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教学评一体化 高效备课 | 英语学科单 元 整 体 教 学 设 计学科 英语 年级 八年级上册使用教材 沪教版(2024) 教材页数 P2-17单元名称 Unit 1 Look it up!单元主题及主要内容分析主题范畴: 人与社会 主题群:历史、社会与文化 子主题:对世界、国家、人民和社会进步有突出贡献的人物;科学技术与工程,人类发明与创新 单元话题:What can we learn from eneyclopaedias 通过百科全书探索知识,理解杰出人物的贡献及其社会意义 以下是单元内容分析表和基于单元主题和语言大观念分析形成的单元结构图: 表一:单元教学内容 语篇听力语篇1(对话):A famous musician听力语篇2(说明文):Encyclopaedia usage guide阅读语篇1(说明文):Entries from a children's encyclopaedia阅读语篇2(记叙文):The story of encyclopaedias写作语篇(应用类):Why encyclopaedias matter语言知识语音:句子重读(Sentence stress),重点突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关键信息(如 “Nie Er was a great musician”)。词汇: 掌握与 “信息检索”“人物介绍” 相关的词汇,如 encyclopaedia, entry, musician, achievement, inventor, reference, digital, origin 等。语法:运用不定代词 some/any, somebody/anybody/nobody 等描述人或事物;掌握简单句与复合句的衔接(如介绍人物时用 “...who...” 从句)。语篇:辨识百科词条的结构(标题、分类、核心信息、拓展内容);理解说明文中 “总 - 分 - 总” 的逻辑结构。语用:在对话中运用 “Where can I find... ”“What does this entry tell us about... ” 等句式询问信息;在写作中使用客观、简洁的语言撰写词条。文化意识了解中外百科全书的发展历史(如《永乐大典》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识聂耳、达芬奇等杰出人物的跨文化影响,理解 “人民音乐家”“天才发明家” 等称号的文化内涵。体会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对文化传承的意义。语言技能理解性技能:能听懂关于人物生平的对话并提取关键信息;能读懂百科词条及说明性文本,归纳核心内容。表达性技能:能口头介绍一位钦佩的人物及其成就;能撰写符合规范的百科词条;能参与关于 “信息获取方式” 的讨论。学习策略运用 “预测 - 验证” 方法阅读百科词条,通过标题和关键词预判内容。学会使用纸质或在线百科全书检索信息,筛选有效内容。在小组项目中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信息整合与展示。表二:单元大观念:学情分析(一)自然情况 学生已具备基础的信息检索能力(如使用字典、搜索引擎),对 “百科全书”“杰出人物” 等话题有初步认知,部分学生接触过纸质或在线百科(如百度百科、维基百科),但对其系统性结构和专业词条格式了解有限。已掌握简单句结构和常见词汇,能进行基础的听说读写,但在不定代词(some/any, somebody/anybody)的语境运用、句子重读规则及说明性文本写作方面仍需强化。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 “探索未知”“杰出人物故事” 兴趣浓厚,偏好互动性、实践性活动(如小组合作、项目创作),但逻辑思维的严谨性和信息筛选能力有待提升。 (二)已有基础 多数学生能说出 “百科全书是查资料的工具”,能列举 1-2 位杰出人物(如爱因斯坦、鲁迅),但对百科全书的历史演变、词条编写逻辑及 “知识传播的社会意义” 理解较浅。部分学生在课前调查中表示 “曾用百科查过作业答案”,但未关注过词条的结构(如分类、核心信息、拓展内容),对 “如何高效提取关键信息” 缺乏方法。 (三)存在问题阅读说明性文本时,难以快速定位核心信息(如人物的核心成就、百科词条的关键要素);口头介绍人物时,语言零散、逻辑混乱(如只说 “他很伟大”,未具体说明成就);写作中,易混淆不定代词的用法(如否定句中误用 somebody),且百科词条的格式不规范(缺乏层次)。对中外百科全书的文化差异(如《永乐大典》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编纂目的)了解不足;信息筛选能力弱,难以区分 “关键信息” 与 “次要信息”,在项目合作中易出现内容冗余或遗漏。 (四)解决措施 提供 “信息提取模板”(如 “人物 = 姓名 + 领域 + 成就 + 影响”),训练结构化阅读和表达;通过 “情境对比练习”(如肯定句 vs 否定句中不定代词的使用)强化语法应用;给出百科词条范文,标注结构层次(标题→核心信息→细节→意义),引导模仿写作。