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版本 统编版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上/下 册 上
单元名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课题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时 1课时
课型 授新课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地位
本课隶属于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该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展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科技、文化等领域的辉煌成就,是这一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融背景下文化繁荣的具体体现,既承接了前面关于该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内容,又为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素材,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结构
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及其著作《齐民要术》,包括作者简介、著作内容、思想及历史地位。 第二部分讲述南朝科学家祖冲之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等方面的杰出成就。 第三部分阐述这一时期灿烂的文化,涵盖书法、绘画、石窟雕塑、文学、地理学及思想等领域,介绍了钟繇、胡昭、王羲之、顾恺之、郦道元、范缜等代表人物及其成就,以及建安文学、田园诗、南北朝民歌等文学形式。
学习者分析 认知基础
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本单元前面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民族迁徙与交融等内容,对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在小学阶段及日常生活中,对圆周率、书法、绘画等有初步的认知,这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思维特点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形象思维较为发达,但抽象思维能力仍在发展中。他们对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内容更感兴趣,对于复杂的历史概念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理解存在一定难度。 学习障碍 部分科技成就涉及专业知识,如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精确性、《大明历》中的岁差等,学生理解起来可能较为困难。 对于文化现象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如石窟艺术与佛教传播、民族交融的关系,学生难以深入把握。 众多的历史人物和成就容易使学生混淆,记忆负担较重。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农学(贾思勰与《齐民要术》)、数学(祖冲之的圆周率)、天文历法(祖冲之的《大明历》)、书法(王羲之等)、绘画(顾恺之等)、石窟艺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田园诗、南北朝民歌)、地理学(郦道元与《水经注》)等方面的成就。 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一时期的继承与创新,理解文化发展与社会背景(如民族交融、经济发展)的关系,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这一时期科技文化成就的取得与当时社会经济、民族交融等因素的关系,初步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明确各科技文化成就所处的朝代和时间,将其置于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去认识。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齐民要术》《水经注》中的引文等史料,以及观察相关的图片、文物资料,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历史解释:能够对贾思勰、祖冲之等历史人物的成就进行简要评价,对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 家国情怀:感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辉煌,体会古代科学家和文化艺术家的智慧与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及其历史地位。祖冲之在数学和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王羲之的书法成就、顾恺之的绘画成就。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艺术价值。 难点 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背景(如民族交融、经济发展、中外交流)的关系。领会《齐民要术》中 “顺天时,量地利” 的农业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理解文化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的道理。
学习评价设计 在讲授新课过程中,通过提问(如 “贾思勰编写《齐民要术》时采用了哪些方法?”“祖冲之在数学上的突出成就是什么?”),及时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给予即时反馈。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评价其合作探究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后通过批改作业(基础题和拓展题),全面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 3 月 14 日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吗?对,是国际圆周率日。2011年,国际数学协会正式宣布,将每年的3月14日设为国际圆周率日,圆周率日庆祝者也会赋予圆周率不同含义:吃圆周率,玩圆周率,喝圆周率——这里圆周率(pi)分别等于馅饼(pie),彩罐游戏(pi ata)和一种鸡尾酒(pi a colada,椰子菠萝汁)。通常是在下午1时59分庆祝,你知道国际圆周率日是为了纪念谁吗?为什么要纪念他?我国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祖冲之生活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不仅在数学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在农学、书法、绘画等诸多领域也硕果累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 20 课,领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风采。 过渡语:在那个动荡与交融并存的时代,我国古代先民们创造了哪些令人惊叹的文化成就呢?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农学方面的巨著。
