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版本 统编版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上/下 册 上
单元名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课题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时 1课时
课型 授新课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地位
本课属于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理解中国古代 “政权分立” 阶段的关键内容。它上承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下启三国时期的局部统一与民族交融,为后续学习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奠定基础,同时体现了 “分久必合” 的历史发展趋势。三国后期曹魏实力增强、孙吴和蜀汉日益衰落,263 年魏灭蜀,280 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起点。本课所讲的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促成了三国鼎立格局的初步形成,这些战役及由此形成的三国并立局面,为西晋的建立与统一提供了直接的历史背景,是把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整体脉络的关键环节。 内容结构
本课以 “从分裂到局部统一” 为线索,分为三部分: 官渡之战:曹操击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军,阻止了曹操南下统一全国的步伐,成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 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220 年曹丕建魏,221 年刘备建蜀,222 年孙权建吴,三国政权分别在北方、西南、东南地区发展,彼此对峙,形成局部统一局面,各国注重发展经济,孕育统一趋势。
学习者分析 认知基础:七年级学生对三国历史有初步认知(多来自《三国演义》、影视游戏),但多为文学演绎,缺乏对史实的系统了解,对 “战役影响”“政权关系” 等概念模糊。 思维特点:好奇心强,形象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故事化、情境化的知识,但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评价的客观性等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学习障碍:易混淆 “史实与文学创作”(如《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区别);对 “以少胜多” 战役的胜负原因分析不深入;难以理解 “三国鼎立是历史进步” 的内涵。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间、作战双方、结果及意义; 知道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理解政权分立时期各国发展经济、巩固统治的措施,认识 “分中孕育统一” 的历史趋势。 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战役胜负原因,认识经济、政治、军事策略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时空观念:结合地图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地理位置及三国政权分布; 史料实证:通过《三国志》引文等材料,培养 “论从史出” 的意识; 历史解释:客观评价曹操等历史人物,区分文学形象与历史真实; 家国情怀:感受三国时期的智慧与谋略,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概况及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分析两场 “以少胜多” 战役的胜负原因;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进步性(局部统一促进经济发展,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学习评价设计 课堂提问:通过 “曹操势力壮大的原因”“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胜利的关键” 等问题,评价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 表格填写:让学生完成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对比表”,检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时间、双方、结果、影响)。 观点论述:以 “如何评价曹操” 为主题,组织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客观思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是小小三国迷 猜猜我是谁 “阳关一曲续日弹”:曹操 “文武俱全”:刘备 “参观航空”:张飞 “疑是小李迎圣上”:孙权 “凿壁偷光”:孔明(诸葛亮) “鸟宿林间不再飞”:关羽 这些三国英雄,在乱世中上演了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赤壁之战火烧连营的精彩大戏,还推动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里的曹操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戏剧舞台上的曹操是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史书里的曹操多谋善断、有眼光、有帝王之才,你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和三国鼎立的形成有什么关系?