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英语学科Unit 1 Look it up! 课时教学设计本单元第4课时 Writing 课型 写作课语篇研读What---语篇主题和主要内容 本单元围绕 “百科全书的知识探索与应用” 展开,构建 “认知百科全书→检索知识→迁移写作” 的完整逻辑:百科全书基础认知,介绍 “儿童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for Teens)” 等常见类型,呈现 “分主题编排” 的信息组织方式(如 Culture and arts、The living world ),让学生理解百科全书 “系统分类、跨学科整合知识” 的特点。 Why---语篇传递的主题意义 用 “出生 - 贡献 - 认可” 的线性逻辑,高效输出 “谁(who)- 做了什么(what)- 有何价值(why it matters)” ,让读者快速获取准确知识;对比 “事实性表述(如‘Yuan spent...’ )” 与 “主观评价(如‘I think...’ )”,强化 “为社会创造价值者值得被铭记” 的价值观,呼应学科核心素养中 “文化意识” 的培养。 How---文体结构、语言特点及功能 以 “Yuan Longping was a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tist” ,一句话精准定义人物身份(who);先讲核心贡献(what) :“developing hybrid rice”(科研行为)→“produce more rice”(直接成果);再讲社会影响(why) :“helped feed people...”(间接价值);最后讲权威认可(how society responds) :“won many awards... called ‘Father of Hybrid Rice’”。身份→行为→成果→价值→认可 ,符合读者 “认知人物 - 理解贡献 - 感受价值” 的心理路径。学情分析【已知】学生已掌握基础人物 / 事物描述词汇(如 name, age, achievement ),能构建简单英语句子,具备基本阅读与写作框架认知。通过日常学习,对 “科学家贡献(如袁隆平)、历史人物成就(如达芬奇)” 有零散了解,接触过思维导图等信息梳理工具。在过往英语学习中,完成过 “人物介绍” 类写作,具备初步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但缺乏 “系统、规范” 的百科知识梳理经验。 【未知】对 “百科全书的知识分类逻辑(跨学科整合、主题化编排 )” 理解模糊,尚未形成 “从百科全书中高效检索、提炼事实性知识” 的方法。区分 “事实(facts)” 与 “观点(opinions)” 存在困难,写作中易混入主观评价,难契合 “百科条目客观中立” 的规范。缺乏 “跨学科知识关联思维”:在分析达芬奇等人物时,难以挖掘 “艺术与科学、理论与实践” 的融合价值;探讨恐龙演化时,未形成 “证据链推导科学结论” 的逻辑思维。 【能知】掌握百科全书 “主题分类、事实性呈现” 的特点,运用 “问题导向 - 信息检索 - 知识整合” 的方法,高效获取跨学科知识。精准区分事实与观点,运用 “基础信息 - 核心贡献 - 社会价值 - 荣誉认可” 的逻辑,完成 “客观、简洁” 的百科条目写作(如人物 / 恐龙词条 )。建立 “跨学科关联思维”(如艺术与科学的融合 )与 “科学推理思维”(如恐龙灭绝假说的证据分析 ),提升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协同发展。核心素养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 语言能力:能识别百科全书中 “主题分类、事实性表述” 的特征,准确提取 “人物基础信息、核心成就、科学概念(如恐龙演化关键节点 )” 等内容。掌握 “百科条目写作框架”(基础信息→核心贡献→社会价值→荣誉 / 影响 ),规范运用 “spent... doing... 、help... do... 、be known for...” 等事实性表达,避免主观评价。 思维品质:能通过 “事实 - 观点对比分析”,识别并修正写作中的主观表述,强化批判性思维。借助 “达芬奇跨学科案例、恐龙演化证据链”,建立 “艺术 - 科学关联、现象 - 本质推导” 的思维路径,提升关联思维与科学推理能力。 学习能力:熟练运用 “问题导向检索法”,从百科全书 / 数字资源中自主查找、整合知识,解决 “知识探索类问题”(如 “恐龙灭绝的主流假说有哪些证据支持?” )。依托 “写作评价量表”,开展 “自评 - 互评 - 修订” 闭环,独立优化文本,提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 文化意识:理解 “百科全书是人类知识传承的载体”,感受 “跨学科探索、科学求真” 的价值,增强对 “知识系统性、文化多元性” 的认知。通过中外杰出人物案例对比(如袁隆平与达芬奇 ),体会 “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创新、贡献’的共同追求”,厚植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明晰百科全书 “跨学科分类、事实性呈现” 的特点,掌握 “问题导向 - 信息检索 - 知识整合” 的学习方法。 构建 “百科条目写作框架”(基础信息→核心贡献→社会价值→荣誉认可 ),规范运用 “事实性语言” 完成人物 / 科学类词条写作(如袁隆平词条、恐龙演化词条 )。 教学难点: 深度区分 “事实性知识” 与 “主观观点”,在写作中持续保持 “客观中立” 的表述风格(如避免 “I think... 