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版本 统编版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上/下 册 上
单元名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课题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时 1课时
课型 授新课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地位: 本课是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的第 17 课,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上承三国时期的政权分立,西晋的统一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其短暂统治又为后续北方民族政权并立和江南地区开发埋下伏笔;同时,北方各族内迁是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重要表现,为理解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的单元主题提供了典型案例,是把握魏晋南北朝历史脉络的核心内容之一。 内容结构: 本课以 “西晋兴衰” 和 “民族内迁” 为两条主线,分为三个逻辑紧密的部分: 第一部分 “西晋的建立与统一”,讲述司马氏篡魏建晋、灭吴统一全国的过程及统一的意义; 第二部分 “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分析西晋统治的腐朽(如分封制、奢侈之风)、八王之乱的爆发及其影响,最终揭示西晋速亡的原因; 第三部分 “北方各族的内迁”,介绍东汉至西晋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的内迁路线、原因及民族交融的初步表现。
学习者分析 认知基础: 学生已学习三国时期的政权分立与争霸,对 “统一” 的历史趋势有初步认知;通过前序课程,掌握了 “分封制”“民族交往” 等概念,为理解西晋分封制的弊端和民族内迁奠定基础。 思维特点: 七年级学生对历史故事、直观图像(如地图、文物)兴趣浓厚,善于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历史现象,但抽象分析能力较弱,对 “统治政策与国家兴衰的关系”“民族交融的深层意义” 等规律性问题的把握存在难度。 学习障碍: 难以厘清 “八王之乱” 的复杂背景与西晋灭亡的因果关系; 对 “北方各族内迁” 的时空范围和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理解模糊; 容易将 “西晋统一” 简单化,忽视其 “低质量统一” 的本质。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通过了解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八王之乱与灭亡、北方各族内迁的史实,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特点,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西晋灭亡的原因(如统治腐朽、民族矛盾),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解 “国家兴衰取决于治理政策” 的历史规律。 时空观念:结合地图梳理西晋统一的时间线、北方各族内迁的路线,明确历史事件的时空定位。 史料实证:通过解读《晋书》关于分封制、奢侈之风的记载,培养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结合八王之乱和民族内迁的史实,解释西晋 “短暂统一” 的本质及民族交融的必然性。 家国情怀:从西晋兴衰中汲取教训,认识 “以民为本”“民族团结” 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八王之乱的影响;北方各族内迁的概况。 难点:西晋速亡的原因;北方各族内迁与民族交融的关系。
学习评价设计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 “西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八王之乱的核心原因”“内迁的主要民族” 等基础问题,检测学生对史实的掌握程度。 史料分析作业:提供《晋书》中关于 “石崇与王恺斗富” 的记载,让学生分析材料反映的社会问题,评价其对西晋统治的影响,评估史料实证能力。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以 “西晋统一为何短暂?” 为题,小组合作梳理原因并展示,评价历史解释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西晋短暂统一》 280 年,西晋灭吴,司马炎建立了晋朝,也就是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但这个王朝却像一颗流星,统一后仅 36 年就走向灭亡。为何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北方各族内迁和西晋短暂统一有啥联系呢?北方各族又发生了怎样的迁徙?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 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过渡语:首先,我们来看看西晋是如何建立并完成统一的。