想知道他们怎么在刀光剑影里称霸一方?快跟着老师,走进三国鼎立的传奇时代,解锁英雄们的 “王者剧本”! 同学们,看这张单元脉络图,“天下大势分合” 的故事,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演得格外精彩! 东汉末年,官渡、赤壁之战把天下 “劈成三块”,三国鼎立开启分裂序章。可别小瞧这分裂,魏蜀吴各自搞发展,是 “局部统一”,给西晋短暂一统攒了劲儿。谁料西晋内乱又分裂,北方十六国、南方东晋,接着南北朝并立。但分裂里藏着 “融合暗线”—— 前秦、北魏折腾,少数民族和汉人越走越近,胡汉文化慢慢融成一家。到南北朝后期,经济差距缩小、民族交融加深,隋朝顺理成章终结分裂,589 年重归一统。 这 300 多年,表面是政权分立,实际民族在交融、经济在蓄力,为大一统攒足底气。就像拼图,看似零散的碎片,终会拼成 “统一” 的完整画面。这就是历史的奇妙:分裂不是终点,是为更坚实的统一,埋下伏笔 ! 过渡语:历史先从东汉末年开始讲起
二、探究新知 (一)官渡之战:北方的统一 1.背景: 展示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hāo]里行》 提问: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答案:景象: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 原因:东汉末年州牧郡守拥兵割据、战乱不断。 引出袁绍与曹操的势力对比(袁绍占据北方,拥兵 10 万;曹操占据河南,兵力较弱)。 教师讲解:袁绍:出身 “四世三公”(家族背景牛 ),占黄河以北,拥兵 10 万 —— 是 “老牌军阀” (地盘大、兵力多,看着像 “强者” );曹操:政治家 + 军事家 + 文学家(会打仗、会写诗、会搞政治 ),占河南一带 —— 是 “新兴势力” (兵力不如袁绍,但懂策略、会用人 )。 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注定会 “大鱼吃小鱼”(袁绍、曹操,都是想当 “最大军阀” 的人,早晚得打 )。 阅读材料,结合课文92页,说说曹操的势力是如何迅速发展壮大的 材料一:奉天子以令不臣——《三国志 武帝纪》 1)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政治上) 材料二:曹操三次发布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他们的辅佐为曹操成就大业提供了强有力支持。2)招揽人才,重用人才(政治上) 材料三:脩(xiū)耕植,畜军资。《三国志 武帝纪》 3)招募流民和兵士屯田,重视农业生产(经济上) 材料四:负污辱之名,………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三国志·武帝纪》 4)军事: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 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军阀) 教师讲解:政治上曹操把汉献帝 “接到身边”,用 “皇帝的名义” 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其他军阀敢不听?不听就是 “抗旨” );三次求贤令,曹操敞开大门招人才(比如许攸、郭嘉 ) 经济上曹操招募流民、士兵,开荒种地, 这是 “粮草保障”军事牌:曹操收编 “投降的黄巾军”(选精锐组成 “青州军” )“军力倍增器” 。政治、经济、军事,每一步都踩准 “乱世需求”:挟天子占舆论、招人才聚智慧、屯田解决粮草、收编扩充军力,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军阀)。这告诉我们:想成大事,得 “多维度发力” —— 曹操的成功,不是偶然,是 “政治 + 经济 + 军事” 的必然!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他在官渡之战的精彩亮相吧! 阅读教材P92-93,完成表格战役经过: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讲解 200 年曹操以少胜多的关键战术(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教师讲解: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 “军阀混战” 的缩影:一边是 “老牌军阀” 袁绍,一边是 “新兴势力” 曹操;一边是 “兵力优势”,一边是 “智慧策略”。曹操赢了,北方暂时统一,老百姓能喘口气。更重要的是,对曹操:赢了官渡,统一北方(袁绍大败后,北方再无对手 )—— 这是 “霸业起点” ;对中国历史:为后来 “三国鼎立” 里的 “魏”,打下基础 —— 这是 “局部统一的关键步”这场战役告诉我们 —— 在乱世里,“智慧和策略”,比 “兵力和背景” 更重要 ! 结合材料和所学,思考曹操为什么能在官渡之战中打败实力强大的袁绍?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诸葛亮 答案提示曹操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经济上:开荒屯田,重视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积极练兵,军事才能出众,战术得当; ④人才上:重用人才。 