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快与慢 第1课时 教案 课件(共17张PPT)沪科版(2024)八年级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快与慢 第1课时 教案 课件(共17张PPT)沪科版(2024)八年级全一册

资源简介

第一章 第二节 快与慢 第1课时
课 题 第一章 第二节 快与慢 第1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实际案例分析与讨论,提炼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形成速度概念建立,用比较分类法提升逻辑推理,形成准确认知,强化物理观念。认识速度单位,并小组合作推导速度单位换算,培养模型构建和知识迁移能力。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在计算中培养科学思维,准确分析情境选择公式求解。
教学重点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教学难点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教学方式 讨论式、讲授式
教具学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目的
【演示ppt3】提问:龟兔赛跑中,比赛刚开始,观众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得快;兔子中途睡了一觉,最终乌龟先到达终点,裁判认为乌龟运动得快。为什么想法不一样?运动有快有慢,比较方法有所不同。【演示ppt4】演示观众角度的游泳比赛我们发现,观众是在相同时间内,比较游泳的距离,游在前面的运动比较快。演示裁判角度的游泳比赛视频我们发现,裁判是在相同路程内,比较游泳的时间,时间越短的运动更快。【演示ppt5】展示400m、100m游泳比赛的数据,提问,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都不一样的时候,我们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演示ppt6】讲解,在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中,物理选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式定义速度的概念。归纳并板书:运动的快慢速度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v)公式: 路程(s) 时间(t)【演示ppt7】根据定义得出速度的公式,并推出速度的变形式。归纳并板书:2.速度的公式及变形: 路程(s) 时间(t)变形:或s=vt【演示ppt8】讲解速度的单位根据速度公式,我们知道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m,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s,所以速度的基本单位是m/s。是一个组合单位。板书3.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秒(m/s 或 m·s-1)【演示ppt9】展示速度仪表盘、限速路牌,我们发现在交通运输中,常用的速度单位是:千米/时( km/h 或 km·h-1)板书在在交通运输中,速度的常用单位:千米/时( km/h 或 km·h-1)【演示ppt10】讲解速度的单位换算演示单位换算过程,让学生主动完成两个单位换算。板书3.速度的单位换算【演示ppt1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数值越大,表明物体运动得越快。观察速度仪表盘,读出速度大小为:130km/h表示每小时通过的路程为130km。【板书】4.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数值越大,表明物体运动得越快。【演示ppt12】要比较两个人的速度快慢,通过计算速度的大小得出。【ppt13、14】组织学生解答例题通过习题,熟练速度的概念、会通过简单计算、单位换算,并比较物体速度大小。【ppt15】知识拓展:用“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可以表示速度嘛?【ppt16】进行小结。【ppt17】布置作业。 思考讨论后回答听讲、思考,回答听讲、思考,记录听讲、思考,记录听讲、思考,记录听讲、思考,记录个人或组内推到换算过程。听讲、思考、回答、记录思考并解答、听讲思考并解答、听讲思考、听讲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思考,引入比较运动快慢的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出两种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较距离;或者相同距离,比较时间。再思考不同时间、距离,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形成速度概念建立,用比较分类法提升逻辑推理,形成准确认知,强化物理观念。引导学生思考并掌握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公式、单位及换算。分组进行单位换算的推到过程,培养模型构建和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并能准确读出速度仪表盘速度大小,描述具体物理意义。熟悉速度的简单计算。掌握比较两种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知道可以利用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来表示速度。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快与慢一、速度1. 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v)2.公式及变形: 路程(s) 时间(t)变形:或s=vt3.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秒(m/s 或 m·s-1)在在交通运输中,速度的常用单位:千米/时( km/h 或 km·h-1)速度的单位换算4.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数值越大,表明物体运动得越快。(共17张PPT)
第二节 快与慢
第一章 运动的世界
第1课时
物理沪科版新课标八年级
学习目标
1.实际案例分析与讨论,提炼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形成速度概念建立,用比较分类法提升逻辑推理,形成准确认知,强化物理观念。
2.认识速度单位,并小组合作推导速度单位换算,培养模型构建和知识迁移能力。
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在计算中培养科学思维,准确分析情境选择公式求解。
重难点
新课导入
比较方法不同
龟兔赛跑,谁运动得快?
比赛刚开始,观众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得快;兔子中途睡了一觉,最终乌龟先到达终点,裁判认为乌龟运动得快。
观众角度
游在前面的运动得快
在相同时间内
裁判角度
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在相同路程内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路程、时间均不相同,如何比较运动快慢?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速度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方法一:相同时间比路程 方法二:相同路程比时间
选用
(v)
01
速度的定义
在物理学中,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之比称为速度。
速度
02
速度的公式及变形
公式:
路程( s )
时间( t )
变形:

速度
米/秒( m/s 或 m·s-1)
组合单位
米(m)
秒(s)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单位:
03
速度的单位及换算
速度
在交通运输中,速度的常用单位:
千米/时( km/h 或 km·h-1)
03
速度的单位及换算
速度
5 m/s = _______ km/h
72 km/h = _______ m/s
18
20
03
速度的单位及换算
速度
04
速度的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130km/h
表示每小时通过的路程为130km
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数值越大,表明物体运动得越快。
速度
若某同学跑100m用了14s,而你用25s跑了165m,你和你的同学谁跑得快呢
解:由 可得:
某同学速度为:
你的速度为:
答:某同学跑的快。
例题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 m/s,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听到距你1km 处产生的雷声?
解:
由 可得
1.计算中不能只写公式和数字,一定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
2.数字后面要写上正确的单位。
已知:声音传播的速度 v = 340 m/s , 路程 s = 1 km = 1000 m 。
求:听到雷声需要的时间 t 。
答:需要约2.94s才能听到距你1km处产生的雷声。
随堂练习
在2021年奥运会田径男子百米半决赛中,中国选手苏炳添以9.83s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成为了首位闯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我们通常说“苏炳添比你跑得快”,这句话的物理含义是( )
A. 通过相同的路程,苏炳添比你用的时间短
B. 通过相同的路程,苏炳比你用的时间长
C. 在相同的时间内,苏炳添通过的路程比你的短
D. 苏炳运动的速度比你运动的速度小
我们通常说“苏炳添比你跑得快”,意思是通过相同的路程,苏炳添比你用的时间短,所以,苏炳运动的速度比你运动的速度大。
A
随堂练习
下列动物和车辆,谁的速度最快 ( )
A. 猎豹用36s奔跑了1km B. 旗鱼在海洋中快速游动的速度为28m/s
C. 摩托车6h内行驶了588km D. 模型飞机24s飞行了720m
D
旗鱼:28 m/s
模型飞机:
摩托车:
猎豹:





用“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可以表示速度吗?
大家已经熟悉,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表示速度,如果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则速度的数值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从道理上来讲,“通过单位路程所用时间”是可以表示速度的。例如,在田径运动会上,甲跑完100m用了13s,乙跑完100m用了16s,大家都会承认甲比乙跑得快。不过按照这种规定,物体通过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的数值就越大,物体运动得越慢。
由此可见,不论用哪种形式,都能够反映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但是,在物理学中我们采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这是因为这样规定给我们带来不少方便,而且已为世人所公认,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按这个规定来计算速度的。
快与慢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方法一:相同时间比路程 方法二:相同路程比时间
速度
定义: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v)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