二、探究新知 (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1.西晋统一过程 展示 “三国后期实力对比表” 和 “司马氏专权” 时间线
提问:三国中哪一国实力最强?魏国 教师讲解:三国后期,曹魏实力增强,孙吴、蜀汉两国日益衰落。三国后期,曹魏原本有机会维持,但司马家(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 )逐步掌控军政大权,263 年司马昭带兵灭了蜀汉 。曹魏皇帝,想反抗司马家专权,可惜没能成功,留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的典故 。司马家通过这样的权力更迭,为后来司马炎建立西晋、完成统一铺路。 到 266 年,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而后西晋国力不断发展,当时魏晋国力超过蜀、吴,吴国统治又日益腐朽,蜀国也已被灭,统一是人心所向、历史发展的需要,终于在 280 年,西晋出兵灭吴,完成了全国统一 拓展: 280 年,东吴还偏安一隅。西晋的一员猛将王濬,率领着一支装备精良、规模庞大的水师 ,从益州(今四川一带)顺长江而下,直捣东吴。面对西晋的强大攻势,东吴虽然也有抵抗,但早已是腐朽不堪,内部矛盾重重。王濬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成功突破了东吴设置的重重障碍,比如铁链横江、铁锥沉江等防御设施,最终,王濬率领水师直抵东吴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给了东吴致命一击。王濬伐吴这场战役,为西晋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实现大一统,立下了赫赫战功 ,也在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留下了精彩的篇章。 思考:西晋统一的原因 答案提示(1)魏晋国力超过蜀、吴。 (2)吴统治日益腐朽,国力衰落,蜀已被魏所灭。 (3)客观上看,统一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人心所向)
2.西晋统一的历史意义 阅读史料,思考西晋的统一的历史意义? 出示史料《晋书 食货志》“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答案提示: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 ,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社会安定下来,有利于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过渡语:然而,看似稳定的统一背后,却隐藏着致命的危机。西晋的统治究竟出现了哪些问题? 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1.西晋的统治 展示材料(西晋分封制、王恺与石崇斗富、《钱神论》片段),分组讨论:西晋初期的统治政策(如分封同姓王、优待世家大族)有何弊端?(学生归纳:诸王势力膨胀、统治集团奢侈腐化、社会风气败坏) 思考:西晋初期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影响? 材料一: 司马炎(公元280年)公布了官品占田和荫人以为佃户、衣食客的制度。法令规定,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贵贱占田。第一品可以占田五十顷。又各以品之高低,荫其亲属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也都有这种特权。……但士族地主特权过大,助长了他们在生活上和政治上的腐化。 材料二 : 西晋皇室逐步腐朽。世家大族则贪暴恣肆,奢侈成风。大族王恺、石崇互比奢侈,大臣请求皇帝制止,但司马炎不仅无动于衷,还资助其舅争富。官僚们不仅奢侈成性,而且公开抢劫、杀人。如石崇做荆州刺史,曾抢劫过往商船。 材料三: 《晋书》“石崇厕,常有十余婢侍列,皆丽服藻饰,置甲煎粉、沈香之属,无不毕备。” 答案提示①朝廷优待世家大族 影响:助长了世家大族在生活上和政治上的腐化,世家大族追求享乐、奢靡无度,政治腐败; 教师讲解:西晋司马炎时期,搞了官品占田等制度,优待世家大族,让他们能占田、荫亲属 。这直接助长了世家大族的腐化,像王恺和石崇比着奢侈,皇帝司马炎还不管,甚至资助斗富,官员们奢侈成风,石崇当荆州刺史还抢劫商船 。这种优待举措,让世家大族在生活上追求享乐、奢靡无度,政治上也越来越腐败,为西晋后来的混乱埋下隐患,是八王之乱、西晋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示材料:西晋建国初期,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27个同姓王,以郡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的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 思考:西晋初期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什么措施?这种做法造成了怎样的不利局面 ②西晋初年恢复分封制,大封同姓王;不利:被封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展示材料: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 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教师讲解:西晋初年,晋武帝恢复分封制,大封同姓王,让他们自行选官、收税,结果宗室诸王手握重兵又管民事,势力越来越大,这就为后来的乱局埋下隐患。