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I卷(非选择题)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1分。
1.【赏 自然之美】林幽山秀,花艳树茂,这里太“绮丽”。请根据提示补充完成横线处内容。
(1) “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
(3) “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
(4) “______,______”
(5) “______,青草池塘处处蛙”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2.【探 科技之美】云端逐梦,深海探微,这里超“前沿”。请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科技浪潮奔涌向前,人类探索永不止步。从尉蓝苍穹到广阔深海,大国重器不断刷新极限。“神舟二十号”航天员沉着冷静、精准操作,以惊心动魄的太空之旅揭开宇宙神秘面纱。“蛟龙”号无畏万丈深渊,在幽暗海底一丝不荀地探测采样。中国正以科技创新为笔,在时代的画卷上描绘出属于人类的壮丽宏图。
(1) 请确认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
①奔涌 ______ (A.bēn B.bèn)
②蛟龙 ______ (A.jiǎo B.jiāo)
(2) 校对语段时发现其中的错别字,请改正。
①尉蓝 ______
②一丝不荀 ______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3分。
3.【析 人物之美】品味经典,感悟精神,这里超“亮眼”。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在困境中展现出不向任何挫折低头的“钢铁精神”,请结合名著内容,说说这种精神在他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四、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4.【寻 非遗之美】千春赓续,万家同庆,这里尽“传承”。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春节历史悠久,是 辞旧迎新、团圆吉祥的重要节日。②从腊月底扫尘除旧以迎新春,到贴上春联、阖家团圆共享年夜饭(  )从守岁时对新岁的殷切期盼,到走亲访友的拜年之礼。③这些年俗活动,因为饱含着中国人对家庭、对亲情深深的眷恋与热爱,所以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情感密码。④春节申遗成功,是 对春节深厚文化底蕴与广泛社会影响力的高度认可。
(1) 从短语结构类型看,第①句中“辞旧迎新”是 ______ 短语;从词性上看,第④句中的“对”是 ______ 词。
(2) 请在第②句括号内填写恰当的标点符号。
(3) 第③句中的关联词语使用有误,请将正确的关联词语写在下面。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戏曲传神写意、韵味悠长,体现着中国化的审美趣味、文化格调。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戏曲的唱念做打中包含了歌唱、表演、舞蹈乃至武术等多种艺术元素,其魅力是全方位、多元化的。日益发达的媒体渠道,尤其是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等,为年轻人接触、亲近戏曲提供了契机,为培养潜在观众、吸引观众走进剧场打下基础。近年来,原创优秀戏曲作品不断涌现,戏曲与沉浸式演艺、演艺新空间等新的表演模式、演出场域携手,展现出非凡的包容性与生命力,加速推动年轻人欣赏戏曲的脚步从线上走向线下。许多戏曲观众表示,在现场看了一场戏曲演出,从此就“入坑”了,正契合了那首歌的歌名:“一眼千年”。
(选自《中国文化报》2025年3月7日,有删改)
材料二
传统戏曲日益“圈粉”年轻人,得益于它持续守正创新,找到了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采用现代化表现手法表达。近年来,多个剧种在戏曲现代化之路上作出创新探索。其中,既有探索京剧现代化表达的经典之作《曹操与杨修》、昆曲现象级作品青春版《牡丹亭》、沉浸式新国风越剧《新龙门客栈》,也有大胆跨界、将传统戏曲与现代娱乐形态相结合的作品。例如,新编昆曲《浮生六记》将舞台设置在沧浪亭里,让观众循着沧浪亭的复廊、花窗,沉浸式感受缱绻江南,领略戏曲虚实相生、写意传神的优美意境……这些作品力求贴近当下年轻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对传统戏曲舞台进行重构,以新的形式对接新一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除了表现手法,在题材选择方面,从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打开了戏曲创作的思路,让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成为可能。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推出的原创越剧《我的大观园》,将古典名著《红楼梦》进行了现代化改编,不仅保留了越剧婉约细腻的风格,还在剧本结构、音乐编排及舞台设计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巧妙地融入了现代人对爱情、友情的理解,让观众透过舞台见众生、见自己……符合时代发展和审美的创作,让戏曲和年轻人越走越近。
(选自《光明日报》2025年2月6日,有删改)
要实现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需要做好“人”的文章。这既需专业团队及从业者秉持匠心打造艺术精品,还需广大戏曲爱好者及全社会对戏曲传承与传播的助力。
