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 教案

资源简介

语文园地八
教材pp.128~129
1.梳理归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在借助题目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时,发现不同类型文章题目的独特之处,掌握文章题目的设置方法。
3.通过想象来体会“饱经风霜”“深处”用在不同地方的画面,并能够用文字表述出来。
4.通过对柳公权书法的了解,积累楷书的书写要点,激发对书法的兴趣。
5.借助资料理解鲁迅的名句,并在句子的理解和积累中进一步了解鲁迅。
掌握并运用归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掌握文章题目的设置方法;理解和积累鲁迅的名句,并在名句理解中进一步了解鲁迅。
体会“饱经风霜”“深处”用在不同地方的画面,并能够用文字表述出来。
【教师准备】
多媒体。
【学生准备】
收集柳公权更多的书法作品的图片和视频。
【教学方法】
在学习“交流平台”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不同方法理解文章内容;在学习“词句段运用”时,注重实践和激发联想;在学习“书写提示”时,通过欣赏书法作品图片和书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字的形体美;在学习“日积月累”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对名句进行理解,进而体会鲁迅的形象。
【学习方法】
在阅读、交流中,归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小组交流学习拟题;展开想象进行语段练习;分享、交流、了解楷书的特点;朗读、讨论交流,进一步了解鲁迅。
1课时
情景导入
1.师:同学们,谁能概括本单元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请举手回答。(学生自由回答)
2.师:那么你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运用了什么方法呢?今天,我
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从中获取答案吧!(板书:语文园地)
探究新知
一、交流平台
学生阅读教材“交流平台”的内容,并思考:从教材提示中了解了哪些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小组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关注文题,抓关键句,记事的文章可以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列提纲,合并段意等。
二、词句段运用
(一)对比总结,学习拟题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常见的拟题方法和技巧。
1.课件出示:
少年闰土 狼牙山五壮士 军神
请结合课文内容思考:这组题目是用什么作为题目?(用文章的主要人物作为题目。)
2.引导学生通过题目中的“少年”“壮士”“神”来体会文章描写的人物形象。
“少年”说明写的是人物的少年时期。
“壮士”暗示了主要人物坚强不屈、勇敢无畏。
“神”暗示了主角刘伯承将军超乎常人的坚韧意志和革命精神。
3.让学生结合课文主要内容,明确这样的题目的作用是可以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4.剩余三组题目,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5.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全班汇报总结。
(二)激发联想,语段练习
1.学生自读“词句段运用”第二个学习任务中的词语,圈出每组词语中比较重要的字词。(学生回答)
2.教师抓住两组词语中修饰词和描写对象的异同,引导学生明确此次要重点理解的两个词语——“饱经风霜”和“深处”。
3.理解“饱经风霜”和“深处”。
(1)理解“饱经风霜”。
①回顾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救助车夫”情节提到的“饱经风霜的脸”,想象并体会词语的意思。
②结合车夫的生活经历,通过回忆生活中见过的“饱经风霜的脸”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③借助图片理解“饱经风霜的老屋”和“饱经风霜的大树”,让学生想象老屋与大树分别经历了什么。
④学生自由分享,由老屋与大树的经历来体会“饱经风霜”。
(2)理解“深处”。
①借助工具书查找“深处”的意思。
②代入词组“树林的深处”,在语境中理解“深处”的意思。
③结合“深处”的本义,借助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秋天的深处”。
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结合“深处”的本义理解“心灵的深处”。
4.结合词语的意思,让学生选择一个并结合生活经验来展开想象。
5.指生进行分享,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6.学生结合分享交流的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词语来写一段话。
三、书写提示
1.指生分享课前预习收集的柳公权的相关资料,其他学生补充。
2.让学生阅读教材“书写提示”中的文字说明,找出对柳公权书法特点进行说明的文字。
3.指生回答,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
瘦硬挺拔,骨力遒劲。
4.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对“挺拔”“遒劲”等词语进行理解,欣赏《玄秘塔碑》(局部),看看哪些字的哪些笔画体现了这些特点,体会这几个词语的具体含义。
5.学生自由分享,教师从字的结构、笔画等角度进行指导观察。
6.学生读帖,小组合作交流,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7.指生回答,教师抓住“必”“夫”“大”三个字欣赏“柳体”的特点。
8.引导学生结合柳公权楷书的特点明确书写楷书的注意事项——用笔方圆并施、点画棱角分明,一笔一画都要写清楚。
四、日积月累
1.出示教材上“日积月累”的内容,学生自读,并借助工具书解决生难字。
2.指生朗读名句,同时纠正字词读音,尤其注意“诮”“舍身”“脊梁”的读音。
3.借助资料,理解句子的含义,认识鲁迅。四个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4.指生分享小组的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完善,教师指导并明确。
(1)无情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英雄,怜爱孩子的怎么就不能是大丈夫。
(2)该句用“路”来比喻“希望”,意思是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才会开辟出新的道路,迎接新生活。
(3)中国要想发展,前提是中华民族的发展。而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就是他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只有他发扬起来,民族才能站立起来,国家才能发展。
(4)“中国的脊梁”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作业布置
1.选用相关同步练习。
2.背诵“日积月累”中鲁迅的名言。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和文章拟题的不同方法,懂得了鲁迅忧国忧民和渴望振兴祖国的爱国情怀。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阅读思考、小组交流、归纳总结,学会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总结,学会拟题和运用词语写话;让学生在了解楷书的同时,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通过学习名言,学生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