二、探究新知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 师:提到农业,我们知道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北朝时期,有一位农学家编写了一部著名的农书,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就是贾思勰。
(展示贾思勰的图片及名人档案,介绍其朝代、籍贯、简历等)
名人档案 朝代:北朝 籍贯:山东益都(今山东寿光) 简历:任北魏高阳郡太守;经营过农牧业生产。 成就:编写《齐民要术》 职业:农学家 郡守 主要事迹:《齐民要术 序》:“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补充:此句概述了《齐民要术》的编写原则,首先是采捃经传,即查阅文献中与农业有关的记录,《齐民要术》中引用的文献繁多,超过200种;其次是爰及歌谣,即收集民间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谚语,文中引用的谚语有40多条;第三是询之老成,即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如向西兖州刺史刘仁之请教区田的作法;第四是验之行事,即亲自操作,文中提及作者曾养羊200只。 教师讲解:贾思勰曾任郡守,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从民间歌谣谚语中汲取农民的生 产经验,并在生产实践中加以证明和丰富。 2、《齐民要术》内容 观看视频,何谓齐民要术?《齐民要术》包含哪些方面的生产技术? 《齐民要术 序》:“起自耕农,终于醯醢(xī hǎi即调味品),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束为十卷。卷首皆有目录,于文虽烦,寻览差易。” 师:从《齐民要术 序》可知,它 “起自耕农,终于醯醢(xī hǎi,即调味品 )” 。“齐民” 指平民,“要术” 是谋生关键技术,书名直译就是 “平民百姓谋生的重要方法”。贾思勰把从农业耕种,到食品加工(像做调味品这类副业 )的内容全写进去,只要是能帮百姓 “资生”(维持生计 )的行业,“靡不毕书”,足足九十二篇、十卷,还在卷首做目录,方便查阅,把 “实用” 二字刻进书里。 “齐民” 指的是平民百姓,“要术” 是从事生产生活重要事项的技术。那么这部书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呢? 展示材料 卷一:耕田、收种、种谷各1篇。 卷二:谷类、豆、麦、麻、稻、瓜、瓠、芋等13篇。 卷三:种葵(蔬菜)、蔓菁等12篇。 卷四:园篱、栽树(园艺)各1篇,枣、桃、李等果树栽培12篇; 卷五:栽桑养蚕1篇,榆、白杨、竹以及染料作物10篇、伐木1篇。 卷六:畜、禽及养鱼6篇。 卷七:货殖、涂瓮各1篇(酿造)、酿酒4篇。 卷八、九:酿造酱、醋,乳酪、储存22篇,煮胶、制墨各1篇。 卷十:非中国(指北魏以外)物产者1篇,记热带、亚热带植物100余种,野生可食植物60余种。
学生回答:《齐民要术》涵盖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师:《齐民要术》内容非常丰富,《齐民要术》全书共十卷,其内容涉及方面广泛,堪称一部农业百科全书。卷首的“序”列举、论证了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性及其途径。正文十卷,前三卷讲粮食作物以及蔬菜的种植;第四、五卷讲果树和林木;第六卷是讲动物饲养的,包括饲养畜禽和人工养鱼;第七、八、九三卷讲述酿造、食品加工和文化用品等,基本上属于副业的范畴。 3.《齐民要术》思想 师:贾思勰在书中还阐述了重要的农业思想,他说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大家思考一下,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思想呢?
展示材料: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 种谷》
学生回答:主张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不误农时等思想)
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
只有根据天时和土壤条件来进行生产,不误农时,才能获得好收成。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劳而无获。 其他思想: 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4、评价《齐民要术》
展示材料:材料: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殷周之盛,《诗》《书》所色公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传到欧洲后,成为达尔文创作的借鉴,称《齐民要术》为 “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这一书被翻译成多种外文传阅,欧美国家有专门研究它的 “贾学”,在国际上有着广泛影响。 结合教材,分析《齐民要术》拥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学生回答地位: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被誉为 “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这部农业科学技术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师讲解:《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被誉为 “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的地位,是历史堆出来的 “硬实力” :它扎根中国古代农业实践,是平民谋生的 “法宝”,也是技术传承的 “桥梁”;它走出国门,成了世界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 “窗口”,用千年沉淀的智慧,证明中国农学在世界舞台的分量 。
过渡语:在农学领域有《齐民要术》这样的巨著,在科技领域,祖冲之的成就更是举世瞩目。 科学家祖冲之
(展示祖冲之的图片及名人档案,介绍其朝代、籍贯、简历等) 1、科学家祖冲之 名人档案 朝代:南朝(公元 429 - 500 年) 籍贯: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 简历:早年因战乱迁居江南。先后在南朝宋、齐任官职。 主要成就:数学 - 圆周率《缀术》;天文 - 《大明历》;机械 - 指南车、水碓磨等 职业:数学家、天文学家、科学家 主要事迹: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 (π) 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 “祖率”。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 “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 1888 命名为 “祖冲之小行星”... 教师讲解:祖冲之生活在南朝(公元 429 - 500 年 ),出身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 )。早年因战乱迁居江南,动荡的环境没有磨灭他对科学的热爱,反而让他在乱世中,更渴望用知识探索未知。他先后在南朝宋、齐为官,却始终把精力倾注在数学、天文、机械等领域 2.祖冲之的成就 播放视频,了解祖冲之的成就有哪些?
