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 将相和教材pp.18~211.会认“璧、臣”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削”,会写“召、臣”等14个字。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3.能根据提示,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4.结合具体事例说出文中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结合具体事例说说文中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教师准备】多媒体。【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给学生自由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读中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点拨,促使学生理解课文,感受人物的形象。【学习方法】学生自学掌握生字词,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讨论、交流、整理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学习方法。2课时第一课时情景导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多么豪迈的情怀,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武将,也有众多有胆有识的文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司马迁的《史记》,走进《将相和》这篇课文,认识两位熠熠生辉的人物,聆听千古流芳的故事。(板书:将相和)初读课文一、初步课文,学生感悟1.出示自学要求:(1)查字典学习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2)自读课文,尽量连词成句地快速读课文。(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巩固字词掌握情况。(1)多音字辨析。(2)读一读会写字,在文中找出这些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4)指生连词成句地快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三个故事?并说出这几个故事的起止段落。(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二、从整体入手,启发提问,直奔重点、难点1.拟三个小标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2.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廉颇是怎么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读一读。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3.廉颇觉得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他说得对不对?不对,那他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读前两个故事,提示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指导书写重点字:议:右半部是“义”,不要写成“叉”或者“又”,第3笔是点,不是撇。罪:上边的“罒”要写得稍扁些。第二课时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今天,让我们来深入了解课文吧。探究新知一、读第一个故事,了解人物品质1.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2.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3.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1)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勇敢)(2)语言:“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二、速读第二个故事,了解人物品质1.速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蔺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1)学生速读课文,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语言:“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行动:蔺相如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2)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讨论、交流、点拨: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在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抵御秦军的准备,秦王只好让赵王回去。三、读第三个故事,进一步体会人物思想品质1.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1)讨论、交流、点拨:起因:廉颇很不服气,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醒悟,负荆请罪,将相和好。(2)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语言:“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2.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讨论、交流、点拨: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作业布置1.选用相关同步练习。2.挑选其中一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将相和》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的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借助具体事例发现人物特点,懂得了做人应该知错能改、顾全大局的道理。教学时,让学生在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采用朗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高尚品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