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古人谈读书.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4 古人谈读书. 教案

资源简介

24 古人谈读书
教材pp.104~105
1.会认“耻、寝”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说出从课文中得到的启发。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朗读这两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说说从中得到的启发。
【教师准备】
多媒体。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论语》、朱熹的资料。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含义。
【学习方法】
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学理解句子意思;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
2课时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书籍是人类文化传承的媒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都知道读书对于我们的成长至关重要,但如何才能算是真正的会读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人谈读书》,去看看古人的学习态度是怎样的。(板书:古人谈读书)
初读课文
一、了解作者作品
1.了解《论语》。(学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说一说)
2.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3.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出节奏。注意读准“识”的读音“zhì”。
三、再读释疑,理解大意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大意,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小组内互相交流。
指导书写
重点字:
耻:“耳”要窄,“止”右竖要长,上横位置居竖画中部,下横宜长。
诲:“母”竖折与横折钩起笔相接,收笔时交叉,横画穿过“母中部,两点居中。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上节课,我们大致学习了课文。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古人有关读书的方法。
探究新知
一、品读第一部分,明白道理
1.出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同学们,你们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你们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吗?
提示:讲一个自己学习过程中因为实事求是,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而学会了难懂的知识的故事即可。
(2)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2.出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同学们,你们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你们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吗?(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还会不耻下问,全方位地汲取知识。)
(2)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出示: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这句话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方法,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教师范读,学生带着理解与感悟读这一句。
4.总结方法,学习后面三句。
(1)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没有天生就知晓知识的圣人,像孔子之所以能达到多知多智的境界,也是由于多听多记、勤奋好学。孔子之所以这样公开自己的“成功秘诀”,估计是因为当时社会上有一些流行观点,认为孔子生而有智慧,是天降的圣人,为此,孔子不得不作此回应。
(2)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在本句中,孔子讲到了学习的态度问题。他觉得真正有志于学的人,应当有着唯恐学不到、唯恐学不会的紧迫感。
(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这一句告诉我们在学习中不能只思考而不学习,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5.引导学生思考:这部分内容分别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古人读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二、研读第二部分,学会读书
1.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呢?三者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看不仔细,心和眼既然不专一,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小结:心要悟到,只有用心思考,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这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
2.结合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谈一谈你对朱熹读书方法的看法,以及你今后要怎样做。
(1)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和今后的做法。
(2)小组交流总结科学合理的读书方法。
作业布置
1.选用相关同步练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古人谈读书》主要讲了古人谈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明白了要想学习好,除了努力还要有好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的道理。希望同学们能领悟其中的道理,作为自己以后读书的准则。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朗读与谈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含义,教学效果较好。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谈启发感受,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学到古人的读书方法和态度并学以致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