再看《钱神论》,嘲讽钱能左右一切,反映出当时世家大族当权,社会风气特别差,道德沦丧,大家都唯利是图。这些统治弊端和不良风气,一步步把西晋推向危机。 2.八王之乱 讲解八王之乱:晋惠帝昏庸,291 年起,诸王为争夺中央政权爆发混战,史称 “八王之乱”。出示《资治通鉴》“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分析影响:人口大量逃离,国力严重削弱,引发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 展示图片,讲诉何不食肉糜的故事! 教师讲解:“何不食肉糜” 说的是西晋时期晋惠帝的故事。有一年,天下大旱,百姓们没有粮食吃,只能挖草根、吃观音土,很多人因此饿死。消息传到皇宫,晋惠帝听到后,却疑惑地问:“百姓没有粟米充饥,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这个故事反映出西晋皇室的昏庸无知,完全不了解民间疾苦,也体现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 背景 ①晋武帝为加强皇权,大封同姓诸王,宗室诸王势力过大 ②晋惠帝昏庸无能,中央政权衰落 目的:为了争夺中央政权 展示材料: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一《资治通鉴》和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影响①中原人口大量逃离,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 ②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教师讲解:晋武帝为加强皇权大封同姓王,让宗室势力坐大,后来晋惠帝昏庸,中央没了权威。这些王爷们为抢中央政权,就打起来了。这场乱战把魏晋积累的家底全败光,中原百姓大量逃亡,形成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西晋国力也被严重削弱,直接从盛转衰,这也为西晋后来灭亡、北方各族内迁后的局势变化,埋下了大隐患 。 3.西晋的衰落 结合 “匈奴等内迁民族反抗” 的史料,提问:八王之乱后,西晋面临的外部危机是什么?(民族矛盾激化,内迁各族起兵反抗) 教师讲解:八王之乱后西晋国力大损,统治摇摇欲坠。成汉割据政权出现,说明西晋已没法阻止分裂。而且西晋对内迁各族收重税、征兵役,甚至把他们卖为奴婢,像匈奴左贤王刘宣就觉得司马氏骨肉相残,是复兴本族的好时机,于是各族首领起兵反抗,这一系列混乱让西晋加速衰落,一步步走向灭亡 。 西晋灭亡
总结西晋灭亡:316 年,内迁匈奴人攻陷洛阳,西晋灭亡。引导学生梳理灭亡原因:统治腐朽、八王之乱、民族矛盾激化。
学者认为“西晋是低质量的统一”请思考:西晋灭亡的原因? 答案提示:统治集团奢侈腐化;八王之乱,耗竭国力;内迁各族武力进攻(外部)民族矛盾激化。 西晋从 266 年建立,280 年统一,到 316 年灭亡,短短 36 年。灭亡原因很清晰:统治集团太腐败,石崇和王恺斗富,皇帝晋惠帝还说出 “何不食肉糜” 这种昏话;八王之乱又把国家国力耗光;内迁各族因为西晋压迫,起兵反抗,民族矛盾大爆发。这就导致西晋这个 “低质量统一” 的王朝,快速走向灭亡。也给我们启示,统治者得勤俭、以民为本,处理好民族关系,国家才能长久 。 过渡语:西晋灭亡的同时,北方各族的内迁趋势更加明显,这一迁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方各族的内迁
1、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展示 “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教师讲解:北方游牧民族,像匈奴、鲜卑这些,以前是逐水草而居,生活流动性强,文化发展程度相对落后,从《敕勒川狩猎图》能看到他们骑马狩猎的生活。而农耕民族呢,是男耕女织,生活稳定,文化也更先进。这种差异,为后来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后,和农耕民族交流、碰撞、交融,埋下了伏笔,也影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格局 。 出示材料:敕勒川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教师讲解:北朝民歌《敕勒川》,描绘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敕勒川草原风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展现游牧民族对天地的直观感受,“风吹草低见牛羊” 凸显草原水草丰美、畜牧兴旺,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以畜牧为生的生活特点,也让咱们感受到北朝民歌质朴刚健的风格,和农耕民族的文化差异明显,这就是民族交融前,不同生活方式孕育的独特文化呀 。 2、概况 出示材料(统治者强制内迁、气候变冷影响游牧生存),分析内迁原因:中原统治者需要补充兵源和劳动力;北方气候恶化,游牧民族寻求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时间:东汉、魏、晋时期 内迁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jié)、氏(di)、羌(qiāng)族 路线:中原 ①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人和羌人,由西向东迁入关中地区 ②分布在漠北草原上的匈奴人和羯人,由北向南迁到汾河流域一带 ③鲜卑人部分迁到辽河流域南部,部分迁到河套、河西走廊及河一带 人数:内迁各族占据关中人口一半。