、It’s amazing that... ” )。 挖掘 “跨学科案例(如达芬奇艺术与科学的融合 )” 的关联价值,将 “思维启发” 转化为 “写作中‘跨领域贡献描述’的具体语言表达”。 易错点: 误用 “主观评价句式”(如 “Yuan Longping is the greatest scientist.” ),未转化为 “事实性描述”(如 “Yuan Longping is widely recognized for developing hybrid rice...” )。 混淆 “百科词汇的准确用法”(如 “Mesozoic Era” 误写为 “Mesozoic Time” ,“hybrid rice” 漏写 “hybrid” )。 易忘点: 百科条目的核心规范:写作中易因 “对人物 / 科学现象的情感共鸣”,遗忘 “客观中立、以事实为唯一依据” 的原则,再次混入主观评价。 跨学科知识的关联价值:分析达芬奇、恐龙案例时,仅关注 “表面信息”(如成就列表、演化时间 ),未深入挖掘 “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启发、演化证据链的逻辑推导” 等深层思维价值。 拓展点: 选取 “中外百科全书中对同一人物(如孔子、达芬奇 )的不同表述”,分析文化视角、知识侧重的差异,提升跨文化理解能力。 对比 “中国恐龙化石发现(如辽宁热河生物群 )与国外经典案例(如美国恐龙公园 )”,探讨 “科学探索的全球性与文化独特性”。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任务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英语学习活动观教学工具PPT课件,多功能白板,教案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过程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学习理解: 学生能理解 “encyclopaedia, facts, opinions” 等词汇,用简单英语回应 “选人物类型” 问题。掌握 “百科词条三大板块(Basic info/Main achievements/Awards )” 名称及含义,能识别范例中对应内容。通过 “分析思维导图→标注词条板块”,学会拆解写作结构,为自主写作搭框架。 任务一: Lead in 1.创设情境。 老师展示照片:“Class, look! The Online Encyclopaedia for Teens is calling for articles about famous people. Wang Yao saw this and got excited. She’s a big fan of scientists and wants to share stories of great figures. Today, we’ll follow her steps to write our own entries!”2. Free talk.老师提问: “What does the encyclopaedia want Facts or opinions ” “Wang Yao picks a scientist. Who will YOU choose An inventor A writer ”任务二: Pre-writing 1. Look at the mind map and label the parts of the entry.Wang Yao drew a mind map before she wrote an encyclopaedia entry about a scientist she admires. Basic information:基本信息 Main achievements:主要成就 Awards and titles:奖项与称号 2. Read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3. Read and analyze the outline. 4. Read and take notes. 任务一:观察学生回答 “Who will YOU choose ” 时,能否用 “I choose + 职业 / 人物” 完整表达,词汇是否准确。 任务二: 检查学生标注词条板块的正确率(如 Basic information 对应 “人物生卒年、身份” 段落 ),判断是否理解板块划分。设计意图 用 “青少年百科征集” 真实任务,让写作从 “机械练习” 变 “为百科投稿”,赋予意义。Free talk 既复习 “facts/opinions” 概念(关联写作要求 ),又引导学生快速锁定 “想写的人物”,为 Pre - writing 选角做准备。依托教材 “袁隆平思维导图 + 词条” 范例,让学生直观感知 “三大板块” 如何支撑一篇百科条目,破解 “不知从何写起” 的难题。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应用实践: 能模仿范例,围绕所选人物,用 “三大板块” 结构撰写百科条目,正确运用本单元词汇(如 achievements/awards 相关表达 )。 任务三: While-writing Find information about this person and write an encyclopaedia entry. Step 1Plan Draw your own mind map.学生模仿范例,围绕所选人物绘制思维导图,梳理人物的基本信息、主要成就和获得的荣誉等关键内容,为撰写百科条目搭建框架。 