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竹节人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 竹节人 教案

资源简介

10 竹节人
教材pp.36~39
1.会写“疙、瘩”等13个字。
2.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快速读课文,再仔细阅读,达到阅读目的。
3.品读重点语句,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幽默感。
1.借助联想与想象,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感受创造和游戏的乐趣。
2.能初步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阅读。
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幽默感,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
【教师准备】
多媒体、生字卡片。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竹节人的制作过程及玩法。
【教学方法】
为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启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主要采用启发诱导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学习之中。
【学习方法】
主要采用自读自悟、交流、讨论等方法,梳理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生动性和幽默感;有目的地阅读,感受学习的乐趣;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的情绪变化。
2课时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物品展示,导入课题
1.展示一些手工老玩具的图片,如木枪、弹弓、陀螺、毽子、风车等,再出示一些时下流行的玩具的图片,在对比中导入本课标题。
2.师:同学们,这些老玩具你们认识几个?那这些新式玩具呢?一眼看过去,这边的老玩具显得简单粗糙,这边的新式玩具显得精美有趣,它们是不同年代的孩子们的最爱,都给孩子们留下了珍贵的快乐记忆。玩具永远是孩子们最好的朋友之一,特别是在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那些手工玩具就显得格外珍贵。今天啊,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有趣的手工玩具——竹节人。同学们,请大家翻开课本,让我们跟着作者范锡林(展示作者简介图片)去看一看它的样子,以及它的玩法吧。(板书:竹节人)
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单元是阅读单元,要求能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有目的地阅读。请你们带着下列任务阅读课文吧。
(1)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为了完成第一个任务,我们可以先快速浏览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关注课文第3~7自然段,再仔细阅读,提取关键信息。
(2)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为了完成第二个任务,我们要重点关注斗竹节人的乐趣的相关内容,即第8~19自然段,然后抓住描写竹节人动作、神态等的词句,体会斗竹节人带给“我们”的快乐与满足。
(3)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为了完成第三个任务,我们要关注老师没收竹节人,自己却也偷偷玩竹节人的内容,也就是第20~29自然段,体会竹节人的乐趣。
2.再读课文,要求:
(1)边读课文边认读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2)圈画出生字词,理解生字词。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然后指生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其他学生帮助解决。
4.默读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2):竹节人的来历和“我们”迷上了斗竹节人。
第二部分(3~4):竹节人的做法和“我们”痴迷于斗竹节人。
第三部分(5~19):斗竹节人。
第四部分(20~29):老师没收竹节人,却自己玩起来。
  指导书写
重点字:
疙:半包围结构,被包围部分是“乞”,不是“气”。
雕:左右结构,右部不是“住”,是“隹”。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的大致内容。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挖掘课文内容,了解竹节人的制作过程,感受斗竹节人的乐趣。
探究新知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请学生大声读课文第1~2自然段,想一想:从第一部分里,能知道哪些信息?
“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有一段时间,“我们”迷上了斗竹节人。
2.思考:这样的开头有什么好处呢?
这样的开头开门见山,直接点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竹节人是怎样制作的?(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的内容)
2.朗读句子,小组交流,说说句子的言外之意。
课件出示: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
言外之意是“我们”的毛笔都用来做竹节人了,所以就假装毛笔弄丢了,然后再去买,老人的生意当然就好了。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斗竹节人的游戏非常好玩?
(1)斗竹节人的“古战场”有趣。
师:斗竹节人的“古战场”就是这些破旧的课桌,课文是怎样描述的呢?(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的内容)
这一自然段带有夸张色彩,写出了课桌的破旧,正是这样的课桌反而成了“我们”玩竹节人的好场所。
(2)竹节人的样子有趣。
师:玩游戏时的竹节人是怎样的呢?请找出描写竹节人样子的词句。
静立不动的样子: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呆头呆脑。
动起来的样子:手舞之、身摆之;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从作者对竹节人的描述中可见竹节人的有趣。
(3)竹节人的装饰有趣。
师:竹节人有哪些装饰特别有趣?
①学生交流、汇报。
②教师总结: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给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
2.小结:在作者的笔下,竹节人变得有血有肉,仿佛真的成了一名壮士,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四、研读课文第四部分
老师对竹节人的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呢?
(1)一开始,老师的态度是怎样的?
从“虎视眈眈、大步流星、怒气冲冲”这些词语可见老师对孩子们上课还在玩竹节人的做法非常生气。
(2)后来老师的态度是怎样的?
从“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可知,老师早已沉浸在玩竹节人的快乐之中,他也喜欢上了玩竹节人。
(3)看到这一幕,“我”有怎样的表现?
跟同桌相视一笑,心满意足,轻手轻脚地溜了。
(4)朗读句子,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
课件出示: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读出了“我”心情的变化,原本的沮丧和对老师的不满荡然无存。因为老师也和“我”一样迷上了玩竹节人,这令“我”感到心满意足。
作业布置
1.选用相关同步练习。
2.试着收集一些材料制作竹节人,和同学们玩一玩,感受老玩具的乐趣。
《竹节人》围绕“迷”这个词展开来写,写了童年时,“我们”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以及被老师发现,老师把“我们”的竹节人没收,老师在办公室也在玩竹节人,写出了童年的乐趣,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的深切怀念。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围绕单元阅读目标进行学习,不仅学习了新的阅读方法,还了解了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和玩法,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的乐趣,同时也体会到了课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幽默感。学完本课,我们更加明白了童年生活的珍贵和美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熟读精思、文本细读来体会竹节人游戏的乐趣,实现对学生阅读思维的建构,引领他们感知创造童年游戏的乐趣,培养学生进行探索与创造的兴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