迁到汾河流域的匈奴人多达数万户 教师讲解:从东汉到魏晋,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些民族,沿着不同路线往中原迁。氐人和羌人从西北进关中,匈奴和羯人从漠北到汾河流域,鲜卑人一部分去辽河流域南部,一部分到河西走廊等地。这么多民族迁到中原,和汉族慢慢交流、融合,改变了北方民族分布,也为后来民族大交融打基础。 展示材料如下 材料一:东汉末年以来,各地封建军阀长期混战,中原地区人口大量死亡,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及西晋统治者为补充兵源、发展生产,鼓励甚至强制少数民族内迁……晋武帝在位时,仅匈奴入塞者就有三十万左右。——《两昔与北方民族政权关系研究》 材料二:从东汉开始至魏晋时期,是中国史上第二个寒冷期气候开始变冷并加剧…………气温的波动以及降水量的变化对游牧业的影响较大,以草原为基础的生存空间范围缩小,生产、生活环境受到了影响…-——《魏晋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内迁问题探究》 思考: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①统治者鼓励甚至强制少数民族内迁 ②气候变冷生存环境恶劣,中原自然条件优越 3.内迁的影响 展示图文材料如下,依据材料自主归北方各族内迁的影响? 学生回答: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多元和一体。 教师讲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后,匈奴人从游牧转农耕,还发展手工业,汉族贵族也用上胡床这些胡人家具,汉人也学畜牧业。各族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就促进民族融合啦,让中华民族文化更丰富,既有多元的民族特色,又朝着一体发展,慢慢就形成费孝通说的 “多元一体” 格局。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西晋从统一到灭亡的短暂历程 ——266 年建立,280 年统一,316 年灭亡,其兴衰警示我们:统治者的腐朽、政策的失当会加速政权崩溃。同时,北方各族的内迁虽伴随战乱,却推动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奠定了基础。历史证明,只有重视民生、民族团结,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课后作业 基础题:
① 西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统一全国的时间分别是什么?
② 八王之乱的影响有哪些?
③ 列举内迁的主要少数民族及内迁的大致方向。 拓展题:
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 200 字短文,分析 “西晋为何是一个‘低质量的统一’王朝”。 板书设计 第 17 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266 年,司马炎建西晋,定都洛阳 280 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八王之乱:291 年爆发,诸王争权,国力大损 316 年,匈奴人攻陷都城,西晋灭亡 三、北方各族的内迁 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影响: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多元一体格局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本课设计体现立德树人理念,落实核心素养。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了学生为主的思想。 2.特色学习资源分析: 文献史料:《晋书》中关于分封制、奢侈之风的记载,《资治通鉴》对八王之乱的评述,为理解西晋统治弊端提供直接证据。 图像资源:“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清晰展示民族迁徙路线;“晋墓砖画”“敕勒川狩猎图” 直观对比农耕与游牧生活,助力理解民族交融。 数据材料:三国与西晋人口、疆域对比表,增强学生对 “统一意义” 的量化认知。 3.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图、史料、图片,将抽象历史事件可视化,激发学习兴趣。 动画演示:制作 “八王之乱形势演变” 简笔画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权力斗争过程。 AI工具:设计教学过程和课堂活动方案
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通过分组讨论、史料解读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度;利用地图和时间线梳理历史脉络,强化时空观念;结合案例分析民族交融,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不足之处:对 “民族交融的深层意义” 挖掘不够,学生可能仅停留在 “文化交流” 的表面认知;八王之乱的背景复杂,部分学生对 “分封制与中央集权的矛盾” 理解不透彻。 改进措施:增加 “民族交融对后世制度、文化的影响”(如胡床、方凳传入中原)的案例,深化学生理解;设计 “分封制利弊辩论” 活动,通过对比西周、西汉、西晋的分封制,帮助学生把握制度与政权稳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