袁绍:不善用人,骄傲轻敌 讲解:曹操的智慧: 战术上,“声东击西、避实击虚”(表面打官渡,实际烧乌巢 )—— 这是 “虚实结合” (让袁绍摸不清套路,顾头不顾尾 ); 战略上,“直击要害”(粮草没了,袁绍的 10 万大军,瞬间崩溃 )—— 这是 “懂战争逻辑” 袁绍的愚蠢: 骄傲轻敌(觉得 “10 万打 3 万,稳赢” ),还 “不会用人”(比如许攸建议 “护粮草”,他不听,逼得许攸投降曹操 )—— 这是 “自我送分” 展示材料 207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句——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当时已经53岁的曹操,他的“壮心”是什么呢? 统一全国 教师讲解: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想趁热打铁,“一口气吞掉南方”(孙权、刘备 ),让全中国 “姓曹”—— 这是 “政治家的终极梦想” 过渡语:他将遇到的对手又是谁呢?他实现了吗? (二)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奠基 背景:208 年,曹操率 20 万大军南下,企图统一全国。孙权、刘备组成联军(约 5 万人)抵抗。 刘备(161—223)字玄德。 汉朝远支皇族。东汉末年起兵,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的战争。在军阀混战中,曾先后投奔公孙瓒(zàn) 、陶谦、曹操、袁绍、刘表。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有名的“隆中对”。 孙权(182—252)字仲谋。 东汉末,继其父兄孙坚、孙策据有江东六郡。他在张昭(zhāo )、周瑜等人的共同支持下,团结旧部,延揽(lǎn)人才。对江东的统治日益稳固。 教师讲解:同学们,来看这张图,曹操统一北方后,天下形成了曹、刘、孙三方势力对峙的局面。刘备是汉朝远支皇族,得诸葛亮辅佐,有隆中对的战略规划 ;孙权继承父兄基业,稳据江东,身边有张昭、周瑜等助力 。当曹操挥师南下,孙权听从周瑜和诸葛亮建议,和刘备联合,共同对抗曹军 。这孙刘联盟,是赤壁之战的关键伏笔,也让三国鼎立的局势逐渐清晰,各方势力在碰撞中博弈,书写着乱世里的风云故事,咱们接着往下,就能看到这场精彩对抗如何展开啦 。 史实:曹操率大军20多万挥师南下,与孙权、刘备的5万人马形成对峙。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名足智多谋的谋士,你来为处于弱势的孙权、刘备支支招吧! 教师讲解:赤壁之战里,曹操率 20 多万大军南下,孙刘联军仅 5 万,弱势下谋士们频出妙计!反间计让蒋干盗书乱曹军,草船借箭虚张声势,苦肉计换黄盖诈降,巧借东风助火攻 。不过得留意,像草船借箭、借东风多是文学演绎,真实战役中,火攻战术、黄盖诈降等是关键 。这些计谋展现古人智慧,也让赤壁之战成以少胜多经典! 对比《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明确史实(火攻、黄盖诈降)与文学演绎(诸葛亮借东风、蒋干盗书)的区别,强调孙刘联军利用曹军 “不习水战”“骄傲轻敌” 的弱点取胜。 教师讲解:《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这些情节,为了精彩 “纯属虚构”;《三国志》是史学著作,火攻战术、黄盖诈降这些,才是真实历史 。这告诉咱们,文学作品为了好看会 “加料”,真实历史更讲证据 。以后读历史故事,得擦亮眼睛,学会从文学里 “辨真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别把虚构情节当真实历史啦 播放视频赤壁之战,了解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 教师讲解:公元 208 年,曹操率 20 万大军,遇上约 5 万孙刘联军。曹操把船舰连起来,孙刘这边使诈降、火攻,水陆并进,把曹军打得大败北撤 。这又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曹操本想乘胜一统,却折戟赤壁,曹军大败,退回北方,孙权巩固江东,刘备占领荆州、益州,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 阅读课本P96,结合材料,赤壁之战双方胜败的原因?赤壁之战对当时的形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教师讲解:曹军输在北方兵不熟水战,还连环战船犯战术错,曹操又骄傲轻敌 。孙刘赢在巧用东风、火攻,还组成联军战略对 。这一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孙刘壮大,直接给三国鼎立打了底,让乱世里的势力格局,朝着三分天下走,也让历史的走向,因为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变得更有意思。 过渡语:赤壁之战后,天下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三国政权相继建立。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局部统一与发展 政权建立:展示表格,让学生填写魏(220 年,曹丕,洛阳)、蜀(221 年,刘备,成都)、吴(229 年,孙权,建业)的基本信息。 1.三国的建立: 魏:220 年,曹丕建魏,定都洛阳(曹操统一北方,儿子曹丕 “转正” 当皇帝 ); 蜀:221 年,刘备建蜀,定都成都(刘备占益州、荆州,终于 “称帝建国” ); 吴:229 年,孙权建吴,定都建业(孙权经营江东多年,势力延伸到交州,底气足了 ); 强调三国时期:220年(曹丕建魏)——280年(西晋灭吴)) 2.三国的发展:各有各的‘扩张’” 魏:曹操(赤壁之战后 )经营关中,扫平割据,“巩固北方统一” (北方稳了,魏才有资本当 “三国老大” ); 蜀:刘备占荆州南部,又向西抢益州(诸葛亮《隆中对》的 “战略”,一步步实现 ); 吴:孙权把地盘从扬州,扩展到交州,还挤走刘备在荆州的势力(东吴水军强,靠长江天险,越发展越大 ); 教师讲解:赤壁之战后,谁也吃不掉谁(魏强,但蜀吴联合能抗;蜀吴弱,但地理优势明显 )。表面是 “分裂”,实际是 “局部统一”。这种 “平衡”,让三国都得 “搞发展”(魏屯田、蜀治蜀、吴造船 ),反而 “促进经济文化”发展,魏统一北方、蜀治西南、吴理江南,各自把地盘 “理顺”, 这种 “局部统一”,为后来西晋 “全国统一”,攒了 “基础”! 