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5分)(一)古诗文默写(共8分,每空1分)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潼关》)(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卖炭翁》中刻画卖炭翁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桃花源记》中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字音字形(共4分)2.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狭隘(ài) 卑劣(liè) 亘古(gèn) 褶皱(zhě)B. 伫立(zhù) 褶皱(zhé) 湮没(yān) 哺育(pǔ)C. 亘古(gěn) 狭隘(yì) 伫立(chù) 卑劣(liè)D. 湮没(yīn) 哺育(bǔ) 褶皱(zhě) 伫立(zhù)(三)词语运用(共4分)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雨,志愿者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救援工作中。B. 他在会上夸夸其谈,结果被专家当场指出漏洞百出。C. 这篇文章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可谓美轮美奂。D. 面对质疑,他不卑不亢地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四)病句辨析(共4分)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通过这次研学活动,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B. 学校举行了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的演讲比赛。C. 他不仅擅长写作,而且也喜欢摄影和绘画。D. 我们要提高对网络安全的认知和防范。(五)名著阅读(共5分)5. 《昆虫记》中,法布尔称螳螂为“心理大师”,请结合书中内容简要分析这一称呼的由来。(不超过80字)二、现代文阅读(2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2分)材料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来不是征服与被征服,而是共生与守护。在黄河三角洲,人们用“退耕还湿”的方式,让曾经的盐碱地重新成为候鸟的天堂;在长江之畔,十年禁渔令的实施,让刀鲚重现江面。生态文明的背后,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未来的负责。然而,在某些地方,过度砍伐、无序采矿仍在继续。当最后一棵树倒下时,人类是否还能听见鸟鸣?当最后一条河干涸时,人类是否还能看见自己的倒影?6. 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2分)7. 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8. 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共生与守护”的理解。(3分)9. 请为材料一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13分)材料二:父亲蹲在田埂上,点燃一支烟。烟头的红光在暮色中忽明忽暗,像他年轻时在矿井里看到的信号。“爹,咱这地,真要退?”我试探着问。他吐出一口烟,指着远处:“你看,那群白鹭,去年才三只,今年七只了。”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一群白鹭掠过稻田,翅膀划破晚霞,像撒了一把碎银子。“地退了,人咋活?”“活路多得很。”父亲掐灭烟,“县里办了个竹编厂,专收咱这儿的芦苇秆。我报了名,头一个月挣了三千多。”我愣住。记忆里,父亲只会种地。他站起身,拍了拍裤腿上的土:“人哪,得学着给子孙留条路。”(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5月10日,有删改)10. 结合语境,分析“烟头的红光在暮色中忽明忽暗”的象征意义。(3分)11. 文中“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3分)12.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13.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翅膀划破晚霞,像撒了一把碎银子”。(3分)三、古诗文阅读(20分)(一)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14—17题。(10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14. 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1)缘溪行:________ (2)仿佛若有光:________(3)便要还家:________ (4)诣太守:________15.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分)16. 桃花源中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2分)17. 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理想。(2分)(二)阅读《卖炭翁》,完成18—21题。(10分)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8.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刻画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2分)19. “翩翩两骑”与“牛困人饥”形成强烈反差,有何表达效果?(3分)20. 诗中“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直”字有何深意?(2分)21.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四、写作(5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从“退耕还林”到“十年禁渔”,从“光盘行动”到“无废城市”,我们正用行动书写绿色答卷。请以“守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参考答案及解析一、积累与运用(25分)1.(1)河流大野犹嫌束 (2)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4)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2. A(B项“褶”读zhě,“哺”读bǔ;C项“亘”读gèn,“隘”读ài;D项“湮”读yān)3. C(“美轮美奂”形容建筑高大华美,不能形容文章)4. B(A项缺主语,C项“不仅……而且”重复,D项“提高”与“认知”搭配不当)5. 螳螂捕食前会长时间静止不动,伪装成虔诚祈祷的修女,待猎物放松警惕后突然出击,故法布尔称其为“心理大师”。二、现代文阅读(25分)6. 人类应与自然共生,守护生态就是守护未来。7. 举例论证(黄河三角洲、长江禁渔令)增强说服力;对比论证(“候鸟的天堂”与“无序采矿”)突出紧迫性。8. “共生”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平等关系,“守护”体现责任担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9. 示例:守护自然,就是守护未来10. 象征父亲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既不舍土地,又明白退耕还湿的意义。11. 从质疑(“人咋活”)到震惊(“我愣住”)再到理解(人得给子孙留路)。12. 父亲务实而远见:他接受新事物(学竹编),又能从长远看问题(留路给子孙)。13. 比喻,将白鹭翅膀比作“碎银子”,生动写出鸟群飞过的灵动与稻田的生机。三、古诗文阅读(20分)14.(1)沿着 (2)好像 (3)同“邀”,邀请 (4)到……去15.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16. 担心外人破坏桃花源和平宁静的生活。17. 寄托了作者对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社会理想的向往。18. 矛盾心理:既受冻又希望天气寒冷以卖高价。19. 对比突出宫使的骄横与卖炭翁的艰辛,深化批判主题。20. “直”通“值”,讽刺宫使用微薄之物强买强卖,揭露剥削本质。21. 对底层百姓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剥削行径的强烈控诉。四、写作(50分)略。16. 节奏上用叠词“唧唧复唧唧”形成回环往复,表现织机声与叹息声的交织;用词“当户”点明场景,引出下文,含蓄而自然。三、写作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