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版本 统编版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上/下 册 上
单元名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课题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课时 1课时
课型 授新课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地位: 本课属于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承接第 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与北方各族内迁,是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人口迁徙与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东晋南朝的政治格局体现了政权分立的延续性,而江南地区的开发则是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重要标志,为后续隋朝统一及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深刻反映了 “政权分立下孕育着统一趋势” 的时代特征。 内容结构: 本课以 “南方政权演进与经济开发” 为核心,分为三个紧密关联的部分。 一是东晋的兴亡,涵盖 317 年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王与马共天下” 的门阀政治特点、祖逖北伐等事件,直至 420 年东晋为刘裕所灭; 二是南朝的更替,包括 420-589 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在建康的相继更迭,以及宋初的兴盛与梁武帝时期侯景之乱后的衰落; 三是江南地区的开发,从开发背景(北方人口南迁等)、原因(自然条件、劳动力与技术、社会环境等)、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到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基),构成完整的逻辑链条,展现了南方在政治动荡中经济崛起的过程。
学习者分析 认知基础:学生已学习三国鼎立、西晋的兴亡等内容,对魏晋时期的政权更迭有初步了解,知晓北方战乱与人口迁徙的背景,具备一定的历史时序观念,但对 “门阀政治”“经济重心南移” 等抽象概念理解较浅。 思维特点: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活跃,对历史故事、典故(如 “闻鸡起舞”)兴趣浓厚,但抽象分析能力较弱,难以自主归纳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如江南开发与北方人口南迁的关联)。 学习障碍:易混淆东晋与南朝的政权界限;对 “门阀士族” 的政治影响力缺乏直观认知;难以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长远历史意义,易将其仅视为局部经济变化。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知道东晋建立与南朝政权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人口南迁与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表现;理解政权分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对统一趋势的推动作用。 核心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准确识记东晋(317-420 年)、南朝(420-589 年)的时间范围,明确建康(今南京)作为东晋和南朝都城的空间定位,梳理南方政权(东晋→宋→齐→梁→陈)的更迭时序,理解这一时期 “政权分立” 的空间分布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对比《史记》与《宋书》,分析史料差异背后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变化,学会运用文献史料佐证历史现象。 历史解释:结合北方人口南迁示意图,解释 “北人南迁” 与江南地区开发的关联,说明劳动力、生产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王与马,共天下” 的典故及侯景之乱的影响,理解东晋门阀政治的特点与南朝衰落的原因,培养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解读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祖逖 “闻鸡起舞”“中流击楫” 的典故,感悟古代士人收复失地、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从江南地区开发中北方移民与南方民众的共同努力,认识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协作精神,理解 “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的形成根基。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及影响;东晋南朝的政权更迭概况。 难点:东晋 “门阀政治” 的特点;江南地区开发与北方人口迁徙的深层关联;理解政权分立下孕育的统一趋势。
学习评价设计 课堂提问:通过 “东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是谁?”“南朝包括哪几个朝代?” 等问题,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史料分析:展示《史记》与《宋书》中关于江南的记载,让学生对比分析,评价其对江南开发的理解能力。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针对 “江南地区开发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启示”,评价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
