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 牛郎织女(二)教材pp.40~421.会认“俭、皇”等9个生字。2.快速默读课文,掌握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3.了解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感受它们的魅力。快速默读课文,掌握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了解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感受它们的魅力。【教师准备】多媒体。【学生准备】查找资料,了解鹊桥相会。【教学方法】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提高默读能力;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思考、小组交流过程中,把握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并进一步练习复述课文。【学习方法】在速读中扫清字词障碍;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思考和交流中理清故事梗概;在角色扮演、想象复述故事的过程中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1课时情景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他们在老牛的指点下,终于走到了一起。那么,他们还会经历哪些事情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板书:牛郎织女(二)〕探究新知一、初读感知,解决生字词1.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词句,圈画出难理解的字词。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3.小组内交流难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词。4.牛郎织女在人间的生活是怎样的?(美满。)5.除了这两个角色外,还有哪些角色对情节的发展影响很大?(老牛、王母娘娘。)二、再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1.婚后生活(1)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牛郎织女过着怎样的生活?品析织女的人物形象。①学生小组交流,并总结。他们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织女:善良、勤劳、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②师生总结:如果说牛郎的善良拉近了天上与人间的距离,那么织女对自由和真情的渴望以及她的勇敢就让她跨越了这条鸿沟,让一切变成可能。(2)阅读第2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的作用。学生交流、汇报:这段描写了老牛的去世,为后文牛郎披上牛皮上天追赶织女作铺垫。2.分离自读课文第3、4自然段,也可以联系上下文,分析王母娘娘的特点。(1)学生交流,总结:王母娘娘:冷酷自私、凶恶霸道、法力无边。(2)反过来想想,牛郎织女能在一起生活,这和王母有没有关系。(学生自由回答)(3)读完课文,你此时想说点什么?提示:对王母的气愤,对牛郎织女的同情、祝福。3.相会阅读第5~8自然段,思考:牛郎织女被天河隔开,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每年七夕见面?学生读课文,总结,并回答。虽然牛郎织女被天河隔开且织女受到了很厉害的惩罚,但是织女不肯死心,进行了抗争,王母娘娘也拗不过她,就连喜鹊也为他们搭桥。综合这些原因,牛郎织女在每年的七夕能够见面。还好,喜鹊知道了他们的愿望,前来帮忙。七夕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你是不是觉得这个节日十分浪漫?(是。)三、质疑,深化文章理解1.质疑:为什么牛郎披着牛皮能上天,可是却过不去天河?(学生自由说一说)2.出示“民间故事”的定义:民间故事:古代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口头文学作品。情节曲折动人,歌颂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美好的感情,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学生对照定义,全班交流看法。(2)总结。不合情理之处不必深究,因为那是群众集体口头创作的;情节曲折动人正是它吸引人之处;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为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人们身心都极不自由。3.小组交流,为什么要设计王母娘娘这个人物?映射封建社会的现实;反衬织女的勇敢,显示出这段爱情的可贵。4.为什么牛郎、织女最后不能一直在一起?斗争没有取得完全的成功,只能表达愿望。(提示:想象基于现实)四、角色扮演,想象复述1.小组选定内容,进行角色扮演。(1)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2)发挥想象,表演故事。2.练习复述全文。发挥想象,把相关情节说得更具体一些。(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主线,出示复述脉络。(2)学生自由练习复述,同桌之间相互复述。(3)指生复述课文。作业布置1.选用相关同步练习。2.用个性化的语言复述故事《牛郎织女》(二)。《牛郎织女》(二)讲述了王母娘娘将织女抓走,牛郎带着孩子追赶织女,在织女的不断抗争下,两人终于能够在每年七月初七这天相会的故事,表现了织女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反抗精神,表达了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把握人物形象,掌握故事情节,感受到了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让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收到较好的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重点句子来把握人物形象。同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民间故事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即使是民间故事,也是基于现实创作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