近日,随着《声声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播出,观众看戏更“入戏”节目中。参与者来自各行各业,有地铁司机、环卫工人、高校学子……他们或组建票友社团,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或将普法宣传、反诈知识融入京剧,赢得众人欢迎;或乘云入网开展直播,不断“圈粉”年轻人……京剧与票友充分互动,传统艺术之美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让我们看到戏曲事业的无限生机。
国潮澎湃的今天,戏曲在年轻人中日益流行起来。年轻人以饱满的文化自信,做美学研读、搞创作跨界、上网络直播,戏曲音乐传递“满满中国风”,戏曲身法展示“中华美学”,戏曲境界传递“中国式浪漫”……传统戏曲与年轻人双向奔赴,多元的创意、新颖的想法、蓬勃的活力,赋予古老艺术以时代气息。当更多人接触并喜爱戏曲、喝彩叫好,当更多观众加入传承活动、走上舞台,戏曲便可有更广阔的天地和薪火相传的未来。
(选自《人民日报》2025年1月13日,有删改)
(1)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传统戏曲“圈粉”年轻人的原因。
(2) 如何更好地推动戏曲发展?请根据材料二、材料三简要回答。
(3)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戏曲是一门包含歌唱、表演等艺术元素,体现着中国化的审美趣味和文化格调的综合性艺术。
B. 多个剧种在戏曲现代化之路上积极探索,既有经典剧目的创新改编,也有跨界融合的新尝试。
C. 新编昆曲《浮生六记》守正创新,将舞台设置在沧浪亭里,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戏曲的优美意境。
D. 戏曲在当下面临诸多挑战,只要做好“人”的文章,就能实现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窗台那棵向日葵
许锋
①莫艳辉展开信,纸上写着“要做莫老师那样的向日葵,籽实埋在土里,花盘朝着娃们”。是考上大学的学生写来的。
②广东西北部有个瑶族自治县叫连南,连南从前有个乡叫盘石。许多年前,莫艳辉转学到盘石小学读三年级时,她的父亲是那所小学的语文老师。小艳辉没见过父亲上课,父亲也没给她上过课,但她深受父亲的影响,就想当老师。
③ 1992年夏天,不满20岁的莫艳辉从师范学校毕业,哪儿都不愿去,只想去盘石——连南最偏远的角落,也是父亲守了一辈子的地方。她被分配到盘石中学,离盘石小学不过一里路。下班回家很方便,家就是小学校园里的一间平房,虽小却温暖。父亲那时已是盘石小学的校长。
④“瑶山孩子读个书不容易,要好好教。”父亲语重心长。她使劲点点头。
⑤瑶乡的课堂总比别处静些。山里的孩子腼腆。近半瑶族孩子说普通话时,该送气的声音总含在喉咙里——瑶语本无送气音。她不急,慢慢磨。每日课前腾三分钟让学生练嘴皮子。顺口溜打头阵,“四是四,十是十”脆生生响满屋;接着有孩子红着脸讲新闻,或说段瑶寨传说。( A)渐渐地,朗读声漫出教室,孩子们的脸像初春的杜鹃,一茬茬红起来。
⑥春末夏初,她带着学生去寨子里寻访传统手艺人。老人坐在门槛上绣瑶锦,长针穿来绕去,讲起盘王节的故事。学生举着本子记,清风拂来阵阵兰花的幽香。
⑦因为莫艳辉教得好,珠三角地区的学校来请她去教书,她总说:“瑶乡孩子更需要我。”有私立学校开几倍工资“挖”她,她指指操场边的桂花树:“挪了根,这花就不香了。”行政部门要调她,她头摇得像拨浪鼓,转头去带年轻教师。她担任副校长那年。校长说:“管初中部就够忙了。就不要再教学了。”( B)她攥着课程表,执拗地说:“我喜欢教语文!”
⑧学生们都喜欢她。“她是一缕光,让我对未来充满希望。”学生们说。还有一个初三毕业班的孩子留言:“不知往后能否再相遇,此刻只想说:谢谢你,老莫。”学生有心事,总爱找她倾诉。周末,即便下雨,她也深一脚浅一脚走一两个小时山路去家访。一次她生病,在邻县住院,十几个学生跋山涉水来看她,带来枇杷花,说这花煮水止咳,一旁的病友无不羡慕。
⑨莫艳辉 52岁生日那天,女儿给她寄来新钩的毛线向日葵,花盘有碗口大,金黄金黄的,茎叶绿油油。她摆在办公室窗台上。女儿说,妈妈特别像这棵向日葵。
(选自《人民日报》2025年4月14日,有删改)
(1) 文章③一⑦段写了与莫艳辉相关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 请结合语境,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A)处画线句子。
②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B)处画线句子。
(3) 文章第⑧段写了学生说的话和留言,有何用意?
(4) 本文可以作为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拓展阅读篇目吗?请根据下面的“单元导读”内容,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中华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阅读这些课文,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引领我们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导读”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余性有濂溪①之癖,尝植莲于东园小池,后数日,悉浮水面成朽质矣。明年春,则命爬掘淤泥,植根生土。先是池中畜鱼,正是荷苗出水,辄为啮②断。又明年,则命筑土成堤,东西断流,由是鱼不得复入。荷苗无恙,始见青钱③贴水,继而翠盖擎珠,终则红妆烂然,清香袭人,可彻肌骨。或曰:“子种莲三年无成,而卒享其成,何也?”余曰:“天下之事,阻于难而废于久,无志故也。不阻不废,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岂直莲哉?”