接下来,咱们看看三国咋发展经济、搞民族关系,为西晋统一 “攒力量”? 请同学们说一说三国经济的发展的概况? 答案提示:魏:重视农业,推广屯田、翻车; 蜀:诸葛亮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七擒孟获),蜀锦闻名; 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派卫温到达夷洲(台湾),加强大陆与台湾联系。 教师讲解:魏国重视农业,屯田、翻车助力,还兴修水利;吴国开发江东,造船厉害,海外贸易也搞起来,卫温到夷洲,成大陆与台湾联系最早记录 ;蜀国在诸葛亮治理下,发展经济,七擒孟获改善民族关系,蜀锦更是出名 。三国虽鼎立,却都在经济上使劲儿,各自搞发展,既为生存,也让地区经济文化更繁荣,这些努力,也为后来的统一默默攒着力量。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讨论 “三国鼎立是进步还是倒退”,结合材料(人口恢复、经济发展)得出结论: 点拨:判断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是否有利于生产发展与社会进步。 教师讲解:看这些材料,东汉末年人口多、割据多、国力衰,曹操诗里都是白骨、荒无人烟的惨状 。可三国鼎立后,人口虽比东汉鼎盛时少,但比东汉末年多啦,割据势力也变少,国力还兴起来 。魏屯田、吴富强、蜀仓廪实,说明三国各自搞发展,让社会从混乱走向局部稳定,经济也恢复 。所以呀,三国鼎立看着是分裂,实际是历史进步。总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发展,而且三国统治者都注重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评价曹操:有人说,曹操雄才大略,统一北方,有功于社稷;有人说,曹操心狠手辣,杀害忠臣,屠杀百姓,违反人道; 有人说,曹操救皇帝于危难之中,延续汉朝得以,是良相;又有人说,曹操挟持天子,肆意发天子诏书,达成自己的目的,是奸臣……如何评价曹操的呢? 材料一: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三国演义》 材料二: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毛泽东对历代帝王的评说》材料三: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 ——罗贯中 点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进行客观辩证的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参考: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教师讲解:关于曹操,评价超多元!《三国演义》说他 “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可毛泽东赞他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罗贯中也感慨他 “功罪一身” 。咱看他的一生,统一北方、屯田兴农,是政治军事大才,写诗气魄雄浑,又是文坛高手 。所以呀,评价曹操得客观全面,他有雄才大略推动历史,也有争议手段,但从大贡献看,他就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与诗人 课堂小结 从官渡之战的以少胜多,到赤壁之战的南北对峙,再到魏蜀吴的局部发展,三国时期虽政权分立,但并未停滞不前。各国在经济、军事、民族关系上的努力,为后来的全国统一积蓄了力量。这告诉我们: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分裂时期的局部进步,往往是走向统一的阶梯。 课后作业 基础题:绘制思维导图工具总结 “三国鼎立”,构建知识体系。
拓展题:
(1)查阅资料,说说 “五禽戏” 的动作和健身原理,尝试模仿其中一个动作。
(2)结合本课内容,为 “秦汉科技文化成就展” 设计一个展览主题,并说明理由(50 字左右)。 板书设计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本课设计体现立德树人理念,落实核心素养。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了学生为主的思想。 2.特色学习资源: 史料:曹操《蒿里行》《龟虽寿》诗句,《三国志》中关于战役和人物的记载,增强史料实证意识; 地图:《官渡之战示意图》《赤壁之战示意图》《三国鼎立形势图》,强化时空观念; 文学与史学对比:选取《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对赤壁之战的不同描述,引导学生区分史实与演绎。 3.技术手段: 多媒体课件:猜谜语游戏、展示图片、文字材料、地图,直观呈现历史场景; 短视频:播放《三国》纪录片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片段(约 2 分钟),增强课堂趣味性; 互动表格:通过电子白板让学生现场填写战役对比表,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教学活动:Ai工具设计教学过程,和设计课堂活动
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通过史料分析和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兴趣;对比两场战役和文学与史学差异,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 不足之处:对 “三国鼎立孕育统一趋势” 的讲解稍显抽象,部分学生理解不深;课堂讨论时间把控不够精准,个别小组发言不充分。 改进措施:下次教学可增加 “三国经济数据对比” 图表,用具体数据说明局部发展对统一的作用;提前设计讨论提纲,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发言,提高效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