操差不多,对养生保健很有帮助。 材料分析: 展示材料: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伤寒论·序》 提问:材料反映了张仲景怎样的精神 答案提示:救死扶伤、医德高尚、关注民生刻苦钻研 教师讲解:张仲景的 “仁心、匠心”,写在《伤寒杂病论》里,刻在医圣祠里,活在文化节里。他的精神,是中医的 “根与魂” —— 过去,让中医 “救人无数”;现在,让中医 “走向世界”;“第十六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2024 年南阳举办 ),这是 “传统文化的现代活化” :用 “文化节” 的形式,让中医走向世界,让年轻人了解中医,中医药不再是 “老古董”,变成 “潮流文化”。 过渡语:秦汉科技文化的辉煌,藏在 “治病救人的仁心” 里,也藏在 “突破创新的勇气” 里。接下来,咱们看看秦汉的数学、农学成就,有多厉害! 2、数学: 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答案提示:中国古代数学的特点:注重实际应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 代表作:《九章算术》成书时期:东汉 ; 内容: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内容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术、代数、几何等 地位: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教师讲解:中国古代数学,最突出的特点是 “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种地、盖房、分财产 )。就是 “实用数学” 的 “教科书” :《九章算术》东汉成书,总结了从先秦到东汉的数学成果,涵盖 “算术(加减乘除)、代数(解方程)、几何(算面积体积)” ,是古代数学的 “大百科” ;它是 “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欧洲同期数学,还在研究 “几何原本” 的理论,中国已经用数学 “解决实际问题” 了 )。 3.农学 教师讲解:农学上,西汉的氾胜之写了《氾胜之书》,这书专门总结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书里提出了 “耕田三宜”,就是耕种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土壤和水分。比如说,不同的季节适合种不同的庄稼,土壤的肥力、质地也得考虑,浇水的时机和量也有讲究。《氾胜之书》对当时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特别大,让农民们种地更科学,粮食产量也提高了,为保障国家的粮食供应立下了汗马功劳。 依据图片材料,说说秦汉还有那些农学成就? 答案提示:秦朝向全国颁布统一的历法,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 生活。两汉时期,人们已使用漏壶、日晷等计时工具朝廷颁布了更加完备的历法。东汉张衡改进的浑天仪,发明制作了候风地动仪 教师讲解:历法是“农业的时间指南”,秦汉的立法成就首先是颛顼历(秦朝):以十月为岁首(一年的开始 ),是秦朝的 “农业时间表”(农民按这个历法,安排播种、收割 ); 太初历(汉武帝):以冬至为岁首,更精准(符合节气规律,种地更准 )。 张衡(东汉天文学家 )发明浑天仪(模拟天体运动,观察星空 )、地动仪 (测地震方向 )。天文仪器帮人们 “看懂天空” (比如浑天仪,知道节气变化,指导农业 ),也体现秦汉科技的 “多元化”(不止种地,还研究天文 )。 总结:秦汉的 “接地气科技”,让 “农业更高效、生活更有序”,也体现中国古代科技的 “实用导向” (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国家、百姓 )。 过渡语:“除了科技,秦汉时期的史学也留下了一部不朽巨著。” 第三部分:司马迁与《史记》—— 史学与文学的典范(10 分钟) 概况 完善《史记》档案卡 展示《史记》目录(本纪、世家、列传),解释 “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贯通古今的史书体例。” 教师讲解:《史记》由西汉夏阳人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期写成,原名叫《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全书一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多字。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 3000 多年的历史。它首创纪传体通史体例,通过10 表、 8 书、12 本纪、30 世家、70 列传,十二本纪,主要写帝王的事迹,像黄帝、秦始皇、汉武帝;三十世家,记录诸侯和重要人物的家族史,比如孔子、陈涉;七十列传,为各个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立传,像屈原、李广;十表,用表格的形式梳理历史大事的时间脉络;八书,专门介绍各种典章制度,像天文、历法、水利。史记把帝王、诸侯、名人等都纳入历史书写,让 “人” 成为历史主角,这一写法影响了后世 24 史,影响深远。 2.