回顾之前所学,西晋(266 - 316)之后,北方十六国(304 - 439),前秦曾统一北方 ,有淝水之战 383 年 )、前秦之后是北朝(439 - 581,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更迭,南方东晋(317 - 420)、东晋之后是南朝更替(420 - 589,宋、齐、梁、陈 ),最终隋朝(灭陈)结束分裂,体现了这一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及走向统一的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展示江南图片,这是你心中的“江南”? 何处是江南,播放视频介绍江南的定义。 从先秦起这词就有啦,现在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古人也叫江东、江左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下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的名句,赞美江南的秀丽与富饶。但在秦汉时期,江南却被描述为 “地广人稀、生产落后”。那么,从 “落后” 到 “富饶”,江南经历了怎样的转变?这一转变与东晋南朝时期的历史有何关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18 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探寻江南崛起的秘密。 过渡语:要了解江南的变化,我们首先得理清这一时期南方的政治格局,从东晋的建立说起。
二、探究新知 (一)东晋的兴亡—— 偏安江南的政权 1.东晋的建立。 自主学习:结合歌谣:西晋王朝匈奴毁 ,东晋建立司马睿,找出右侧表格问题的答案。 答案提示: ①时间:317年 ②建立者:司马睿 ③都城:建康 教师讲解:西晋灭亡后,317 年,皇族司马睿在以王导为首的世家大族拥戴下,在建康重建晋王朝,它上承西晋,在南方延续政权。 政权特点: 展示材料 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王敦)与从弟导(王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晋书·王敦传》东晋有何政治特点? 答案提示:王与马,共天下 教师指导:“王与马,共天下”是说当时司马氏皇族与以王氏为代表的世家大族共同掌握政权,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这种门阀政治是东晋的一大特色。刘禹锡诗里的乌衣巷,就是东晋时高门士族的聚居区。诗里“王谢” 就是当时门阀代表,这反映出东晋门阀势力强大,影响政治格局。拓展:门阀政治,是指中国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的共治的历史现象,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补充:司马睿初到建邺时,南方的世家大族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王导感到问题的严重,就与他的堂兄王敦策划如何提高司马睿的威望,拉拢南方世家大族。由于王导在东晋政权建立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东晋开国大典那天,司马睿称皇帝,百官陪列,司马睿硬要拉王导一起坐在御床上接受百官朝拜。王导坚辞,说:“如果太阳与天下万物相同,那么老百姓怎么能得到阳光的照耀呢?”晋元帝很高兴,封他为侍中、司空、录尚书、领中书监,掌握朝廷大权。又以王敦为江州刺史,控制上游武装(军事)。至此,王氏家族子弟大多在朝廷上居官。当时民间谚语说:“王与马,共天下"。 问题探究:阅读教材P89思考,东晋北伐最终成功了么?为什么?当时北伐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将领你知道是谁么? 答案提示:①没有,只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并未收复中原②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③祖逖 教师指导:东晋初期,也曾有过北伐中原的尝试,代表将领是祖逖。他 “闻鸡起舞”“中流击楫” 的故事,展现了勇于担当 刻苦勤奋 、胸怀大志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雄心豪情。祖逖北伐,虽收复黄河以南部分地区,却因朝廷猜忌牵制、缺后援未成功收复中原 。 补充:西晋在经过“八王之乱”以及“五胡乱华”事件之后,黄河以北的大片国土都被胡人占领,志存高远的祖逖多次上书当时的皇帝司马睿,希望能派他率军北上收复失地,然而,无意北伐的司马睿只给了他一个空头衔敷衍了事,没给他一兵一卒。在这种情况下,祖逖率领跟随自己南下队伍里的百余家,毅然渡江北上。他出发时用力拍击船楫发誓说:“我祖逖立志北伐,如果不能扫清中原而凯旋归来,就让我如同这浩浩荡荡的江水一样,有去无还吧!”战争初期,祖逖收复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正当他打算继续向北推进的时候,司马睿反而给与掣肘牵制。眼见北伐大业难成,祖逖忧愤而死。 东晋灭亡 材料一 自晋氏流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 ——沈约《宋书·列传》 材料二 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晋书·食货志》 材料反映东晋统治期的什么发展状况? 答案提示:东晋曾与北方政权多次交战,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东晋末年,政权落入 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教师讲解:东晋在发展过程中,有过相对安稳的时候。百余年里,没什么大的战乱,社会比较太平,还出现 “时和年丰,百姓乐业” 的景象,经济有所发展,这是因为东晋抵御了北方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让江南地区有了发展空间。但东晋后期,情况急转直下。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关键人物就是刘裕。刘裕手握军权,势力渐大,最终在 420 年,终结了东晋的统治,东晋灭亡,这背后,是东晋门阀政治的衰落。之前 “王与马共天下”,门阀士族掌控大权,可随着时间推移,士族腐朽,权力平衡被打破,武将崛起填补权力真空。东晋的灭亡,是政权内部权力博弈的结果,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南朝历史的大幕随之拉开。 (二)南朝的更替 —— 频繁更迭的南方政权 1.政权的更替 展示 “南朝政权更迭时间轴”和相应疆域图(宋 420-479、齐 479-502、梁 502-557、陈 557-589),强调 “均定都建康” 的共性。 问题探究:观察材料思考,南朝政权有何相似之处?为何叫南朝?通过宋武帝刘裕、齐高帝萧道成等均为武将的史实,归纳 “武将篡权”“更替频繁”等 的特点。 答案提示:政权特点:①政权更替频繁; ②偏安南方,定都建康; ③武将篡权。 东晋灭亡后,420—589 年,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统称 “南朝” ,均定都建康。 2.南朝的兴衰 自主学习:根据地图对比一下,南朝中领土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哪个政权? 答案提示:宋、陈 宋是南朝疆域最广的朝代,存续了 59 年 。这就得提到两位关键君主,宋武帝刘裕和宋文帝刘义隆。 宋武帝刘裕,他十分关心百姓生活,曾多次下令减免税役,对因各种情况困苦的百姓伸出援手。