补充中外百科全书案例对比(如《永乐大典》的综合性 vs《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分科性),组织 “文化差异研讨会”;设计 “信息筛选任务”(如从一段文本中圈出 3 个最关键的词),强化逻辑思维。单元课标要求及教学目标【单元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倡导推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教师要强化素养立意,围绕单元主题,充分挖掘育人价值,确立单元育人目标和教学主线;深入解读和分析单元内各语篇及相关教学资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逻辑和生活经验,建立单元内各语篇内容之间及语篇育人功能之间的联系。学生在主题统领下的多个语篇中获取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同时调动自身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更好地获取信息、表达思想、提升学习效果,在此过程中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活动从而实现自身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学生能达到三级目标,能理解简单的说明性、记叙性语篇,提取主要信息和关键细节;能运用所学词汇和语法知识,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描述人物、事物及相关事件,做到语句基本通顺;能在交流中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参与简单的对话和讨论;能借助工具书(如词典、百科全书)和网络资源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筛选和整合有用内容;能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差异,尊重不同文化习俗,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能在学习中运用简单的学习策略,如制定学习计划、记录重点内容、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等,逐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需在主题语境中综合运用上述能力,实现语言技能、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协同发展,为后续更高阶的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能力:读懂百科词条及相关说明性文本,准确提取核心信息(如人物的生卒年、成就、影响),并能用思维导图归纳结构;听懂关于杰出人物或百科使用方法的对话,完成信息填空或简答;运用不定代词(some/any, somebody/anybody)和相关句型(如 “...is famous for...”“This entry includes...”),口头介绍一位杰出人物(时长 1-2 分钟);撰写符合规范的百科词条(100-150 词),包含标题、核心信息、细节及意义,语言简洁客观。文化意识:说出《永乐大典》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 2-3 个差异(如编纂时间、内容侧重);理解 “人民音乐家”“天才发明家” 等称号的文化内涵,举例说明杰出人物对社会的影响。思维品质:能从一段复杂文本中筛选出 3-5 个关键信息,区分主次;能对比纸质百科与在线百科的优缺点,提出 “如何高效使用百科” 的建议。 学习能力:独立使用在线百科检索指定人物信息,完成 “信息卡” 填写;小组合作完成 “班级迷你百科全书” 项目,明确分工,主动沟通,共同解决问题。单元课时安排课时及教材板块 课型 课时对应的单元教学目标 评价的手段与方式L1 Reading 阅读课 核心素养目标 1、4 完成 “词条信息填空” 练习(教师批改,重点检查核心信息提取准确性);小组讨论词条特点后,推选代表汇报,教师根据 “结构分析清晰度” 评分。L2 Listening & Speaking 听说课 核心素养目标 1 听力填空(量化评分,错误率≤10% 为优秀);“人物速讲” 采用同伴互评表(从 “内容完整性”“语言准确性”“表达流畅度” 三方面打分),教师进行补充点评。L 3 Grammar 语法课 核心素养目标 1 语法填空(共 20 题,正确率≥85% 为达标);情境对话练习中,教师记录学生错误类型(如否定句误用 some),课后针对性反馈,并通过课堂小测二次检验。L4 Writing 写作课 核心素养目标 3 词条写作采用 “双评制”:同伴依据评分量表(结构完整 30%、信息准确 40%、语言简洁 30%)打分,教师复评并标注修改建议;优秀词条在班级展示区张贴。