评价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如何评价《史记》“《史记》为何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答案提示:史学价值: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黄帝至汉武帝史事,秉笔直书;文学价值:文笔优美,人物形象生动) 教师讲解:鲁迅称《史记》是 “无韵之《离骚》”,其文学价值极高,像《项羽本纪》等篇章写得精彩生动,文笔成了后世散文标杆。司马迁 “不虚美、不隐恶”,让《史记》成为可靠信史,还系统传承了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若没有它,很多上古传说、战国历史可能失传。 《史记》不只是历史书,更是文化基因库,以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初心,为后世留下永不褪色的历史长卷,让过去照亮未来。接下来,咱们看看秦汉宗教如何影响中国人精神世界。 3、走进作者 材料分析: 展示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 思考探究:通过对作者生平的了解,为什么司马过能写出《史记》 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精神 答案提示:(1)家庭的影响 个人品质:勤奋好学,意志坚强,学识渊博理想高远,勇于实践 社会基础: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和社会的繁荣 精神:正直不曲,百折不挠:敢于直言,不畏权贵;不畏挫折为了理想和正义,坚韧不拔。 教师讲解:家庭影响:司马迁家是 “史学世家”(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从小教他读史、写史 ),这是 “基因里的史学传承” (家里有 “历史底蕴”,才能让他接触到大量史料 ); 个人品质:少年饱读诗书(知识储备够 )、青年壮游天下(实地考察,比如去汨罗江吊唁屈原 )、中年入仕为官(了解朝廷运作 )—— 这是 “知行合一” (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 ); 遭受酷刑后,发愤 14 年写《史记》—— 这是 “百折不挠” (挫折没打倒他,反而让他更坚定 ); 社会基础:西汉大一统(国家稳定、文化繁荣 ),为《史记》提供 “时代土壤” (盛世需要 “总结历史”,汉武帝时期,有条件、有需求修一部通史 )。 司马迁的精神 正直不阿:“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写汉武帝,既记他开疆拓土,也写他迷信神仙 ),这是 “史家的良心” (不拍帝王马屁,只写真实历史 ); 百折不挠:被处以宫刑(古代最屈辱的刑罚 ),却 “发愤著书”,这是 “精神的韧性” (为了理想,能扛住所有打击 ); 理想高远:“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想搞清楚 “天、人、历史规律”,写出独一无二的史书 ),这是 “思想家的格局” (不止记录历史,更想探索 “历史的意义” )。 过渡语:“在科技、史学繁荣的同时,秦汉时期的人们也在精神世界寻找寄托,宗教应运而生。” 第四部分:道教和佛教 —— 精神世界的求索(10 分钟) 宗教往往在 “社会动荡时” 兴起(比如东汉末年、南北朝乱世,宗教都很流行 ),因为人们需要 “精神寄托”;东汉末年,道教为啥会兴起?它给苦难的人们,带来了什么? 1.道教兴起 兴起时间:东汉未年 教师讲解: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社会动荡,连年灾荒,民不聊生。极度苦难的人们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创始人:张角创立太平道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教师讲解:张角(太平道 )、张陵(五斗米道 ),抓住 “民众需求”,用 “治病传道” 的方式(比如给穷人治病,告诉他们 “信道教能得救” ),把道教传播开(老百姓觉得 “信道教,能活下去”,就跟着信了 )。 发源地:中国本土 (道教是 “土生土长” 的宗教,和中国文化一脉相承 ); 教义:尊奉黄老、修身养性、得道成仙。 教义:“尊奉黄老、修身养性、得道成仙”(黄老就是黄帝、老子,道教把他们当 “神仙”;普通人信道教,能 “修身养性”,甚至 “成仙” ); 代表场所:四川成都青城山 传播:治病传道、广泛传播 影响:为下层民众所信奉 教师讲解:对下层民众:道教成了 “救命稻草” (信道教,能得到心理安慰,甚至真能治些小病 ); 对中国文化:道教的 “黄老思想”“神仙传说”,融入中国文化(比如 “八仙过海” 的故事,就是道教传说;中医里的 “养生”,也受道教影响 )。 展示相关图片 教师讲解:同学们,看这 “四大道教名山”(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江西龙虎山 ),它们可不只是 “风景美”,更是 “道教文化的活化石” ! 四川青城山:道教发源地之一(张陵在此修道传教 ),是道教的 “根” (想了解道教起源,得来青城山 ); 湖北武当山:道教 “武术文化” 的代表(武当派武术,和道教 “修身养性” 结合 ),山上的道观(比如紫霄宫 ),藏着 “道教建筑艺术”; 安徽齐云山:以 “丹霞地貌” 和 “道教祈福” 闻名(老百姓来这儿 “求平安”,道教的 “祈福文化”,在这儿体现得淋漓尽致 ); 江西龙虎山:道教 “正一派” 的祖庭(张陵的后代在这儿传教,道教的 “符箓法术”,和龙虎山紧密相关 )。 