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里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刘裕小名)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就展现出刘裕当年征战的豪迈,也能侧面反映他的能力。到了宋文帝刘义隆,他整顿吏治,清理户籍,尤其重视农业生产 。元嘉十七年、二十一年还两次下令减轻百姓负担。司马光都评价他 “勤于为治,子惠庶民,足为承平之良主” ,意思是宋文帝治理国家很用心,对百姓有恩惠,是能让国家处于太平的好君主。 在宋武帝、宋文帝在位期间,他们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江南地区百姓生活相对安定,呈现出 “江南民殷” 的景象 。这也能让咱们理解,一个政权的良好治理,能给地区发展和百姓生活带来积极变化。 阅读教材P104思考,结合材料思考南朝的衰落的原因及影响 (梁武帝时)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侯景之乱后,千里绝迹,人迹罕至,白骨成聚,如丘陇焉。 ——《南史》 答案提示:政治日益败坏,疏于政事,沉迷佛教发生侯景之乱。 影响:江南经济遭到极大破坏,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北强南弱局面开始形成 教师讲解:梁武帝在位时,政治日益败坏,他疏于政事,还沉迷佛教,这就给了侯景可乘之机,引发了 “侯景之乱”,从材料看,梁武帝时都下佛寺五百多所,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侯景无差别屠杀,所过之处,侯景之乱后千里无人烟、白骨成聚,跟小山丘似的,曾经富庶的南梁成为了人间地狱,江南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这一乱,让南朝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开始处于明显劣势,北强南弱的局面就这么形成了 。简单说,就是梁武帝后期治理出问题,侯景之乱成导火索,把南朝经济搞垮,也改变了南北力量平衡 。 过渡语:尽管东晋南朝政权更迭频繁,但南方的经济却在这一时期悄然发生着巨大变化 —— 江南地区逐渐摆脱了落后的面貌,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从 “蛮荒” 到 “富庶” 的蜕变 开发背景 对比探究:呈现《史记》“地广人稀,火耕水耨” 与《宋书》“地广野丰,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的材料,引导学生发现秦汉与南朝江南的经济差异。 教师指导: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 。就像这张地图呈现的,黄河流域在当时的经济地位举足轻重,而南方相对落后。这里提到经济重心,它指的是经济最发达、地位最重要,能成为国家经济收入依仗的地区 。 教师展示史料。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提问:对比史料,结合教材内容说说,《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变化:《史记》中的江南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宋书》中描述了江南开发后的景,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 合作探究:结合历史情景剧和教材P104内容,归纳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大哥(喝了一口酒):唉(叹气),想当年俺们在北方老家时那日子真不是人过的,那旮瘩天天打仗,十里八乡烧的抢的啥也没有了,俺家的地也被抢了,再不走裤衩子都要被抢没了。 二弟:是啊,还是南方好,没人打仗,而且阳光好,雨水多,天暖和,地又肥,和俺们那比起来简直就是世外桃源啊,在这里干活都特别带劲! 三弟:这里人都超好的,大家都很和气,说话又好听,我超喜欢在这里做生意! 大哥:不过这里的人耕地有点简单粗暴啊,他们没啥好的工具,还好俺从北方把俺家的锄头和大铁锹都带过来了,这下种地就不用愁了,俺有空还可以教教他们怎么种地,是时候展示真正的技术了。 二弟:感觉俺们这样的“南漂”在这里到处都是,咱们的皇帝据说也是“南漂”!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俺们“南漂”免除徭役的权利,皇帝真好! 三弟:相信在俺们“南漂”一族和本地人的共同努力下,咱们的建康城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繁华!来,咱兄弟三个干一个! 生1: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北方民族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这是江南地区开发的根本原因。 生2:江南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农业生产的发展 生3: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 生4: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生5: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作。 教师指导:看这几位 “南漂” 大哥、二弟、三弟的聊天,能总结出好几条关键原因 。首先,“南方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 ,北方老家日子没法过,南方没仗打,这是开发的基础环境 。然后,“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阳光好、雨水多、土地肥,干活都带劲,自然条件给开发助力 。重点来看,“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这可是最主要的原因 !北方人带着锄头、铁锹这些家伙什儿过来,还能教种地技术,把北方先进经验带到南方 。还有 “政府采取适当政策,重视农业发展” ,建侨郡县、给政策,让 “南漂” 安心,促进农业搞起来 。最后,“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 ,大家一起使劲,江南想不发展都难 。这些原因凑一块,就推动了江南地区一步步开发起来啦 。 教师讲解:现在咱们依据课本和这张图,梳理江南地区的发展历程。 从时间线来看,秦汉时期,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经济相对落后 。到了三国时期,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西晋末年,因为战乱,大批北方人南下躲避战祸 。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布满南迁流民,江苏一带尤其多,还有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浙江、福建、广东等地 。 