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 桂花雨教材pp.6~81.会认“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0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桂花给“我”带来的回忆。3.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1.体会桂花给“我”带来的快乐。2.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情感。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中蕴含的情感。【教师准备】多媒体。【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桂花的资料。【教学方法】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自读、朗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让学生通过语言描写,学习写作方法。【学习方法】自学掌握生字词;默读、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研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课时第一课时情景导入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桂花雨)初读课文一、了解桂花,走近作者1.你们印象中的桂花是怎样的?能说说你了解的桂花吗?(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说一说)2.(出示琦君的照片)大家看,这就是作者琦君,她是著名的散文家。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边读边想,联系上下文读懂生字,理解词语意思。2.检查自学效果。(出示生字卡片)(1)学生读生字,并交流是怎么记住的。 (2)指生读词语,及时正音。3.齐读生字及词语。4.全班交流对词语的理解。5.指生分段读课文,指导读好课文内容和长句。6.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桂花雨”是什么意思?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小时候在故乡摇落桂花做糕饼的事情。桂花雨是指桂花盛开时将桂花摇落下来,像下雨一样。7.学生交流、讨论,划分课文层次。第一部分(1~2):作者小时候最喜爱桂花的原因是桂花香气迷人。第二部分(3~6):作者小时候与桂花有关的记忆。第三部分(7~8):作者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指导书写重点字:婆:第4笔是横钩,不要写成横折钩;下部“女”字的横要长。浸:左窄右宽。右上的“彐”不要写成“日”。第二课时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2.我们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就让我们深入研读课文,去感受桂花给作者带来的情感吧!探究新知一、研读课文,体会情感1.了解桂花树的样子。(1)琦君笔下的桂花树到底是怎样的呢?①教师出示桂花树与梅花树对比的图片。②学生朗读描写桂花树样子的句子,寻找答案。(2)体会桂花树“笨笨的”样子的可爱,感受作者对桂花的喜爱。2.梳理课文脉络。默读课文的有关内容,看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桂花。通过读课文引导学生发现是从“桂花的香”和“摇花的乐”两方面描写了桂花。3.体会桂花的香。(1)自读课文,找出写桂花香的句子。重点指导的句子: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2)指导学生理解“全年”的意思:每当桂花盛开时,满树生香,花香随风飘散,弥漫四方,人们沉浸在花香里。不开花时,人们用晒干的桂花泡茶做糕饼,整个村子全年都被浸泡在花香里。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晒时香,泡茶和做糕饼时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3)让学生读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4.感受摇花的乐。(1)找出写作者想摇花的句子。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2)读句子,感受作者急切的心理。(3)演摇桂花的情景,说出此刻的心情。(4)读写摇花乐的句子,感受“我”摇花时的高兴。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5.感受母亲的思乡之情。出示母亲说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6.体会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由母亲对故乡的思念,引起“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勾起了“我”深深的思乡之情。二、学习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朗读,并讨论人物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如:课文第5自然段,作者与母亲的对话就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摇桂花一事的迫不及待,生动活泼的语言描写,使一个着急摇桂花的顽皮孩童的形象跃然纸上。作业布置1.选用相关同步练习。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文通过回忆作者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之情。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运用语言描写表达情感,明白了久别故乡的人都会思念自己的家乡。通过品味句子,让学生去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文章结构梳理得很有条理,学生把握得很好,通过“桂花香”和“摇花乐”探寻到作者的快乐,感悟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