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语文园地三教材pp.45~461.通过交流,了解创造性地复述民间故事的三种方法,并能运用喜欢的方法讲民间故事。2.通过朗读比较,体会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的不同表达效果,并进行积累运用。3.通过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创编,对故事情节进行合理想象和描述,学习把故事情节说具体的方法。4.通过朗读、背诵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1.体会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的不同表达效果。2.学习把故事情节说具体的方法。背诵古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准备】多媒体。【学生准备】1.查阅书籍或网上查询“俗语”和“成语”的定义,以及二者的区别。2.收集有关《乞巧》的资料。【教学方法】在教学“交流平台”时,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梳理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在教学“词句段运用”时,先组织学生自读这些俗语和成语,明确每一组词语的意思都是相近的,在练习中体会两组词语不同的表达效果;在教学“日积月累”时,引导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在交流中初步了解古诗的意思,让学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习方法】自主默读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注意要点,用笔勾画关键语句,梳理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朗读比较,体会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的不同表达效果;交流中初步了解古诗的意思,并熟读成诵。1课时情景导入读到了好的故事,我们会忍不住跟别人分享,讲给别人听。民间故事流传很广,你想讲的故事,别人可能已经听过,为了让故事更有新鲜感,可以加入一点自己的创作。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看看可以如何进行创作吧!(板书:语文园地)探究新知一、交流平台1.默读“交流平台”中的内容,用笔勾画关键语句,梳理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并交流:可以用哪些有趣的方式讲民间故事呢?2.指生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概括出以下几种方法:“换种人称亲切讲述故事”“大胆想象,合理编写故事”“变换情节顺序妙讲故事”。3.这些方法听起来就很有趣,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二、词句段运用1.体会对比,学习运用。(1)区分俗语与成语。①指生分别读左右两组词语,说说发现。出示教材第一小题的词语。②出示:同一行两个词语意思相近,两列词语的形式不同,分别是俗语与成语。③谁能说一下俗语与成语的定义以及区别?(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2)词语运用,体会表达效果。请同学们从课本所列的词语中选择合适的俗语或成语填空。出示:曹操杀了蔡瑁、张允,知道上了周瑜的当,当即( )。我们年轻人,要敢于勇往直前,不能( )。长大后,我们要( ),回报父母的恩情。老师( )地指出了我们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这对我们的帮助很大。父母( )地期待儿子早日归来。(3)学生思考交流:俗语和成语的表达效果哪个好?(提示:各有特色,按需使用)2.仿照例文,把故事情节说具体。(1)出示例文,比较交流:你发现这两段话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主要意思相同。)(2)思考:这两段话有什么不同点?用笔画出片段二中增添的部分。(教师总结要点:加入了生动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使故事更加具体生动)(3)请同学们仿照教材上的示例说一段话,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具体。(提示:先独自想象,并联系上下文,思考自己要加入哪些内容;与同桌交流自己想增添的内容,并听听同学的建议)(4)班内分小组讨论。教师相机指导。(5)各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讲述,其余同学评议。评议要点:是否加入了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句子是否通顺;有没有抓住重点进行描写。三、日积月累1.朗读。(1)出示古诗《乞巧》后,学生自由朗读,读准诗的节奏。(2)出示古代妇女们乞巧的画面,再读古诗,熟读成诵。2.了解作者。(学生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回答)3.理解词语。乞巧:旧俗,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妇女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碧霄:青天。4.感知诗意。(1)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以及自己从诗句中知道了什么。(2)教师:这首诗前两句隐藏着一个民间故事,你们知道吗?(牛郎织女。)(3)教师讲解,赏析诗歌。这首诗开头两句叙述的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无际的青天,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人们的心愿,而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作业布置1.选用相关同步练习。2.背诵《乞巧》。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积累了一些意思相近的俗语与成语,感受到它们表达效果的不同,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行古诗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读、思、议、写等形式主动探求知识,感受诗中意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探究活动中,达到使学生自悟自得的目的,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