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2课时 教案 配套课件(共18张PPT)沪科版(2024)八年级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2课时 教案 配套课件(共18张PPT)沪科版(2024)八年级全一册

资源简介

第二章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2课时
课 题 第二章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对比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深化对声音传播条件的理解,体会物理规律的普适性。2.能运用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能将声现象与音乐、医疗、建筑等联系起来;能为我国古代声技术应用成就而自豪。
教学重点 对比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运用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方式 讲授式、探究式、讨论式
教具 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目的
【ppt3】引入:展示图片回顾声音的传播,了解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声音是以波动的方式传播的。例如,音叉振动使附近的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状态,并不断扩展。物理学中将这样的波称为声波。板书:一、声音是以波动的方式传播的。【ppt4】进行纸杯电话实验,发现用“自制电话”对话更清晰。回顾上节课实验,发现趴在墙上听更清楚,引入声速概念:板书:声音传播的速度1.声波传播的距离与传播时间之比叫声音的传播速度,即声速。由此提问:声音在固体、气体和液体中都可以传播,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有什么不同?【ppt5-6】展示表格提问:阅读下面的声速表,你能发现声速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导学生阅读表格,发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但是声音在软木中的传播速度较慢,所以固体传声速度并不一定最快。板书: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ppt7】展示图片及视频结合给出的事例,再联系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引出回声板书:三、回声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这种现象是声音的反射,通常称为回声。【ppt8】联系生活实际,发现回声往往在宽阔的环境中产生,在教室里说话,听不到回声,为什么呢?根据生活经验总结规律:当障碍物距听者较远时,听者能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但当障碍物离听者较近时,声音很快被反射回来,听者无法辨别回声与原声,只能感觉声音更加洪亮。【ppt9、10】展示图片介绍一些常见的回声现象应用,回声有两类利用板书:2.回声的利用:根据回声测距:倒车雷达、声呐;根据原声回声混合,效果更好:电影院、音乐厅的声效。【ppt11】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与原声相差0.1s以上。这样的话,同学们能不能计算一下要听到回声,至少距离障碍物多远呢?板书:3.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与原声相差0.1s以上,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距离17m以上。【ppt12】人靠耳朵听声音,那么耳朵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呢?请同学们尝试总结一下人耳听见声音的流程图。【ppt13】在这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只是传导障碍,我们还是有机会感知声音的。(展示图片)和同学们一起认识骨传导【ppt15、16、17】随堂练习【ppt18】知识拓展【pp19】进行课堂小结【ppt20】布置作业 知识复习、听讲实验、思考、讨论阅读表格内容,尝试总结发掘其中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同学间交流讨论)听讲、记录联系生活,尝试列举更多事例思考思考、讨论学生自己完成相关计算,并记录互动活动;体验骨传导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入声波的概念。引出声速的概念。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想,注重严谨的逻辑表达认识到回声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丰富回声现象相关知识,也为后面声的利用相关内容的学习做铺垫加深对回声现象的理解复习速度相关计算拓展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是以波动的方式传播的二、声音传播的速度1.声波传播的距离与传播时间之比叫声音的传播速度,即声速。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三、回声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这种现象是声音的反射,通常称为回声。回声的利用:根据回声测距:倒车雷达、声呐;根据原声回声混合,效果更好:电影院、音乐厅的声效。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与原声相差0.1s以上,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距离17m以上。(共18张PPT)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二章 声的世界
第2课时
物理沪科版新课标八年级全一册
学习目标
重点
难点
3.能将声现象与音乐、医疗、建筑等联系起来;能为我国古代声技术应用成就而自豪。
1.对比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深化对声音传播条件的理解,体会物理规律的普适性。
2.能运用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引入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声音是以波动的方式传播的。例如,音叉振动使附近的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状态,并不断扩展。物理学中将这样的波称为声波。
知识讲解
声音传播的速度
用“自制电话”对话更清晰
趴在墙上听更清楚
声波传播的距离与传播时间之比叫声音的传播速度,即声速。
声音在固体、气体和液体中都可以传播,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有什么不同?
知识讲解
介质 声速/(m · s-1) 介质 声速/(m · s-1)
空气(0℃) 331 海水(25℃) 1531
空气(15℃) 340 冰 3230
空气(25℃) 346 铜(棒) 3750
软木 500 大理石 3810
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阅读下面的声速表,你能发现声速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气体
液体
固体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
知识讲解
介质 声速/(m · s-1) 介质 声速/(m · s-1)
空气(0℃) 331 海水(25℃) 1531
空气(15℃) 340 冰 3230
空气(25℃) 346 铜(棒) 3750
软木 500 大理石 3810
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阅读下面的声速表,你能发现声速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这种现象是声音的反射,通常称为回声(或回音)。
知识讲解
回声
对着山崖呼喊,
会听到回声
在空旷的操场上大声说话,
能听到回声
知识讲解
回声
在空旷的操场上大声说话,
能听到回声
在教室里说话,听不到回声
当障碍物距听者较远时,听者能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但当障碍物离听者较近时,声音很快被反射回来,听者无法辨别回声与原声,只能感觉声音更加洪亮。
知识讲解
回声的利用
倒车雷达
声呐探测鱼群
利用回声测距
知识讲解
回声的利用
音乐厅
电影院
原声回声混合,效果更好
知识讲解
人耳能辨别出回声的条件:
回声与原声的时差大于0.1s
人耳能辨别出回声的条件:
与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s
知识讲解
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声波
鼓膜
听小骨
听觉神经
大脑
锤骨、砧骨、镫骨共同组成听小骨
知识讲解
在这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产生的信号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骨传导耳机
骨传导
一人站在两平行的大山形成的峡谷底,当他大喊一声后,经过0.3s和0.7s听见由大山反射最初的两次回声.若空气中声速为340m/s,则此峡谷宽度约为( )
A.340m B.170m C.680m D.510m
B
随堂练习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慢
C.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 在狭小的房间内说话,是没有回声的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故B错误;
C.声音不能够在真空中进行传播,故C错误;
D.狭小的房间距离太小分不清原声和回声,而不是没有回声,故D错误;故选A。
随堂练习
A





回音壁是北京天坛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传播十分有利。
回音壁
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会沿着墙面以声波的形式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0、人感应”的神秘气氛。由于曾误以为是声波反射而形成的回声,故俗称“回音壁”。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传播的速度
声音是以波动的方式传播的
声音与介质的种类、温度有关
回声
思维导图
让青春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