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新部编版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时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语文上册新部编版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时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册新部编版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时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李白对王昌龄的同情与安慰。
【乙】
盛夏时节,来到“华北明珠”白洋淀,淀水与岸齐平,视野广阔,和风拂过,微波漾起,白帆如同一卫士挺立在船上,生气勃勃。
【丙】
借助大海的壮阔,表达了诗人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壮志。
(1)请在甲段文字空缺处填上相应的诗句。
(2)王湾《次北固山下》的诗句“ , 。”能恰当的体现乙段文字的内容。
(3)丙段文字的描述,想到了东汉末曹操的《 》。
二、选择题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观沧海》,作者曹操,字孟德,西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B.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歌之国:汉魏时期有乐府诗,如《观沧海》;唐代盛行律诗,如《次北固山下》;元代有小令,如《天净沙·秋思》。
C.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题目中的“龙标”和诗句中“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都指王昌龄。
D.《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马致远,号青莲,元代戏曲作家,是“元曲四大家”之一。
3.朗读《次北固山下》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时,对“生”和“入”两个字的朗读处理,正确的是( )
A.“生”和“入”都读重音,声音短促有力
B.“生”读重音,声音上扬,“入”读轻声,一带而过
C.“生”读轻声,“入”读重音,声音低沉
D.“生”和“入”都读重音,“生”声音上扬,“入”声音稍缓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甲】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乙】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对上面两诗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想象丰富,意境宏阔,为诗歌的达志蓄势。
B.乙曲开头,意象罗列,富有特色,为后面的抒情铺垫。
C.两首诗歌都是借景抒情的名篇:甲诗表达了诗人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乙曲抒发了游子的乡愁之苦。
D.甲诗是一首律诗,讲究押韵和对仗,句式整齐,韵律感强。乙曲中的“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意思是对秋天的思绪。
5.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甲】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对两首诗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借景物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B.【甲】诗前三句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乙】诗最后一句通过“又开封”这一动作,生动地表达出了诗人的思乡情结。
C.【甲】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黄昏图景,通过描绘荒凉的景色来渲染悲凉的气氛。【乙】诗描述了诗人离开家乡,来到洛阳城后所感到的秋风凄凉与思乡之情。
D.两首诗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表达了一种人在异地、思念故乡的情感。
三、名句名篇默写
6.植物园的揽胜亭中有许多副对联,其中一副令小罗与小湖浮想联翩。
上联:百卉万芳茂林幽兰杨柳翠
下联:一湖三色青山绿水夕阳红
小罗:上联中的“百卉万芳”让我想到了那些古诗中的花儿。如:(1)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小湖:下联中的“青山绿水”让我想起了那些吟咏山水的名句。如:(2) , ;(曹操《观沧海》)(3) , 。(王湾《次北固山下》)
小罗:看到下联中的“夕阳”让我想到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4) , 。
四、综合性学习
7.综合性学习。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黄海中学九(1)班决定开展“会诗词·咏经典·信中国”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会诗词】
在班级举行的赛诗会上,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朗诵了一首词。请你结合学过的古诗词知识,为这两首词选择正确的词牌名,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甲)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乙)A.卜算子 B.浣溪沙 C.如梦令 D.相见欢
甲: 乙:
【咏经典】
《经典咏流传》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经典,将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兼顾诗词文化的意境悠远和表现形式的通俗易懂。经典传唱人结合自身的音乐风格,将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歌曲,以现代人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学习诗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有同学根据上面材料拟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写出下联:
上联:变形式演绎经典 下联:
【信中国】
央视《信·中国》节目曾播放茅台酒厂首席酿造师严刚写给孙儿们的一封信,信中要求孙儿们“做人如做酒”……其间,主持人朱军讲述了一段往事,1954年,周恩来总理总结日内瓦会议中国外交取得突破靠的是“两台”:一是国酒茅台,一是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请根据这则材料写出我们对传统文化应持有的态度。(不少于两点)
五、语言表达
8.请赏读下面这幅书法作品,结合诗句,在下面空缺处补全句子。
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画面:你看, ;你看,天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中涌现出来。
六、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10.首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请结合全诗,揣摩诗人这样写的用意。
阅读古诗文,回答下列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1.这首诗的体裁是 ,“星汉”的意思是 。
12.除了诗歌的最后两句,全诗可分为三层。请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和相关提示,填写横线空白处。
第一层(一、二句),交代“观海”的① 。
第二层(紧接着的六句),先写海水和山岛,凸显了大海的② ;次写草木;再写到“洪波”。这一层写实,动静结合。
第三层(接下来四句),发挥想象,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描绘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诗人③ 。
1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小语想把诗歌的颔联画成一幅画,请你帮他把颔联的内容描绘出来。
(2)默写古诗时,同学们常把本诗尾联中的“雁”误写成“燕”。请你根据诗歌内容,解释为什么要写作“雁”?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沧海”的位置,虽没有直接写到人,但让读者似乎看到了诗人登临碣石观海时的英姿。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了岛上树木茂盛、野草繁密的画面,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让诗人生发出豪迈之气。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萧瑟秋风吹拂,汹涌的波涛溅起阵阵浪花的景象。诗人不禁产生些许落寞之情。
D.这首诗选取了沧海、日月、洪波、星汉等宏大的景物,在苍凉中又有慷慨之气,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15.这首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沧海形象,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突出了海上风光壮阔迷人的特点。
1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采用了 (选填“直舒胸臆”或“借景抒情”),描绘大海 的壮丽景象,抒发诗人 的雄心壮志。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新部编版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时练习题》参考答案
题号 2 3 4 5
答案 B D D A
1.(1)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2)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3)观沧海
2.B
3.D
4.D
5.A
6.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7.【会诗词】C B
【咏经典】咏诗词弘扬传统
【信中国】①让后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②在海内外弘扬传统文化。
8.示例:升降起落的日月,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沧海中发出的
9.这两句想象奇特,诗人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当成使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关心和牵挂之情。 10.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画面感强;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意思对即可)
11. 四言古诗 银河 12. 地点 辽阔和庄严 胸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13.(1)潮水上涨,江面显得非常开阔;一艘船顺风行驶在江面上,船上高悬的帆张得鼓鼓的。
(2)古人曾在雁足上系书信传递信息,后来“雁”便成为书信的代称。“归雁洛阳边”这句诗的意思是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故此处应写作“雁”。
14.C 15. 水何澹澹(或:秋风萧瑟;或:洪波涌起) 山岛竦峙(或:树木丛生;或:百草丰茂) 16. 借景抒情 吞吐日月、包蕴万千 统一天下、建功立业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