Step 2 Write Write an encyclopaedia entry about the person you admire. Find a photo of the person you are writing about and add it to the article.此步骤是让学生依据思维导图,撰写关于自己敬佩之人的百科条目,并配上该人物的照片,使内容更完整直观。 Step 3 Check and revise. Tick the boxes to check your writing, and then revise it. 让学生对照检查清单,检查自己的写作是否包含了重要信息、是否使用了事实而非观点以及是否运用了本单元所学的词汇和表达,检查后进行修改完善。 任务三: 查看学生思维导图是否涵盖 “三大板块”,词条是否对应板块展开(如 Basic info 有生卒年 / 身份,Achievements 讲核心贡献 )。设计意图 “Plan →Write →Check” 三阶,让写作有明确步骤,避免学生盲目下笔;配照片环节,增强 “真实词条投稿” 情境感。既训练 “结构化写作”(依思维导图填内容 ),又强化 “自我检查” 习惯(Check and revise ),贴合 “以评促写” 理念。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迁移创新: 能识别同伴作文中的典型错误(如时态、单复数、板块缺失 ),并准确修正;通过朗读分享,巩固 “流利表达词条内容” 的能力。回顾本课时核心词汇(如 encyclopaedia/achievements/awards )、句式(如 “sb. spent... doing sth.” )及 “事实性写作” 要求。 任务四:Post-writing 1.Read and correct. 教师提前从学生作文中精心挑选 2-3 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这些文章需涵盖不同水平层次。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展示的文章,先让学生自主找出文中的错误之处,并思考如何修改。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分享本组发现的错误及修改建议。 2.Show it. 邀请几位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故事,朗读内容并展示给全班同学。教师对分享的作文进行简要点评,肯定其优点,如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等,同时也可委婉地指出一些可改进之处,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写作水平。 任务五:Summary 师生共同通过练习题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词汇、句型、听力技巧等。任务四: 观察学生 “Read and correct” 时,能否发现并正确修改典型错误(如 “spend→spent”“award→awards” ),评估语言知识运用精度。 任务五:统计练习题正确率(如 “百科词条需要 facts 还是 opinions?”“三大板块名称” 等 ),判断核心内容掌握度。设计意图 通过 “典型作文纠错 + 优秀作品分享”,让学生从 “自己写” 拓展到 “分析他人写作”,既巩固语法知识,又积累好词好句。Read and correct 聚焦 “语言准确性”,Show it 侧重 “表达自信 + 文化感知”,全面提升写作后阶能力。用练习题串联 “词汇、结构、写作要求”,让零散知识系统化,强化记忆。课时教学板书设计课时作业设计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基础题: 从课本 “达芬奇、恐龙” 条目中,选取2 个 “事实性表述” 和 1 个 “易混淆主观表述” ,制作 “事实 - 观点对比卡”,并将主观表述改写为客观事实。 聚焦 “核心难点(事实 - 观点区分、框架迁移 )”,通过 “对比 - 模仿” 降低学习门槛,确保基础薄弱学生掌握规范。提高题: 选取 “恐龙灭绝假说”,从 “百科全书、科普纪录片” 中检索3 条关键证据,用思维导图梳理 “证据 - 结论” 的推导逻辑。 强化 “科学推理思维”,80% 学生能梳理出 “证据链推导结论” 的逻辑路径。拓展题: 开展 “‘冷门知识英雄’寻访活动”:采访身边在小众领域有持续探索的人物,整理其故事,转化为 “客观、有价值” 的百科条目,可配采访照片 / 手绘图。 融合 “采访、创作、文化传承”,深化 “文化意识” 培养,适配学有余力、追求创新的学生。课后反思(实施后填写)亮点:以 “青少年在线百科征集词条” 为核心情境,从导入环节的任务发布,到写中环节的 “为词条配照片”,再到写后环节的 “投稿式分享”,始终让学生处于 “真实创作者” 角色,有效激发了写作兴趣,课堂参与度较高。 严格遵循 “Pre-writing(拆解结构)→While-writing(分步创作)→Post-writing(评改提升)” 流程,依托 “思维导图→词条板块” 的转化逻辑,帮助学生建立 “先框架后内容” 的写作意识,降低了写作难度,多数学生能完成符合要求的词条。 不足:虽然整体结构清晰,但对基础薄弱学生的支持不够具体,部分学生在 “思维导图填充细节”(如 “主要成就” 的具体描述)时仍有困难,未能及时提供个性化词汇或句式支架。 改进:为基础薄弱学生设计 “词汇 / 句式模板卡”(如 “Main achievements: He spent... doing..., which helped...”),为能力较强学生增设 “挖掘人物鲜为人知的故事” 任务,实现分层教学。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