祖冲之把圆周率 π,精准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也就是 3.1415926 和 3.1415927 之间 。在他之前,西汉刘歆算到 3.1547,东汉张衡是 3.16,曹魏刘徽用割圆术算到 3.14,可祖冲之直接把精度拉到 “小数点后七位” 。这是什么概念?欧洲人一千多年后,才达到这一精度,祖冲之让中国数学,在圆周率计算上,领先世界近千年,“祖率” 的名号,实打实是 “精度碾压” 的成果。 学生回答:数学:把圆周率π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领先世界近一千年;撰写了一部数学专著《缀术》 教师讲解:在数学领域,祖冲之创下惊世功绩: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要知道,在一千多年前,没有计算器、电脑,全靠算筹和智慧,他算出圆周率在 3.1415926 与 3.1415927 之间,这一 “密率” 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因此也被称为 “祖率 。他还撰写《缀术》,把数学研究成果系统整理,为后世数学发展铺下基石,只可惜这部著作后来失传,但 “祖率” 的光芒,永远留在数学史的星空。 学生回答:天文:他测算出一年的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得的结果比较,只相差50秒; 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机械制造: 设计制造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教师讲解:天文方面,祖冲之同样耀眼。他编制《大明历》,首次把 “岁差” 引入历法 。简单说,就是更精准地计算天体运行规律,让节气、历法与实际天象贴合。以往历法误差大,农事安排、生活节奏常受影响,《大明历》的出现,让时间计算更科学,指导农业生产更有效,推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迈出重要一步。他还是机械制造高手:复原指南车 ,让古老导航工具重现实用价值;设计水碓磨 ,利用水力自动舂米、磨面,减轻百姓劳作负担。 为纪念祖冲之,月球背面有 “祖冲之环形山”,小行星 1888 被命名为 “祖冲之小行星” 。这是世界对他的认可 —— 他的贡献,不止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人类。 通过了解祖冲之的成就和经历,你认为他有何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学生回答:躬身实践 勇于创新 敢于质疑 刻苦钻研 教师讲解:祖冲之的一生,是与科学并肩前行的一生。他用数学丈量宇宙精度,用历法校准时间轨迹,用机械点亮生活智慧。身处今天的我们,更该传承他的探索精神,在科技浪潮中勇攀高峰,让古老的科学精神,继续照亮未来! 拓展:郦道元与《水经注》 填写名人档案 朝代:北魏 籍贯: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 简历:曾在朝廷和地方任职,实地考察黄、淮流域等地 成就:著有地理专著《水经注》 职业:杰出地理学家、文学家 主要事迹:在研究前人地理学著作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完成《水经注》一书。 评价:《水经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教师讲解:郦道元生活在北魏,籍贯是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 。他不只是坐在书斋里的学者,更是 “用脚丈量大地” 的探索者 —— 曾在朝廷和地方任职,借着工作机会,实地考察黄河、淮河等流域 。郦道元在研究前人地理书(比如《水经》 )的基础上,加上自己野外考察的成果,把一部简单记录河流的书,“升级” 成内容超丰富的地理巨著 。原本《水经》只记 137 条河流,郦道元拓展到 1252 条,还详细写每条河的源头、流经、支流,以及河流周边的城市、古迹、民俗 。简单说,他不只是 “记河流”,而是把河流当线索,编织出一幅北魏及以前的 “地理 + 人文” 全景图。《水经注》不只是地理书,还是山水散文的 “天花板” !他写河流,会描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的三峡风光,会绘 “清流见底,直视无碍” 的江水清澈 。把地理考察的严谨,和文学描写的优美,完美融合。今天我们读《水经注》,读的是千年前的地理密码,也是古代文学的审美情趣,更是一位学者 “脚踏实地 + 仰望星空” 的人生态度 。
过渡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也呈现出灿烂辉煌的景象。 三、灿烂的文化 1. 书法 (根据教材 P115发展条件) 书写材料的演变:甲骨、陶器(上古、夏商)→青铜器、锦帛、竹简、木简(周、秦)→纸(汉以后) 参考① 汉朝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 人们对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 (结合图片与所学总结汉字演变过程) 依次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师: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汉朝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根据教材P115-116,归纳书法发展的过程?