L5 Focusing on culture, Cross-curriculum connection& Project 文化拓展阅读与项目化课 核心素养目标 1、3 项目进度检查(教师查看小组分工表、素材收集记录,确保任务推进);最终展示采用 “多维评分”(内容科学性 40%、团队配合 30%、展示表现力 30%),并发放 “最佳创意”“最佳协作” 等奖项。单元评价设计八年级学生对 “百科全书与知识探索” 这一主题有一定熟悉度,多数学生使用过在线检索工具,了解爱因斯坦、聂耳等杰出人物的基本信息,这为语篇理解和情境代入提供了生活基础。该年龄段学生好奇心强,乐于参与 “信息寻宝”“小组辩论” 等互动活动,但对说明性文本的逻辑分析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存在差异,需要分层评价与引导。 不同水平学生表现分析 基础扎实、兴趣浓厚学生 能围绕 “百科全书使用”“杰出人物成就” 等话题流畅交流,熟练运用信息检索类词汇(如 encyclopaedia, entry, reference)和描述句型(如 “...is famous for...”“This entry includes...”)。能结合跨学科知识(如历史、科学)拓展表达深度,理解百科词条 “总 - 分 - 总” 的逻辑结构,语言综合运用与结构化思维能力突出。 基础薄弱、学习困难学生 可理解简单的百科词条片段,但在主题词汇精准运用(如混淆 “inventor” 与 “musician”;短语 “look up” 与 “find out” 混用)、语法规则(不定代词 some/any 在否定句中的使用)、文本深度理解(如未关注词条中 “成就与影响” 的因果关系)上存在漏洞。将检索经验转化为英语表达时,易出现 “中式英语”(如逐字翻译 “查资料” 为 “check information”)、句式单一(反复使用 “I think...”)等问题,学习信心与主动探究意识待强化。 培优策略 深度阅读拓展 推荐百科全书经典片段(如《不列颠百科全书》中 “达芬奇” 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中 “聂耳” 条目)、英文科普网站(如 National Geographic Kids 的 “Famous Inventors” 专栏)。开展 “百科词条赏析会”,要求学生剖析文本的信息层级(核心成就→细节支撑→社会影响)、语言特点(客观陈述 vs 评价性表达),撰写 “词条改写” 练习(将复杂词条简化为儿童版),提升逻辑分析与精准表达能力。 思辨与表达进阶 组织 “知识获取方式” 跨组辩论,围绕 “纸质百科 vs 在线百科哪个更可靠?”“杰出人物的成就应归功于个人天赋还是时代背景?” 等话题展开。引导学生运用单元核心词汇(如 authority, reliability, influence)、复杂句型(如定语从句 “The musician who... changed history”、状语从句 “Although online encyclopaedias are convenient, they need careful verification”)阐述观点,结合中外案例(如《永乐大典》的编纂 vs 维基百科的协作模式)支撑论据,深化对知识传播与时代关联的理解。 文化项目深化 鼓励参与 “世界百科全书对比” 探究项目,小组合作研究《永乐大典》《不列颠百科全书》《维基百科》的编纂背景、内容特点、文化影响,制作英文展板或短视频。要求涵盖 “知识筛选标准”“文化价值观体现” 等维度,如对比 “中国古代科技” 在不同百科中的表述差异。项目成果在班级 “百科文化节” 展示,锻炼跨文化对比思维与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补弱措施 知识巩固 依据学生错题记录,针对高频错误点(如不定代词混用、词条结构混乱、“中式英语” 表达),开展 “点对点” 辅导。设计专项练习: 语法闯关:不定代词情境填空(如 “He didn’t find ______ (any/some) useful information in the old book.”)、句型转换(将零散句子整合为结构化段落); 词汇强化:“百科工具词” 匹配游戏(如 “encyclopaedia - 百科全书”“entry - 词条”)、“错误表达改写”(如将 “查百科” 改为 “look up in the encyclopaedia”),通过反复操练强化规范表达。 听说强化 设计 “百科信息检索” 情景模拟,编写对话脚本(如 “图书馆询问百科位置”“同学间分享词条内容”),学生分组角色扮演。教师或小导师即时纠正发音、句式错误,同步积累实用表达(如 “Where can I find the entry about... ”“This part tells us his main achievements.”),建立 “对话句库”,提升听说自信与场景适应性。 适度拓展 当学生基础内容掌握较好(词汇语法错误率低于 15%),推荐简单英文百科绘本(如《Encyclopedia of Animals for Kids》),引导阅读并复述 “动物词条”(含名称、特征、习性)。鼓励用英语制作 “我的小百科” 手账,记录 3 个感兴趣的知识点(如 “达芬奇的发明”“聂耳的作品”),篇幅不限但需包含 “核心信息 + 1 个有趣细节”,教师逐页批改并标注亮点,强化学习成就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