(节选自《祐山杂说》)
【注释】①濂溪:周敦颐。②啮:咬。③青钱:荷叶。
(1) 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陶后鲜有闻 成语联想法:鲜为人知 A ______
尝植莲于东园小池 关联教材法:尝射于家圃 B ______
悉浮水面成朽质矣 查阅词典法:①详尽;②尽;③全,都。 C ______
由是鱼不得复入 语境分析法:联系上文“辄为啮断”。 D ______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与“余性有濂溪之癖”中的“之”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 何陋之有 B. 水陆草木之花
C.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 康肃笑而遣之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子种莲三年无成,而卒享其成,何也?
(4) 甲、乙两文借写莲和种莲,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操或感悟?请简要概括。
七、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 “浩荡离愁白日斜”中的“浩荡”一词用得精妙,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2) 诗歌最后两句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八、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收到各种各样的“礼物”。它可能是生日时朋友精心准备的小物件;可能是挫折后自己收获的成长感悟;也可能是大自然给予的一场绚烂日出。这些“礼物”,无论大小,都在生活中留下了独特印记。
你收到过怎样的礼物?这个礼物给你带来了怎样感受?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自选;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⑤不少于 600字。
参考答案
(1)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注意“割”的书写)
(2)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3)百般红紫斗芳菲(注意“菲”的书写)
(4)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5)黄梅时节家家雨
2.(1)①A②B
(2)①蔚②苟
3.示例:“钢铁精神”是指是指面对挫折时,对革命信念和崇高的革命理想的坚守,面对灾难时,表现出来的顽强的生命力,一种巨大的坚强,还指遭遇事业重重打击时竭尽全力、顽强奋斗的坚韧与不屈。如,保尔由于长期参加艰苦斗争,健康受到严重损害,作为一个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并且没有丝毫写作经验的人,保尔强忍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他先是用硬纸板做成框子写,后来是自己口述,请人代录,不幸的是,唯一一份手稿在寄给朋友们审读时被邮局弄丢了。这一残酷的打击并没有挫败他的坚强意志,反而使他更加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后来在妈妈和妻子的帮助下,他用生命写成的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 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小说通过记叙保尔 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4.(1)并列 介
(2)分号
(3)仅……还……
5.(1)戏曲本身具有全方位、多元化的魅力,体现着中国化的审美趣味、文化格调。日益发达的媒体渠道为年轻人接触、亲近戏曲提供了契机。原创优秀戏曲作品不断涌现,新的表演模式、演出场域加速推动年轻人欣赏戏曲从线上走向线下。
(2)在表现手法上,采用现代化表现手法,力求贴近当下年轻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对传统戏曲舞台进行重构。在题材选择方面,从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进行符合时代发展和审美的创作。做好“人”的文章,专业团队及从业者秉持匠心打造艺术精品,广大戏曲爱好者及全社会助力戏曲传承与传播。
(3)D
6.(1)①1992年夏天,不满20岁的莫艳辉从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盘石中学;②父亲嘱咐她要好好教瑶山的孩子;③她每日课前腾三分钟让学生练嘴皮子,提升学生普通话水平;④春末夏初,她带着学生去寨子里寻访传统手艺人;⑤她拒绝珠三角地区学校、私立学校、行政部门的邀请,坚守瑶乡;⑥她担任副校长后仍坚持教学。
(2)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孩子们的脸比作初春的杜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在莫艳辉的教导下,从腼腆到逐渐自信、开朗的变化,表现出莫艳辉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对孩子们的积极影响。
②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攥着”这一动作生动地表现出莫艳辉对教学的执着和热爱,“我喜欢教语文!”直接抒发了她内心的情感,突出了她坚守教学岗位、不忘初心的品质。
(3)通过学生说的话和留言,从侧面烘托出莫艳辉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用自己的爱和责任照亮了学生的成长之路,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表达了学生对她的感激和赞美之情,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4)可以。本文通过讲述莫艳辉扎根瑶乡三十多年,无私奉献、坚守教育岗位的故事,展现了她敬业、奉献的中华美德,与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从不同角度展现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的主题相符,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引领学生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所以可以作为该单元的拓展阅读篇目。
7.(1)A.少。B.曾经。C.全,都。D.再。
(2)B
(3)①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②你种植莲花三年没有成功,(现在)终于能享受种莲的成功,为什么?
(4)甲文作者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乙文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种莲历经波折最终成功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做事要有坚定的志向和不懈的努力,只要不被困难阻碍,不半途而废,天下就没有做不成的事的思想感情。
8.(1)“浩荡”本义指水势浩大,在这里用来形容“离愁”,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离愁的深广。
(2)诗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落花有情自比,表现自己虽脱离官场,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9.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