师生归纳: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的艺术供人们欣赏了 曹魏—书法名家:锺繇和胡昭。均擅长行、草、隶书,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锺繇尤擅楷书,刚柔兼备。 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书法,规定用钟、胡书法为标准书体 东晋—书法新高度的人物:王羲之 评价:书法为古今之冠 代表作:《兰亭集序》他被誉为:书圣 北魏-书法艺术也受到重视,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被称为魏碑。 补充:魏碑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 师:曹魏时期的锺繇和胡昭,均擅长行、草、隶书,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们的书法还成为学生学习的标准字体。东晋的王羲之更是被誉为 “书圣”,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有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的美称。 教师总结;中国书法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2.绘画
概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取得很高的成就。同时,随着山水诗的增多,山水画开始兴起。 师: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随着山水诗的增多,山水画开始兴起。东晋的顾恺之是著名的画家,他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展示这两幅画的图片,介绍画作内容和特点,如线条优美、人物传神等) 补充:“女史”是对知识妇女的尊称;“箴”是规劝、劝戒的意思。西晋惠帝司马衷是个弱智,国家大权为其皇后贾氏独揽,其人善妒忌,多权诈,荒淫放恣(zī )。朝中大臣张华便收集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了九段《女史箴》,以为劝诫和警示。 教师:这一时期,绘画艺术成就斐然,山水诗兴起,带动山水画萌芽,为绘画发展营造氛围。社会动荡又交融,思想多元,给画家提供表达空间,让绘画不只是 “画景”,更能 “抒情”“写神” 。 3石窟雕塑
师: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了宣扬佛教,在一些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教师:南北朝,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渴望精神寄托,统治阶级也想借佛教稳固统治。于是,“在山崖开石窟、雕佛像” 成了宣扬佛教的重要方式 —— 把佛的 “庄严”“慈悲”,用石头雕刻出来,让百姓直观感受,进而信奉佛教 。这一背景,让石窟雕塑从一开始,就带着 “宗教使命” 与 “艺术追求” 的双重属性 。
(展示石窟图片)
师:特点: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材料一 佛教的广泛传播,也给当时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统治者大修寺塔,施舍钱财,所耗的都是人民血汗。……—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教师:南北朝石窟雕塑,是佛教盛行的标志,但佛教过度传播也引发社会问题南北朝时,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大建石窟、寺庙。看表格数据:南朝梁有 8.2 万僧尼、2800 多佛寺;北朝北魏末,僧尼 200 万、佛寺 3 万多 。大量人力、财力投入宗教,“所耗都是人民血汗”—— 百姓要交税、服劳役,还要供养僧尼,社会负担极重,佛教传播,在 “精神寄托” 之外,也成了 “民生压力”。范缜的《神灭论》,成了无神论对佛教的 “思想反击”。南朝思想家范缜,提出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简单说,“精神(神 )和身体(形 )是一体的,身体在,精神在;身体没了,精神也消失”,直接否定 “灵魂不灭”“神能脱离身体存在” 的佛教核心观念,用朴素唯物主义,挑战宗教权威。 文学 下面有哪些文学形式?
