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少年闰土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5 少年闰土 教案

资源简介

25 少年闰土
教材pp.114~117
1.会写“郑、拜”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3.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感受“我”内心世界的变化。
4.学习作者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并学会运用。
5.借助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及其文学成就。
1.会写“郑、拜”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相关词语,背诵第1自然段。
2.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3.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感受“我”内心世界的变化。
学习作者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师准备】
多媒体。
【学生准备】
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了解《故乡》一文的写作背景。
【教学方法】
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教师提出识字要求;词语理解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把握文章的“回忆”性质,可以先梳理课文的主要情节,然后再聚焦人物,抓住作者印象深刻的几个场景,感受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学习方法】
主要用自学方式解决生字词问题;结合课本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组织语言描绘图片内容;通过自读和交流,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课时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1.师:我国有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胡须像一个隶书的“一”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课件出示鲁迅的图片)(生:鲁迅。)
2.让我们随着本单元的课文一起去认识、了解鲁迅先生吧!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文章——《少年闰土》。(板书:少年闰土)
初读课文
一、了解作家作品
1.同学们,你们对鲁迅先生了解多少呢?谁能介绍一下?(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
2.在学习这篇文章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那么,谁愿意来说一说呢?(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一说)
3.课件出示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做到如下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指生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3.检查自学效果。
4.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5.默读,边读边圈画重点词句,思考: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6.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课件相关内容。
健康、天真、纯朴、活泼、机智。
三、再读课文,初识闰土
1.自由读课文,思考:“我”与闰土初次见面时,闰土的模样如何?
(1)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2)教师巡视指导,检查学生对阅读要求的落实情况。
(3)学生反馈自己勾画出来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明确。
(4)课件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学生结合图片和文字描述,便对闰土的形象一目了然。
(5)小结:①“紫色的圆脸”是因为闰土长年生活在海边,这是风吹日晒的结果。②“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是当地的风俗,人们认为用圈子套住孩子,孩子就不会死。这虽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说明闰土的父亲很疼爱他。
2.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是通过哪些描写方法来写闰土的性格特点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1)快速阅读,画出相关的句子,思考并归纳其特点。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汇报。
①从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描述。
②闰土是一个健康活泼、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
(3)追问:课文表达了作者对闰土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闰土的喜爱之情。
指导书写
重点字:
拜:左右两部分横与横之间的距离要均匀;右部末尾横稍长。
毡:左下包右上,要注意“毛”的两横长短有别,但都要避让里面的“占”。
缚:左窄右宽,左部“纟”偏中上,右部上收下展,各横画间距要均匀。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少年闰土》,对闰土这个少年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探究新知
一、精读课文,再识闰土
1.品读第1自然段。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第一幅插图。
(2)学生根据画面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片。
(3)指生回答。
(4)学生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比较与自己描述的异同。
瓜地刺猹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晚上。)当时是什么样的天空?(深蓝的天空。)什么样的圆月?(金黄的圆月。)什么样的西瓜地?(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地。)
(5)教师小结:第1自然段像拍影片一样,镜头从上到下,先写天
空,再写沙地,最后写人物的动作。作者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静到动。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可以借鉴运用这种记叙顺序。
(6)课堂小练笔:照片凝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请你从自己的照片中选一张,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段话。
(7)同桌互相交流、评议,教师巡视指导。
2.品读第2~5自然段。
找出本部分中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想一想:外貌与生活环境有什么联系?
(1)学生在课本中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
(2)学生交流外貌描写的句子。
明确: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3)学生朗读,体会闰土的特点。
(4)教师总结。
明确:“紫色”说明闰土生活在大海边,经常参加劳动,身体十分健康;“银项圈”说明闰土的父亲十分疼爱他。
3.品读第6~18自然段。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闰土向“我”讲述了哪几件事?
(2)结合相关语段,用简洁的话概括闰土向“我”讲述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下大雪后,在沙地里捕捉各种鸟。
(3)追问:你能概括出其他几件事吗?
海边拾贝、瓜地刺猹、沙地观跳鱼儿。
(4)结合语段,回答问题。
①从“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一拉”等内容中可以体会到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聪明机智、经验丰富。)
②闰土说的各种鸟中你见过几种?(根据实际自由说)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闰土见多识广。)
③第7自然段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省略了其他的鸟雀。)
二、深读悟情,长忆闰土
1.快速默读课文第6~18自然段,思考:闰土心中只有这四件事吗?
2.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3.引导学生品读第13~18自然段,感受“我”内心世界的变化。
课件出示: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1)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文中分别出现四处表示“不知道”的内容,“我”不知道的事有哪些呢?每一处“不知道”前均有一个表示程度的词,“并”“也”“素”“所”分别表示怎样的含义呢?
“并”表示“我”不仅不知道看瓜要看的是獾猪、刺猬、猹,而且也不知道“猹”到底是什么东西。“也”表示虽然过去很长时间,“我”现在依然不知道。“素”的意思是“素来,向来”,表示“我”向来不知道天下有许多
新鲜事。“所”表示“我”和往常的朋友都不知道的新鲜事。
(2)朗读课件中的几句话,引导学生思考这几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我”对闰土在海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羡慕、赞叹之情。
(3)追问:当闰土在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瓜地刺猹、沙地观跳鱼儿时,“我”和往常的朋友们又在干什么呢?
“我”和往常的朋友们都不知道这些稀奇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4)师小结:“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的是“我”和往常的朋友们如井底之蛙,生活的天地非常狭小。由于整天关在高墙大院,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所以见识贫乏。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当时生活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
4.学生自读第19自然段,想象“我”和闰土依依惜别的场景。思考:“我”会对闰土说什么?闰土又会对“我”说些什么?闰土送给“我”贝壳和鸟毛,“我”又会送给他什么东西呢?(学生思考后,分
小组交流讨论)
作业布置
1.选用相关同步练习。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第1自然段。
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表现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并表达了对他的怀念之情。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运用对肖像、衣着的描写突出人物的外貌特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白了“我”与闰土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我”对闰土的怀念之情。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运用结合生活实际、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联想等方法理解句子的意思;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对比的方法体会人物的鲜明形象。注重学生对闰土形象认识的步步深入,情感体验的层层铺垫,采用想象、对比、结合生活实际等方式,巧妙地让学生以作者和闰土的视角设身处地去思考、去感受,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水到渠成地体会句子表面的意思和句子背后的深层含义,深入体会闰土的形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