四大道教名山,是道教文化的 “物质体现”。它们传承着 “道教教义、建筑艺术、民俗文化”,让道教从 “抽象的宗教”,变成 “可触摸、可体验的文化” 。理解这些名山,能让我们懂:宗教文化,需要 “实体地标” 来传承 —— 山在、庙在,道教文化的 “根” 就在。 接下来,咱们看看 “外来的佛教”,在中国又是怎样传播的! 佛教 师生归纳:起源:公元前 6 世纪,古印度(现在的尼泊尔、印度一带 ),乔达摩 悉达多(释迦牟尼 )创立(他本是王子,为解决 “人生苦难”,出家修行 ); 教义:“众生平等、忍耐顺从”(不管贫富,在佛面前平等;遇到苦难,要忍耐,顺从命运 ); 传入中国:两汉之际(大概 2000 年前 ),沿着 丝绸之路 (看 PPT 地图,佛教从印度→西域→中国 ),传到中国;东汉明帝时,开始在社会传播(比如建白马寺,当 “官方寺庙” )。 代表场所:河南洛阳白马寺(中国第一座官办寺庙 ),它是 “佛教中国化的起点” (把印度佛教,变成 “中国寺庙”,建筑、仪式都开始 “接地气” ); 传播策略:佛教用 “丝绸之路” 的商人和传教士,把 “异域宗教”,和 “中国现实” 结合(比如对老百姓说 “忍耐顺从,来世能享福”,符合封建统治者 “维稳” 的需求 )。 同学们,看这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 ),它们是 “佛教文化的中国坐标”! 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 ):文殊代表 “智慧”(求学的人,常来拜文殊,求 “聪明伶俐” ); 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 ):观音代表 “慈悲”(老百姓遇到困难,拜观音,求 “救苦救难” ); 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 ):普贤代表 “行愿”(想实现理想,拜普贤,求 “坚持到底” ); 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 ):地藏代表 “大愿”(地藏说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人们拜他,求 “超度亡灵、消灾解难” )。 四大佛教名山,把 “佛教信仰”,变成 “看得见、摸得着” 的文化。它们传承着 “佛教教义、建筑艺术、民俗传统”,让 “外来的佛教”,彻底 “中国化”变成中国人的 “精神家园”。 思考:你能说出我们生活中的与佛教有关的元素吗?(如 “因果报应”“大千世界”“养生”) 佛教传入中国后,早已不是 “外来宗教”,而是 “中国文化的底色” —— 从建筑、艺术,到语言、生活态度,处处有佛教的影子。这就是文化的 “包容性”:外来文化,在中国落地生根,变成 “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补充道教:“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源自道教传说,讲述了修道之人白日飞升,连家里的鸡犬都跟着成仙的故事、李白的 “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如农历二月十五的太上老君诞辰、建筑装饰中常见八卦图、太极图、仙鹤、灵芝等具有道教寓意的图案、风水布局、《封神演义》 提问:教义:佛教众生平等,认为人死后能够转世,今生如果能够忍受苦难,信奉佛教,来世就能得到幸福。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佛教在我国传播和发展的理由? 传播原因:(社会动荡,民众寻求精神安慰;统治者提倡) 教师讲解:东汉社会现实:和道教兴起的背景类似(社会动荡、百姓苦难 ),人们需要 “精神寄托”(佛教说 “来世幸福”,给苦难的人 “盼头” ); 统治者需求:佛教 “忍耐顺从” 的教义,符合统治者 “希望百姓听话” 的需求(比如东汉明帝支持佛教,因为能 “维稳” )。 佛教传入中国,是 “丝绸之路” 带来的 “文化交流”。它和中国的 “社会现实、统治者需求” 结合,慢慢 “中国化”,从 “外来宗教”,变成 “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比如后来的 “禅宗”,就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 )。 拓展:佛教与道教的对比 相同点:都在 “乱世兴起”,都给人 “精神寄托”; 不同点: 道教是 “本土宗教”(中国自己的 ),佛教是 “外来宗教”(印度来的 ); 道教讲 “得道成仙”(这辈子努力,能成神仙 ),佛教讲 “来世幸福”(这辈子忍耐,下辈子享福 )。 【问题探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推动秦汉时期科技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因素有哪些?(政治、经济、民族、外交、个人等) (1)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光武中兴)。 (2)经济上:经济繁荣。 (3)民族交往:民族交融,交往密切。 (4)对外交流: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5)个人因素:对之前的科技文化成就的继承和发展,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教师讲解: 唯物史观: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秦汉科技文化的繁荣,是 “政治 + 经济 + 民族 + 外交 + 个人” 的 “超级合力” 。