学生回答: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诗歌刚健雄劲,如曹操的《龟虽寿》。东晋的陶渊明是田园诗的代表,他的诗清新自然、朴实恬淡,如《饮酒》。南北朝的民歌也各有特色,南朝民歌细腻婉转,北朝民歌慷慨豪迈,像大家熟悉的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就出自北朝民歌。 教师讲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学,像一幅多彩画卷,建安文学的刚健、田园诗的恬淡、南北朝民歌的多元,共同绘出时代的文学风貌。 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曹操的《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笔力雄健,既有对生命有限的感慨,又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的豪情 。他打破汉赋的华丽堆砌,用简洁、有力量的文字,写乱世中的抱负与思考,让建安文学有了 “刚健” 的底色 。曹植、曹丕继承这种风格,曹植的《洛神赋》,把浪漫与雄健融合,曹丕的诗歌,也带着对时代的敏锐观察,建安文学成了 “乱世中的文学呐喊”。 田园诗,以陶渊明为代表 。他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把田园生活的恬淡、自然的美好,对生活的深刻热爱,对自然的无限向往融入诗句 。 南北朝民歌,有鲜明的 “南北个性” :北朝民歌,像《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充满慷慨豪迈—— 北方草原辽阔,游牧生活奔放,民歌里有力量、有豪情,唱出北朝人的 “大气” 。南朝民歌,像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尽显细腻婉转—— 南方水乡温柔,民歌多写爱情、思念,用含蓄的语言,诉尽儿女情长,唱出南朝人的 “细腻” 。 建安文学的刚健、田园诗的恬淡、南北朝民歌的多元,共同构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学景观 。它们或 “关注社会”,或 “回归内心”,或 “表达民间”,反映着时代的复杂:乱世里,人们既需要 “刚健” 的力量抗争,也需要 “恬淡” 的田园逃避,更需要 “民歌” 的直白抒发 。这些文学形式,不只是艺术创作,更是时代的 “情绪出口”, 既能写家国天下的豪迈,也能写田园生活的细腻,更能唱民间百姓的心声,这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的 “灿烂” 所在 。
过渡语:了解了这么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成就,大家想一想,这一时期文化能够取得如此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总结原因:前代基础、民族交融、经济基础、中外交流等) 合作探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 前代基础: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 民族交融:这一时期不同民族大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 经济基础: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经济的开发,为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中外交流:外来佛教传入,吸收了异域文化的优秀成果。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在这个政权分立、民族交融的时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农业生产的智慧,祖冲之在科技领域创造了领先世界的成就,书法、绘画、石窟艺术、文学等领域也佳作频出。这些辉煌的文化成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继承中创新,在交流中融合,展现了古代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正是这些不断积累的文化成果,塑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品格,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要珍视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努力学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 基础题 列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石窟艺术代表。 拓展题 选择一位你感兴趣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家或文化艺术家,搜集相关资料,写一篇短文介绍其成就及精神品质。 结合本课所学,谈谈你对 “文化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 这句话的理解,可以举例说明。 板书设计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内容 思想 2科学家祖冲之 数学 天文学 机械制作 3灿烂的文化 书法 绘画 石窟 地理学 文学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本课设计体现立德树人理念,落实核心素养。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了学生为主的思想。 2.特色学习资源分析 教材中的历史图片:如《齐民要术》书影、贾思勰和祖冲之的画像、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顾恺之《女史箴图》(摹本)、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图片等,这些图片直观形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感受文化艺术的魅力。 文献资料引用:如《齐民要术》中的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水经注》的相关描述等,这些史料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历史文献,培养史料实证意识。 邮票等实物图像: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贾思勰、祖冲之邮票,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真实感。 3.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多媒体课件(PPT):将教材中的图片、文字资料、知识点梳理等整合到 PPT 中,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使教学更生动、直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视频资料:播放关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简短纪录片片段,或关于祖冲之、王羲之等人物的动画短片,帮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相关内容。 思维导图软件:在课堂小结环节,运用思维导图软件梳理本课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成就有一个清晰、系统的认识。 教学活动:Ai工具设计教学过程,和设计课堂活动
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能够紧扣教材内容,按照教学设计的思路有序展开教学,突出了教学重点,如贾思勰、祖冲之的成就及书法、绘画、石窟艺术等。 注重运用图片、史料等资源,结合多媒体技术,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设计了小组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发展的原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不足之处 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如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大明历》中的岁差等,讲解不够深入易懂,部分学生可能理解不透彻。 课堂时间分配可能不够合理,在某些内容上花费时间过多,导致对文学、地理学等部分的讲解略显仓促。 学生的参与度还有提升空间,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未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改进措施 针对抽象的知识,提前准备更形象的教具或动画演示,如用动画展示祖冲之的割圆术,帮助学生理解。 进一步优化教学环节,合理分配各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间,确保重点突出,兼顾全面。 设计更多元化的互动方式,如采用小组竞赛、角色扮演等,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特别是关注内向学生,给予他们发言的机会和鼓励。同时,课后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