再看地图和饼状图,地图里不同颜色箭头代表不同时期北方人口南迁路线,东汉末年、西晋末年、十六国时期都有大量北人南迁;饼状图显示原有人口和北方移民数量(原有人口 450 万、北方移民 90 万 ),说明北方移民给江南带来了人力等资源,推动其发展。 3.开发表现 结合课本,归纳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 生1:农业方面。大量开垦荒地,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生产技术得到改进,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还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技术。水稻由直接播种变移栽,这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季。还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实行多种经营。 生2:手工业方面进步迅速。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 生3:商业方面。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4.开发影响 分析影响:强调 “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结合《宋史》“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的后续史实)。 学生回答影响: 促进南方经济迅速发展,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教师讲解:到南朝《宋书》记载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白居易《忆江南》也描绘江南美好,这说明江南从落后变富庶 。再看经济格局,西汉时北方经济占优,到魏晋南北朝、唐时期南北渐趋平衡,南宋时南方成国家根本(“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 。 这些变化体现江南开发的影响:观察南北经济比重对比图,可知江南开发促进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让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更给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南宋完成)奠定基础 。简单说,江南开发改写了经济格局,为后续发展埋下伏笔,也让咱们看到区域开发对国家整体发展的深远意义 。 以古鉴今:江南经济开发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解读江南经济开发的历史,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启示。 教师讲解:从江南开发的故事里,能提炼出这些经验 :首先,要 “提供安定的社会环境” ,当年江南开发,稳定是基础,今天搞经济,社会安定同样是前提,没稳定啥都难开展 。然后,得 “保护生态,走可持续发展路” ,江南开发时合理利用自然,现在经济建设更要重视环保,不然发展难持续 。 还有,“重视人才与科技” ,古代北民南迁带来人力和技术,如今经济建设,人才和科技更是第一生产力,得靠它们创新驱动 。最后,“国家政策要给力” ,当年江南开发有政策支持,现在国家和地方制定合适政策,才能给经济建设添动力 。这些启示,都是历史给咱们今天经济发展的宝贵财富! 三、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东晋的建立与门阀政治、南朝政权的频繁更迭,更见证了江南地区从 “地广人稀” 到 “民勤本业” 的开发历程。东晋南朝的历史告诉我们,即使在政权分立的时代,社会的进步依然离不开稳定的环境、先进的技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江南地区的开发,不仅改变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格局,更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动荡中求发展、在交融中促进步的生命力。 四、课后作业 基础题:简述东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列出南朝所包含的四个朝代。 拓展题:查阅资料,看看你的家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否有北方移民的痕迹,思考人口迁徙对当地文化或经济发展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本课设计体现立德树人理念,落实核心素养。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了学生为主的思想。 2.特色学习资源分析:《史记》与《宋书》中关于江南的史料记载,可用于对比分析江南地区的发展变化;“闻鸡起舞”“中流击楫” 等典故,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人物的精神;王导谢安纪念馆、乌衣巷等历史遗迹的图片,可直观展示东晋门阀士族的生活场景。 3.技术手段应用说明:运用 PPT 展示朝代卡片、历史地图(如北方人口南迁示意图)、史料文献等,使教学内容更直观;通过播放与江南地区开发相关的短视频,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利用动态地图演示北方人口南迁的路线,帮助学生理解人口迁徙与江南开发的关系。 教学活动:Ai工具设计教学过程,和设计课堂活动
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通过诗词导入和典故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史料对比和情景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江南开发的原因,培养了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不足之处:对 “门阀政治” 的讲解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可能仍理解模糊;在小组讨论 “江南开发对今天的启示” 时,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讨论深度不足。 改进措施:下次教学中,可增加关于门阀士族具体权力表现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 “门阀政治”;在小组讨论前,明确分工,设置更具体的问题引导,鼓励每个学生发言,提高讨论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