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 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案

资源简介

13 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材pp.52~53
1.会认“泻、鳞”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3.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感。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学习本课的写法。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感。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梁启超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对于较难理解、小组内解决不好的问题,组织全班交流,关键的地方予以指导。
【学习方法】
自学掌握生字词,不懂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通过朗读,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2课时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正值少年。有人说,少年是一首诗,浪漫隽永,明秀悠长;也有人说,少年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早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个人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他就是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少年中国说》(节选)。〔板书:少年中国说(节选)〕
初读课文
一、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梁启超的照片)同学们,你们知道梁启超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一说)
二、初读课文,识字解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听清读音。
2.自读自学。
(1)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生字,并借助查字典等方式理解生字词。
(3)再读课文,注意停顿。
3.检查自学情况。
4.指生读课文,指导读准停顿。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细读这篇课文,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含义。
第1自然段:点明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在于中国少年。
第2自然段:用象征手法,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
第3自然段:赞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点明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
2.第1自然段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少年对国家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总结、汇报。
层层深入: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3.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用了哪些事物比喻少年中国?
红日 (黄)河 潜龙 乳虎 鹰隼 奇花 干将
指导书写
重点字:
泻:第7笔是竖折折钩,最后一笔稍长。
疆:右部上横短,中横长。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听写字词。
2.文章的第1自然段用________的方法介绍了少年与中国的关系。(层层深入。)
探究新知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课件出示:
(1)本段采用了怎样的结构方式?
(2)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少年和中国的关系?
2.学生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1)这个自然段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第一句为总起句,起统领全段的作用,下面的部分围绕这句话进行阐述。
(2)这个自然段主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句句式紧凑,感情强烈,有很强的感染力。
(3)分别从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少年的责任。我们可以看出,少年和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作者运用排比的句式告诉我们,少年的责任非常重大,我们每个少年都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因为建设中国的责任在于少年,国家的强大靠的是少年。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课件出示: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红红的太阳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
(2)“太阳”和“少年中国”有什么关系?(作者把“少年中国”比喻成初升的太阳,说少年中国像初升的太阳一样有希望,前途一片光明。)
2.这部分大多数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象征意义蕴含其中。请默读第2自然段剩下的几句话,先理解字面意思,再想少年中国和所比喻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再揣摩其中的象征意义,作好批注。
(1)学生自主学习,汇报成果。
(2)“天戴其苍,地履其黄”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呢?(顶天立地。)
3.小结:这段话用四字句,把少年中国比作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七种事物,热烈赞颂我少年中国光辉灿烂的前程,句式整齐,气势磅礴。
三、学习第3自然段
朗读第3自然段,体会句子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朗读课文,小组交流并总结、汇报)
这段是抒情段,作者用两个感叹句,重申了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密切的关系,以及作者对其赞美之情。
作业布置
1.选用相关同步练习。
2.背诵课文。
《少年中国说》(节选)通过写少年中国的各种美好前景,表达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之情和对中国少年的期望。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运用多种方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了少年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当代少年要努力学习,让中国的未来更有希望。
这篇文章有些字很生僻,大部分句子不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朗读,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教师还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朗读中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