这告诉我们:文明的进步,从来不是 “单打独斗”,而是 “多方协作”。 每年 6 月第二个星期六,是 “中国文化遗产日”(2005 年国务院定的 ),目的是 “动员全社会保护遗产”.文化遗产,是 “历史的活化石” 秦汉已时间久远,秦汉有很多文化遗产,物质遗产(比如秦始皇陵、汉长安城遗址 ),是 “秦汉科技文化” 的见证(看兵马俑,就懂秦朝的雕塑水平;看汉长安城,就懂汉朝的城市规划 );非物质遗产(比如造纸术、中医 ),是 “秦汉智慧” 的传承(今天的造纸工艺,还能看到蔡伦的影子;中医的辨证施治,源自《伤寒杂病论》 );他们需要我们守护。 不只是秦汉;截至2025年7月11日,中国共有 60项世界遗产 ,其中文化遗产41项、自然遗产15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4项。,数量多、价值高(比如长城、故宫,都是文化遗产;泰山是双遗产 );这些遗产,是 “中国文化的国际名片”,保护它们,就是保护 “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拓展:请你为秦汉科技文化盛典的获奖人写一篇颁奖词。 参考 妙手医圣(张仲景)颁奖词 在东汉末年的疫病阴霾中,张仲景以仁心为灯,照亮治病救人之路。一部《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辨证施治根基,“医圣” 之名,是对他毕生守护苍生、传承医学火种的崇高礼赞,他让中医智慧跨越千年,仍庇佑万民安康 。 科技创新奖(蔡伦)颁奖词 蔡伦,以创新之手改写文明传播轨迹。改进造纸术,让文字挣脱竹简帛书的桎梏,低成本纸张走进千家万户,为文化传承与交流架起通途,这一跨越时代的科技突破,让中华文明的星火,借纸页之力燃遍更广阔天地 。 外科鼻祖(华佗)颁奖词 华佗,东汉医学奇人,以麻沸散开外科麻醉先河,五禽戏传养生智慧。他打破传统医学边界,手术刀与养生术并行,“外科鼻祖” 之称,是对他敢探医学未知、普惠大众健康的敬意,其创新精神,至今照亮医学探索之路 。 终身成就奖(司马迁)颁奖词 司马迁,忍辱负重,以毕生心血著《史记》。从黄帝到汉武,跨越千年历史长河,纪传体例开史学新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他用文字为华夏文明铸魂,这份对历史的虔诚记录与深刻洞察,成就史学不朽丰碑,终身成就,实至名归 。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的四大类成就:造纸术的改进让文明传播‘轻装上阵’,医学、数学等科技惠及民生,《史记》为后世树立了史学与文学的标杆,道教与佛教则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这些成就不仅是秦汉大一统的产物,更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今天,我们传承璀璨文明,更要从中汲取力量,增强文化自信,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课后作业 基础题:绘制思维导图工具总结 “秦汉科技文化成就”。
拓展题:
(1)查阅资料,说说 “五禽戏” 的动作和健身原理,尝试模仿其中一个动作。
(2)结合本课内容,为 “秦汉科技文化成就展” 设计一个展览主题,并说明理由(50 字左右)。 板书设计 第 15 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本课设计体现立德树人理念,落实核心素养。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了学生为主的思想。 2.特色学习资源: 实物史料:西汉早期麻纸图片(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伤寒杂病论》书影、《史记》竹简复制品,增强历史真实性。 文献材料:《后汉书 蔡伦传》《伤寒论 序》引文,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多媒体素材:“五禽戏” 动画、造纸术工艺流程示意图,直观展示技术细节。 3.技术手段应用:采用 PPT 课件整合文字、图片、表格,清晰呈现知识结构。 播放 “蔡伦造纸” 短视频(1 分钟),动态演示造纸流程。 利用思维导图工具总结 “秦汉科技文化成就”,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运用对比表格(如道教与佛教)、实物图片等,降低了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符合七年级学生认知特点。 结合司马迁、张仲景的生平故事,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实现了知识与情感的融合。 不足之处: 对 “纪传体通史” 的解释可能不够透彻,部分学生仍难以区分 “通史” 与 “断代史”。 课堂讨论时间有限,学生对 “宗教与社会的关系” 的探究不够深入。 改进措施: 增加 “史书体例小课堂”:用简单例子(如《史记》记古今为 “通史”,《汉书》记西汉为 “断代史”)帮助学生理解。 设计 “角色扮演” 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 “东汉灾民”“佛教僧人”“道教信徒”,通过对话体会宗教传播的社会背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